(共19张PPT)
章末复习课
第四章 地貌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结合景观图或示意图,描述常见地貌的基本形态与分布特点。
②借助案例探究,分析典型地貌的主要形成原因。
③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地貌观察的方法,并明确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重点:
1.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地貌观察的方法。
难点:
1.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的特点、形成原因,
2.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单元建构
地貌
常见地貌的成因
常见地貌的分布规律
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
河流地貌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地貌的观察
观察顺序
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
坡度
坡向
在贵州省德江县藏金洞中,科学家发现一枚类似“溏心荷包蛋”的地貌景观(如图),其中间颜色略深,如黄澄澄的“蛋黄”(硫化物沉淀),周围一圈黄色最浅,逐渐和外围的“蛋清”(碳酸钙)融为一体。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溏心荷包蛋”需要( )
①洞顶含硫的水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四周碳酸钙的不断沉积 ④地下径流快速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该溶洞为“溏心荷包蛋”发育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丰富的泥沙 B.充足的水汽 C.曲折的河道 D.平缓的洞底
【典型例题1】
一、喀斯特地貌
复习课
A
D
【归纳总结】
一、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1.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
2.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H2O+CO2↑
二、喀斯特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 淀积
复习课
1.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2.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河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
3.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4.防空与储存。
1.地形崎岖,耕地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肥力差;等不利于耕作。
2.地表易形成干旱、石漠化、滑坡、崩塌等问题。
3.地质条件差,不利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难度大。
4.影响城市扩展和布局。
喀斯特地貌与人类活动
不利
影响
有利
影响
【知识拓展】
复习课
二、河流地貌
复习课
【典型例题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鄱阳湖赣江三角洲(下图)是典型的缓坡三角洲,根据位置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上、下三角洲平原都发育分流河道,但在分流河道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
(1)简述赣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1)河流到达入湖口,地形平坦,加上湖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赣江三角洲。
(3)与上三角洲平原相比,说明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密度较大、宽度较小、弯曲度较小的原因。
(2)说明赣江三角洲分流河道发育的原因。
(3)河流分汊多(分流河道数量越多);分流河道水量比原河道小(水量分散);下游发育时间短(侧蚀较弱)。
(2)流速慢,泥沙淤积,抬升河床;沉积物以泥沙为主,容易被侵蚀改道;汛期水量大,侵蚀能力强。
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角洲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河口区水流变化的基本规律,因此,河流、海洋、构造、气候和流域自然地理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形态类型。一般形成三角洲的有利条件是:
1.丰富的泥沙来源。这主要取决于河流输沙量的大小。据统计,世界上多数河流年输沙量与年径流量的比值大于0.24时,可形成三角洲;小于0.24,则往往发育三角港。
2.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使得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不能被波浪和海流带走,在河、海相互作用的河口区沉积,促使三角流的形成。
3.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这对波浪具有消能作用,造成河口区水动力能量较弱的沉积环境,有利于泥沙的堆积和三角洲的发育。
