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10: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7个生字,会写“声、音”等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小节。
2.通过“听声音、找声音、仿声音”的环节,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写声音的方法,培养联想与想象能力。
3.感受秋天声音的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感悟秋天的声音,掌握生字词的读写。
难点:体会课文中“声音”背后的画面感,仿写“秋的声音”的句子。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含秋天的实景图(落叶、蟋蟀、大雁等)、对应的声音素材(风声、落叶声、虫鸣声、雁叫声)。
2. 生字卡片、“秋的声音”采集卡(空白卡片,供学生仿写使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听声猜秋(5分钟)
1. 播放课件:依次播放风声、落叶“唰唰”声、蟋蟀“ ”声、大雁“嘎嘎”声,让学生闭眼倾听。
2. 提问互动:“你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让你想到了哪个季节?”引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识字寻声(10分钟)
1. 自由读文: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和喜欢的“秋的声音”词语。
2. 识字闯关:
出示生字卡片(抖、蟋、蟀、振、韵、掠、吟),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巩固读音,重点提醒“蟋、蟀”为翘舌音且常连用,“掠”为边音。
用“加一加”(“提手旁+斗=抖”)、“联系语境”(“振动翅膀”做动作理解“振”)的方法记字形。
3. 再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里写了哪些秋的声音?”,同桌互相交流答案。
(三)精读感悟:品声赏秋(15分钟)
1. 聚焦“具体的声音”(第1-3小节):
指名读第1小节,课件同步展示“落叶飘飞”的画面,提问:“落叶‘唰唰’,像在和谁告别?”(大树妈妈),引导学生带着“不舍又轻快”的语气朗读。
小组合作读第2-3小节,用“(事物)发出(声音),像在_____”的句式分享感受(如“蟋蟀‘ ’,像在和阳台告别”),教师相机指导读出虫鸣的清脆、雁叫的嘹亮。
2. 体会“无形的声音”(第4-5小节):
齐读第4小节,提问:“‘叮咛’‘歌吟’是什么意思?你觉得秋风会对田野、果树说什么?”(如“田野,快成熟吧!”“果树,快结果吧!”),引导学生感受声音里的“秋的消息”。
默读第5小节,用“秋的声音藏在_____里”说话(如“秋的声音藏在每一片叶子里”),体会“秋的声音无处不在”。
3. 美读积累:播放轻音乐,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有感情地齐读全文,尝试背诵第1-3小节。
(四)仿写拓展:创声绘秋(10分钟)
1. 回顾写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事物+声音+想象”的写作特点(如“落叶——唰唰——和大树告别”)。
2. 小组讨论:“除了课文里的声音,你还听过哪些秋的声音?”(如秋雨“滴答”、农民“欢笑”、果实“掉落”),鼓励学生用动作模仿声音。
3. 仿写练习:发放“秋的声音”采集卡,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写句子(如“听听,秋的声音,秋雨敲着窗户,滴答,滴答,是和夏天道别的话语”),写完后小组内分享展示。
(五)总结作业(5分钟)
1. 课堂总结:师生共同回顾课文中的秋的声音,再次齐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
2.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1-3小节,把自己写的“秋的声音”读给家人听。
课后和家人一起寻找秋天的声音,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
事物 声音 想象
落叶 唰唰 和大树告别
蟋蟀 和阳台告别
大雁 嘎嘎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