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检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2 13:13:47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当地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同时,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使得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困难,印欧人开始寻找新的定居地。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主要动因是资源的匮乏
[B] 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C] 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D] 推动欧亚区域文化发展
2.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 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 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 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 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3.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此外,巴蜀地区经过移民不断开垦,到汉代,出现“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的现象。两则材料说明(  )
[A] 移民戍边推动政治变动
[B] 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
[C] 民族战争改变社会习俗
[D] 大一统促进民族大交融
4.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中原地区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中原地区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 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 少数民族加速封建化
5.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 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4—439年)
5—6 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 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 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 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 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6.某学者在谈到拉丁美洲文化时称:“自18世纪起,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是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这主要反映了拉美地区(  )
[A] 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B] 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
[C] 殖民主义主导文化发展
[D] 族群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7.学者分析阿根廷主流媒体1999—2005年发表的有关移民问题的报道,发现只有拉美人和华人被称为“移民”,而欧洲人和美国人被称为“执行官”“专业人士”“企业家”。这(  )
[A] 表明精英移民更受欢迎
[B] 导致国家内部文化冲突严重
[C] 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
[D] 凸显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
8.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写道:“正是欧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工业垄断地位。这两种情况反过来对美国本身也起着革命作用。”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欧洲移民深刻影响着美国历史发展
[B]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C]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D] 马克思主义成为美洲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
9.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将“黑人”与“混血儿”分开统计;192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取消了“黑白混血儿”的说法,把所有具有黑人血统的白人归入“黑人”;193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在分类中取消了“混血儿”一项,规定不论混血儿身上的黑人血统占多少,都按黑人统计。上述规定的变化(  )
[A] 得益于黑人民权运动开展
[B] 符合移民社会的发展需求
[C] 本质上是种族歧视的表现
[D] 有利于不同人种间的融合
10.18世纪的新西兰,原住民有25万,到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英国殖民扩张加剧
[B]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主流
[C] 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D] 大洋洲人口结构替代性改变
11.1900年,梁启超造访旧金山唐人街时发现,姓氏和方言成为当地华人连接“宗族”的重要纽带,甚至出现搞多姓联宗的情况。这反映了华人(  )
[A] 宗族构建的随意性
[B] 应对陌生环境的务实性
[C] 文化认同的模糊性
[D] 保存文明根脉的必要性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德国与东部邻国的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1 700万人口大规模迁移;苏联与波兰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300万人口的迁移;1947年印巴分治,造成1 400余万人口在印巴之间迁移。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大国“冷战”使人口分布失去平衡
[B] 世界人口的迁移加速了全球化
[C] 人口迁移主导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D] 国际政治性人口迁移规模巨大
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移民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移民的家园。大量移民涌入欧洲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C]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发展为整个欧洲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必须有人建造房屋和工厂,铺设街道,运行电车与火车。尽管战后出生率有所上升,但劳动力还没有出现增长,对工人的需求远远超过劳动力供应。因此在欧洲各地,人们纷纷从农场和村庄涌入城市。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欧洲难民问题的解决
[B] 反映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C] 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D] 致使混血人群成为最大族群
