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2 13:42:26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孝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抑狼遣子奉献。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郑纯为太守。属县八,户六万……有闽濮、鸠獠、僄越、裸濮、身毒(印度)之民。”这一事件(  )
[A] 有利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B] 加强了西汉对云南地区的统治
[C] 促使中印陆上通道正式开通
[D] 说明哀牢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
2.东魏茹茹公主墓发现于河北磁县。墓中出土了两枚拜占庭金币和背负帐具的骆驼俑,骆驼身上还挂着酒瓶、大雁和兽腿等。该材料可以印证,这一时期(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丝绸之路的商旅交易
[C] 民族交融加深 [D] 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
3.下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
骆驼形鎏金铜笋簴钩(挂钩) 
骆驼状金箔(装饰物)
青铜骆驼(玩具)
[A] 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 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 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4.右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12—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这可用于佐证(  )
[A] 文化艺术的交流
[B] 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文化中心的转移
[D] 民族文化的重塑
5.下表是汉、唐时期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概况。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
外国输往中国 中国输往外国
印度的香料、胡瓜、佛教 丝绸、茶叶
波斯的菠菜、地毯 唐三彩
中亚的苜蓿、马和舞蹈 生姜、葱
欧洲、西亚和北非的葡萄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罗马的毛织物、杂技 儒家文化和典章制度
拜占庭的马赛克壁画 中国佛教
[A] 影响深远,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B] 地域广泛,最远至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C] 领域广泛,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D] 双赢互鉴,体现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6.图1和图2分别是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和唐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对比图1和图2,据此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
图1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图2 唐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A] 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B] 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C] 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D] 对外交流方式的改变
7.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向乾隆皇帝呈送了天体运行仪,其内部结构精密复杂,可模拟演示天体运行轨迹;但在呈送清单中,它却被翻译为“一座大架仔”,天文信息被简化为“日月星辰同地球”。这说明(  )
[A] 翻译交流传播天文知识
[B] 英国科技成果领先世界
[C] 中西文化交流存在隔阂
[D] 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文化
8.据不完全统计,15世纪末以后,东亚海域来自全球的各国沉船有30余艘。其中中国船数量最多,发现于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次为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沉船,发现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除此之外,东南亚本地沉船发现于越南、菲律宾。这说明(  )
[A] 东西方海上霸权发生更迭
[B] 传统海上商路日趋没落
[C] 欧洲列强赢得了主导地位
[D] 东亚海域贸易竞争加剧
9.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作运用了长卷样式,透视是散点式的构成,却又有静态瞬间的焦点透视深度;山、树、草的勾勒大体是中国式的笔法和线条,但体积晕染和阴影的处理无处不在。这表明(  )
[A] 皇帝个人好恶决定着西洋画的传入
[B] 西洋画的传播仅在宫廷范围
[C] 西学东渐以“文化传教”的形式为主
[D] 绘画创作融中西技法于一体
10.右图所示为1947年《申报》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可印证当时(  )
[A] 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 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C] 西式餐饮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
[D] 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
11.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作“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直接贸易往来
[B] 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D] 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12.1784年,北美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该船运回美国的货物共有红茶2 460担,绿茶562担,丝绸490匹等,仅茶叶一项就占货载总重量的92.1%。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说明(  )
[A] 中美之间朝贡贸易的规模
[B]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丝茶贸易
[C] 中华茶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D] “万里茶道”上的文化交流
13.19世纪后期,中国茶输出额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的一半,但到1900年,印度茶的输出额超过中国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 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14.根据美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00年至2018年,拉丁美洲对中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4%,对印度为19.1%,对东盟国家为13.7%,对韩国为11.8%,对日本为5.9%,对世界其他地区则为 5.3%。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
[A]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B] 产品出口集中在亚洲
[C]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D] 全球化参与程度提高
15.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
[A]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内涵深入人心
