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元朝以前,书院的山长是民间人士,私人聚众讲学。元朝时,由政府任命山长,并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书院的学生经“守令举荐”“台宪考核”后,可“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这些现象体现出元朝( )
[A] 教育体制的创新 [B] 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C] 书院功能的改变 [D] 文化思想发展繁荣
2.下面为清朝初年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部分)。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A] 受“师夷长技”的影响
[B] 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 顺应了救亡图存的诉求
[D]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3.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开始复员,一改蔡元培时代奠定的注重文理基础学科的传统,在原有文、理、法三院的基础上,增设农、工、医等应用学科,变成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这一调整( )
[A] 抑制了自由思想的勃发
[B] 缘于社会需求的驱动
[C] 推动教育向精英化发展
[D] 表明教育体系的完备
4.15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者将印刷业的发明者比作基督的使徒,称他们传播着“神的话语”,是宣讲真理和知识的新福音书,是“神的艺术”的主人,是带来“黄金时代和幸福新纪元的象征”。这说明当时欧洲印刷业的发展( )
[A] 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B] 扩大神学的社会影响
[C] 实现文化的大众化
[D] 为艺术繁荣奠定基础
5.明代出现了对宋朝版刻书籍的追捧,不少书商翻刻、仿造宋版书并以高价售卖;许多城市的民间书坊也刊刻小说、医书、科举用书等书籍。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 )
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印刷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③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④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6.1653年,英国切萨姆图书馆购买了丰富的神学、科技、法律、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服务于专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人士。19世纪中期,该图书馆开始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各种资料和媒介。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保存文化典籍
[B]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C] 缓和社会矛盾
[D] 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7.1905年,张謇和张之洞提出“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将历代内府珍藏和国人储藏陈列其中。同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1935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表示,“博物馆者,静的方面可以为文化之保管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动的方面可以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材料反映了( )
[A] 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
[B] 博物馆发展史承载救亡图存的重任
[C] 博物馆激发国人民族主义的觉醒
[D]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珍藏文物
8.1792年,法国内政部部长罗兰致信画家大卫:“卢浮宫应对所有人开放,成为一座国家的纪念碑。任何人都有权利去欣赏它。它应该陶冶心灵、提升灵魂、激发志气,成为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有效手段之一。”这表明卢浮宫( )
[A] 收录种类丰富的艺术文物
[B] 引发国际研究法国文化的热潮
[C] 满足巴黎人民的精神需求
[D] 成为展示法国国家精神的载体
9.中国近代有学者在论及文物的价值时指出:“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观古董之多寡,而文野之别可判也。观室庐古物之多少,而其人民文野之高下可判矣。”这一主张意在( )
[A] 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 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D] 说明文物与大国崛起的关系
10.202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①地区冲突使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坏 ②急需缔结全球性《世界遗产公约》 ③加强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任重而道远 ④中国以实际行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 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12.下表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 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
[B] 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
[C] 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 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13.鸦片战争后,西方学者以“文化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进行考古发掘,造成文物大量外流。1905年,张謇上书清政府,主张在京师设立帝室博物馆;1909年,清政府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上述现象体现了清政府( )
[A] 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B] 对外部世界认识不深刻
[C] 仍沉迷于训诂考据
[D] 文物主权意识渐趋觉醒
14.下面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 )
时期 古建筑 古墓葬 古遗址 石窟寺及石刻
甲 0 8 5 10
乙 157 — 0 1
丙 17 1 4 2
丁 246 3 2 2
[A] 史前 [B] 先秦
[C] 魏晋南北朝 [D] 明清
15.某学者说:“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从陵墓制度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的。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作者意在说明( )
[A] 考古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B] 考古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一手史料
[C] 考古发现永无止境非常艰难
[D] 保护文化遗产比考古发现更为重要
