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检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检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2 13:15:45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倡“敬天”,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 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 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 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 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答案】 A
【解析】 西周统治者提倡敬天,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淡化“敬天”,反映了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关注人世现实,淡化神秘色彩,故选A项;先秦诸子淡化西周天命思想,而非沿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只反映了诸子的主张,没有诸侯需求的信息,排除D项。
2.《管子·四时》中写到,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 崇德尚贤 [B] 道法自然
[C] 顺应民意 [D] 以农为本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根据材料“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可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道法自然”,B项正确;“崇德尚贤”指的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顺应的是自然规律,不是民意,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重视农业,“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来施政,不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
3.古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文”本意指“纹理”,后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意思是“改变”;“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有“以文化人”之意。据此可知,“文化”一词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 人文精神 [B] 道法自然
[C] 和而不同 [D] 自强不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文化”一词的核心内涵是文治教化,有利于塑造人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A项;“道法自然”强调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不刻意,不造作,排除B项;“和而不同”强调在保持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和谐统一,排除C项;“自强不息”指努力向上,奋发图强,排除D项。
4.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
[A] 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B]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答案】 C
【解析】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据材料“亚”字字体几千年来的演变过程可知,“亚”字整体变化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汉字演变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这能够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故选C项。材料强调“亚”字字体在时间发展上的演变,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博采众长,排除
D项。
5.《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应该尊重(  )
[A] 文明的互补性 [B] 文明的同一性
[C] 文明的排他性 [D] 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故选D项。
6.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 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B] 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C] 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尊崇儒术
[D] 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答案】 B
【解析】 董仲舒的观点大意是: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国家,靠的是德政,君主之所以能成为君主,靠的是权威,所以德政不能与他人共享,权威不能分割……因此,作为君主,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德政来使百姓归附,坚决掌握自己的权力来匡正臣下。董仲舒的思想既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德治思想,也突出了君主的权威,所以其特点是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故选B项。
7.两宋时期,福建祠堂门楣上多悬有“开闽传芳”“京兆传芳”“颍川衍派”“陇西衍派”等匾额,并传承至今。此类匾额(  )
[A] 促进了宗法制度的发展
[B]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C]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见证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答案】 B
【解析】 两宋时期,福建祠堂门楣上的匾额标注了家族的中原郡望,反映了中原移民南迁福建后对祖源地的追认。这些匾额强调了文化根源,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故选B项。匾额体现宗法观念,民间宗族活动更多是文化传承而非制度强化,排除 A项。此类匾额反映的是文化现象,并不能推动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多元一体”指文明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8.明代,广东新会人陈献章从“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本心论出发,提倡“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反对外向求道,认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下列观点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A] 知行合一 [B] 心外无理
[C] 知先行后 [D] 格物致知
【答案】 B
【解析】 由“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反对外向求道”等可知,这是一种唯心论的主张,强调静坐以反省内心,探求理的途径是向内而不是向外,这与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最接近,故选B项;“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人的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知先行后”是讲认知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C项;“格物致知”认为探求理的途径是向外,而非向内,与题干所述主张不符,排除D项。
9.下面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A] 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 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 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答案】 C
【解析】 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武备、历史、儒家经典、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课程设置体现了为社会培养多种人才的经世致用的精神,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A项;该课程设置包括程、朱、陆、王之学,无法体现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课八股举业”等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排除D项。
10.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观点(  )
[A] 推动诗歌形式变革 [B] 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C] 适应救亡图存需要 [D] 推动变法运动兴起
【答案】 C