15.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的难民概况。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难民问题 概况
朝鲜难民问题 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300万人成为难民
匈牙利 难民问题 苏联入侵匈牙利,近20万难民逃亡其他欧洲国家
阿尔及利亚难 民问题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大量难民出逃
[A] 难民形成的原因趋于多样化
[B] 区域人道主义灾难频繁爆发
[C] 联合国难民署未能履行职责
[D] 冷战是难民危机加剧的根源
16.2015年上半年德国的财政盈余达到211亿欧元,其中联邦政府实现财政盈余105亿欧元。2015年9月底召开的欧盟内政部长会议中,德国承担了最多的难民配额。德国雇主协会研究报告显示,德国的人才缺口在2020年达到130万人。由此可见,德国引入难民主要基于(  )
[A] 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B] 德国人道主义价值观
[C] 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D] 德国多元文化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纪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体,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冲击
1世纪左右— 7世纪 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 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扩张
材料二 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包括半游牧、趋向农耕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世界
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4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 移出 地 欧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 移入 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 迁移 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 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 1974年为947.5万, 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以上材料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0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区域内劳工跨国流动的主要方向是西亚石油输出国家。劳工多数是集中在采矿、建筑、交通等领域的非熟练劳工。例如,巴基斯坦向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派遣的劳工由1975年的1.9万人增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万人。印度劳工数量也由1976年的4 200人跃至1980年的23万人,韩国输送了8万多劳工,印尼有10万,泰国为8万多。值得关注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口在持续向外迁移的同时,也因为非熟练岗位的增多而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劳工。
——摘编自梁茂信《全球化视野下亚洲科技
人才移民美国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美国的技术移民来源及其百分比统计表(亚洲局部)
国家 时期
1965 年之前 1965— 1979年 1980— 1989年 1999— 2000年
印度 1.5% 7.7% 9.2% 16.6%
韩国 1.0% 4.5% 3.5% 2.7%
日本 4.6% 2.1% 1.2% 2.8%
——据简尼·巴塔洛娃《美国的技术移民与土
生劳工:经济竞争的辩论及其之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洲内部移民流向的变化,概述亚洲内部移民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国家对美技术移民趋势进行阐释。(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在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
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第三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当地资源逐渐变得稀缺,同时,气候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也使得生活条件变得更加困难,印欧人开始寻找新的定居地。据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 主要动因是资源的匮乏
[B] 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C] 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D] 推动欧亚区域文化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是资源匮乏、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C项。
2.公元前13世纪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 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 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 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潮流
[D] 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后融合了当地人的文化习惯,产生了种姓制度和佛教,促进了古印度文明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所以雅利安人的迁徙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故选D项;雅利安人的到来促进了古印度文明向奴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的“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说明雅利安人到达印度后逐渐农耕化,体现了农牧世界的相互融合,排除B项;亚历山大远征将印度卷入“希腊化”的潮流,而不是雅利安人的迁徙,排除C项。
3.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此外,巴蜀地区经过移民不断开垦,到汉代,出现“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的现象。两则材料说明(  )
[A] 移民戍边推动政治变动
[B] 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
[C] 民族战争改变社会习俗
[D] 大一统促进民族大交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秦始皇迁三万户到北河、榆中,使河套地区成为新垦的农业区”“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可知,移民促进了迁入地的发展,说明人口流动影响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涉及对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民族交融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4.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中原地区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中原地区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B]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 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D] 少数民族加速封建化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原地区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体现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选C项;材料中少数民族“尊重妇女的意识”影响中原地区文化,但并不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地位提高,排除A项;华夏认同强调华夏文化得到各民族的认同,材料主要表现各民族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相互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仅表现少数民族受到中原地区文化影响,也表现了中原地区受到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排除D项。
