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科学试题
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琴声悠远,笔健墨香,音乐、书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接受琴声的感受器在耳蜗内 B.嗅觉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C.人的感觉会受到药物的影响 D.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网膜上
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生活经验表明,当人极度疲劳或生病时,会觉得食物不太有味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这主要是由于( )
A.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
B.人的味觉细胞收集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疲劳或生病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
D.人产生了味觉疲劳
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甲实验 B.乙实验
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
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将耳朵贴在长长的注满水的自来水管(铁的)一端,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击声。按先后顺序,声音分别是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空气、水、铁管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铁管、水、空气
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一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该驱蚊器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来干扰蚊蝇的感觉和行为,从而达到驱蚊的效果,下列对于该驱蚊器使用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驱蚊器可以在真空环境中使用
B.该驱蚊器发出的声音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响度一定增大
D.该驱蚊器发声时,离开驱蚊器的距离越远,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
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⑦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 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②内外的气压平衡
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听觉形成跟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有关。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1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科学研究常用到很多种方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是模型法
B.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类比法
C.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中,一组种子湿润,一组种子干燥,其余条件相同,是控制变量法
D.通过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是转换法
1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在音乐会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性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1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1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该手机采用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该系统向手指上若干个位置发射超声波,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指纹的大致形状,最符合的是( )
A. B.
C. D.
1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随着城市发展,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在加大。下列控制噪声途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隔音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B 斜射到由两个平面D镜组成的直角镜上,经两次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为CD。若将入射光线AB 的入射角增加5°,则射出的光线CD 的反射角将 ( )
A.增加5° B.减少5° C.增加10° D.减少10°
1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1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液面高度控制仪的原理图。由激光笔产生的一束激光AO以固定的入射角i 照射到液面上,反射光OB 射到水平光屏 P 上,并通过光电管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输入控制系统就可以自动调控液面的高度。由图可以判断( )
A.若光点B在屏上向左移动,则液面升高
B.若光点B 在屏上匀速移动,则液面加速下降
C.若液面下降,则反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增大
D.若液面上升,则反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减小
1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眼睛“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将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尺子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会听到更高的音调
2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 。
2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⑦是 (填名称),它的功能是 (填字母)。
A.把振动放大后传入耳蜗
B.接收声波的撞击,产生振动
C.收集声波
D.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
(2)鼓膜的振动由 (填序号)传递到耳蜗。
(3)⑥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
2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口琴是用嘴吹气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它有上下两排小方格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通过时,灵活的金属簧片振动发声,来回移动,吹吸不同的孔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图所示为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区的铜片较薄、较短,而C 区的铜片较长、较厚。
(1)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口琴时,发生变化的是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填“快”或“慢”),图中低音区为 区。
2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既能显示光路,也能方便地测量 。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此时反射光的位置 (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若将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则反射光线OF将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2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物体本身的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如图所示,具体数据见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得出了结论:在弦的松紧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有关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和 钢丝,选择甲、丁两根钢丝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振动频率的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是: 。
2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两块平面镜成90°放置,画出图示光线经两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A. 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产生了听觉。
B.根据人体的感觉对人体的作用判断;
C.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存在副作用;
D.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解答】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故A正确不合题意;
嗅觉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故B正确不合题意;
人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故C正确不合题意;
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舌与味觉
【解析】【分析】(1)味觉形成的过程:味觉是由舌表面的味觉感受器(味蕾)感受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从而形成味觉。
(2) 疲劳或生病对味觉的影响:当人极度疲劳或生病时,身体的生理状态改变,会影响味蕾(味觉细胞 )对食物中化学物质的感知敏感性,使味蕾不能很好地捕捉食物的味道信息,进而导致觉得食物 “食之无味”。
【解答】A、不是味觉器官暂时失去感觉功能,味觉器官(舌、味蕾等 )仍可工作,只是敏感性受影响,故该选项错误。