[B] 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
[C] 文明交流促进全世界和平发展
[D] 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统一
16.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这表现在(  )
[A] 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 文化交流促进了全球化发展
[C] 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 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
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 1664年,东印度公司向查理二世进献2磅茶叶;1666年,又向王后进献22磅12盎司茶叶。此后,上流社会人士也仿照宫廷时尚开始饮茶。随着茶叶输入的增加,茶叶价格有所下跌,以致普通老百姓都能饮用。特别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降低了茶叶税后,茶叶价格迅速下降,到18世纪晚期,茶叶在英国几乎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19世纪,进入英国的中国茶叶和其他产茶国的茶叶数量继续增长,19世纪70年代中期,揉捻机、筛茶机与干燥机的发明、改进和推广,进一步满足了英国民众对茶叶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家庭茶会成为民众日常休闲的重要方式。1906年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达到6.5磅,平均每个家庭达到30~35磅,总消费量达2.7亿磅。
——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
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茶叶消费”在英国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历程发展的原因。(8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澳Ⅰ号”沉船所载瓷器,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代表性器物,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从沉船的货物来看, “南澳Ⅰ号”沉船的始发地极有可能是福建漳州月港。南澳海域自古以来即为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该地“番舶寇舟多泊焉”,当时荷兰人称其为“好望角”,可见当时南澳海域航线之繁忙。
——摘编自崔勇《广东汕头市
“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材料二 沉船中漳州窑瓷器的图案,均模仿自嘉靖、隆庆之际景德镇青花装饰。沉船中景德镇瓷器的年代,上限为嘉靖年间,下限不晚于隆庆年间,这表明“南澳Ⅰ号”极有可能是隆庆开海不久的一艘沉船。沉船发现的位置,处于漳州至马尼拉航线的初始航段。菲律宾是迄今为止发现漳州窑瓷器最为丰富、集中的区域,特别是菲律宾发现了许多与“南澳Ⅰ号”出水的漳州窑、景德镇窑瓷器相同的产品。
——摘编自郭学雷《“南澳Ⅰ号”
沉船的年代、航路及性质》
材料三 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千余年来掩埋在海底的沉船不计其数。这些古沉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保护它们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赵亚娟《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
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简要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的意义。(6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推罗(西亚古城)、迦太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近代是英国,而目前则是北美半岛南半部……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发掘)和美国的不断努力,将使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同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也那样稠密,贸易也那样方便,工业也那样发达。那时,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到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材料二 谈到中国,那么,我在仔细分析了1836年以来的贸易动向之后,可以肯定地说……五口通商和(英国)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
(1858年)
材料三 明清以来,为了防范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野蛮地轰开了中国大门。1872年,有朝廷重臣在奏折中提出,当时欧洲国家一步步接近中国,要求和中国通商,中国正面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
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的主要趋向,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
当代价值探析》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孝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抑狼遣子奉献。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郑纯为太守。属县八,户六万……有闽濮、鸠獠、僄越、裸濮、身毒(印度)之民。”这一事件(  )
[A] 有利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B] 加强了西汉对云南地区的统治
[C] 促使中印陆上通道正式开通
[D] 说明哀牢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南地区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东汉在此设郡县管理,有利于该地区的稳定发展,促进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A项正确;材料“孝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表明这是东汉时期,而非西汉,排除B项;中印陆上通道在西汉就已经开通了,排除C项;材料反映东汉在西南地区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
2.东魏茹茹公主墓发现于河北磁县。墓中出土了两枚拜占庭金币和背负帐具的骆驼俑,骆驼身上还挂着酒瓶、大雁和兽腿等。该材料可以印证,这一时期(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丝绸之路的商旅交易
[C] 民族交融加深 [D] 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魏茹茹公主墓里发现了拜占庭金币和背负帐具的骆驼俑,可见与商贸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骆驼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拜占庭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故该材料可以印证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商旅交易,故选B项。材料能够反映中外交流,但是“频繁”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与外部的交流而非民族交融,排除C项。材料无法印证王朝政治版图扩大,排除D项。
3.下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
骆驼形鎏金铜笋簴钩(挂钩) 
骆驼状金箔(装饰物)
青铜骆驼(玩具)
[A] 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 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 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答案】 B