5.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 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4—439年)
5—6 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 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 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 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 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有分裂和统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罗马帝国首都东迁、东西分裂,这些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事件,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D项正确;“治乱循环”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出治乱循环,排除A项;“决定”一词说法绝对,排除B项;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但C项不能概括中国的国情,排除。
6.某学者在谈到拉丁美洲文化时称:“自18世纪起,明亮夺目的西方光线在射入美洲棱镜后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光谱。这种光谱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是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这主要反映了拉美地区(  )
[A] 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B] 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
[C] 殖民主义主导文化发展
[D] 族群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西方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在拉美地区交融,这种交融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即印第安美洲文化,体现了族群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内容,排除A项;“变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谱”,说明并没有失去印第安文化底色,排除B项;材料重点在于两种文化交融后形成新的文化,而不是殖民主义主导文化发展,排除C项。
7.学者分析阿根廷主流媒体1999—2005年发表的有关移民问题的报道,发现只有拉美人和华人被称为“移民”,而欧洲人和美国人被称为“执行官”“专业人士”“企业家”。这(  )
[A] 表明精英移民更受欢迎
[B] 导致国家内部文化冲突严重
[C] 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
[D] 凸显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根廷曾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殖民时期欧洲殖民者地位高,这使阿根廷社会对欧洲人和美国人存在特殊认知。媒体将欧洲人和美国人称为“执行官”等,将拉美人和华人称为“移民”,这种区别称呼折射出殖民统治的印迹,故选C项;材料仅呈现了媒体对不同移民人群的称呼,未提及不同移民人群的受欢迎程度,无法得出精英移民更受欢迎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只有称呼差异,没有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材料中对不同移民人群的称呼更多是基于地域来源进行区分,没有具体体现这些移民的职业、财富、社会地位等真正能反映阶层差异的实质性内容,不能仅仅根据这些称呼就简单地认为外来移民存在阶层差异,排除D项。
8.188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写道:“正是欧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工业垄断地位。这两种情况反过来对美国本身也起着革命作用。”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欧洲移民深刻影响着美国历史发展
[B]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C]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
[D] 马克思主义成为美洲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
【答案】 A
【解析】 材料强调欧洲移民促进美国发展,在超越欧洲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美国社会,故选A项。
9.1900年,美国人口普查时,将“黑人”与“混血儿”分开统计;192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取消了“黑白混血儿”的说法,把所有具有黑人血统的白人归入“黑人”;193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在分类中取消了“混血儿”一项,规定不论混血儿身上的黑人血统占多少,都按黑人统计。上述规定的变化(  )
[A] 得益于黑人民权运动开展
[B] 符合移民社会的发展需求
[C] 本质上是种族歧视的表现
[D] 有利于不同人种间的融合
【答案】 C
【解析】 从人口普查规定的变化可以看出,不论混血儿中黑人血统占多少,都被归为“黑人”,这实际上是对黑人血统的歧视,故选C项;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黑人民权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黑人和混血儿的分类,并未直接涉及移民社会,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从人口普查的规定来看,它实际上是加强了种族之间的界限,而不是促进融合,排除D项。
10.18世纪的新西兰,原住民有25万,到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英国殖民扩张加剧
[B] 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主流
[C] 种植园经济的发展
[D] 大洋洲人口结构替代性改变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新西兰,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扩张加剧,新西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新西兰,故选A项;“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主流”更多是殖民扩张的间接结果,而非原住民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种植园经济的发展虽然可能吸引外来移民,但并非导致新西兰原住民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D项是表现,而非原因,排除。
11.1900年,梁启超造访旧金山唐人街时发现,姓氏和方言成为当地华人连接“宗族”的重要纽带,甚至出现搞多姓联宗的情况。这反映了华人(  )