B、不是味觉细胞收集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而是味觉细胞对信息的捕捉受影响,信息传导基本通路未阻断,故该选项错误。
C、疲劳或生病时,身体状态改变,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使其不能有效感知食物味道,符合实际情况,故该选项正确。
D、不是产生味觉疲劳,味觉疲劳一般是长期接触同一种味道才会出现,本题是疲劳或生病导致,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3.【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利用音色可以区别不同的声音;
C.根据噪音和乐音的定义分析;
D.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答】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故B正确;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了人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声,没有影响,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
D.声音能传递信息,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就是利用了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利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解答】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能看到甲球能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不能弹起,故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固体传播速度最大,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最慢,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声音会在铁管、水和空气中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所以在自来水管一端的同学会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铁管传播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与声源间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可知该驱蚊器不能在真空环境下使用,故A错误;
B、人挺不到该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说明该驱蚊器发出的声音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B
正确;
C、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的音调一定增大,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故C错误;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距离声源远近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
【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
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1外耳道,2鼓膜,3、4听小骨,5鼓室,6半规管,7前庭,8听神经,9耳蜗,10咽鼓管,11耳郭。
【解答】A、9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错误;
B、11耳郭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B正确;
C、2是鼓膜,可以将外界声波转化为振动,C正确;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振破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朵是接受声音的感觉器官,听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由大脑识别这些声音的含义,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由听小骨传递给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然后再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选:A。
10.【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解答】A. 光线是为了研究光所建立起来的模型,是模型法,A正确
B. 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成传播的,将声波类比成水波,是类比法,B正确
C. 控制单一变量是控制变量法,C正确
D. 真空罩实验是现在封闭的罩子中放入正在发生的电铃,然后将罩子内的空气抽出,可以发现电铃的声音逐渐变小,但由于罩子中的空气无法完全抽完,即无法做到绝对真空,因此需要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因此该实验用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D错误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他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调高,振动频率高。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她的声音小(响度小),声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调低,振动频率低,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明确题干中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减弱噪声的,再对照选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摩托车上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高架路上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工厂里的降噪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 超声波传播与反射原理: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距离障碍物越远,超声波往返传播所需时间越长。所以,根据检测到反射信号的时间变化,能判断指纹的凹凸情况(时间长对应指纹凸起,时间短对应指纹凹陷 )。
(2) 图像与指纹形状的对应:分析时间 - 位置图像,时间的起伏反映指纹不同位置与手机屏幕的距离变化,从而对应指纹的凸起和凹陷形态。
【解答】A、将 A 选项指纹形状与时间 - 位置图像对比,其凹凸对应的时间变化与题干图像不符,该选项错误。
B、B 选项指纹形状对应的时间变化和题干图像不一致,该选项错误。
C、C 选项指纹形状的凹凸所对应的超声波反射时间变化,与题干图像不匹配,该选项错误。
D、D 选项指纹形状的凸起和凹陷,能使超声波反射时间变化与题干图像相符,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安装噪声检测器只能检测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带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解答】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的特点是对光线进行两次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两次反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始终是平行的,因此入射角增加5°,则射出的光线CD 的反射角将减少5°,如下图所示:
故选B。
16.【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
A.耳的鼓膜、听小骨和耳蜗是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前庭和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的作用,故A正确;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故B正确;
C.鼓膜能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振动,并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错误;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通过听小骨传来的振动,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7.【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当物质表面粗糙时,光照射到上边会向各个方向发生反射,这就是漫反射现象,漫反射的每条光线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黑板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解答】AB、因为新黑板表面粗糙不平,光线射到新黑板上发生漫反射,如乙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清黑板上的字,反射每条光线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正确;
C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光线射到旧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如甲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8.【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作出的光路图进行解分析,
【解答】当液面变化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液面上升,光点 B 向左移动,液面下降,光点B 向右移动。若光点 B 在屏上匀速移动,水面应匀速上升或下降。
19.【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只有物体发出光线或反射光线,我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点亮的灯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没有发光的灯泡上,它反射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看到这盏未发光的灯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0.【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B错误;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等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正确;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变,声音的音调不变,