【解析】 江西地区的海昏侯墓园出土了带有西北骆驼形象的器物,这说明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融合了西域风格特色,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故选 B项;仅凭海昏侯墓园出土的器物无法推测“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排除A项;这些器物是海昏侯的陪葬品,不能反映大众审美,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这些器物是朝贡贸易的物品,排除D项。
4.右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12—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这可用于佐证(  )
[A] 文化艺术的交流
[B] 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文化中心的转移
[D] 民族文化的重塑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三兔共耳”图也曾在亚非欧地区多处出现,这可用于佐证中外之间在文化艺术上的交流,故选A项;区域文化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仅凭“三兔共耳”图的多处出现不足以说明文化中心有所转移,排除 C项;材料体现“三兔共耳”图的传播,未涉及民族文化的重塑,排除D项。
5.下表是汉、唐时期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概况。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
外国输往中国 中国输往外国
印度的香料、胡瓜、佛教 丝绸、茶叶
波斯的菠菜、地毯 唐三彩
中亚的苜蓿、马和舞蹈 生姜、葱
欧洲、西亚和北非的葡萄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罗马的毛织物、杂技 儒家文化和典章制度
拜占庭的马赛克壁画 中国佛教
[A] 影响深远,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B] 地域广泛,最远至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C] 领域广泛,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D] 双赢互鉴,体现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汉、唐时期外国输往中国的包括动植物、艺术和宗教,中国输往外国的包括宗教、生产生活用品、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等,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领域广泛,进一步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社会生活,故选C项;材料中中外交流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饮食结构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排除A项;表格中提到的“欧洲、西亚和北非”可能包含非洲东海岸,但未明确提及“红海”,B项依赖史实推断,而非表格直接信息,排除;中华文化圈主要范围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排除D项。
6.图1和图2分别是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和唐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对比图1和图2,据此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
图1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图2 唐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A] 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B] 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C] 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D] 对外交流方式的改变
【答案】 C
【解析】 从汉代到唐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发生变化,特别是唐代海路交通线进一步深入印度洋,反映出我国古代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故选C项;朝贡贸易体系强调的是政治秩序体系,而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平等的商业往来,排除A项;抑商政策主张限制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反映的是国际贸易往来,排除B项;仅对比两幅图片不能反映从汉代到唐代对外交流方式的改变,排除D项。
7.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向乾隆皇帝呈送了天体运行仪,其内部结构精密复杂,可模拟演示天体运行轨迹;但在呈送清单中,它却被翻译为“一座大架仔”,天文信息被简化为“日月星辰同地球”。这说明(  )
[A] 翻译交流传播天文知识
[B] 英国科技成果领先世界
[C] 中西文化交流存在隔阂
[D] 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文化
【答案】 C
【解析】 天体运行仪作为一件精密复杂的科技产品,在呈送清单中被翻译成简单的描述,没有体现出其真正的科技价值,这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隔阂和误解,故选C项;材料中天体运行仪的翻译显然没有准确传达其天文知识的内涵,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英国科技成果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英国科技成果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 B项;材料并未提及西学东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排除D项。
8.据不完全统计,15世纪末以后,东亚海域来自全球的各国沉船有30余艘。其中中国船数量最多,发现于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次为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沉船,发现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除此之外,东南亚本地沉船发现于越南、菲律宾。这说明(  )
[A] 东西方海上霸权发生更迭
[B] 传统海上商路日趋没落
[C] 欧洲列强赢得了主导地位
[D] 东亚海域贸易竞争加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沉船的数量和分布反映了当地的贸易活动频繁,并且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说明了东亚海域贸易竞争加剧,故选D项;材料仅为东亚海域的贸易竞争,无法说明东西方海上霸权发生更迭,排除A项;传统海上商路包括东亚海域的情况,据材料无法说明传统海上商路没落,排除B项;欧洲此时并未主导东亚贸易,中国仍是重要参与者,排除C项。
9.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作运用了长卷样式,透视是散点式的构成,却又有静态瞬间的焦点透视深度;山、树、草的勾勒大体是中国式的笔法和线条,但体积晕染和阴影的处理无处不在。这表明(  )
[A] 皇帝个人好恶决定着西洋画的传入
[B] 西洋画的传播仅在宫廷范围
[C] 西学东渐以“文化传教”的形式为主
[D] 绘画创作融中西技法于一体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百骏图》是郎世宁将中西技法融合的杰作。在技法上,他运用西方素描的画法,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这表明在绘画创作中,中西技法可以融为一体,相互借鉴,故选D项。西洋画的传入是早期西学东渐的客观结果,A项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未提及西洋画传播的空间范围,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提到郎世宁传教士的身份,并没有涉及传教的内容,排除C项。
10.右图所示为1947年《申报》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可印证当时(  )
[A] 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 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C] 西式餐饮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