16.“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具有‘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 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 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 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 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极为重视学校教育,他把学校作为宣传革命、进行革命活动的基地,亲自创办学校为革命培育人才:
1894年,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请求政府大办教育,培养人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1895年,孙中山把“立国学校,以育人才”规定为兴中会的大事之一。
1903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办青山军事学校,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
1912年,孙中山到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宣讲“女子教育之重要”。
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设立政法学校,以培养政法干部。
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仿照苏联军事制度,培养革命武装干部。
——据郭铁桩《孙中山教育思想
教育活动述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12年,蔡元培首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他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民主平等、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指出民国教育“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蔡元培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指出自由、平等和博爱即为教育的主旨,把教育提高到影响民族存亡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共同的、进步的、谋个性与群性协调发展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的人格。
——摘编自庞君芳《中国教育
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教育思想共同特点的成因。(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孙中山和蔡元培教育思想活动中得到的启示。(4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和推广,大大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印刷书籍给文学插上了一双翅膀,迅速地把人文主义的种子播撒开来,并且处处生根开出花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无疑推动了文艺复兴高潮的来临。印刷书籍使学术思想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内涵也不断加深,思想交流变得非常便利。印刷书籍不仅推广了学术知识,还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艺术思想和形式的外传。意大利的各种图书馆也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了新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据[美]M.H.哈里斯著,吴晞、靳萍译《西方
图书馆史》等整理
材料二 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先城后乡”的区域发展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迅速发展,乡村与城市在公共图书馆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1919年,为了推动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英国立法规定县议会是乡村公共图书馆的领导机构,承认了非城市区域公共图书馆可以扩充,这不仅使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小城镇和大村庄能建分馆,还能在小村庄和居民点建立图书交换站。英国城乡公共图书馆的不平衡格局得到有效改善。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
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书馆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金字塔聚集区,有大小金字塔万余座,不过最完美、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吉萨的三座,其建筑的技术高超。吉萨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高约146.5米,估计是在公元前26世纪完成的,约由230万块切割的石块堆叠而成,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这些石头可以供应30个纽约市所需的石材。在孟菲斯的周围,残存的祭祀神殿、金字塔、坟墓等建筑几乎都是无可匹敌的人类遗产。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许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摘编自龚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下)》
材料二 科潘第十五王卡克易普亚完成了著名的“象形文字台阶金字塔”的建筑,该建筑西侧台阶均用雕刻有象形文字的切割石块砌成,上面共有2 200个文字,是玛雅世界现存最长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记录了从科潘第一王开始历代国王的在位时间和主要事迹。金字塔上面的神庙已经完全坍塌,但残留了一些重要的雕刻部件,包括象征武士精灵的蝴蝶翅膀、刀形的屋顶装饰、捆绑俘虏的绳索等,充满了武力和祭祀的血腥。
——摘编自李新伟《触摸玛雅文明之科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埃及金字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并指出埃及金字塔的现代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象形文字台阶金字塔”遗址的文化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雅“象形文字台阶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的异同。(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在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占44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下表是中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部分项目
项目名称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太极拳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
中国皮影戏
中医针灸
京剧
中国篆刻
中国书法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端午节
昆曲
——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整理