尺子振动的幅度变大,可知声音的响度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答案】振动;空气;能量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能量。
22.【答案】(1)耳蜗;D
(2)④
(3)不能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半规管,⑥是听神经,⑦是耳蜗,⑧是咽鼓管。
(2)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后传递给耳蜗。
(3)助听器可以帮助患有传导性耳聋的患者听到外界的声音,不能帮助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听到外界的声音。
【解答】(1)由图可知,⑦的外形像一只蜗牛,称为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
(2)鼓膜的振动由④听小骨传递给耳蜗。
(3)⑥是听神经,由于听神经损伤导致的失聪不能通过助听器听到外界的声音。
23.【答案】(1)响度
(2)慢;C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1)用不同力道吹气,金属片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2)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慢,声音的音调低,属于图中的低音区。
24.【答案】(1)反射角和入射角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发生
(3)靠近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解答】(1)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白纸表面凹凸不平,光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反射光线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
(3)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故反射光线将靠近法线。
25.【答案】(1)乙;粗细
(2)乙;丙;不能
(3)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对于钢丝来说,钢丝振动时产生声音的音调和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根据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的松紧不同,音调不同,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振幅、距离发生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1)由于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由此可知:在弦的松紧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选择甲、丁两根钢丝,材料相同,粗细、长度都不同,不能探究振动频率的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3)由图可知,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发现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丝发出音调低,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26.【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首先通过水平镜面上的入射点作垂直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同理,画出光线在垂直镜面上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 / 1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科学试题
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琴声悠远,笔健墨香,音乐、书法给人带来美的感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接受琴声的感受器在耳蜗内 B.嗅觉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C.人的感觉会受到药物的影响 D.形成视觉的部位在视网膜上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A. 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产生了听觉。
B.根据人体的感觉对人体的作用判断;
C.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存在副作用;
D. 视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解答】耳蜗的外形像一个蜗牛壳,里面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故A正确不合题意;
嗅觉能帮助人们避开危险,故B正确不合题意;
人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故C正确不合题意;
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而视觉是在大脑形成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生活经验表明,当人极度疲劳或生病时,会觉得食物不太有味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食之无味”。这主要是由于( )
A.人的味觉器官暂时失去了感觉功能
B.人的味觉细胞收集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疲劳或生病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
D.人产生了味觉疲劳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舌与味觉
【解析】【分析】(1)味觉形成的过程:味觉是由舌表面的味觉感受器(味蕾)感受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从而形成味觉。
(2) 疲劳或生病对味觉的影响:当人极度疲劳或生病时,身体的生理状态改变,会影响味蕾(味觉细胞 )对食物中化学物质的感知敏感性,使味蕾不能很好地捕捉食物的味道信息,进而导致觉得食物 “食之无味”。
【解答】A、不是味觉器官暂时失去感觉功能,味觉器官(舌、味蕾等 )仍可工作,只是敏感性受影响,故该选项错误。
B、不是味觉细胞收集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而是味觉细胞对信息的捕捉受影响,信息传导基本通路未阻断,故该选项错误。
C、疲劳或生病时,身体状态改变,影响了味觉细胞对食物的敏感性,使其不能有效感知食物味道,符合实际情况,故该选项正确。
D、不是产生味觉疲劳,味觉疲劳一般是长期接触同一种味道才会出现,本题是疲劳或生病导致,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利用音色可以区别不同的声音;
C.根据噪音和乐音的定义分析;
D.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解答】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青蛙的背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模拟出相同的音色,故B正确;
C.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如果影响到了人的休息和工作,就属于噪声,没有影响,就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
D.声音能传递信息,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就是利用了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甲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实验中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若在月球(真空环境)上分别做甲、乙两个实验,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实验是( )
A.甲实验 B.乙实验
C.甲、乙实验都能 D.甲、乙实验都不能
【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利用转换法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解答】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音叉在振动;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表明声音可以传播能量;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如果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图甲中,音叉振动,能看到甲球能弹起,但听不到音叉发出的声音;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图乙中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不能发出声音,泡沫塑料不能弹起,故BCD错误,A正确。
故答案为:A。
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将耳朵贴在长长的注满水的自来水管(铁的)一端,让另外一位同学在自来水管另一端敲一下,能听到三次敲击声。按先后顺序,声音分别是通过哪三种介质传播到人耳的( )
A.空气、水、铁管 B.水、空气、铁管
C.水、铁管、空气 D.铁管、水、空气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声音通过固体传播速度最大,液体次之,气体传声最慢,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声音会在铁管、水和空气中传播,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所以在自来水管一端的同学会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是通过铁管传播的,第二次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次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一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该驱蚊器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来干扰蚊蝇的感觉和行为,从而达到驱蚊的效果,下列对于该驱蚊器使用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驱蚊器可以在真空环境中使用
B.该驱蚊器发出的声音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
C.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响度一定增大
D.该驱蚊器发声时,离开驱蚊器的距离越远,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与声源间的距离越近,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可知该驱蚊器不能在真空环境下使用,故A错误;
