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猫》教学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猫》教学讲义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20:5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猫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猫》围绕着“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三只猫的外貌、性情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尽相同,但最后都无一例外地亡失了,令“我”与家人悲痛、遗憾,以至于最后“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文章文笔质朴自然,感情深沉真挚,其中渗透了人性和人间世态,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练习圈点勾画和作摘录、写批注的方法。
2、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品味细节描写,把握文章的情感态度。
3、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圈点勾画,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活动,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时间】:3课时
17 猫 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重点汉字音形义及文学常识,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提高书写速度。
2、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概括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笔下三只猫的不同情形。
3、精读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积累语言,抓住关键字词,赏析重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预习任务】:
任务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完成常识填空以及生字词语练习。
1、郑振铎(1898-1958)笔名 ,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 。
写作背景:《猫》是郑振铎早期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提倡自由平等、个性解放,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掌握词语的书写。
缕 倚靠______ 妄想______ 消耗______ 忧郁_____ 懒惰______
怂恿______ 乞丐 怅然 蜷伏______ 污涩
叮嘱______ 惩戒______ 虐待 畏罪潜逃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 怂恿:
怅然:
任务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跳读课文,找出文本中能提示结构的关键句。
3、用“开始......然后......结果......”的句式,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4、圈点勾画与“我”情感变化相关的词句、标点,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5、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 为什么
【预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快乐是真正的治学的快乐。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17猫 预习学案答案
任务一:1.西谛,文学史家
2.lǚ yǐ wàng hào yù dùo sǒng yǒng gài chàng quán sè dīng zhǔ chéng nüè qián
3.①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②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任务二:1.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略
4.略
5.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亡失让“我”刻骨铭心。
课中实施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猫是一种可爱的小动物,很多人因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今天,让我们随着大师郑振铎,走进这个爱猫的家庭,亲自去体验养猫的快乐与悲伤!
二、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曾与瞿秋白等人合编《新社会》旬刊。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
三、默读课文,概括“我家”与猫的故事,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圈画、摘录文中的描写性语句,为三只猫“建档”。
请摘录课文内容,填写下表。(课后练习一)
猫 来历 外貌 性情 在家中地位 结局 对我的影响
第一只 从隔壁家要来的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活泼 招人喜爱 病亡 一缕酸辛
第二只 舅舅家抱来的 浑身黄色,很可爱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全家都喜爱它 被一个过路人捉去 怅然、愤恨、诅咒路人
第三只 张婶捡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若有若无,都不喜欢,不大注意 被冤枉,误打、流浪而死 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
2、默读课文,摘录文中起总领、过渡、总结等作用的语句,概括故事内容。示例:
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概括内容:文章围绕“养猫”这一中心,描写了“我”及家人与三只猫的故事。第一只猫非常可爱,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惹人喜爱,第三只猫忧郁慵懒不被待见,它们最终都亡失了。随着三只猫的亡失,“我”经历了从难过到伤心到决绝,直至永不养猫的历程。
3、文章围绕中心写了三个故事,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的?
每个故事都以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四、布置作业。
选择一种与人亲近的动物进行观察,记录其外形、性情,为它设计一个动物档案。
课中实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这是为什么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结合课文的批注,探究答案。
二、细读第三只猫的故事,探究“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
1、阅读第三只猫的故事,找出第三只猫死后“我”作出这个决定的直接原因。
示例: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而且因为这只猫已经亡失,“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2、从文章结构看,作者用大量笔墨讲述了第三只猫的故事,对“我”做此决定前的心理刻画得尤为细致。默读这部分内容,从中找到“我”决定不养猫的深层原因。
示例:
(1)有关人物言行的细节描写。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要听见了……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
分析:“我”和妻的所有判断都是主观的,没有调查便妄下断语。
(2)有关猫的细节描写。
示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分析:猫咪只是“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面对“我”的冤枉,它没有申辩和反抗的能力。
3、阅读文末的批注:“第三只猫的亡失最让‘我’难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因为‘我’冤枉了它吗 ”结合故事内容和猫咪档案,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
第三只猫既不好看也不活泼,“大家都不喜欢它”,它凝望鸟笼的行为也被认为想吃鸟。
示例:
铸成黑白颠倒错案的根本原因是“我”因个人好恶而妄下断语,而“我”也因为这个过失决定不再养猫,其中蕴含着深沉的自悔之意。
三、阅读全文,比较三只猫的命运,再探“我家永不养猫”的原因。
1、“我”因为第三只猫的死亡而陷人深深地自责,决定自此“永不养猫”。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三只小猫的故事 结合猫咪档案,概括其异同点。
