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11:1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练习-2025-2026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____
1928 年 2 月,夏明翰同志被捕了。
审讯室内,敌人的审问开始了。“你多大年岁?”“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万岁!”“你老家在哪儿?”“革命者四海为家!”敌人被弄得慌了手脚,又问:“你信仰什么?”“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信仰马克思主义!”敌人企图从夏明翰口里得到一点情报的梦想破灭了。
敌人用各种手段都没能使夏明翰屈服,最后决定杀害他。
2 月 9 日清晨,白色恐怖笼罩江城。夏明翰同志告别狱中难友,____地走向刑场。
刑场上,夏明翰____,深情地望着祖国大地,望着他熟悉的、印满他战斗足迹的武汉三镇。行刑官走过来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讲。夏明翰大声说:“有!给我纸和笔!”他用戴着手铐的手,饱蘸着浓墨,不,饱蘸着自己满腔热血,在雪白的纸上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首____的就义诗。写完,他将笔一甩,厉声喝道:“开枪吧!”
枪声响了。党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同志为革命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给短文加一个恰当的题目,填在文前的横线上。
2.将下列三个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序号)。
A.从容不迫 B.正气凛然 C.昂首挺立
3.说一说“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句话的含义。
阅读综合训练。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质疑——   
一致——   
崎岖——   
5.阅读画线句子,完成练习。
这段话属于   结构:先通过描写   、   、   ,(按原文顺序选择)点明了南方初春田野的特征;再通过最后一句点出这一切是“   ”的象征,突出了春天生气勃勃的特点。
A.分—总 B.树上的嫩芽密了
C.田里的冬水冒泡了 D.生命
E.田野上的一片新绿
6.应该如何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请选择。
A.“我”背上的是“我”的母亲,妻子背上的是“我”的孩子。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是“我”和妻子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在“我”和妻子眼里,他们就是整个世界。
B.儿子还小,很听“我”的话;母亲老了,也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了。“我”在他们眼中是绝对的领导者,“我们”四个加起来,就是一个小世界。
课外阅读。
黄继光(节选)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于是,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两颗手雷,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扫射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冲啊,为黄继光报仇!”喊声惊天动地。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占领了597.9高地,消灭了阵地上的全部敌人。
7.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从中我们体会到   。
8.选文第2自然段中的数字和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9.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这是黄继光第二次站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枪口,保证了战士们前进的步伐。
B.情况非常危急,黄继光用牺牲自己来保证战斗的胜利。
C.黄继光再次尝试着寻找机会完成任务。
10.你还知道哪些像黄继光一样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写出他的名字和主要事件。(一例即可)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我的战友邱少云(节选)
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着,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地响。恶毒的敌人竟使用燃烧弹来进行搜索了。
……
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
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11.“敌人竟使用燃烧弹”中的“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作者的   描写和   描写,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当时邱少云   ,“我”也   ,可是不能救的原因是   。
13.找出表现“我”内心非常悲痛的句子。
14.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一个伟大的战士?
课外阅读。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①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②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③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④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⑤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⑥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⑦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渐渐远去,和我们永别了!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15.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①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   。环境:   。
②第1自然段中对人物总体概括的是第   句话,第   句话是对人物的具体介绍。
③通过这样的场面描写,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人物的心情怎样?    
16.“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中的“焦急”和“耐心”是否矛盾,为什么?
17.把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补充完整。
   →望灵车→   
18.“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静静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里的“不约而同”指的是   ,这句话表达了   的感情。
19.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展开了联想,请说出这段联想的作用:   。
延伸阅读
父亲是名老战士。五十年代初,他参加了进军大西南的伟大战役。
在一次剿匪中,父亲和战友们走散了。黄昏,父亲从一块巨岩背后拐出来,迎面撞上了一个残匪。父亲和匪徒几乎同时端起步枪指向了对方。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
当时,父亲已经三天没有吃东西了,加上连日的疲惫奔波,他明白自己已渐渐力不可支。但是,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他∶必须有一方投降,而投降的决不能是自己。
看上去匪徒的精神显然并不比父亲强多少∶破烂的黄皮军装快要辨认不出颜色了,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十足的“惊弓之鸟”。父亲端着枪,山一般的身躯矗立着,威严而坚毅的目光直逼匪徒。
半小时慢慢过去,匪徒渐渐支撑不住了,端着的枪在颤抖,手在颤抖,双腿也在颤抖。突然,匪徒摔掉步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向父亲连连求饶。
20.认真读文章,给文段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
