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属于如图所示古代文明区域创造的文明成果是( )
[A] 金字塔与太阳历 [B] 佛教和基督教
[C] 城市与楔形文字 [D] 象形文字和纸草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法官审理案件作出正式判决后又变更其判决,则应被处以擅改判决之罪,并处罚其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12倍的罚金,该法官之席位亦应从人民会议中撤销,其不得再出席审判。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
[A]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 已形成了分权与制衡制度
[C] 司法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
[D] 注重维护司法权威与尊严
3.埃及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能够看到出现在钱币上的希腊神塞拉匹斯头戴埃及特色王冠的形象。象征托勒密二世的衍生物“阿茜诺”,在部分地区被奉为保护航海之神。这说明,埃及托勒密时期( )
[A] 埃及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同质性
[B] 希腊文化中心西移
[C] 法老借助外来文化强化统治权威
[D] 政教合一趋势初显
4.当中世纪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时,阿拉伯人广泛翻译了大量的西欧古典哲学、文学等文献。在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
[A] 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奠定一定基础
[B]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地位
[C] 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 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5.斯瓦希里文化大体形成于公元7、8世纪,它借助古代横跨印度洋的亚非地区贸易力量的推动,由来自非洲大陆本土的居民与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区的移民,在东非沿岸地区逐渐形成的一种混合型的“亚非文化”。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说明( )
[A] 贸易是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
[B] 非洲早期文明具有开放性
[C] 古代强大帝国主导文化内容
[D] 发达的交通推动人口流动
6.古埃及雕塑家着重刻画人物的头部,其他部位则雕刻得十分粗犷、简略,这通常使雕塑显得僵直、呆板,没有丝毫的感情流露,而古希腊的雕塑家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如何在人物姿态的优美与形象的自然之间找到平衡。这种不同( )
[A] 证明自然环境影响文化发展
[B] 说明人文主义传播范围狭窄
[C] 表明两地不存在文明的交流
[D] 根源于两地政治经济的差异
7.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贵族将熟练掌握希腊文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一国两语”现象:罗马贵族上层实行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拉丁文,东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希腊文。这( )
[A] 推动罗马帝国文化的交融
[B] 为罗马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
[C] 助推罗马融入希腊化时代
[D] 是罗马帝国因俗而治的产物
8.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戏剧表演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一类戏剧(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旨在确立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D] 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9.《熙德之歌》问世于中世纪,对以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绅士风度为主体的骑士精神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堂吉诃德》问世于文艺复兴时期,却蕴含了对骑士精神的讽刺。上述变化根源于( )
[A] 市民文学的发展 [B] 世俗王权的衰落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科学革命的兴起
10.15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
[A] 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
[B] 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 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11.6世纪,拜占庭的历史学家约翰·马拉拉斯将时人钟爱的披风追溯至罗马王政时代,此观点被后世拜占庭学者广泛接受。12世纪前后,一些拜占庭学者还习惯使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老词汇来描述当时不同种类的衣服。这表明拜占庭学者们( )
[A] 广泛吸收异域多元文化
[B] 注重构建身份认同
[C] 架设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 标榜等级间的差异
12.10世纪以前,基辅罗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10世纪末,由希腊和基辅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都由三个侧廊、四道间墙和一个穹顶组成。这说明基辅罗斯( )
[A] 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
[B] 教权与王权的二元并立
[C] 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
[D] 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3.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此规定( )
[A] 保证了高级种姓血统的纯正
[B] 强化了刹帝利与吠舍的差别
[C] 体现出种姓职业世袭化特征
[D] 说明印度的政治受宗教控制
14.“田乐”原是日本农民插秧时的祭神歌舞,经传播、提炼发展为中古时期重要的戏剧“能乐”,后又经武士文化人加工,变为武家必赏的高雅艺术。此外,诸如“狂言”“连歌”以及“御伽草子”等都存在大同小异的变迁过程。这说明( )
[A] 民族文化形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 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众
[C] 中古时期是日本传统文化复兴时代
[D] 武士阶层在中古后期地位得到提高
15.印第安人建造有著名的玛雅金字塔、印加帝国的巨石建筑等。这些建筑工艺精湛,结构复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意”。这个“含意”表现在( )
[A] 独特的文化风格
[B] 独一无二的建筑
[C] 紧密相连的遗址
[D] 齐头并进的文明
16.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 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B]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C] 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D] 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
