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核污水中的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下列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A. B. C. D.
2.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占21%,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的气体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3.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Cu B.C60 C.NaCl D.SO2
4.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下面是4位同学对该反应涉及的有关知识发表的部分见解.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5.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下列表示两个氢原子的是
A.2H B.H2 C.2H+ D.H2O
6.确定某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下列因素中①反应所需的药品及反应条件;②实验装置;③气体收集和放置方法;④气体验满方法;⑤整个反应体系是否环保安全。需要考虑的是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7.铟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 B.一个铟原子的质量为114.8g
C.铟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铟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8.水和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水电解得到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
B.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约为21%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9.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X的相对原子质量比Y小,则X的真实质量一定比Y小
B.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则离子和原子的电子层数一定不同
C.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10.2024年4月20日,我国首次实现碳-14供应全面国产化。碳-14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8个中子的原子。下列有关碳-14原子说法正确的是
A.不属于碳元素 B.质量比碳-12原子大
C.核外电子数是14 D.中子数与碳-12原子的相同
11.某学生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过程对测量过程产生的误差进行了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A.实验装置方面: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测量结果可能偏小
B.实验操作方面:来回推拉注射器的次数太少,测量结果偏小
C.药品用量方面:铜粉的量太多,测量结果偏大
D.读取数据方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读数,测量结果偏小
12.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燃烧匙内的白磷用电加热装置点燃,瓶内气压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其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t1s-t2s压强迅速升高到最高点,容器中温度保持不变
B.t2s-t3s压强迅速下降,是瓶内氧气被消耗的过程
C.根据t4s时瓶内的气压值,不能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t5s后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使水进入瓶内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1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 ,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 。原子的核外电子最少有层,最多有 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 个)。
14.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15.根据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空:
化学符号 2N2 ② Al3+ ④ ⑤
符号的意义 ① 2个银原子 ③ 五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 氧化铝
16.离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 结构 电性 相互转化
原子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不带电
阳离子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带 电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阴离子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带 电 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17.另一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所制得的一袋氧气含量进行了再探究,实验过程如图。
①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一定量该气体,待露出白磷(P4)后,关闭止水夹a和b,测得B中水的体积为V1mL。②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原理与红磷燃烧相同),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b。B中水倒吸进入到A中,测得量筒中的水为V2mL。
(1)写出白磷(P4)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小芳同学认为步骤①要留部分水,其作用是 。
(2)经测定V1=210mL;V2=50mL,则该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到0.1%),如果白磷用量不足,则测定结果将偏 (填“偏大”“偏小”或“不偏”)。
(3)研究小组改用传感器技术测定该气体如图所示,测定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变化。
X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表示 的变化趋势。结合Y、Z两条曲线,解释图中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
18.根据下表(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1)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填字母);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核外电子数不同
(2)1869年, (填字母)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A.张青莲 B.门捷列夫 C.拉瓦锡
(3)12号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属于 周期,硫离子的符号是 。
(4)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的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5)同周期的元素排列从左往右所遵循的规律是 。
19.某中学进行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与使用活动。
活动一:了解城市空气质量
(1)如图1为该城市9月8日的空气质量情况。图中的“X”代表 (填字母)。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氮
(2)9月8日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最高的物质为 。该物质属于 (填“单质”或“氧化物”)。
(3)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 (填“高”或“低”),空气质量越好。
(4)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物质的燃烧,请写出硫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活动二:检测某小区地下车库中的有害气体
【测定实验】实验小组用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测得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浓度如图2所示。
