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充分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段粗铜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燃烧的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是
A.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B.清除了可燃物
C.降低了着火点 D.隔绝了氧气
2.安全离不开化学知识,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室内起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C.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D.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
3.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调控化学反应的意义。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后盖上锅盖的目的是隔绝空气
B.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可调小灶具进风口
D.汽车发动机中汽油喷成雾状是为了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4.实验室常用酒精灯加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燃烧属于缓慢氧化反应 B.用温度较高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D.点燃酒精灯时温度需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5.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A. B. C. D.
6.下列化学实验所用药品的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A. B. C. D.
7.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模拟可燃粉尘爆炸。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用气囊向装置中快速鼓入大量空气,使面粉充满金属罐体,可观察到爆炸现象(人与该装置保持安全距离)。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对存在可燃粉尘场所的安全启示中,不正确的是
A.鼓气后发生爆炸,说明这类场所要注意减小可燃粉尘的浓度
B.燃着的蜡烛引燃爆炸,说明这类场所要严禁烟火
C.实验时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说明这类场所要保持密闭
D.燃着的蜡烛引燃爆炸,提示这类场所应使用防爆灯具
8.为了预防火灾发生,我们应当了解燃烧与灭火的相关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主要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
D.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
9.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如图实验,三支试管里面充满氮气,初始温度25℃,升温至60℃后,用注射器同时向②③试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气。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A.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
B.由①②现象说明可燃物达者火点未必燃烧
C.若继续水浴升温,则③中一定会燃烧
D.该实验能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0.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燃烧的火柴,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更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
B.被褥失火用水浇灭,是因为降低了其着火点
C.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D.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11.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或做法正确的是
A.发现燃气泄露立即打开换气扇通风 B.在加油站、面粉厂等地严禁接打电话
C.高层建筑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油锅着火立即洒水浇灭
12.Mg(OH)2是一种常见阻燃剂。它在 380 度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 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温度
C.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 D.MgCO3 比 CaCO3易分解,也作阻燃剂
二、非选择题
13.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 、 的剧烈的 叫做燃烧。
14.用棉花分别蘸取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 。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讨论交流:上述实验中,如果蘸水的棉花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总结: 。
15.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将一根小木条和一根粉笔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可看到小木条燃烧,而粉笔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 。
实验2: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 ,产生大量白烟;红磷 ,水下的白磷 ,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 。
【实验分析】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 ,热水中的白磷未与 接触,铜片上的白磷温度达到 且与 接触。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图:
(1) 。
(2) 。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 。
16.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观察下图:
选择序号回答(1)~(3):①与氧气接触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有可燃物
(1)图一所示实验现象,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2)图二烧杯中蜡烛渐渐熄灭,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3)图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 。
(4)图四实验中所用药品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填图四中的字母)。
(5)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燃烧的是 (填“a”、“b”或“c”)处,该处燃着的白磷会很快熄灭,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温度降低 B.氧气耗尽 C.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着火点升高
②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 (填名称)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③热水的作用是 。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A D D C A C B
题号 11 12
答案 B A
1.A
【分析】灭火的方法有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或氧气;清除可燃物。
【详解】A、铜丝线圈吸收了蜡烛燃烧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则蜡烛熄灭,选项正确;
B、本题没有清除蜡烛,因此原因不是清除了可燃物,选项错误;
C、着火点不能改变,选项错误;
D、本实验没有隔绝空气或氧气,选项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煤气浓度,防止发生爆炸,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遇到室内起火,不能迅速打开门窗通风,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此选项符合题意;
C、油锅着火后,立即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面粉加工厂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应严禁烟火,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油锅着火后盖上锅盖的目的是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森林失火时,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移除了可燃物,破坏燃烧条件,阻止火势蔓延,故选项说法正确;