B、人挺不到该驱蚊器发出的声音,说明该驱蚊器发出的声音不在人耳能够感受的频率范围内,故B
正确;
C、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的音调一定增大,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故C错误;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距离声源远近无关,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
【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
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
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⑦是人的听觉感受器
B. 耳郭属于外耳,负责收集声波
C.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D.听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可确保②内外的气压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图中,1外耳道,2鼓膜,3、4听小骨,5鼓室,6半规管,7前庭,8听神经,9耳蜗,10咽鼓管,11耳郭。
【解答】A、9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A错误;
B、11耳郭的主要功能是收集声波。B正确;
C、2是鼓膜,可以将外界声波转化为振动,C正确;
D、当听到巨大声响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以免振破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听觉形成跟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有关。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 )
A.①→④→⑤→③→②→⑥ B.①→②→④→⑤→③→⑥
C.①→④→⑤→②→③→⑥ D.①→③→④→⑤→②→⑥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朵是接受声音的感觉器官,听神经将信号传递给大脑,由大脑识别这些声音的含义,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由听小骨传递给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然后再由听神经传递给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故选:A。
1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科学研究常用到很多种方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是模型法
B.在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我们通过水波来学习声波,是类比法
C.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中,一组种子湿润,一组种子干燥,其余条件相同,是控制变量法
D.通过真空罩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是转换法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 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解答】A. 光线是为了研究光所建立起来的模型,是模型法,A正确
B. 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成传播的,将声波类比成水波,是类比法,B正确
C. 控制单一变量是控制变量法,C正确
D. 真空罩实验是现在封闭的罩子中放入正在发生的电铃,然后将罩子内的空气抽出,可以发现电铃的声音逐渐变小,但由于罩子中的空气无法完全抽完,即无法做到绝对真空,因此需要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因此该实验用了实验加推理的方法,D错误
故答案为:D
1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在音乐会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性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他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调高,振动频率高。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她的声音小(响度小),声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调低,振动频率低,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我国高速列车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带来了新福祉,为世界高速列车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从而给乘客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列实例中,减弱噪声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摩托车上的消音器 B.路口的噪声监测仪
C.高架路上的隔音板 D.工厂里的降噪耳塞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明确题干中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减弱噪声的,再对照选项中提到的物理情景,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动车组轨道用的是超长无缝钢轨,可以避免轮与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防止了噪声的产生,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摩托车上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路口的噪声监测仪只能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高架路上的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工厂里的降噪耳塞,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屏下指纹的“全面屏”手机变得越来越普及,与传统指纹识别不同,该手机采用超声波指纹识别技术,通过发射超声波扫描紧贴屏幕的指纹,并根据接收到的反射波分析得出指纹的信息,进行比对解锁。该系统向手指上若干个位置发射超声波,检测到被手指反射的信号时所需的时间随位置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指纹的大致形状,最符合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 超声波传播与反射原理: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距离障碍物越远,超声波往返传播所需时间越长。所以,根据检测到反射信号的时间变化,能判断指纹的凹凸情况(时间长对应指纹凸起,时间短对应指纹凹陷 )。
(2) 图像与指纹形状的对应:分析时间 - 位置图像,时间的起伏反映指纹不同位置与手机屏幕的距离变化,从而对应指纹的凸起和凹陷形态。
【解答】A、将 A 选项指纹形状与时间 - 位置图像对比,其凹凸对应的时间变化与题干图像不符,该选项错误。
B、B 选项指纹形状对应的时间变化和题干图像不一致,该选项错误。
C、C 选项指纹形状的凹凸所对应的超声波反射时间变化,与题干图像不匹配,该选项错误。
D、D 选项指纹形状的凸起和凹陷,能使超声波反射时间变化与题干图像相符,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随着城市发展,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在加大。下列控制噪声途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安装噪声监测器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隔音耳罩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 A.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
B.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安装噪声检测器只能检测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带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1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一束光线AB 斜射到由两个平面D镜组成的直角镜上,经两次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为CD。若将入射光线AB 的入射角增加5°,则射出的光线CD 的反射角将 ( )
A.增加5° B.减少5° C.增加10° D.减少10°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反射角和入射角的概念: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解答】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的特点是对光线进行两次反射,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两次反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始终是平行的,因此入射角增加5°,则射出的光线CD 的反射角将减少5°,如下图所示:
故选B。
1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关于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它的主要功能有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和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两个方面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
C.鼓膜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
D.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
【答案】C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和耳蜗。
【解答】
A.耳的鼓膜、听小骨和耳蜗是听觉形成的传导性结构,前庭和半规管具有保持身体平衡(即位觉)的作用,故A正确;
B.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三个结构,故B正确;
C.鼓膜能将声波转化成机械振动,并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故C错误;