[A] 宗族构建的随意性
[B] 应对陌生环境的务实性
[C] 文化认同的模糊性
[D] 保存文明根脉的必要性
【答案】 B
【解析】 华人在异国他乡面临许多挑战,如文化、语言和社会的差异。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他们采取了务实的策略,通过姓氏和方言加强社群联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多姓联宗来扩大社交网络。这种务实性体现了华人在陌生环境中的生存智慧,故选B项。随意性通常形容没有规律、没有目的或没有根据的行为。然而,华人利用姓氏和方言作为维系团结的手段,显然是有目的、有策略的行为。这种行为背后的动机是在异国他乡保持身份认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排除A项。梁启超观察到的现象并不直接指向文化认同的模糊性。相反,他们通过姓氏和方言等文化符号来强化自己的社群身份,排除C项。梁启超观察到的现象更多地体现了华人在异国他乡如何适应和维系社群联系,而非单纯为了保存文明根脉,排除D项。
1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德国与东部邻国的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1 700万人口大规模迁移;苏联与波兰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300万人口的迁移;1947年印巴分治,造成1 400余万人口在印巴之间迁移。这些现象反映出(  )
[A] 大国“冷战”使人口分布失去平衡
[B] 世界人口的迁移加速了全球化
[C] 人口迁移主导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D] 国际政治性人口迁移规模巨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世界人口迁移都与国际政治变动密切相关,且迁移人口巨大,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人口分布失去平衡”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全球化,排除B项;世界格局演变影响人口迁移,而非人口迁移主导了世界格局的演变,排除C项。
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移民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而法国则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移民的家园。大量移民涌入欧洲的主要原因是(  )
[A] 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C]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D] 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欧洲衰落,劳动力减少,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英国、法国、荷兰等从北非、东南亚等地吸收了大量移民,故选A项;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移民到达欧洲各国提供了条件,属于推动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崩溃,并不一定会导致大量移民进入欧洲各国,C项并非主要原因,排除;20世纪50年代经济全球化尚未深入,排除D项。
14.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市的发展为整个欧洲创造了很多工作机会。必须有人建造房屋和工厂,铺设街道,运行电车与火车。尽管战后出生率有所上升,但劳动力还没有出现增长,对工人的需求远远超过劳动力供应。因此在欧洲各地,人们纷纷从农场和村庄涌入城市。这一现象(  )
[A] 有利于欧洲难民问题的解决
[B] 反映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C] 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
[D] 致使混血人群成为最大族群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从农场和村庄涌入城市,这反映了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故选B项。
15.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年代的难民概况。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
难民问题 概况
朝鲜难民问题 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朝鲜300万人成为难民
匈牙利 难民问题 苏联入侵匈牙利,近20万难民逃亡其他欧洲国家
阿尔及利亚难 民问题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爆发,大量难民出逃
[A] 难民形成的原因趋于多样化
[B] 区域人道主义灾难频繁爆发
[C] 联合国难民署未能履行职责
[D] 冷战是难民危机加剧的根源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多个地区仍然存在难民问题,即区域人道主义灾难频繁爆发,故选B项;材料所示难民出现都是因为战争,排除A项;材料显示一些地区出现战争难民,并不能说明联合国难民署未能履行职责,排除C项;“根源”一词表述绝对,排除D项。
16.2015年上半年德国的财政盈余达到211亿欧元,其中联邦政府实现财政盈余105亿欧元。2015年9月底召开的欧盟内政部长会议中,德国承担了最多的难民配额。德国雇主协会研究报告显示,德国的人才缺口在2020年达到130万人。由此可见,德国引入难民主要基于(  )
[A] 欧洲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B] 德国人道主义价值观
[C] 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需求
[D] 德国多元文化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财政盈余达到211亿欧元”“人才缺口在2020年达到130万人”可知,德国拥有比较良性的财政收入,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再加上德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较大,所以德国承接了最多的难民配额,故选C项;虽然欧盟对难民的配额分配涉及合作,但材料并未强调德国此举是为了推动一体化,而是突出其主动性和自身需求,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价值观因素,核心信息围绕经济数据和劳动力需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多样性议题,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大冲击
时间 概况
公元前2千纪中叶开始 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各个部族,以印欧人为主体,对古代亚欧大陆整个农耕世界的冲击
1世纪左右— 7世纪 具有骑兵优势的北方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卷入的部族最多,包括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白匈奴、阿尔瓦人、西部印欧种人的日耳曼各支、斯拉夫各支、闪族的阿拉伯人等
13世纪 开始 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一次,主要是蒙古人及大量突厥人对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的扩张
材料二 近代以前,农耕世界的历史学几乎都对游牧世界带有歧视,都把以战车和骑兵武装起来的游牧民族看作历史上的破坏力量,这使得对三次大冲击历史意义的考察受到不应有的局限。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影响。首先是两者之间扩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对方学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术。其次,相对于游牧而言,农耕这一先进经济的吸引力是抗拒不了的。进入农耕世界的游牧、半游牧部族,一旦走向农耕化的道路,他们就按照他们进入农耕世界时社会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逐步采取和适应了定居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道德规范、思想、学术、文艺等。他们还会利用被征服地区原有的统治阶级,沿袭原有的制度,把农民的生产作为他们的租税俸禄之源,从而把他们的统治建立在农本经济的基础之上。来自游牧世界的各部族,包括半游牧、趋向农耕的部族,基本上都逐渐融入农耕世界,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农耕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新因素,使农耕世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越来越显示出它在经济文化上相对于游牧世界的优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于廑《世界