C、做饭时,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说明燃气燃烧不充分,应调大灶具进风口,使燃气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汽车发动机中汽油喷成雾状是为了增大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汽油充分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A
【详解】A、燃烧属于剧烈氧化反应,则酒精燃烧属于剧烈氧化反应,故说法错误;
B、给物质加热,用温度较高的外焰加热,故说法正确;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隔绝氧气,故说法正确;
D、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与氧气接触,在点燃酒精灯时温度需达到酒精的着火点,故说法正确;
故选A。
5.D
【详解】A、该图标是“腐蚀品”,汽油等不属于腐蚀品,加油站无需张贴该标志,A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加油站无需张贴该标志,B选项不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有毒品”,汽油等不属于有毒品,加油站无需张贴该标志,C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禁止吸烟”,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爆炸,应禁止吸烟,D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6.D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火灾-易燃物质”,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有毒品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腐蚀品标志,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鼓气后发生爆炸,说明可燃粉尘在达到一定浓度时容易引发爆炸。因此,减小可燃粉尘的浓度是防止爆炸的有效措施。不符合题意;
B、燃着的蜡烛引燃爆炸,说明明火或高温源是引发爆炸的重要因素。因此,这类场所应严禁烟火,以防止爆炸发生。不符合题意;
C、实验时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罐,说明粉尘爆炸试验要保持密闭,说明这类场所不能长时间保持密闭,要勤通风,符合题意;
D、燃着的蜡烛引燃爆炸,提示这类场所应使用防爆灯具,以防止因灯具产生的火花或高温引发爆炸,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A
【详解】A、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旺,使火势蔓延,选项说法正确;
B、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水蒸发吸热,其原理主要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蜡烛用嘴一吹即灭,是因为空气流通带走热量,使蜡烛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达到灭火的目的,选项说法错误;
D、干粉灭火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水等物质,不能用于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失火,为了防止造成二次损害,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9.C
【详解】A.试管①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试管②中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试管③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只有②中有燃烧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B.①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却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达到着火点未必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正常情况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浴温度最高达到100℃无法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40℃,所以红磷不能燃烧。③一定不会燃烧。该选项说法错误。
D.由①②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由②③现象对比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B
【详解】A、燃烧的火柴,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更易达到火柴梗的着火点,说法正确;
B、被褥失火用水浇灭,是利用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目的,着火点物质的特性,一般不会降低,说法错误;
C、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说法正确;
D、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说法正确。
故选B。
11.B
【详解】A、燃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或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燃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换气扇通风,防止爆炸的发生,家中燃气泄漏时,首先关闭阀门,然后开窗通风,错误;
B、加油站、面粉厂等地的空气中弥漫着大量的燃油蒸汽、可燃性粉尘,因此应严禁烟火或电火花,以防发生爆炸,所以加油站、面粉厂等地严禁接打电话,正确;
C、高层建筑起火,不能立即乘电梯逃离火场,因为发生火灾时往往会发生停电,且电梯井内易形成烟囱效应,造成人的窒息,错误;
D、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所以油锅着火不能洒水浇灭,应用锅盖盖灭,利用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错误。
故选B。
12.A
【详解】A、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一般是不会改变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解吸热降低了可燃物温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C、Mg(OH)2分解生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 MgO,可以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故选项说法正确;
D、MgCO3 比 CaCO3都不具有可燃性,受热都会分解出CO2,都作阻燃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3. 氧气 发光 放热 氧化反应
【详解】燃烧需要有可燃物,通常情况下还要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现象都比较剧烈,而且都会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故通常情况下,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14. 蘸酒精的棉花燃烧,蘸水的棉花不燃烧 物质是可燃物 棉花燃烧。加热时水分会蒸发,当水分蒸发完后,再继续加热,棉花温度升高,当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棉花燃烧。
【解析】略
15. 可燃物 燃烧 不燃烧 不燃烧 燃烧 达到着火点 氧气 着火点 氧气 物质是可燃物 物质与氧气接触 物质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略
16.(1)③
(2)①
(3)②
(4)AB
(5) a B 五氧化二磷 提供热量和隔绝氧气
【详解】(1)图一实验中,小木块是可燃物,能被点燃,玻璃块不是可燃物,不能被点燃,说明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可燃物,故填:③;
(2)图二实验中,烧杯外的蜡烛燃烧,烧杯中的蜡烛氧气耗尽后,熄灭,说明蜡烛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填:①;
(3)图三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②;
(4)白磷的着火点较低,易自燃,应保存在水中,红磷的着火点较高,可存放在广口瓶中。
故选AB;
(5)①a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燃烧,b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燃烧,c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隔绝氧气,不燃烧,故燃烧的是a;
A、该实验中温度没有降低,始终在热水中,不符合题意;
B、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待氧气耗尽后,白磷便会熄灭,符合题意;
C、白磷燃烧生成的是五氧化二磷,不是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能升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②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管口的小气球可以防止五氧化二磷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绿色化;
③该实验中,热水可起到提供热量的作用,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a处白磷燃烧,同时还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通过对比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