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史前文明。材料中射鱼图符标识行政族群,表明该族群掌控政治、军事、资源分配等世俗权力,职能
侧重于社会管理和组织;鸟徽标识祭祀族群表明该族群专司宗教、祭祀、精神信仰等事务,职能侧重于文化仪
式和神圣权威。“两种族徽往往同时出现”说明行政族群与祭祀族群在重要社会活动中频繁合作,形成一种
稳定的互动关系,职能分工和权力共享要求社会具备高效的协调能力、资源分配体系和权威制度,反映出社
会已超越简单聚落形态,向复杂社会过渡,故B项正确。“华夏认同”指对中原文化的政治或文化归属感,材
料仅提本地族徽,未涉及与中原文化的关联,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职能分工,而非血缘关系,族徽同时出现
暗示跨族群合作,而非血缘隔离或固化,故排除C项;材料中鸟徽反映自然崇拜,但仅限于具体图腾信仰,未
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层面,故排除D项。
2.A考查先秦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泉府“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具有平准物价、调节供求的作
用。而其赊贷活动,一方面无息“赊”贷针对祭祀、丧葬,体现了社会保障性:另一方面有息“贷”针对生产活
动,提供启动资金,利于解决生产者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商品流通和扩大再生产。泉府以信贷为“杠杆”,授动
资源分配,本质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干预市场,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赊”贷用于祭祀、丧葬,属非生产性
消费,但泉府日的是提供金融支持、维护社会稳定,故排除B项:泉府是宏观调控机构,非监管商业契约,故排
除C项:材料未涉及集市建设、物流体系等市场网络信息,重点在于信贷供给而非商业生态培育,故排除
D项.
3.C考查西汉国家治理。材料中公孙弘案因违反《置吏律》而“国除”,表明中央有专门法律约束诸侯行为,这
些法律并非临时性措施,而是成文法的一部分,形成固定制度:章武侯因杀人未遂,而被“国除”;许九案“买塞
外禁物”违反了汉朝边境管控法律,这些法律禁止列侯参与可能威胁中央的贸易活动,体现了经济领域的制
度化控制。“国除”通过法律、制度、权力结构与社会秩序的多维保障,将列侯的特权严格限制在中央允许的
范围内,既利用功臣、宗室势力辅助治理,又通过惩罚机制防止其威胁集权。这一制度设计本质上是集权统
治的“安全阀”,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体现了集权统治通过规则化、制度化的手段实
现自我保障,故C项正确。材料中“国除”的“处罚”恰恰证明中央律令对列侯有普退约束力。若特权凌驾法
律,列侯违法后应不受罚,故排除A项:西汉虽存在儒法结合趋势,但案例更突出法家制度化集权而非儒家
思想,故排除B项;公孙弘案是拖延中央诏令、章武侯案是刑事犯罪、许九案是经济违法,均未提及监察系统。
相反,中央通过法律惩罚直接控制地方,反映了监察与行政在集权框架下协同运作,而非“失衡”,故排除
D顶
4,B考查魏晋社会思想。根据材料可知,王戎用“不拘礼制”挑战礼教,但其行为结果又证明他无法摆脱礼教
核心价值“孝”带来的深刻情感影响:裴的评论则代表了礼教视角对这种矛盾状态的审视和批评,这正是当时
士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故B项正确。王戎的极度憔悴和裴的评论都说明,礼教的约束力依然强大,“自
由”未成为时代主题,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个体行为选择与礼教规范的内在冲突,而非“思想繁荣”,故
排除C项:王戎的行为并非出于享乐或道德败坏,故排除D项。
5.D考查两税法。陆贽作为两税法同时代的官员,他认为两税法将安史之乱后地方擅自征收的非法税目纳
入国家统一税制,使其合法化,而实际实施过程中未能解决税负不公,反而将地方乱收的税费“合法化”,加重
了百姓负担。苏轼作为宋朝文人,从后世视角评价两税法,“破兼并之门而塞侥幸之源”肯定了两税法的设计
初衷以资产而非人丁征税,旨在打破土地兼并和侥幸逃税,执行中“兼并之族”税负轻,而“贫弱之家”税役沉
重,导致后者破产流亡,泰露了制度执行中的腐败和不公。马端临是宋末元初史学家,从更长的历史维度评
价,赞扬了两税法的制度创新(以资产为差),但指出货币税的具体设计存在严重弊端,成为害民工具。因此