选取表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为其配上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第六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元朝以前,书院的山长是民间人士,私人聚众讲学。元朝时,由政府任命山长,并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书院的学生经“守令举荐”“台宪考核”后,可“用为教官,或取为吏属”。这些现象体现出元朝( )
[A] 教育体制的创新 [B] 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C] 书院功能的改变 [D] 文化思想发展繁荣
【答案】 B
【解析】 元朝以前,书院的山长是民间人士,私人聚众讲学,而到元朝,由政府任命山长,并委派“直学”掌管书院财政,书院的学生经考核可以任命官职,说明元朝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明显,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书院的变化,据此不能判断整个元朝教育体制的变化,排除A项;书院仍是教书育人与传播文化的场所,功能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元朝文化思想发展繁荣,排除D项。
2.下面为清朝初年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部分)。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A] 受“师夷长技”的影响
[B] 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 顺应了救亡图存的诉求
[D] 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初书院的课程设置在重视经学的同时,开设天文、地理、军事、工程等学科,体现了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多种人才的教育理念和经世致用的办学思想,故选D项。
3.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开始复员,一改蔡元培时代奠定的注重文理基础学科的传统,在原有文、理、法三院的基础上,增设农、工、医等应用学科,变成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这一调整( )
[A] 抑制了自由思想的勃发
[B] 缘于社会需求的驱动
[C] 推动教育向精英化发展
[D] 表明教育体系的完备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增设农、工、医等应用学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发展和战事需求,社会对农、工、医等应用学科人才需求增加,北京大学顺应时代趋向和社会需求,做此调整,故选B项。改变注重文理基础学科的传统,并不意味着抑制自由思想,只是发展重心有所调整,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教育精英化,排除C项。仅由北京大学一个个案的学科调整不能说明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备,排除D项。
4.15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者将印刷业的发明者比作基督的使徒,称他们传播着“神的话语”,是宣讲真理和知识的新福音书,是“神的艺术”的主人,是带来“黄金时代和幸福新纪元的象征”。这说明当时欧洲印刷业的发展( )
[A] 利于新思想的传播
[B] 扩大神学的社会影响
[C] 实现文化的大众化
[D] 为艺术繁荣奠定基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欧洲人文主义者将印刷业的发明者比作基督的使徒,是宣讲真理和知识的新福音书,据此可知,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普及,也没有述及艺术的发展情况,排除C、D两项。
5.明代出现了对宋朝版刻书籍的追捧,不少书商翻刻、仿造宋版书并以高价售卖;许多城市的民间书坊也刊刻小说、医书、科举用书等书籍。由此反映出这一时期( )
①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印刷技术实现质的飞跃 ③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 ④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不少书商翻刻、仿造宋版书并以高价售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书商为获取高额利润,迎合大众需求大量翻刻、仿造宋版书,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故①正确;中国古代印刷技术实现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明朝印刷技术在宋朝的基础上有发展,“质的飞跃”说法有误,故②错误;据材料“明代出现了对宋朝版刻书籍的追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社会文化生活愈加丰富,故③正确;据材料“不少书商翻刻、仿造宋版书”“刊刻小说、医书、科举用书等书籍”可知,明代刊刻书籍种类较多,且多为民间行为,材料未明确官府对程朱理学的重视程度,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
6.1653年,英国切萨姆图书馆购买了丰富的神学、科技、法律、历史、医学等方面的书籍,服务于专家或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流人士。19世纪中期,该图书馆开始向社会所有阶层提供各种资料和媒介。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保存文化典籍
[B] 发挥政府服务职能
[C] 缓和社会矛盾
[D] 推动文化的大众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切萨姆图书馆由服务上流人士到向所有阶层开放,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实现文化的大众化,故选D项;图书馆的功能之一是保存文化典籍,但保存文化典籍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政府,排除B项;缓和社会矛盾的说法夸大了图书馆的作用,排除C项。
7.1905年,张謇和张之洞提出“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将历代内府珍藏和国人储藏陈列其中。同年,张謇建立南通博物苑;1935年成立的中国博物馆协会表示,“博物馆者,静的方面可以为文化之保管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动的方面可以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材料反映了( )
[A] 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
[B] 博物馆发展史承载救亡图存的重任
[C] 博物馆激发国人民族主义的觉醒
[D] 博物馆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珍藏文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1905年”“1935年”“图书馆、博物院以为学校之后盾”“为文化之保管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为国家边陲,筹长治久安之策”可知,在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特定历史时期,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承载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与其他载体的比较,不能说博物馆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载体,排除A项;材料更多强调的是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功能,而非激发国人民族主义的觉醒,排除C项;材料不仅强调了博物馆保存文物的功能,还提到了其在社会教育和国家安全方面的贡献,因此D项片面,排除。
8.1792年,法国内政部部长罗兰致信画家大卫:“卢浮宫应对所有人开放,成为一座国家的纪念碑。任何人都有权利去欣赏它。它应该陶冶心灵、提升灵魂、激发志气,成为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有效手段之一。”这表明卢浮宫( )
