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第1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3 11:3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节 土壤
第1课时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地理
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说明土壤的主要功能,并提出养护土壤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难点: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导入新课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是对北大荒黑土地的描述,在古《山海经》中便有记载的北大荒,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块黑土平原之一。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近年来,频繁的耕作、单一的种植、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因素导致黑土侵蚀、肥力下降等黑土退化问题严重。
东北平原的黑土非常肥沃,它与其他土壤有何区别?黑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它有哪些功能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与养护呢?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概念及组成。
2.土壤的颜色。
3.土壤质地。
4.什么是土壤剖面?
5.说出森林土壤剖面、耕地土壤剖面的划分及各层特点。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如何影响土壤。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P88~92的内容,根据下面的导学问题,边勾画边思考边记忆,用自己的方式标注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3分钟)
问题导学
一、观察土壤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一、观察土壤
组成 特征 作用 关系
矿物质 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磷、钾、钙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有机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 空气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结构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一、观察土壤
1. 土壤的颜色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也可以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
一、观察土壤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土壤颜色较黑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盐碱比较高,有机质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
一、观察土壤
2.土壤的质地
土壤矿物质颗粒
粒径大小
黏粒
粉粒
砂粒
石砾


砂粒
黏粒
石砾
粉粒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一、观察土壤
类型 粒径大小 通气透水性 保肥性能 土壤质地 易耕作程度
砂土 大 强 弱 松散 易
壤土 中 良好 强 适中 最易
黏土 小 差 好 黏重 不易
2.土壤的质地
一、观察土壤
3.土壤的剖面构造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一、观察土壤
观察土壤剖面标本,尝试在图中标注各层的名称,并总结各层的特点。
淋溶层: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下移,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淀积层:上层淋失的矿物质在此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一、观察土壤
耕作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养分多,根系密,土质疏松,富含有机质,颜色较暗。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区别:耕作土壤因为常年耕耘,有独特的犁底层。
耕作土壤
犁底层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长期耕作中受到农机具的压实而成,可以阻滞水分的下渗,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任务一 观察土壤
课堂实验:结合学程实验记录单,完成观土实验,并记录、分析相关现象。
1.观察标本,三种土壤分别是什么颜色?
2.观察土壤的粒径,并用手指研磨,手感如何? 你判断三种土壤是什么质地?
3.用一块纸巾包住一小把土壤,用手攥紧,土壤的体积发生什么变化?纸巾湿了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你的结论是什么?
4.将土壤放到漏斗瓶内,倒入适量水(没过土壤),观察土壤的渗水状况。这种现象说明了土壤有什么作用?
5.观察三种土壤的渗水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如果我们在烧杯中加热土壤,土壤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棕色、红色、黑色
刺手:砂土 光滑:壤土 黏滑:黏土
体积会减小 纸巾湿了 土壤中含有空气和水分
具有透水和保水性
因为含有有机质,加热后颜色会变浅
透水和保水性存在差异
任务一 观察土壤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
初期
岩 石
开始崩解
土 层
开始形成
完整的
土壤层
成土母质
有机物
母质层
母质层
母质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基岩
基岩
基岩
基岩
一般成土过程:
土壤的形成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土壤
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最终产生肥力,形成成熟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以看作是以母质为基础,与各个自然要素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生物因素
地貌因素
气候因素
时间因素
人类活动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也在土壤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湿热地区 成土速度快,土质黏重
气候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干冷地区 成土速度慢
冷湿环境 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干旱、高温地区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土壤厚度差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地貌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在上述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 000年。
时间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
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人为因素
任务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棕壤也称“棕色森林土”,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 000毫米,棕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及砂页岩的风化产物。在森林植被下发育良好的棕壤剖面,一般地表有2~10厘米枯枝落叶层,其下为灰棕色腐殖质层,厚约10~20厘米,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肥力较高。
1.你认为棕壤的颜色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的?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黑土是在丰茂的草甸植物下发育的土壤,腐殖质厚度可达70厘米,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中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主要的黑土分布区,而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腐殖质层微不足道。
2.东北平原、亚马孙平原在历史上都曾被大量植被覆盖,为什么有机质含量会差这么多呢?请尝试从生物和气候的角度解释。

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枯枝落叶多,但是微生物分解速度快,生物循环旺盛,加之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导致淋溶流失作用强,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作用弱,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土壤肥沃。
任务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像地理学家一样思考
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壤成因进行了科学解释,建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该学说认为,土壤的形成取决于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
3.你认为道库恰耶夫没有考虑哪一个因素?结合自己所学,举例说明该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比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任务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任务三 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1.成土母质、气候、地貌
2.岩石是紫色的,形成的风化壳也是紫色的,即土壤的矿物质是紫色的,所以土壤也呈紫色。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积累,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不易积累,土地相对贫瘠。同时受气候影响,东北一年一熟,耕种消耗土壤有机质少;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耕种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
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物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接受细小风化产物堆积,成土母质颗粒细。
当堂训练
1.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2.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气候 D.地形
B
D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并且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课堂小结
土壤的形成因素
观察土壤
土壤
土壤颜色:黑土、红壤、黄土等
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等
土壤垂直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生物:影响土壤的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影响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造成土壤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时间:影响土壤厚度和土层分化
人类活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