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五章 植被和土壤
地理
章末复习课
学习目标
1.回顾植被的知识,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温习土壤的知识,明确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能理解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及表现。
3.突破教材难点,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植被、土壤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
植被类型的判断及土壤的形成过程。
导入新课
山东省广饶县盐碱土主要分布于丁庄乡东部的滨海地区及陈官、大码头、西刘桥等乡的部分零星地区,面积237708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93%。
思考:广饶县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知识体系
环境
植被
塑造
改造
垂直结构
演替过程
根
叶
茎
花
空间分布
森林
草原
荒漠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文
人类活动
因地制宜
天然植被
人工植被
复习课
一、植被
请同学们自主梳理“植被”一节内容,构建框架体系。
请同学们写下你的疑问和迷惑点
复习课
骆驼刺对抑制草场退化、减轻土地沙化、保护及扩大绿洲等起着重要作用。下图示意骆驼刺景观。据此完成1~2题。
【典型例题】
一、植被
1.骆驼刺被作为防风固沙的物种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
骆驼刺( )
A.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B.茎叶细小,防风能力强
C.茎叶粗大,防风能力强D.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
2.骆驼刺主要指示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水源丰富 B.气候干旱 C.光照强 D.生物物种丰富
B
A
1.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影响
复习课
【知识总结】
一、植被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
土壤 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复习课
【知识总结】
一、植被
植被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下表所示。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复习课
望天树可高达七八十米,树冠较大,常年枝叶繁茂。望天树板根发育明显,板根可达十米之高,往地下还可以延伸十几米。下图为望天树近地面根系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典型例题】
一、植被
3.望天树指示当地的自然环境为( )
A.全年高温的沙漠气候环境
B.全年湿热多雨的森林环境
C.干湿分明的热带草原环境
D.全年严寒大风的极地环境
4.望天树所在区域的植被群落特征是( )
A.植被稀疏,种类单一 B.湿季葱郁,干季凋萎
C.树木较少,绿草茵茵 D.种类丰富,树冠浑圆
D
B
复习课
3.主要的植被类型——森林
【知识总结】
一、植被
森林类型 主要分布 特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大量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复习课
齿稃草耐旱、耐高温能力极差,为新疆北部伊犁、塔城及准噶尔盆地周围的荒漠和草原上常见的短命植物。短命植物又称短营养期植物、短期生植物。一年生短命植物在气温和水分条件合适时,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里迅速完成生命周期,随后整个植株或地上部分干枯死亡。据此完成5~6题。
【典型例题】
一、植被
5.齿稃草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具有的特征为( )
A.叶片厚 B.植株高 C.根须细 D.花期长
6.相比新疆南部,新疆北部短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分较多 B.热量较高 C.温差较大 D.风力较大
A
C
复习课
4.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
【知识总结】
一、植被
草原类型 主要分布 特征
热带草原 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偶见矮小灌木
荒漠类型 主要分布 特征
热带荒漠 热带干旱地区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有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呈无叶类型,以减少蒸腾;有的具肉质茎或叶,以贮存水分;有的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温带荒漠 温带干旱地区 5.主要的植被类型——荒漠
复习课
二、土壤
请同学们自主梳理“土壤”一节内容,构建框架体系。
请同学们写下你的疑问和迷惑点
土壤的形成因素
观察土壤
土壤
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生物:影响土壤的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影响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造成土壤垂直方向上的差异。
时间:影响土壤厚度和土层分化。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动植物扎根立足;蓄水、保水;珍贵的自然资源。
养护:改造或改良;种养结合。
人类活动:合理改造;不合理利用。
土壤颜色:黑土、红壤、黄土等;
土壤质地:砂土、壤土、黏土等;
土壤垂直剖面: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复习课
某中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估测土壤质地。在不同区域挖取了一些土壤样本,带回学校做实验:先取适量土壤,捏碎,加适量水搅拌调匀,试着用手搓成3毫米粗的土条,其结果如表2所示。据此完成7~8题。
【典型例题】
7.表中黏粒占比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④类型土壤( )
A.土壤透气性好
B.成土环境干冷
C.保水性能较弱
D.耕作难度较大
D
A
二、土壤
判断标准 土壤质地类型 样品形态
不能形成细条 ①
开始有不完整的细条 砂粉土
搓条时细条裂开 粉土
细条是完整的,弯成环时裂开 ②
细条是完整的,弯成环时有裂痕 ③
细条和环均是完整的 ④
复习课
6.土壤的质地
【知识总结】
二、土壤
土壤 成分 性能 判断方法
砂土 以砂粒占 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能力弱,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搓捏时有砂粒的感觉,干时有沙沙声,湿时无可塑性
黏土 以黏粒占 优势 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搓捏时有细腻感,可见到光泽面,干时细土可进入指纹,湿时可塑性强