【解析】 材料时间为1899年,此时民族危机深重。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目的是以文学革新为工具,传播新思想,凝聚民族精神,从而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强调梁启超认为诗歌要有新的意境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反映新的思想,而非单纯追求形式变革,排除A项;“彻底否定”表述绝对且与梁启超观点不符,排除B项;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兴起,材料时间为1899年,此时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排除D项。
11.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写道:“为什么要反对调和呢 因为评判的态度只认得一个是与不是,一个好与不好,一个适与不适;不认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调和。”这说明胡适(  )
[A] 主张兼容并包 [B] 强调文化的时代性
[C] 推崇全盘西化 [D] 鼓吹文化的民族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胡适反对任何形式的调和,强调评判态度的确定性,这体现胡适主张用明确的标准来评判文化,反对将古今中外文化元素进行无原则的融合,推崇符合现代社会标准的文化,强调文化的时代属性,故选B项;胡适反对调和古今文化,这与兼容并包理念相悖,排除A项;反对调和中外古今文化,不等于推崇全盘西化,排除C项;胡适观念侧重明确以何种标准评判文化,未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排除D项。
12.1923年,在德国研究哲学的张君劢,发起“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张君劢以人生观拉开了“科玄论战”的序幕,他认为人生是主观的、直觉的、自由意志的,而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无法指导人生观。胡适和陈独秀认为,科学是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工具,科学可以解决人生问题。这次“科玄论战”(  )
[A] 有利于更客观认识科学的作用
[B] 论证科学比玄学更加合理
[C] 导致中国近代思想界严重内斗
[D] 对西方文化出现绝对肯定倾向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通过张君劢与胡适、陈独秀等人的辩论,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学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局限性,有利于更客观地认识科学的作用,故选A项;论战本身并没有明确证明哪一方的观点更具合理性,而是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排除B项;C、D两项说法皆有误,排除。
13.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5至7世纪中国(  )
[A] 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 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 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
[D] 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这说明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故选A项;公元5至7世纪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而非宋元时期,排除 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字创制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汉字开始向外传播的时间,排除D项。
14.据史载,从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 推动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东传
[B] 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 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友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广泛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和生产技术,归国后为日本的封建化作出了贡献,B项正确。
15.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其成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中国园林这种不规则的自然美引发了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这一热潮(  )
[A] 展现了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
[B] 改变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意趣
[C]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
[D] 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园林不规则的自然美引发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这有利于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园林引发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而非展现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排除A项;“改变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意趣”说法夸大,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
16.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康有为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推动戊戌维新变法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反映出(  )
[A] 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B]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 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并加深中国社会变革
[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近代林则徐、魏源、康有为、孙中山的救亡图存活动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法家变革思想和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的影响,体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B项正确;“唯一”表述错误,排除A项;题干没有突出西学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D项与材料表达的思想解放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强调的也是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内在联系。周代确立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服饰形制、颜色、纹样、配饰等均被纳入用以“别异”的“礼”的序列。《后汉书·舆服志》载:“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古代服饰作为“礼”投射在个人生活中。孔子要求君子文质彬彬、内外兼修。
——摘编自白岚玲
《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六朝风流时期。贵族官宦子弟在着装上极力营造洒脱、豁达、飘逸、不拘小节的风尚,或不修边幅、解衣当风,或褒衣博带、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或自创服饰等,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其中“褒衣博带”“胡服”成为这一时期服饰的主要风格。服饰总体形制朝着宽大、舒适的方向发展,文人雅士对之尤为
喜好。
——摘编自汪婷婷《魏晋南北朝时期
男子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古代服饰的符号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宦子弟服饰中审美观念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答案】 (1)服饰是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表现;明确秩序、区分等级;是君子修养的外在表现。(4分)
(2)价值取向:反对传统礼教束缚,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2分)
原因: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佛道盛行、玄学兴起;社会动荡黑暗,一些仁人志士对社会不满;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民族交融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6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韩愈认为,欲作古文,必先明古道。而要明古道,又务去陈言。他主张为文要“出入仁义”,说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即为文时语言要创新。韩愈这里说的“陈言”,就是“排异端,斥佛老”。