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4分)
【答案】 示例
评述:古代历史上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是推动古代世界各区域文化之间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力量,成为推动农耕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因素。(2分)
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首先表现为游牧民族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古代早期印欧人的迁徙以及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亚欧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先后崛起。各个区域文化之间、农牧文化之间,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迁入农耕世界的游牧民族大都完成了农耕化和自身的转型进步,在接受农耕世界先进制度与文明的同时,成为推动农耕世界发展进步的新因素、新力量。(10分)
总之,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交融、认同与传播,推动了众多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创新,重塑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 移出 地 欧洲、 非洲 欧洲、 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 移入 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 迁移 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 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 4 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 200~3 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 1974年为947.5万, 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
1 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25 510家,投资总额约63 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 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以上材料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0分)
【答案】 (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任答两点即可,4分)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任答两点即可,4分)
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任答两点即可,2分)
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任答两点即可,4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亚洲区域内劳工跨国流动的主要方向是西亚石油输出国家。劳工多数是集中在采矿、建筑、交通等领域的非熟练劳工。例如,巴基斯坦向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派遣的劳工由1975年的1.9万人增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12万人。印度劳工数量也由1976年的4 200人跃至1980年的23万人,韩国输送了8万多劳工,印尼有10万,泰国为8万多。值得关注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口在持续向外迁移的同时,也因为非熟练岗位的增多而吸引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劳工。
——摘编自梁茂信《全球化视野下亚洲科技
人才移民美国的历史透视》
材料二 美国的技术移民来源及其百分比统计表(亚洲局部)
国家 时期
1965 年之前 1965— 1979年 1980— 1989年 1999— 2000年
印度 1.5% 7.7% 9.2% 16.6%
韩国 1.0% 4.5% 3.5% 2.7%
日本 4.6% 2.1% 1.2% 2.8%
——据简尼·巴塔洛娃《美国的技术移民与土
生劳工:经济竞争的辩论及其之外》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洲内部移民流向的变化,概述亚洲内部移民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国家对美技术移民趋势进行阐释。(6分)
【答案】 (1)变化:移民方向由西亚石油输出国家到某些东亚国家和地区。(2分)
影响:促进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推动亚洲内部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亚洲地区稳定;提升亚洲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等等。(4分)
(2)示例:印度
趋势:增长显著。
阐释:印度国内经济发展;国内人口增长;国内教育发展;美国的移民政策吸引;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美国高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促进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印度人才流失;促进经济文化交流。(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试图对移民的迁移规律进行总结。他认为: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左右人口迁移的动力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伴随着一些研究者不断细化、深化,“推拉模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无视移民主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回答为何当“推拉”因素发生变化后移民行为不一定随之变化,以及在相似的“推拉”因素的作用下,同一群体中为何有的人走上了移民道路,有的人却依然故我,安于现状。
——摘编自李明欢《20世纪西
方国际移民理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观点:人口迁移是推拉因素作用的结果。
评析:我认为以上观点合理,人口迁移是原居住地外推因素和新居住地内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战争不断,江南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江南地区开发,大量的中原人口迁往南方。从明清时期到近代,山东、山西等地人地矛盾尖锐,人民生活艰难,而东北地区、长城外的蒙古地区地广人稀,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改革开放后,我国西部农村发展相对缓慢,而东部、南部等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大量的人口由内地迁往东部、南部沿海地区。
总结:综上所述,人口迁移并非完全盲目、无序流动,是人口流出地“推”和人口流入地“拉”共同作用的结果,材料中关于“推拉模型”的人口迁移理论是合理的。(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