《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
状况。
——摘编自郭旭东等《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古时期的欧洲传统文学(特指西欧文学,下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文学已经“开始思索自身”,这一情形下作者个体的作用就得到凸显:珍视艺术技巧,作家们渐次进入一种竞赛的环境中——谁比谁写得更好,或者谁可以成为文学典范。有学者提出,同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还远未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征。它不属于独立的文化现象范畴,也不彰显自己的独立特征。这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很难被视为文艺作品,美学功能还不独立,主要是服膺于一种实用、教化或者是权威性写作。这一切与东正教传播之初强调个人对于宗教意识的绝对服从有关联。天主教关于个人通过行动来完成自我拯救的教义,对于人的个性具有更多意义,为其提供更多可能性。相对于西欧中世纪或者是拜占庭文学,古罗斯文学的作者缺乏自我投射性,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虽然拜占庭文学有自己的特征,但是所有从拜占庭文化进入“俄罗斯心灵”(近代俄罗斯文学特有的精神内核)的文化因素恰好都是反个性化与反世俗生活的,其他斯拉夫国家比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学在这一点上和古罗斯文学趋同。
——摘编自兰钦、田洪敏《古罗斯文学的品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中古时期西欧文学与古罗斯文学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罗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三个单元编排和主要内容的初稿。现在要新增一课关于“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4—15世纪非洲出现的一系列国家,阿拉伯商人用印度、中国的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创造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在12—16世纪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农业兴盛,培育了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城市和交通建设比较完善”。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3500年—前 6世纪)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和
衰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
第1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2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印度、日本等国情况)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15—16世纪)
第1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
第2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类第一次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要求:明确说明新增一课作为第几单元的第几课;结合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等方面综合阐述理由;观点正确,论述清晰有据)(12分)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亚洲西部和中部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
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充分提取材料观点,结合相关史实,以“桥梁·文明”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4分)第二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属于如图所示古代文明区域创造的文明成果是( )
[A] 金字塔与太阳历 [B] 佛教和基督教
[C] 城市与楔形文字 [D] 象形文字和纸草
【答案】 C
【解析】 由图片中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等信息可知应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建立了大量的城市,故本题应选C项。
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若法官审理案件作出正式判决后又变更其判决,则应被处以擅改判决之罪,并处罚其相当于原案中之起诉金额12倍的罚金,该法官之席位亦应从人民会议中撤销,其不得再出席审判。由此可知,古巴比伦( )
[A] 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B] 已形成了分权与制衡制度
[C] 司法深受原始民主制的影响
[D] 注重维护司法权威与尊严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法典对擅自更改审判结果的法官给予严厉惩罚,体现了法典对司法权威与尊严的维护,故选D项;材料所针对的对象是法官,而非贵族,A项偷换主语,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行政权、司法权与立法权之间的相互制约,排除B项;原始民主制主要表现在平民通过舆论对国家决策的干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
3.埃及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能够看到出现在钱币上的希腊神塞拉匹斯头戴埃及特色王冠的形象。象征托勒密二世的衍生物“阿茜诺”,在部分地区被奉为保护航海之神。这说明,埃及托勒密时期( )
[A] 埃及文明与希腊文明具有同质性
[B] 希腊文化中心西移
[C] 法老借助外来文化强化统治权威
[D] 政教合一趋势初显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埃及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钱币上出现了融合希腊与埃及元素的塞拉匹斯神,同时阿茜诺被奉为航海保护神,这说明埃及法老在利用外来文化元素强化自身的权威,故选C项;文明的同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基本价值观、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相似性或一致性,题干材料反映了埃及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交流与交融,而非两者具有同质性,排除A项;题干主要反映埃及托勒密时期,将希腊文化引入埃及,无法体现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古埃及法老自古即被视为神的化身,政教合一传统早已存在,排除D项。
4.当中世纪西欧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时,阿拉伯人广泛翻译了大量的西欧古典哲学、文学等文献。在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出了自己的文化。这些在后来都陆续传回西欧,使西欧的基督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