(5)一氧化碳浓度最大的时间段是 (填“t1~t2”“t2~t3”或“t3~t4”)。
(6)在地下车库里确定5个位置进行取样。以下取样位置设定合理的是______。
A. B. C.
活动三:成果分享
(7)同学们通过项目化学习,了解了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和使用、有害气体的检测等,他们一起制作了保护空气倡议书,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保护空气倡议书 为了使天空更蓝,人类正在积极行动,我们能做的很多,比如,其中一种保护空气的具体做法是 。
《第二单元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A A D A D A B
题号 11 12
答案 C D
1.B
【详解】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分为质子和中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则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图B正确;
故选B。
2.C
【详解】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氮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氧气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此选项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稀有气体不能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A、Cu是金属单质,由铜原子直接构成,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C60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NaCl是由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构成的,符合题意;
D、SO2是非金属氧化物,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A、电解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正确;
B、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错误;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错误。
故选:A。
5.A
【详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可表示两个氢原子,故选项正确;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微观上可以表示1个氢分子,故选项错误;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可表示2个氢离子,故选项错误;
D.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微观上可表示1个水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D
【详解】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需要考虑的是①反应所需的药品是否无毒易得及反应条件是否简单;②实验装置是否简单易操作;③气体收集和放置方法如何;④气体怎样验满;⑤整个反应体系是否环保安全无毒无污染;
故选D。
7.A
【详解】A、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的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铟原子核外电子数为49,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的实际质量特别小,由元素周期表一格中的信息可知,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不是“g”,常省略不写,则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4.8,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铟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铟原子的中子数约为115-49=66,所以铟原子中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8.D
【详解】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以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两者体积比为1:2;错误;
B、水能灭火是因为可以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错误;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做电光源,正确;
故选D。
9.A
【详解】A.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若X的相对原子质量比Y小,则单个X原子的真实质量一定小于Y原子。初中阶段不涉及同位素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影响,因此推理正确。
B. 离子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但电子层数不一定不同。例如,Cl原子(3层电子)得电子变为Cl (仍为3层),电子层数未变。因此推理错误。
C. 氧气和水由分子构成,但物质还可能是原子(如金属)或离子(如NaCl)构成。以偏概全,推理错误。
D. 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正确,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分子构成(如铁由原子构成)。后半句错误,推理不成立。
故选A。
10.B
【详解】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碳-14的质子数为6,也属于碳元素,不符合题意;
B、碳-14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碳-12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呈正比,故碳-14原子的质量比碳-12原子大,符合题意;
C、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碳-14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6,不符合题意;
D、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故碳-12的中子数≈12-6=6,碳-14的中子数为8,故碳-14原子的中子数与碳-12原子的不相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详解】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导致外界气体进入装置内,测量结果可能偏小,故A正确;
B、来回推拉注射器的次数太少,氧气没有充分反应,测量结果偏小,故B正确;
C、铜丝的量不足,氧气没有完全消耗,结果偏小,铜粉的量太多,不会影响测量结果,故C错误;
D、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装置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故D正确。
故选C。
12.D
【详解】A、t1s-t2s压强迅速增大到最高点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A项不符合题意;
B、t2s-t3s压强迅速下降,不只是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还与温度下降有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
C、t4s时压强为80kPa,开始是100kPa,可以得出减少的体积为原来体积的,因此可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C项不符合题意;
D、t5s后气压又显著增加其原因是打开弹簧夹使水进入瓶内,液体进入瓶内后,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导致气压显著增大。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3. 低 高 7 8 2
【解析】略
14.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详解】品红由品红分子构成,分子在不断运动,因此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可以观察到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得到红色溶液,说明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15. 2个氮分子 2Ag 铝离子 Al2O3
【详解】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N2表示2个氮分子;
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银原子表示为2Ag;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Al3+表示铝离子;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五氧化二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表示为;
在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Al2O3。
16. 大于 正 小于 负
【详解】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显中性。阳离子是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阳离子中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的,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阴离子带负电。
17.(1) 吸收五氧化二磷
(2) 76.2 小
(3) 温度 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大于消耗的氧气对压强的影响
【详解】(1)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会污染空气,则集气瓶中留少量的水能吸收五氧化二磷;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装置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中,且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则该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若白磷用量不足,装置中的氧气不能完全消耗,则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3)由图可知,Y先增大后减小,由于红磷燃烧放热,则温度后升高,但反应结束后,温度会降至常温,则Y表示温度;
Z过程不断减小,则表示氧气,则X表示压强,由图可知,刚开始时,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大于消耗氧气对压强的影响,则刚开始时压强增大。
18.(1)A
(2)B
(3) 12 三/3 S2-
(4)非金属
(5)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都是按照原子序数逐渐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合理即可)
【详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填:A。
(2)A、我国著名科学家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测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作出了突出贡献, 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选项B符合题意;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填:B
(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12号元素是镁元素,其核电荷数是12,镁原子中电子层数为3,所以属于第三周期,硫离子的符号是S2-,故填:12;三(或3);S2-。
(4)由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35.45的元素属于氯元素,该元素的名称是氯,带“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填:非金属。
(5)同周期的元素排列从左往右所遵循的规律是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都是按照原子序数逐渐递增的顺序排列的,故填: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周期都是按照原子序数逐渐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合理即可)
19.(1)d
(2) 臭氧/O3 单质
(3)低
(4)
(5)t1~t2
(6)B
(7)乘坐绿色交通上学
【详解】(1)a、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b、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无毒,不是空气污染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有毒,属于空气污染物,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2)由图可知,长春9月8日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最高的物质为臭氧或O3;
臭氧由氧元素组成,属于单质;
(3)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好;
(4)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符号表达式为;
(5)由小区地下车库中一氧化碳浓度图可知,一氧化碳浓度最大的时间段是t1~t2;
(6)取样位置应均匀分散开,不能过于集中,故应选择B处;
(7)为了使天空更蓝,人类正在积极行动,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乘坐绿色交通上学等方式来保护空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