[A] 收录种类丰富的艺术文物
[B] 引发国际研究法国文化的热潮
[C] 满足巴黎人民的精神需求
[D] 成为展示法国国家精神的载体
【答案】 D
【解析】 从“成为一座国家的纪念碑”“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看出,卢浮宫被赋予了展示法国国家精神的重要使命。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存放艺术品的场所,更成为国家精神的载体,故选D项;题干没有提及卢浮宫收录艺术文物的种类丰富与否,排除A项;题干主要是从法国国内角度阐述卢浮宫的作用,没有给出国际上的信息,无法推断出会引发国际研究法国文化的热潮,排除B项;材料中卢浮宫要成为“国家的纪念碑”和“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有效手段之一”,这表明它的主要功能不是简单地满足巴黎人民的精神需求,排除C项。
9.中国近代有学者在论及文物的价值时指出:“古物存,可令国增文明。古物存,可知民敬贤英。古物存,能令民心感兴。观古董之多寡,而文野之别可判也。观室庐古物之多少,而其人民文野之高下可判矣。”这一主张意在( )
[A] 强调对文物的搜集研究
[B] 倡导建立民众与文物的联系
[C]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
[D] 说明文物与大国崛起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令国增文明”“知民敬贤英”“令民心感兴”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该主张认为文物的价值与民族觉醒相关联,文物保护有利于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文物的价值,而非对文物的搜集研究,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民众与文物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文物不只是大国才拥有,且材料没有体现文物与大国崛起的关系,排除
D项。
10.202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首次全景呈现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现状和保护成果。以下推断正确的是( )
①地区冲突使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坏 ②急需缔结全球性《世界遗产公约》 ③加强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任重而道远 ④中国以实际行动守护人类文化遗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提到展览关注的是“冲突地区”的文化遗产现状,这说明地区冲突对文化遗产造成了威胁,文化遗产面临人为破坏,故①正确;《世界遗产公约》于1972年已经缔结,故②错误;题干中提到的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国际机构共同主办,且聚焦于冲突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这体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同时,“首次全景呈现”也暗示了这方面的国际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说明仍任重而道远,故③正确;作为展览的主办方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参与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实际行动,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11.下面所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或更新发布的主要文件。它们共同体现的核心理念是( )
1972年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8年 《世界遗产名录》收录了首批12处世界遗产 1998年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019年 《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已收录53项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36项和自然遗产17项)
[A] 完善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B] 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C] 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 有效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或更新多部关于文化遗产的文件里,既有自然遗产,也有文化遗产,反映了对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故选B项;材料中既提到了文化遗产,也提到了自然遗产,排除A项;材料中文件是对现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但受时间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保证所有的文化遗产均真实,“确保”说法有误,排除C项;仅通过颁布文化遗产保护文件,没有各国的大力支持,达不到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目的,排除D项。
12.下表为《世界遗产公约》的部分规定。由此可见,《世界遗产公约》( )
条目 规定
第六条 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第七条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保护应被理解为建立一个旨在支持本公约缔约国保存和确定这类遗产的努力的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
第十八条 本公约缔约国应对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赞助下为世界遗产基金所组织的国际募款运动给予援助
[A] 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
[B] 旨在集各缔约国之力加强对世界遗产保护
[C] 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D] 制定了以国际援助为主的遗产保护体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国际合作的援助系统”“世界遗产基金”及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故选B项;禁止各国自行保护和利用本国的遗产与“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不符,排除A项;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排除C项;世界遗产保护体系以本国保护为主、国际援助为辅,排除D项。
13.鸦片战争后,西方学者以“文化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进行考古发掘,造成文物大量外流。1905年,张謇上书清政府,主张在京师设立帝室博物馆;1909年,清政府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上述现象体现了清政府( )
[A] 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B] 对外部世界认识不深刻
[C] 仍沉迷于训诂考据