相同点:三只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不同点:三只猫祥貌、性情不同,在“我”心中的地位也不相同。
2、默读课文,批注心理描写,理清文章情感变化。
文中“我”对前两只猫更加喜爱,但对第三只猫的亡失却最为难过。这是为什么 请默读课文,批注体现“我”内心活动的描写性语句,梳理“我”的情感变化。
示例:
句子1:“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批注:第一只猫的死让“我们”难过,但还不至于太过伤心,这也为第二只猫的到来作铺垫。
句子2:“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批注:承上启下,表明“我们”伤心程度加深了,也为下文被动收养第三只猫作了铺垫。
句子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批注:态度决绝,情感上程度加深,呼应开头,也是对全文的总结收束。
3、探究三个故事的共同点及逻辑关联,概括文章中心。
示例:
(1)共同点:三只猫共同的结局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不再养猫也是避免看到弱小动物生命悲剧的重复。
(2)逻辑关联:第一只猫让“我”感到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它的病死让“我”感到弱小者命运的凄婉;第二只猫更加活泼有趣,它的丢失让“我”对自私者感到愤恨;第三只猫本是流浪猫,不幸冤死的命运表露了“我”对自己妄下论断行为的反省。
概括中心:三只猫都是弱小者,作者通过它们的亡失,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对人生的感触:要仁爱,不要残忍;要为人着想,不要自私自利;人们在生活中难免有喜恶差别,但是作出判断之前一定要排除个人主观因素,要明辨是非,不要主观武断。
四、布置作业。
1、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冤枉了一只不能辩解的小猫,这样的家庭是真的“爱猫”吗 阅读全文,学习这节课的方法,从文中探求这一问题的答案。
2、学习课文的批注方式,对文章中存在疑问或有所启发的内容进行批注,与同学交流。
课中实施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从对上节课的作业讨论切入、进入新课。
二、质疑探究,深化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认识。
1、结合三只猫的故事,探讨“我”家是否真的“爱猫”。
示例:
真的“爱猫”,对各种猫就都应一视同仁,无论是美丽活泼的,还是瘦弱忧郁的,甚至对后者更应怜惜。然而,对第三只猫,"我”不仅不爱,甚至偏听偏信,妄下断语,造成了它的命运悲剧。由此可知,“我”之爱猫,并非爱一切的猫,而是凭感情和个人利益出发决定爱与不爱。这并不是真的“爱猫”。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结合阅读体验,交流自己与动物相处的真实经历,从“人与动物的关系”的角度写出感悟。
示例:
(1)人们常常以为养宠物的出发点是“爱”,但我们不妨追问自己“爱”的是什么。是爱其外表,还是发自内心喜爱这个生命 这种爱会不会因为其他外在因素而改变
(2)与人相比,动物的力量是弱小的,即使庞大如狮子、老虎,也敌不过人类的枪炮。但从生命的意义来说,人与动物是平等的,保护动物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作者一再强调小猫无法说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忽略自己与动物间的强弱差别,要尊重生命!
三、结合资料深入研读,讨论三只猫悲剧命运的隐噏。
链接材料:
《猫》是郑振铎小说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家庭的故事》在其总体上是悲剧性的。……在封建宗法统治的旧式家庭里尤其显得突出,总会有一些人成为比他们权势更大、地位更高的人的牺牲品,成为被侮辱、被践踏的对象。……它不止于唤起人们对动物的怜悯之心,而且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旧式家庭中人的悲剧故事的联想。
示例:
(1)第三只猫的亡失是强者的冷漠和欺压造成的。生活中常有不幸,尤其是弱小者,它们的不幸正是因为它们的弱小。在生活中,不应因自己的强大而欺凌弱小。
(2)“我”与第三只猫的关系,正像封建旧家庭里权势更大、地位更高的人与贫苦者、弱小者的关系。第三只猫作为弱势者被强势者欺凌,被冤死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的结局,体现了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自省和悲悯情怀。
小结:不管是因为什么“我家不再养猫”,这个悲剧结局都彰显了作者的深刻反思,揭示了作品的深刻寓意:强与弱的对比,与自恃强者的霸道,才是悲剧的根本原因。由猫及己,省人道、刺良心、既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补写故事情节。
请以“小猫逃到屋瓦上之后……”为开头,充分发挥想象,续写小猫在逃离后的两个月内的种种遭遇。注意故事的合理性。
2、补充动物档案。
观察、记录小动物与人的相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种方式所体现的人与动物的关系,补充在动物档案中。
五、达标测评。
17 猫 达标测评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倡议书,完成1-4题。
倡议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①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也应该是动物 。关爱动物,人人有责。
②翻看文学作品,郑振铎笔下那只绻伏一旁、受人nüè待的猫,令人惋惜;放眼现实,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伤害动物的行为也比比皆是。油漆乌龟、染色小鸡,小动物的窘态以及忧yù的眼神令人怅然。
③作为学生,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铭记“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不做间接 sǒng yǒng 不法商贩伤害动物的行为,共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温馨家园!
倡议人:申申
2025年3月3日
1、以上是申申撰写的倡议书初稿,请你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3分)
nüè( )待 忧yù( ) 怅然( ) sǒng yǒng( )( )
2、倡议书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1分)
3、正文第③段画线处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1分)
答:
4、申申在写倡议书时遇到了困难,请帮助他补写第①段的空白内容。(1分)
答:
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1分)
A.作家杨绛先生的晚年,仍然精力充沛,充满了创作的激情。
B.中国制造要与世界接轨,离不开大师级工匠高超技艺的支撑。
C.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D.汉十高铁全线贯通后,武汉至襄阳的运营时间大概差不多要缩短1个小时。
三、下列各句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1分)
A.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B.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捕捉什么似的。
C.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
D.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四、在下列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分)
1、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2、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 着。
3、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 。
4、我永无改正我的 的机会了。
A.冤枉 注视 郁闷 过错 B.冤苦 凝视 忧闷 错失
C.冤枉 凝望 忧郁 过失 D.冤屈 注目 憋闷 错误
五、在为朗诵排练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猫》一课结尾处句子的重音处理产生了分歧。“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有四种不同的重音读法,你同意哪种意见 说说你的理由。
1、重音放在“我”上
2、重音放在“永无”上
3、重音放在“过失”上
4、重音放在“机会”上
选择:  理由:
17 猫 达标测评参考答案
一、1.虐 郁 chàng 怂恿 2.绻伏 蜷伏 3.(示例)去掉"目前的" 4.友善的伙伴
二、B 三、A 四、C
五、示例:(选择)1 (理由)强调“我”在猫亡失事件中应负的责任以及“我”的自责。
(选择)2 (理由)强调“我”对再也没有机会弥补过错的惋惜和深刻忏悔。
(选择)3 (理由)强调“我”意识到之前对于猫的不公正待遇是自己的过失。
(选择)4 (理由)强调“我”失去改正机会的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