壤土 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通气、透水性能好,蓄水、保肥能力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除砂土和黏土类的,其他可粗略归为壤土类
复习课
土壤垂直结构的发育受区域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下图为内蒙古高原和东南丘陵甲、乙两地的土壤垂直结构分布图。据此完成9~10题。
【典型例题】
9.与甲地相比,乙地土壤( )
A.淀积层厚度较小 B.淋溶层缺失
C.腐殖质层厚度较大 D.结构较复杂
10.甲、乙两地土壤淋溶层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光照 D.生物
A
D
二、土壤
复习课
7.森林土壤剖面
【知识总结】
二、土壤
复习课
某集水区(海拔为3 565~3 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性质影响较大。下图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完成11~13题。
【典型例题】
11.相对于甲样带,乙样带的土壤( )
A.厚度大、含水量高 B.厚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小、含水量低
12.导致甲、乙样带土壤腐殖质含量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生物量②土壤湿度③成土母质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三个样带中,丙样带的土壤( )
A.黏粒比重小 B.腐殖质分解快 C.通气效果好 D.保水性能强
A
D
二、土壤
D
复习课
8. 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知识总结】
二、土壤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母质 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
生物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地貌 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①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②消极影响:会导致土壤退化
复习课
材料一 盐碱地是盐类聚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广饶县盐碱土主要分布于丁庄乡东部的滨海地区及陈官、大码头、西刘桥等乡的部分零星地区,面积237 708亩(1亩=1/15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3.93%。土壤表层或接近地表的土层含大量可溶性盐类,其盐化程度越近海滩越重。
材料二 东营市是黄河冲积形成的新兴城市,是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区。为改善盐碱地,东营市采取在重盐碱地区域规划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措施。将制定植物群落的种植规划作为目前盐碱地生态园首要解决的课题。该课题主要创设和采用了以下模式。
【合作探究】
二、土壤
复习课
【合作探究】
二、土壤
“上农下渔”的盐碱地利用模式 在盐碱地上开挖池塘,荞鱼、虾等,用挖池的土堆筑台田,种植葡萄、棉花、饲草等
“包围式”植物群落种植模式 采用“草—灌—草”的种植顺序,首先利用草地、灌木覆盖地面,达到改碱的目的;土壤环境改善后,再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引种灌木,等灌木和草本的植物群落相对稳定后,最后逐步引种乔木,并形成“草本包围灌木、灌木包围乔木”的种植模式
(1)简述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原因。
(2)广饶县盐化程度越近海滩越重的原因是什么
(3)评价“上农下渔”的盐碱地利用模式的优点。
(4)分析东营市利用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建群落能够改善盐碱地的原因。
复习课
【合作探究】
(1)次生盐渍化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引起耕作土壤盐渍化的过程,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灌排系统不配套,过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
(2)沿海低地,海水倒灌,土壤表层或接近地表的土层含大量可溶性盐类。
(3)“上农下渔”抬高了土地耕种层,拉大了与地下水的距离,避免地下水通过蒸发把盐分带到土壤表层。通过引水和降雨灌溉,使台田中的盐分下降并随排水沟排走,达到永久性改碱效果,从而提高利用率。
(4)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建群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抑制盐碱的上移和积累。乔、灌、草所形成的强大根系,吸收水分进行蒸腾,能够起到降低地下水位的作用,有效防止土壤盐渍化,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一、常见的地貌类型
复习课
9.盐碱地的形成因素
【知识补充】
二、土壤
盐碱化
蒸发剧烈
地下水位高
盐分异常升高
地势低洼处,排水不畅,地表水补给地下水
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
海水入侵地下水
海水倒灌
过度抽取地下水
复习课
10.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知识补充】
二、土壤
①引淡淋盐;②采用滴灌、喷灌技术,井排井灌,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③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 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海水入侵;⑤ 改良耕作,施客土,施用改良物质;⑥种植耐盐植物;⑦开挖排碱水沟
课堂小结
土壤
植被
自然环境
人类活动
植被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垂直结构
形成过程
垂直结构
主要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森林
草原
荒漠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光照、水分、温度、土壤……)
植被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抵御风沙
调节气候
净化环境
保护周围其他生态环境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土壤的概念、组成物质
土壤的颜色
土壤的质地
土壤剖面结构
森林土壤剖面
耕作土壤剖面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人类活动
功能
养护
为植物提供扎根立足的条件
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场所、营养来源
蓄水、保水
为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改造、改良
种养结合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