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原文+课注(课本)、翻译(课时练)、题:
第八章:请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作用
开篇点题,“东临”点明了观察的方位、“碣石”点明了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交代了观海的对象,是诗的线索,全诗以“观”字展开写登山的所见所感。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荡漾水波、萧瑟秋风、汹涌浪花是动态;竦峙的山岛和繁茂的百草是静态。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通过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3.从内容和手法上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行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为虚写,都是诗人想象的。
互文和夸张:诗句运用了互文和夸张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显露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与伟大的抱负。
4.全篇诗人是用什么方式来抒发情感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情景交融,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5.主旨: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丽景象,实写了大海的状貌和声势,虚写了日月和星汉,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雄伟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这一句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首句的作用)
杨花、子规
作用:①点明时令:暮春②渲染凄凉悲惋的气氛③烘托心情:痛苦,痛惜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它看成是能知人意、达人情的友好使者。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主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诗人想把“愁心”托付给明月,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三、《次北固山下》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早春时节,潮水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因风而高高悬挂。
2.从炼字角度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显得江面广阔浩渺,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豁达心胸。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的样子。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写景极为传神。
3.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序交替,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力量。
4.主旨:
诗人通过描写在北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天净沙·秋思》
1.《天净沙·秋思》前三句中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白描手法,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描绘了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2.用自己的话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古道上孤零零地走着。
3.“小桥流水人家”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全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对比、衬托、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恬静的景象衬托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动静结合。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4.请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
(1)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揭示主题。“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5.主旨: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肝肠寸断的念家思亲之情。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主旨
1.《峨眉山月歌》主旨:全诗通过对月的描写,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主旨: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勾起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怀念,流露出诗人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重阳节勉强想去登高又无人送酒的感慨和对故园菊花的思念,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4.《受降城闻笛》主旨:诗歌通过描写如雪的沙地、如霜的月光、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等,创设了苍凉旷达的意境,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诫子书》
原文+课注(课本)、翻译(课时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是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先正面阐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要“静”; 接着又从反面论证,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进而将“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达到了论证的目的。
2. 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3. 《诫子书》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示例一: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示例二:读了《诫子书》一文,我明白了,不论自己面对何人何事,都应以“静”字为先。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才能在纷繁的世事前拨云见日,确定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而为之努力。
4. 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主旨:这首诗中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的心境和豪迈的胸襟。
《夜雨寄北》
1.诗人在写作这首诗时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这样写有何作用?
诗人有意重复使用“期”“巴山夜雨”等词语,使音韵回环往复,同时也恰切地表现了时间、空间的转换,表现出妻子盼归、诗人思归的情感,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2.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不得归的愁苦之情,衬托出了诗人深沉的愁思。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不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渲染了 凄凉寂寥的情调;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后烛光下共话当日巴山夜雨的情景,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6.赏析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句运用想象的手法,以未来相聚写今日相思,具有一种时空交错之美。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主旨:这首诗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潼关》主旨:这首诗通过对潼关雄伟壮观景色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少年时的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