[D] 文物主权意识渐趋觉醒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借“文化考察”之名,使中国文物大量外流,清政府从不作为到拟定章程对盗卖文物给外国人的行为进行重罚并追究州县官失察之罪,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清政府意识到保护文物、维护文物主权的重要性,体现其文物主权意识渐趋觉醒,故选D项。题干仅涉及针对文物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没有体现出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不能就此推断出改革措施初见成效,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已经认识到西方学者的“文化考察”背后是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因此才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措施,说明清政府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加深,排除B项。训诂是对古书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专门性学术工作。考据学要求言之有据,据必可靠,推理严密,且不能仅凭孤证作断。材料未涉及清政府沉迷于训诂考据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14.下面为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据表中信息推测,甲处最可能是( )
时期 古建筑 古墓葬 古遗址 石窟寺及石刻
甲 0 8 5 10
乙 157 — 0 1
丙 17 1 4 2
丁 246 3 2 2
[A] 史前 [B] 先秦
[C] 魏晋南北朝 [D] 明清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墓葬文化,会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去修建墓葬,所以在这一时期留下了较多的古墓葬。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石窟寺及石刻数量较多。表格中甲时期石窟寺及石刻数量较多,这与该时期佛教的发展以及石窟寺的开凿活动相呼应,所以甲处最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故选C项。史前时期和先秦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不可能有石窟寺,排除A、B两项。明清时期,流传于世的古建筑较多,不可能为零,排除D项。
15.某学者说:“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从陵墓制度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的。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作者意在说明( )
[A] 考古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
[B] 考古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一手史料
[C] 考古发现永无止境非常艰难
[D] 保护文化遗产比考古发现更为重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可以看出作者虽然说明了考古对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但更强调不能为了研究解决问题就发掘陵寝,因此作者明显意在说明保护比发现更重要,故选D项,排除A项;考古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一手史料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有提到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但这不是其主旨,只是内容的一小部分,排除C项。
16.“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特性在于遗产的‘无形性’和‘活态性’,所有遗产均通过口、手、肢体、行为和技能来表达,因此不具备实物特性;由于它的完成过程和传承系统完全依赖于人,具有‘活态化’性质。”这说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
[A] 必须关注其传承方式的保护
[B] 完全没有加以保护的必要性
[C] 长期变化无常具有不可知性
[D] 可以不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要注意对文化传承方式的保护,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生涯中极为重视学校教育,他把学校作为宣传革命、进行革命活动的基地,亲自创办学校为革命培育人才:
1894年,孙中山写了《上李鸿章书》,请求政府大办教育,培养人才,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1895年,孙中山把“立国学校,以育人才”规定为兴中会的大事之一。
1903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办青山军事学校,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
1912年,孙中山到广东女子师范学校宣讲“女子教育之重要”。
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设立政法学校,以培养政法干部。
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仿照苏联军事制度,培养革命武装干部。
——据郭铁桩《孙中山教育思想
教育活动述论》等整理
材料二 1912年,蔡元培首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他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中提出民主平等、全面和谐的教育思想,指出民国教育“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养成完全之人格。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蔡元培强调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指出自由、平等和博爱即为教育的主旨,把教育提高到影响民族存亡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共同的、进步的、谋个性与群性协调发展的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的人格。
——摘编自庞君芳《中国教育
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和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教育思想共同特点的成因。(8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从孙中山和蔡元培教育思想活动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1)共同特点: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都提倡教育普及和平等;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答出两点即可,4分)
成因: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封建制度腐朽与西方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早年留学海外的经历;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入;等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
(2)教育应与时俱进;注重教育公平与全面发展;尊重个性与因材施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和推广,大大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印刷书籍给文学插上了一双翅膀,迅速地把人文主义的种子播撒开来,并且处处生根开出花朵。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无疑推动了文艺复兴高潮的来临。印刷书籍使学术思想的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内涵也不断加深,思想交流变得非常便利。印刷书籍不仅推广了学术知识,还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艺术思想和形式的外传。意大利的各种图书馆也在文艺复兴时期获得了新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据[美]M.H.哈里斯著,吴晞、靳萍译《西方