[D] 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近代西方餐饮文化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故选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上海市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是一则美国咖啡的广告,无法得出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的结论,排除D项。
11.16 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作“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直接贸易往来
[B] 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D] 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答案】 B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成齐头并进的态势,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属于太平洋贸易,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B项;据材料“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可知,大帆船贸易沟通的是东南亚和美洲,并不是与中国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除西班牙外,葡萄牙商人通过中国澳门,将中国商品运到印度,再转运到欧洲各国,故“完全垄断”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D项史实错误,排除。
12.1784年,北美商船“中国皇后号”抵达广州,该船运回美国的货物共有红茶2 460担,绿茶562担,丝绸490匹等,仅茶叶一项就占货载总重量的92.1%。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说明(  )
[A] 中美之间朝贡贸易的规模
[B]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丝茶贸易
[C] 中华茶文化不断向外传播
[D] “万里茶道”上的文化交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北美商船仅茶叶一项就占货载总重量的92.1%,这说明北美洲地区人民对中华茶文化的喜爱,说明中华茶文化不断向外传播,C项正确;中美之间没有朝贡关系,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不包括北美洲,排除B项;“万里茶道”是中俄之间的,排除
D项。
13.19世纪后期,中国茶输出额几乎占国际茶叶市场的一半,但到1900年,印度茶的输出额超过中国茶。至清末民初,英属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英属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
[B] 殖民地的生产专业化
[C]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 中华文化影响力下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后期至清末民初,英国开发殖民地,推动殖民地工业化,制茶业也逐渐专业化。专业化生产相对于手工生产,提升了产量,降低了价格,因此英属印度、英属锡兰在国际茶叶市场中的地位上升,中国茶叶的地位下降,故选B项。国际饮茶习俗的变化无法决定国际茶叶输出地的变动,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背景条件,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不能解释中国茶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地位下降的原因,需结合生产方式差异,排除C项。文化影响力与茶叶贸易的产业竞争关联较弱,且饮茶就是中华饮食文化,排除D项。
14.根据美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00年至2018年,拉丁美洲对中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4%,对印度为19.1%,对东盟国家为13.7%,对韩国为11.8%,对日本为5.9%,对世界其他地区则为 5.3%。这反映出拉丁美洲(  )
[A]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B] 产品出口集中在亚洲
[C]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D] 全球化参与程度提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体现出拉丁美洲对中国、印度、东盟国家、韩国、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皆为正值,且对亚洲新兴市场(中国、印度、东盟国家)的出口增速远超传统市场(如日本、韩国),这表明拉丁美洲积极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参与程度提高,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拉丁美洲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年平均增长率”而非“量”,不能得出产品出口集中在亚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拉丁美洲内部或者与其他地区在区域经济集团化方面的情况,排除C项。
15.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东道主通常会为与会领导人提供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在宣传介绍东道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亚太大家庭”的理念。在每次会议上,“穿什么”总成为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反映出(  )
[A]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内涵深入人心
[B] 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了传播
[C] 文明交流促进全世界和平发展
[D] 贸易往来推动了文化交融和统一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定制的当地传统服装”正是文化传播的一个特定载体,通过这一载体,东道主的传统文化得以向与会领导人和媒体传播,故选B项;题干并未直接涉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内涵,排除A项;题干虽然提到了文化交流,但并未直接说明这些交流促进了全世界的和平发展,排除C项;题干中并未提及贸易往来,且文化统一说法绝对,排除
D项。
16.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这表现在(  )
[A] 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 文化交流促进了全球化发展
[C] 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 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念与感情”属于社会思想文化层面,“财富和……富裕”属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再结合材料中“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可知,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体现就是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交流会促进全球化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而不是“经贸往来”和“生产的国际分工”,排除A、C两项;材料凸显的是思想文化层面,而非经济层面,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