[A] 为近代欧洲文化复兴奠定一定基础
[B]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桥梁地位
[C] 深受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的影响
[D] 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在中世纪时期翻译了大量的西欧古典哲学、文学等文献,并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合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之后又将这些文化传播回西欧,推动了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复苏,为近代欧洲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一定基础,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复兴的贡献,而非简单的桥梁地位,排除B项;材料与“近代民族国家王权强化”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复兴的影响,而非阿拉伯文化具有何种特点,排除D项。
5.斯瓦希里文化大体形成于公元7、8世纪,它借助古代横跨印度洋的亚非地区贸易力量的推动,由来自非洲大陆本土的居民与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区的移民,在东非沿岸地区逐渐形成的一种混合型的“亚非文化”。斯瓦希里文化的形成说明( )
[A] 贸易是文化形成的决定因素
[B] 非洲早期文明具有开放性
[C] 古代强大帝国主导文化内容
[D] 发达的交通推动人口流动
【答案】 B
【解析】 斯瓦希里文化是由非洲大陆本土的居民与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区的移民在东非沿岸地区逐渐形成的一种混合型的“亚非文化”,这体现了非洲早期文明与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交流融合,具有开放性,故选B项;贸易是斯瓦希里文化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斯瓦希里文化形成过程体现的是民间的交流融合,而非受某个帝国的掌控,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交通对人口流动及斯瓦希里文化形成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
6.古埃及雕塑家着重刻画人物的头部,其他部位则雕刻得十分粗犷、简略,这通常使雕塑显得僵直、呆板,没有丝毫的感情流露,而古希腊的雕塑家时时刻刻考虑的是如何在人物姿态的优美与形象的自然之间找到平衡。这种不同( )
[A] 证明自然环境影响文化发展
[B] 说明人文主义传播范围狭窄
[C] 表明两地不存在文明的交流
[D] 根源于两地政治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是奴隶制专制国家的典型代表,农耕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占主要地位,古埃及雕塑家为法老和少数贵族服务,他们创作雕塑作品主要是为了歌颂王权;古希腊雕塑则是在一个更加重视人的理性和感性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和人文主义哲学影响了雕塑艺术,艺术家追求表现人体的自然美和动态美,雕塑家们力求在作品中展现人体的和谐比例和自然姿态,故选D项。古埃及与古希腊雕塑存在差异与自然环境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提及的是古埃及与古希腊雕塑存在的差异,与人文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B项。“不存在”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主旨不是在强调古埃及与古希腊之间是否存在文明交流,排除C项。
7.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贵族将熟练掌握希腊文作为身份的象征,出现了“一国两语”现象:罗马贵族上层实行希腊文和拉丁文并用,而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拉丁文,东地中海地区下层使用希腊文。这( )
[A] 推动罗马帝国文化的交融
[B] 为罗马帝国的分裂埋下伏笔
[C] 助推罗马融入希腊化时代
[D] 是罗马帝国因俗而治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罗马征服希腊和希腊化地区后,罗马出现“一国两语”现象,这是罗马国家语言文化出现分裂的表现,为罗马帝国政治分裂埋下隐患,故选B项;东、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人民使用不同语言,阻碍文化交融,排除A项;西地中海地区下层人民使用拉丁文,没有融入希腊化时代,排除C项;罗马贵族上层实行拉丁文与希腊文并用,不是因俗而治的体现,排除D项。
8.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戏剧表演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一类戏剧(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旨在确立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D] 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3世纪欧洲手工业行会主导神迹剧演出,表明市民阶层是主要推动者。神迹剧虽以《圣经》故事和圣徒生活为核心,但融入了粗鄙的幽默感,反映了市民阶层对宗教的世俗化解读和对娱乐生活等的需求。因此,神迹剧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13世纪时欧洲的资产阶级还未产生,排除A项。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早已确立统治地位,排除C项。据材料“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鄙的幽默感结合起来”可知,这并非骑士的道德和理想,排除D项。
9.《熙德之歌》问世于中世纪,对以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绅士风度为主体的骑士精神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堂吉诃德》问世于文艺复兴时期,却蕴含了对骑士精神的讽刺。上述变化根源于( )
[A] 市民文学的发展 [B] 世俗王权的衰落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科学革命的兴起
【答案】 C
【解析】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封建旧思想的批判,故选C项;市民文学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4、15世纪的欧洲世俗王权不断强化,排除B项;科学革命兴起于16—
17世纪,主要矛头指向的是封建统治,排除D项。
10.15世纪,不少教皇热衷于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如尼古拉五世一当上教皇,就宣称要建立一所教廷图书馆,他还在梵蒂冈设立了一个翻译、抄写和编纂中心,招募各地知名学者前来服务。这些古典手稿内容广泛,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哲学著作,古希腊宗教和神学著作。教皇的上述活动( )
[A] 意在用宗教的形式彰显人文精神
[B] 通过自身的特有方式助推文艺复兴
[C] 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教皇积极开展搜集和收藏古典手稿等活动,这些活动保护和抢救了许多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故选D项;题干所述教皇的活动,意在扩大教皇的政治影响,而非用宗教形式彰显人文精神,排除A项;教皇的上述活动意在汲取其他营养助力基督教的发展,而非助力文艺复兴,排除B项;宗教改革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构建,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教皇的上述活动并未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