21.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文中父亲和匪徒“对持”的语句。
22.“惊弓之鸟”在文中是指   ,用波浪线画出最能反映他神态特征的语句。   
23.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父亲的形象。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车厢社会(节选)
丰子恺
不说车厢社会里的琐碎的事,但看各人的座位,已够使人惊叹了。同是买一张票的,有的人老实不客气地躺着,一人占有了五六个人的位置。看见找寻座位的人来了,把头向着里,故作鼾(hān)声,或者装作病了,或者举手指点那边,对他们说“前面很空,前面很空”。和平谦虚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的话,让他安睡,背着行李向他所指点的前面去另找“很空”的位置。
有的人教行李分占了自己左右的两个位置,当作自己的卫队。若是方皮箱,又可当作自己的茶几。看见找座位的人来了,拼命埋头看报。对方倘不客气地向他提出:“对不起,先生,请把你的箱子放在上面,大家坐坐!”他会指着远处打官话拒绝他:“那边也好坐,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在这里?”说过管自看报了。和平谦让的乡下人大概不再请求,让他坐在行李的护卫中看报,抱着孩子向他指点的那边去另找“好坐”的地方了。
有的人没有行李,把身子扭转来,教一个屁股和一条大腿占据了两个人的座位,而悠闲地凭在窗中吸烟。他把大乌龟壳似的一个背部向着他的右邻,而用一条横置的左大腿来拒远他的左邻。这大腿上面的空间完全归他所有,可在其中从容地抽烟,看报。逢到找寻座位的人来了,把报纸堆在大腿上,把头攒出窗外,只作不闻不见。
还有一种人,不取大腿的策略,而用一册书和一个帽子放在自己身旁的座位上。找座位的人倘来请他拿开,就回答他说“这里有人”。和平谦虛的乡下人大概会听信他,留这空位给他那“人”坐,扶着老人向别处去另找座位了。找不到座位时,他们就把行李放在门口,自己坐在行李上,或者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厕所的门口。查票的来了,不干涉躺着的人,以及用大腿或帽子占座位的人,却埋怨坐在行李上的人和抱了小孩扶了老人站在 W.C 门口的人阻碍了走路,把他们骂脱几声。
在车厢社会里,但看座位这一点,已足使我惊叹了,何况其他种种的花样。总之,凡人间社会里所有的现状,在车厢社会中都有其缩图。故我们乘火车不必看书,但把车厢看作人间世的模型,足够消遣了。
24.对第 1 自然段中的“老实”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头向着里装睡着。 B.装作打鼾。
C.装作生病。 D.规规矩矩,不惹事。
25.文中描写了哪几种占位的场面?分别用小标题的形式写下来。
26.第 4 自然段中的第一句是   句,它的作用是   。其中“大腿的策略”指的是   。
27.作者为什么以“车厢社会”为标题?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乌蒙山,峰高谷深,如刀切斧削,最高峰4000多米。1936年2月27日,天寒地冻,红二、红六军团西进乌蒙山区。红军一万多人在一座座大山中转来转去,弹尽粮绝。这时,国民党军派出10个师又1个旅,一面尾追,一面从南面侧击,妄图将红军困死乌蒙山内。
岷山全长约500千米,有“千里岷山”之称,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战士们胸口像堵着团团棉絮,呼吸非常困难。再加上衣衫单薄,靠姜汤、辣椒刺激起来的热量,难以抵挡行军的疲惫,倘若脚一软倒在雪山上,就再也起不来了!部队在雪山地区减员2000多人。
材料二: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①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长缨:这里指革命武装。本词写于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时。
材料三:金沙江穿行于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戒备森严,封锁各处渡口,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1935年5月3日,红军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当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乘船悄悄渡到北岸。对岸哨兵以为是探子回来了,也不在意。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敌军,控制了两岸渡口。在百姓的帮助下,红军又找到了5条船和30多名船工。7天7夜后,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全部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
28.读了《七律·长征》和材料一,我认为:五岭是   ,乌蒙山是   ,岷山是   。
A. B. C.
29.下面对材料二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突出了红军对长征必胜的坚定信念。
B.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说明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就一定能攀登上长城。
D.告诉我们不登上长城就战胜不了自己,就不算真的好汉。
30.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到红军渡金沙江时遇到了很多困难,却又巧妙化解。请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填入下列方框中。
困难——深山峡谷→   →   
巧渡——   →   → 跳出包围圈
31.读了三则材料,下列最不符合红军战士特点的是(  )
A.英勇无畏 B.足智多谋 C.活泼开朗 D.坚毅果敢
32.三则材料中,哪个场景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人民的好儿子夏明翰
2.A C B
3.杀了夏明翰一个人,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追求真理、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来完成未竟的革命事业。
【答案】4.信服;分歧;平坦
5.A;E;B;C;D
6.A
【答案】7.比喻;敌人的火力很猛,黄继光的处境很艰难
8.说明黄继光每向前爬一点都非常艰难。
9.A;B
10.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着身体一动不动。
【答案】11.不能。因为“竟”字表示敌人使用燃烧弹完全出我们的意料。
12.心理;动作;完全可以自己救自己;可以救他;我们动的话就会使整个潜伏部队暴露,就会给这次行动造成重大的损失
13.我心里像刀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
14.因为他严格遵守纪律,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牺牲自己,保证部队完成任务。
【答案】15.傍晚;长安街;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②③④;⑤⑥⑦;我感受到了沉重、悲伤的气氛。人们为失去这样的好总理感到悲痛。
16.不矛盾。从表面上看,这两个词的意思是矛盾的,但在悼念、崇敬周总理这一点上是统一的;“焦急”是写老奶奶急于见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是指不管等多久,她也要等下去。
17.等灵车;送灵车
18.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行动一致;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
19.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答案】20.投降的绝不能是自己
21.双方对峙着,目光对着目光,枪口对着枪口,意志对着意志,一直对峙着。
22.匪徒;双目无光,惊恐的面部蜡黄蜡黄的
2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的人。
【答案】24.D
25.文中写了四种占位场面,分别是躺着占位、行李占位、扭身占位、书帽占位。
26.过渡;承上启下;占位的人充分利用大腿占取更多的空间并通过大腿上的报纸让自己更加有理由不让出座位
27.车厢内的描写折射了人间百态,表现出作者对自私自利的人的不屑的态度。(答案不唯一,能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答案】28.C;A;B
29.A
30.水急浪大;敌人封锁,抢去了所有的渡船;翻山越岭;突然袭击,控制两岸渡口
31.C
32.示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场景。红军渡金沙江时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他们凭借坚强不屈的意志和聪明才智都一一巧妙化解了,令人佩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