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 1664年,东印度公司向查理二世进献2磅茶叶;1666年,又向王后进献22磅12盎司茶叶。此后,上流社会人士也仿照宫廷时尚开始饮茶。随着茶叶输入的增加,茶叶价格有所下跌,以致普通老百姓都能饮用。特别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降低了茶叶税后,茶叶价格迅速下降,到18世纪晚期,茶叶在英国几乎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了。19世纪,进入英国的中国茶叶和其他产茶国的茶叶数量继续增长,19世纪70年代中期,揉捻机、筛茶机与干燥机的发明、改进和推广,进一步满足了英国民众对茶叶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家庭茶会成为民众日常休闲的重要方式。1906年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达到6.5磅,平均每个家庭达到30~35磅,总消费量达2.7亿磅。
——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
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茶叶消费”在英国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历程发展的原因。(8分)
【答案】 (1)推动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促进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的形成。(6分)
(2)发展历程:从宫廷和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发展为普通民众的日常必需品,并成为民众的休闲方式。(2分)
原因:英国政府降低茶叶税使得茶叶价格下降;英国国民饮茶习惯的逐渐养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革命推动茶叶生产的机械化;茶叶生产国产量的持续增长和长期供给;英国殖民扩张带来的结果。(任答三点即可,6分)
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澳Ⅰ号”沉船所载瓷器,以漳州窑青花瓷为大宗。青花瓷大盘和带盖青花瓷钵是代表性器物,属于外销瓷中的常见类型。从沉船的货物来看, “南澳Ⅰ号”沉船的始发地极有可能是福建漳州月港。南澳海域自古以来即为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该地“番舶寇舟多泊焉”,当时荷兰人称其为“好望角”,可见当时南澳海域航线之繁忙。
——摘编自崔勇《广东汕头市
“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材料二 沉船中漳州窑瓷器的图案,均模仿自嘉靖、隆庆之际景德镇青花装饰。沉船中景德镇瓷器的年代,上限为嘉靖年间,下限不晚于隆庆年间,这表明“南澳Ⅰ号”极有可能是隆庆开海不久的一艘沉船。沉船发现的位置,处于漳州至马尼拉航线的初始航段。菲律宾是迄今为止发现漳州窑瓷器最为丰富、集中的区域,特别是菲律宾发现了许多与“南澳Ⅰ号”出水的漳州窑、景德镇窑瓷器相同的产品。
——摘编自郭学雷《“南澳Ⅰ号”
沉船的年代、航路及性质》
材料三 东盟国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千余年来掩埋在海底的沉船不计其数。这些古沉船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保护它们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提供了法律依据。
——摘编自赵亚娟《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
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简要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的意义。(6分)
【答案】 (1)示例一
课题:明朝的对外贸易。(2分)
理由:“南澳Ⅰ号”极有可能是隆庆开海不久的一艘沉船,且所载瓷器是外销瓷器的常见类型,据此可研究明朝对外贸易的政策变化、商品种类等问题。(提取材料信息2分,解释说明4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课题:明朝商船的贸易路线。(2分)
理由:“南澳Ⅰ号”极有可能从福建漳州月港出发,在南澳海域沉没。南澳海域又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菲律宾发现了许多与“南澳Ⅰ号”出水的漳州窑、景德镇窑瓷器相同的产品。据此可推知,其线路应该是从福建漳州月港出发,到东南亚甚至更远的地方。(提取材料信息2分,解释说明4分,言之成理即可)
(2)有利于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有助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1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贸易中心在古代是推罗(西亚古城)、迦太基和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世纪是热那亚和威尼斯……世界交通枢纽在中世纪是意大利,在近代是英国,而目前则是北美半岛南半部……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发掘)和美国的不断努力,将使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同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也那样稠密,贸易也那样方便,工业也那样发达。那时,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到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而大西洋的地位将要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那样只起一个内海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七卷
材料二 谈到中国,那么,我在仔细分析了1836年以来的贸易动向之后,可以肯定地说……五口通商和(英国)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结果: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马克思《马克思致恩格斯》
(1858年)
材料三 明清以来,为了防范海盗对沿海地区的侵扰,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野蛮地轰开了中国大门。1872年,有朝廷重臣在奏折中提出,当时欧洲国家一步步接近中国,要求和中国通商,中国正面临三千余年一大变局。
——摘编自张峰《马克思论世界经济中心
转移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的主要趋向,并分析其成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全球贸易网变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6分)
【答案】 (1)主要趋向:世界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从欧洲向北美转移;东亚沿海地区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太平洋贸易地位得到提升,地中海、大西洋贸易地位逐渐下降。
(3分)
成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扩展;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的扩展,太平洋航线的开辟和发展;北美资源丰富且开发加快;中国等亚洲封建国家国势转衰,国门洞开(欧美国家加强了对东亚的殖民渗透和侵略)。(3分)
(2)工业文明和现代文化向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扩展;华工等外来移民向北美的矿山汇聚,增加了美洲文化多元性;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西学东渐加快;西方服饰、餐饮、出行方式和休闲文化,在东亚的通商口岸得到传播;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客观上有利于工业文明的扩展;对亚非拉民族文化造成了冲击。(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
当代价值探析》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2分)
阐释: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各民族都从地域迁徙、共建政治秩序、经济互补、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尤其是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方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8分)
总之,丝绸之路所诠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文明文化内涵。(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