可知,两税法并非简单的“进步”或“倒退”,而是同时包含积极理念(如税负公平化)与消极实践(如官吏腐败、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2025年“江南十校”新高三第一次综合素质检测
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宇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族微图案,其中射鱼图符是掌握行政权的辫发族群标识,而阳乌、鱼
鹰、凤凰等鸟徽号为祭祀族群标识,这两种族徽往往同时出现。这反映出,当时
A.古蜀地区已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B.文明已具备一定组织化的特征
C.原始血缘族群关系的渐趋牢固
D.“天人合一”理念成熟化体系化
2.先秦时期,泉府除“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外,还从事赊贷活动。祭祀和丧事的赊贷,
实行无息“赊”:“凡民之贷者”,需由官员审核后发放贷款,实行有息“贷”。据此判断,该机构
A.发挥了经济杠杆作用
B.以刺激市场消费为主要职能
C.规范了商业契约关系
D.推动了基层商业网络化发展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3.西汉时期,列侯是享有食邑租税的功臣、宗室或外戚。平津侯公孙弘因“诏书有要求而稽留不
执行”,违反《置吏律》“受令而逋留”,终“国除”;章武侯窦常“坐谋杀人未杀罪,国除”;宋子侯
许九“坐买塞外禁物罪,国除”。这些可印证,西汉
A.列侯特权凌驾于法律之上
B.国家治理思想儒法结合
C.集权统治有一定保障机制
D.地方监察与行政权失衡
4.下面是《晋书·王戎传》中的一些记载。这体现出当时
(王戎)以母忧去职,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
后起。裴(西晋名士)往吊之,谓人曰:“若使一恸能伤人,溶冲(王戎)
不免灭性之讥也。”
A.崇尚自由成为时代主题
B.个体意识觉醒与礼教间的冲突
C.社会动荡促使思想繁荣
D.士族阶层内部的腐朽风气盛行
5.下表是陆贽等人对两税法的评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人物
评价
陆贽
将“法外之法收入于法之中”,而“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754~805年)
苏轼
“亦所以破兼并之门而塞侥幸之源也”“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
(1037-1101年)
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不知其所往”
马端临
“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尤为得当”,“不征栗吊而征钱,更得为奸以病民”
(12541340年)
A.阶级立场差异主导价值判断
B.两税法促使财政运转能力下降
C.历史认知在争论中不断发展
D.制度变革具有复杂性与多面性
6.北宋的榷场及茶马贸易难以提供足够的马匹,又禁止私下交易马匹,“无以怀远人”。而后“令
为长吏谨视马之良驽,官府标记后,允许民间交易劣马”。这一调整反映出
A.对军事与政治怀柔的综合考量
B.国家战略资源匮乏得到解决
C.抑商政策调整保证了区域稳定
D.边境贸易以经济利益为核心
7.下面宋朝诗词可印证的历史现象正确的是
选项
诗句
历史现象
A
翠带千银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
农业商品化程度较低
B
稻熟人家得相向,兵余眼底两三村
庄园地主的剥削压迫减轻
C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落万车炭
煤的开采与生产力进步
D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
赋役呈货币化趋势
8.《经世大典序录·屯戍》篇记载,天下平定后,元朝命宗王率领军队镇守边疆要害之处,让蒙古军
屯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汉军、探马赤军戍淮河、长江之南;而新附军也夹杂其间参与戍守。在
云南、吐蕃等地,以爨僰军、藏军等土司武装与蒙古镇戍军共同驻守。这种军事设计体现了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