图书馆史》等整理
材料二 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呈现“先城后乡”的区域发展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城市公共图书馆的迅速发展,乡村与城市在公共图书馆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1919年,为了推动乡村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英国立法规定县议会是乡村公共图书馆的领导机构,承认了非城市区域公共图书馆可以扩充,这不仅使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小城镇和大村庄能建分馆,还能在小村庄和居民点建立图书交换站。英国城乡公共图书馆的不平衡格局得到有效改善。
——摘编自郝庆合《英国近代
公共图书馆平等服务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发展的主要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特点。(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书馆与文化事业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还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发明和推广;印刷书籍的出现和发展;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答出四点即可,每点2分,8分)
(2)“先城后乡”的区域发展模式;得到国家立法的大力支持;发展方式灵活多样。(每点2分,
6分)
(3)图书馆是文化事业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言之成理即可,
2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金字塔聚集区,有大小金字塔万余座,不过最完美、最引人注意的当属吉萨的三座,其建筑的技术高超。吉萨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高约146.5米,估计是在公元前26世纪完成的,约由230万块切割的石块堆叠而成,平均每块石头重约2.5吨,这些石头可以供应30个纽约市所需的石材。在孟菲斯的周围,残存的祭祀神殿、金字塔、坟墓等建筑几乎都是无可匹敌的人类遗产。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吸引许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往探究,也吸引世界各地的无数游客前去观光游览。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摘编自龚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下)》
材料二 科潘第十五王卡克易普亚完成了著名的“象形文字台阶金字塔”的建筑,该建筑西侧台阶均用雕刻有象形文字的切割石块砌成,上面共有2 200个文字,是玛雅世界现存最长的文字资料。这些文字记录了从科潘第一王开始历代国王的在位时间和主要事迹。金字塔上面的神庙已经完全坍塌,但残留了一些重要的雕刻部件,包括象征武士精灵的蝴蝶翅膀、刀形的屋顶装饰、捆绑俘虏的绳索等,充满了武力和祭祀的血腥。
——摘编自李新伟《触摸玛雅文明之科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埃及金字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并指出埃及金字塔的现代价值。(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玛雅“象形文字台阶金字塔”遗址的文化特征。(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雅“象形文字台阶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的异同。(4分)
【答案】 (1)理由:独特的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及创造能力,反映出古埃及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的非凡成就;独特的历史见证,承载了古埃及的历史,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建筑群的杰出范例,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2分)
现代价值:旅游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2分)
(2)注重宣扬正统王系;彰显宗教崇拜;充满原始性以及血腥性。(4分)
(3)异:埃及金字塔主要用作陵墓;玛雅“象形文字台阶金字塔”可同时作为神庙、天文台和陵墓使用;外形不同;保存状况不同。(2分)
同:均是由巨石堆砌而成的;均可作为陵墓使用;都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在全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占44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下表是中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部分项目
项目名称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太极拳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
中国皮影戏
中医针灸
京剧
中国篆刻
中国书法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端午节
昆曲
——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整理
选取表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为其配上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12分)
【答案】 示例
以申遗为契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和家国情怀,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祭祀、祈福禳灾的原始宗教仪式演变而来,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缩影,人们借由祭祖守岁、贴春联、拜年等活动祈求来年家庭幸福、五谷丰登,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与道家道法自然等传统思想的结合。春节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平等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映照出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端午节源于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民间传说、自然现象等多种元素,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多样,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既有驱邪避疫的寓意,也有纪念先贤的意蕴。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崇尚文化的精神风貌,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成为全球华人骄傲的文化符号,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8分)
非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维系民族凝聚力和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进一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展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交流互鉴。(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