——摘编自郭新庆《韩柳与唐代古文运动新论》
材料二 “唐宋八大家”在散体古文方面所占据的典范地位是经过长期的经典化流程后才形成的,其中南宋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开端,元朝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继续,明代是其经典化的确立时期,其标志是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散文选本的诞生。
——摘编自于景祥《“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化流程》
材料三 明代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七子派文人发起文学复古运动,他们密切关注儒学的发展,对程朱理学及理学家的文学观念作了批评和修正,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学习古代文学的格调法度。
——摘编自史小军《明代七子派文
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八大家”经典化的影响,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突出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后期与明代中后期文学“复古”运动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
【答案】 (1)影响:增强了散体古文的影响力;有助于加强人们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认同;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答出三点即可,6分)
突出特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文以载道。(4分)
(2)当时文学发展存在问题;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儒学思想发展的需要;文人士大夫的提倡。(答出两点即可,4分)
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
——摘编自周晓菲《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起,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摘编自冯天渝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8分)
【答案】 (1)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具有借鉴价值。(答出三点即可,6分)
(2)影响: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思想解放;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推动中国政治改革和革命运动兴起;促进近代教育发展,培养大量近代人才;推动社会习俗变迁。(答出三点即可, 6分)
认识:东西方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文明发展应该体现出继承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答出一点即可,
2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外有人写文章来“论证”马克思主义违反启蒙运动精神,但他们没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恰恰是西方启蒙运动三个阶段(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德国思想革命)的主要理论形式,也没有认真看待中国近现代启蒙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在思想不断解放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有超越启蒙、反对现代性的思潮。这股思潮不但在故纸堆中翻出“中华道统”的陈腐教条,而且有西化的时髦外衣。其实正如马克思当年所言,他们“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摘编自赵敦华《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近代以来有关启蒙的几个问题之辨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启蒙”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启蒙进程中不断焕发生机。(2分)
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启蒙时代思想精华批判性继承的产物。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国内思想启蒙运动的走向。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成功指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早期探索提供了重要思想遵循。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了国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8分)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升华和超越,成为近现代中国人民思想解放的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2分)
(“示例”仅供参考,学生若从“西方近现代思想启蒙促进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等角度拟定论题,阐述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倡“敬天”,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 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 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 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 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2.《管子·四时》中写到,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 崇德尚贤 [B] 道法自然
[C] 顺应民意 [D] 以农为本
3.古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文”本意指“纹理”,后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意思是“改变”;“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有“以文化人”之意。据此可知,“文化”一词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 人文精神 [B] 道法自然
[C] 和而不同 [D] 自强不息
4.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
[A] 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B]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5.《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应该尊重(  )
[A] 文明的互补性 [B] 文明的同一性
[C] 文明的排他性 [D] 文明的多样性
6.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 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B] 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C] 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尊崇儒术
[D] 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7.两宋时期,福建祠堂门楣上多悬有“开闽传芳”“京兆传芳”“颍川衍派”“陇西衍派”等匾额,并传承至今。此类匾额(  )
[A] 促进了宗法制度的发展
[B]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C]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 见证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8.明代,广东新会人陈献章从“天地我立,万化我出”的本心论出发,提倡“为学须从静坐中养出个端倪来”,反对外向求道,认为“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下列观点与该主张最接近的是(  )
[A] 知行合一 [B] 心外无理
[C] 知先行后 [D] 格物致知
9.下面为清初漳南书院的课程设置。据此可知,该课程设置(  )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A] 深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B] 动摇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 体现经世致用的精神
[D]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10.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观点(  )
[A] 推动诗歌形式变革 [B] 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C] 适应救亡图存需要 [D] 推动变法运动兴起