【归纳总结】
复习课
【典型例题3】
河北昌黎翡翠岛海岸沙丘(如右图)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域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主沙丘为大峪沙丘。2008—2016年,七里海至大峪沙丘北部区域的沙丘高度呈现增加趋势,表层有大量贝壳粉末。冬季,渤海北部常被大陆冷高压控制,该海岸沙丘脊线在渤海重冰期年份移动速度明显快于轻冰期年份。据此完成4~5题。
4.2008—2016年,七里海至大峪沙丘北部区域的沙丘高度增加的沙源主要来自( )
A.滦河入海河滩 B.渤海沿海海滩 C.岛屿西部土壤 D.大峪沙丘顶部
5.与渤海轻冰期年份相比,重冰期年份该海岸沙丘脊线冬季移动速度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偏东风更强 B.降水量更少 C.植被更稀疏 D.沙粒更松散
复习课
B
A
分布区:干旱地区(我国分布:西北地区)
形成条件: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多沙漠戈壁;风大且频繁
三、风沙地貌
复习课
【典型例题4】
鄱阳湖周边区域分布着众多沙山,主要是在第四纪末次盛冰期形成。右图分别为鄱阳湖周边区域沙山分布图和沙山景观图。据此完成6~8题。
6.鄱阳湖周边沙山属于( )
A.风力侵蚀地貌 B.风力堆积地貌 C.流水侵蚀地貌 D.流水堆积地貌
7.第四纪末次盛冰期有利于沙山形成的条件是( )
A.降水少,风速大 B.降水多,水域面积广
C.气温低,植被多 D.光照强,蒸发较旺盛
8.推测目前鄱阳湖周边地区沙山发育最快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复习课
B
A
D
风力地貌类型、形成原因。
【归纳总结】
复习课
风力作用 发生条件(原因) 对地表形态影响 实例
侵蚀作用 大风力将地表物质吹走 沙土吹扬,物质离开地表 新疆的“魔鬼城”、风蚀蘑菇(洼地、柱)、雅丹地貌
地表物质容易被吹起 沉积作用 风力减弱 尘土沉降,堆积在地表 黄土高原丹霞地貌沙漠、沙丘、沙垄
遇到障碍物 下垫面性质改变 【典型例题5】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送别角(40°S,172°E)是位于新西兰南岛最北端的一处海岸,可以看到一个壮观的海蚀拱桥,其形成与早期地壳抬升密切相关。右图示意该送别角的地貌景观。
四、海岸地貌
复习课
(1)描述该送别角的地貌景观特点。
(1)送别角海岸陡立、突出并伸向大海(三面临海);地势向大海方向缓倾;朝向大海的一侧形成(海蚀)拱桥和洞穴(海蚀穴)。
(3)未来送别角会变为海蚀崖和海蚀柱,就此做出合理解释。
(2)描述送别角海蚀拱桥的形成过程。
(3)在长期的海浪侵蚀作用下,送别角的海蚀拱桥会向上扩展,直至岩石倒塌;与海岸分离的部分形成海蚀柱,未与海岸分离的部分形成海蚀崖。
(2)地壳抬升,形成地势较高的海岸,之后演变为岬角;海浪侵蚀岸边基岩,淘空下部岩石,形成海蚀穴;相对(两侧)的海蚀穴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归纳总结】
复习课
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海蚀穴:在海浪能够拍打到的海岸上,基岩不断被侵蚀,形成了槽形凹穴,被称为海蚀穴。
海蚀洞:海蚀洞是在海蚀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规模比海蚀穴大。
海蚀崖:海蚀洞逐步扩大后,上面的岩石失去支撑而垮塌形成的陡崖。
海蚀平台: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在海蚀崖前出现的一个平台状地形。
岬角:岬角是指向海洋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
海蚀洞:岬角两侧同时受到海蚀作用,形成海蚀洞。
海蚀拱桥:两侧海蚀洞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就产生了海蚀拱桥。
海蚀柱:海蚀柱是在海蚀拱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在海浪不断侵蚀下,海蚀拱桥发生崩落,一部分岩体与海岸分离,残留在海中,形成海蚀柱。
北部湾涠洲岛是我国地质年龄最年轻、面积最大的火山岛,其西部某处海岸在海水的作用下先后形成了海蚀洞L1、L2、L3(如图),海蚀洞口前多见“倒石堆”(岩屑形成的堆积地貌)。据此完成10~11题。
10.在海蚀洞L1、L2、L3形成期间,海岸相对于海面最可能是( )
A.持续性抬升 B.间歇性抬升
C.持续性下降 D.间歇性下降
11.组成“倒石堆”的岩屑堆积物( )
A.分选性差 B.磨圆度高
C.由海浪堆积而成 D.层理结构较明显
复习课
【典型例题6】
B
A
【典型例题7】
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来到图示区域进行研学。下图为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和相关警示牌。据此完成12~13题。
12.如图所示区域( )
A.河流a~b段比b~c段流速慢
B.④地比较适合开发攀岩项目
C.①地的地形部位为山谷
D.甲、乙两山峰的相对高度小于150米
13.经研学考察,同学们一致认为图B的安全警示牌最适合安放在图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五、地貌的观察
复习课
D
B
课堂小结
侵蚀地貌—海蚀柱、海蚀崖等
风力侵蚀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
风沙地貌
海岸地貌
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喀斯特地貌
观察顺序
河流地貌
地貌
观察
上游—“V”形谷
中下游—冲积平原等
河口—三角洲
地表—峰林、洼地等
地下—石钟乳、溶洞等
观察内容
从宏观到微观
从面到点
高度 坡度 坡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