D.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够接受通过听小骨传来的振动,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当物质表面粗糙时,光照射到上边会向各个方向发生反射,这就是漫反射现象,漫反射的每条光线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黑板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解答】AB、因为新黑板表面粗糙不平,光线射到新黑板上发生漫反射,如乙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清黑板上的字,反射每条光线仍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正确;
C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光线射到旧黑板上发生镜面反射,如甲所示,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故CD错误。
故答案为:B。
1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为液面高度控制仪的原理图。由激光笔产生的一束激光AO以固定的入射角i 照射到液面上,反射光OB 射到水平光屏 P 上,并通过光电管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输入控制系统就可以自动调控液面的高度。由图可以判断( )
A.若光点B在屏上向左移动,则液面升高
B.若光点B 在屏上匀速移动,则液面加速下降
C.若液面下降,则反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增大
D.若液面上升,则反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减小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根据作出的光路图进行解分析,
【解答】当液面变化时,由于入射角不变,所以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反射光线平行,液面上升,光点 B 向左移动,液面下降,光点B 向右移动。若光点 B 在屏上匀速移动,水面应匀速上升或下降。
1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黑暗的房间里有两盏电灯,只有一盏灯点亮,但人能看到未点亮的灯泡。以下对于眼睛“看到未点亮灯泡”所画的光路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只有物体发出光线或反射光线,我们才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点亮的灯发出的光线,照射到没有发光的灯泡上,它反射的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于是我们看到这盏未发光的灯泡,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将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用手拨动尺子可发出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拨动尺子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会听到更高的音调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解答】A、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人耳可以听到声音,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B错误;
C、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等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
可探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C正确;
D、保持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更大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频率不变,声音的音调不变,
尺子振动的幅度变大,可知声音的响度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2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 。
【答案】振动;空气;能量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解答】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能量。
2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根据耳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⑦是 (填名称),它的功能是 (填字母)。
A.把振动放大后传入耳蜗
B.接收声波的撞击,产生振动
C.收集声波
D.内有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
(2)鼓膜的振动由 (填序号)传递到耳蜗。
(3)⑥受损造成的失聪, (填“能”或“不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外界声音。
【答案】(1)耳蜗;D
(2)④
(3)不能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1)①是耳廓,②是外耳道,③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半规管,⑥是听神经,⑦是耳蜗,⑧是咽鼓管。
(2)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后传递给耳蜗。
(3)助听器可以帮助患有传导性耳聋的患者听到外界的声音,不能帮助神经性耳聋的患者听到外界的声音。
【解答】(1)由图可知,⑦的外形像一只蜗牛,称为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接受振动的刺激,并产生兴奋。
(2)鼓膜的振动由④听小骨传递给耳蜗。
(3)⑥是听神经,由于听神经损伤导致的失聪不能通过助听器听到外界的声音。
2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口琴是用嘴吹气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它有上下两排小方格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通过时,灵活的金属簧片振动发声,来回移动,吹吸不同的孔时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如图所示为将口琴拆开后其内部的琴芯结构,在琴芯的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A区的铜片较薄、较短,而C 区的铜片较长、较厚。
(1)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口琴时,发生变化的是声音的 (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 (填“快”或“慢”),图中低音区为 区。
【答案】(1)响度
(2)慢;C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
【解答】(1)用不同力道吹气,金属片振动的幅度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2)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慢,声音的音调低,属于图中的低音区。
2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1)在实验中,白色硬纸板既能显示光路,也能方便地测量 。
(2)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此时反射光的位置 (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若将入射光线EO靠近法线,则反射光线OF将 (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答案】(1)反射角和入射角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不发生
(3)靠近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2)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解答】(1)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白纸表面凹凸不平,光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B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为反射光线是由入射光线决定的。
(3)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故反射光线将靠近法线。
2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物体本身的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如图所示,具体数据见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甲和乙,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得出了结论:在弦的松紧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 有关。
(2)为了探究发声体振动频率高低与弦的长度有关时,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和 钢丝,选择甲、丁两根钢丝 (选填“能”或“不能”)探究振动频率的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丝丙和丁,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是: 。
【答案】(1)乙;粗细
(2)乙;丙;不能
(3)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对于钢丝来说,钢丝振动时产生声音的音调和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根据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的松紧不同,音调不同,可得出结论。响度的大小与振幅、距离发生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1)由于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由此可知:在弦的松紧度、长度相同时,振动的频率高低与弦的粗细有关;
(2)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选择甲、丁两根钢丝,材料相同,粗细、长度都不同,不能探究振动频率的高低与材料的关系;
(3)由图可知,钢丝丙和丁,长度、粗细相同,钢丝的松紧不同,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发现丙钢丝发出的音调高,丁钢丝发出音调低,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2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两块平面镜成90°放置,画出图示光线经两次反射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作图。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首先通过水平镜面上的入射点作垂直镜面的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画出对应的反射光线。同理,画出光线在垂直镜面上的反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