11.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写道:“为什么要反对调和呢 因为评判的态度只认得一个是与不是,一个好与不好,一个适与不适;不认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调和。”这说明胡适(  )
[A] 主张兼容并包 [B] 强调文化的时代性
[C] 推崇全盘西化 [D] 鼓吹文化的民族性
12.1923年,在德国研究哲学的张君劢,发起“科学与玄学的论战”。张君劢以人生观拉开了“科玄论战”的序幕,他认为人生是主观的、直觉的、自由意志的,而且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科学无法指导人生观。胡适和陈独秀认为,科学是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工具,科学可以解决人生问题。这次“科玄论战”(  )
[A] 有利于更客观认识科学的作用
[B] 论证科学比玄学更加合理
[C] 导致中国近代思想界严重内斗
[D] 对西方文化出现绝对肯定倾向
13.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5至7世纪中国(  )
[A] 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 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 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
[D] 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14.据史载,从630年到894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和迎送唐使的使团有19次。随同他们而来的,多则五六百人,少则一二百人,除随从和水手外,还有大批留学生、学问僧和各种文化技术人员。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  )
[A] 推动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东传
[B] 促进了日本封建化进程
[C] 造就了大东亚文化圈
[D]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转型
15.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其成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中国园林这种不规则的自然美引发了欧洲仿造中国园林建筑的热潮。这一热潮(  )
[A] 展现了中国高超的建筑技术
[B] 改变了欧洲民众的审美意趣
[C] 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
[D] 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16.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引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康有为提出“能变则存,不变则亡”,推动戊戌维新变法的开展;孙中山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导向,创立并维护中华民国。这反映出(  )
[A] 思想解放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B]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C] 西学的广泛传播推动并加深中国社会变革
[D]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极强的功利主义倾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是其符号功能和实用功能抗衡对话的结果。服饰自先秦就被纳入“礼”的范畴。《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强调的也是衣冠上国与礼仪之邦的内在联系。周代确立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服饰形制、颜色、纹样、配饰等均被纳入用以“别异”的“礼”的序列。《后汉书·舆服志》载:“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古代服饰作为“礼”投射在个人生活中。孔子要求君子文质彬彬、内外兼修。
——摘编自白岚玲
《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文化折射》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六朝风流时期。贵族官宦子弟在着装上极力营造洒脱、豁达、飘逸、不拘小节的风尚,或不修边幅、解衣当风,或褒衣博带、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或自创服饰等,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其中“褒衣博带”“胡服”成为这一时期服饰的主要风格。服饰总体形制朝着宽大、舒适的方向发展,文人雅士对之尤为
喜好。
——摘编自汪婷婷《魏晋南北朝时期
男子服饰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古代服饰的符号功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贵族官宦子弟服饰中审美观念所反映的价值取向,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8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韩愈认为,欲作古文,必先明古道。而要明古道,又务去陈言。他主张为文要“出入仁义”,说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即为文时语言要创新。韩愈这里说的“陈言”,就是“排异端,斥佛老”。
——摘编自郭新庆《韩柳与唐代古文运动新论》
材料二 “唐宋八大家”在散体古文方面所占据的典范地位是经过长期的经典化流程后才形成的,其中南宋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开端,元朝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继续,明代是其经典化的确立时期,其标志是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散文选本的诞生。
——摘编自于景祥《“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化流程》
材料三 明代中叶,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七子派文人发起文学复古运动,他们密切关注儒学的发展,对程朱理学及理学家的文学观念作了批评和修正,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学习古代文学的格调法度。
——摘编自史小军《明代七子派文
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八大家”经典化的影响,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突出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后期与明代中后期文学“复古”运动出现的共同原因。(4分)
19.(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不重神权的思辨哲学及对伦理道德的强调,与追求理性主义的启蒙运动相符,因此,一些启蒙思想家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在其著作中提到,如果说某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伏尔泰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道德加以称颂。除了实现精神文化方面的推崇外,中国的园林建筑、服饰、风俗等也被当时的欧洲人所效仿。
——摘编自周晓菲《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起,政府官员开始出使、考察,翻译机构的设立促使大量西学书籍的出版,新式学堂聘用大量外籍教员,并且开始派遣留学生。另外,这一时期传入的西学,举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民主思想、政治制度……总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所有组成部分,统统展示在中国人面前,并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的不同层次全面地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
——摘编自冯天渝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8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外有人写文章来“论证”马克思主义违反启蒙运动精神,但他们没有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恰恰是西方启蒙运动三个阶段(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德国思想革命)的主要理论形式,也没有认真看待中国近现代启蒙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在思想不断解放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始终有超越启蒙、反对现代性的思潮。这股思潮不但在故纸堆中翻出“中华道统”的陈腐教条,而且有西化的时髦外衣。其实正如马克思当年所言,他们“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
——摘编自赵敦华《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近代以来有关启蒙的几个问题之辨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启蒙”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