11.6世纪,拜占庭的历史学家约翰·马拉拉斯将时人钟爱的披风追溯至罗马王政时代,此观点被后世拜占庭学者广泛接受。12世纪前后,一些拜占庭学者还习惯使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老词汇来描述当时不同种类的衣服。这表明拜占庭学者们( )
[A] 广泛吸收异域多元文化
[B] 注重构建身份认同
[C] 架设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D] 标榜等级间的差异
【答案】 B
【解析】 拜占庭学者们通过把当下服饰与古罗马时期关联,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古老词汇描述衣服,体现了对古罗马文化的传承,表明拜占庭学者们注重构建作为罗马文化继承者的身份认同,故选B项;拜占庭学者主要是追溯自身文化传统,未体现对异域文化的吸收,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沟通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及用服饰来区分等级,不存在标榜等级差异相关表述,排除D项。
12.10世纪以前,基辅罗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结构。10世纪末,由希腊和基辅罗斯的建筑师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们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都由三个侧廊、四道间墙和一个穹顶组成。这说明基辅罗斯( )
[A] 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
[B] 教权与王权的二元并立
[C] 是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
[D] 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国的标志性建筑,基辅罗斯建造了石砌教堂,此后陆续建造了多个同名的、基本结构与东欧传统教堂类似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说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没有关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描述,无法得出“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强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王权与教权关系的描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基辅罗斯并没有成为东西文明交往的桥梁,排除C项。
13.古代印度的《摩奴法典》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此规定( )
[A] 保证了高级种姓血统的纯正
[B] 强化了刹帝利与吠舍的差别
[C] 体现出种姓职业世袭化特征
[D] 说明印度的政治受宗教控制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各种姓必须各自安于自己的职业现状,不得改变,体现出种姓职业世袭化特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职业与种姓的一致性,而不是血统,排除A项;“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包含了所有的种姓,而不是仅有两个,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政治与宗教的关系,排除D项。
14.“田乐”原是日本农民插秧时的祭神歌舞,经传播、提炼发展为中古时期重要的戏剧“能乐”,后又经武士文化人加工,变为武家必赏的高雅艺术。此外,诸如“狂言”“连歌”以及“御伽草子”等都存在大同小异的变迁过程。这说明( )
[A] 民族文化形成于人民的劳动实践
[B] 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众
[C] 中古时期是日本传统文化复兴时代
[D] 武士阶层在中古后期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以“田乐”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立足于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后经不同时期社会各阶层的改造加工,成为日本新的文化艺术,这说明日本民族文化的源泉植根于民族群众,故选B项。
15.印第安人建造有著名的玛雅金字塔、印加帝国的巨石建筑等。这些建筑工艺精湛,结构复杂,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意”。这个“含意”表现在( )
[A] 独特的文化风格
[B] 独一无二的建筑
[C] 紧密相连的遗址
[D] 齐头并进的文明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金字塔是印第安人的文明象征,印加帝国的巨石建筑代表了古代印加人很高的建筑水平,这都体现了各自地区独特的文明和文化风格,故选A项;
“含意”指的是所包含的意义,材料信息并非强调建筑本身的特点,而是所承载的文明历史,排除B项;玛雅文明主要位于尤卡坦半岛,印加帝国主要位于南美洲,二者的地理位置有差异,“紧密相连的遗址”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印加帝国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发展到鼎盛,二者不属于齐头并进的文明,排除D项。
16.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了以下图片。据此分析,该学习小组的研究主题是( )
[A] 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
[B] 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C] 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
[D] 中华文化的辐射和传播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片代表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体现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文字是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最主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美尔人的遗物中,文字是最惊人的发现。在很古老的年代,苏美尔人的文字似乎就已非常成熟。这些文字不单已够宗教、商业之用,而且还作成诗文,表达极其复杂的感情及思想……苏美尔人留于泥板上的文字,以其笔画若楔,故称楔形文字。在出土的泥简中,其所记载的内容,种类极其浩繁,有官文书、私文书、宗教记录、文学作品、法庭判决和流水账簿。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
《世界文明史·东方的遗产》
材料二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
状况。
——摘编自郭旭东等《殷墟甲骨学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楔形文字的主要用途,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土泥简的历史价值,并用一句话说明楔形文字的历史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甲骨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作用,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甲骨文和泥简记载内容的差异。(6分)
【答案】 (1)用途:宗教、商业、文学等。(2分)
价值: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2分)
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2分)
(2)地位: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汉字由甲骨文发展而来。(2分)
作用:汉字书法的三个要素、汉字的“六书”原则都受甲骨文的影响。(2分)
差异:甲骨文记载内容较单一,以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为主;泥简所记载的内容,种类较多,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思想文化等。(2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古时期的欧洲传统文学(特指西欧文学,下同)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所反映的问题是文学已经“开始思索自身”,这一情形下作者个体的作用就得到凸显:珍视艺术技巧,作家们渐次进入一种竞赛的环境中——谁比谁写得更好,或者谁可以成为文学典范。有学者提出,同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还远未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特征。它不属于独立的文化现象范畴,也不彰显自己的独立特征。这一时期的古罗斯文学很难被视为文艺作品,美学功能还不独立,主要是服膺于一种实用、教化或者是权威性写作。这一切与东正教传播之初强调个人对于宗教意识的绝对服从有关联。天主教关于个人通过行动来完成自我拯救的教义,对于人的个性具有更多意义,为其提供更多可能性。相对于西欧中世纪或者是拜占庭文学,古罗斯文学的作者缺乏自我投射性,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看,虽然拜占庭文学有自己的特征,但是所有从拜占庭文化进入“俄罗斯心灵”(近代俄罗斯文学特有的精神内核)的文化因素恰好都是反个性化与反世俗生活的,其他斯拉夫国家比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学在这一点上和古罗斯文学趋同。
——摘编自兰钦、田洪敏《古罗斯文学的品性》
(1)根据材料,概括中古时期西欧文学与古罗斯文学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古罗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8分)
【答案】 (1)西欧文学更多体现作者的个性,古罗斯文学则注重权威性;西欧文学推崇文艺技巧的使用,古罗斯文学更重视思想性和教化性;西欧文学已发展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文化现象),古罗斯文学仍以实用性为主(美学功能尚未独立)。(6分)
(2)基辅罗斯等国家的建立及封建化;东正教的教义;拜占庭文化的影响;古代斯拉夫人的文化传统。(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前三个单元编排和主要内容的初稿。现在要新增一课关于“古代非洲与美洲”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4—15世纪非洲出现的一系列国家,阿拉伯商人用印度、中国的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印第安人在拉丁美洲创造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在12—16世纪的鼎盛时期,这里的农业兴盛,培育了其他大陆没有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等,城市和交通建设比较完善”。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3500年—前 6世纪)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希腊的文明产生和特点)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兴起和
衰落)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5—15世纪)
第1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城市与教会;拜占庭与俄罗斯)
第2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印度、日本等国情况)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15—16世纪)
第1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和其他航路的开辟)
第2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类第一次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的建立)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将新增一课放入哪一单元作为第几课比较适合并阐述理由。(要求:明确说明新增一课作为第几单元的第几课;结合时间、内容和历史联系等方面综合阐述理由;观点正确,论述清晰有据)(12分)
【答案】 示例:将“古代非洲与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
理由:初稿的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叙述了5—15世纪的历史,空间范围涉及欧洲和亚洲,每一课具体介绍了西欧、俄罗斯、阿拉伯帝国、印度、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新增的“古代非洲与美洲”的时间段是4—16世纪,与第二单元的历史时段基本吻合。内容介绍的是非洲、美洲地区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也符合第二单元的内容。将“古代非洲与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整个第二单元就可以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区域,更全面地呈现中古时期的世界历史,体现出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对人类历史发展都作出了独特贡献,也更能体现单元的主题。所以,将“古代非洲与美洲”放入第二单元第3课较为恰当。(12分)
2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亚洲西部和中部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
——摘编自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
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请充分提取材料观点,结合相关史实,以“桥梁·文明”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4分)
【答案】 示例
亚洲西部是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纽带。(2分)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亚洲西部不仅是地理上的交通枢纽,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文明的汇聚与升华。
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帝国等强大的政权,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阿拉伯帝国在保存和传承古希腊文化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阿拉伯帝国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10分)
综上,亚洲西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文明汇聚与升华,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