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跑的乐趣”:生物力学分析与能量系统初探》跨学科融合教案
(一)教学理念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打破学科壁垒,将体育与生物、物理学科知识相融合。通过探究跑步中的生物力学原理和身体能量供应系统,引导学生从“机械练习”转向“智慧学习”,不仅“会跑”,更懂得“如何跑得更好、更健康、更科学”,从而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和练习,85%以上的学生能掌握正确的途中跑姿势,改进摆臂与蹬地技术,提高跑步效率。
2.认知目标:
(体育+物理)能说出跑步中“步频”、“步幅”的概念及其对速度的影响。
(体育+生物)能初步了解运动中三大能量系统(ATP-CP、糖酵解、有氧氧化)及其在短跑和长跑中的不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克服对跑步的畏难情绪,树立科学锻炼、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改进途中跑技术,理解步频与步幅的平衡关系。
教学难点: 将抽象的生物学、物理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运动行为改进。
(四)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包含短跑、长跑运动员比赛视频,肌肉收缩、能量供应动画)、标志碟、跳绳、心率监测手环(可选)。
学生: 运动服、运动鞋。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阶段(5分钟)- “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 播放博尔特百米夺冠和马拉松运动员最后冲刺的视频。
问题引导:
* “为什么博尔特步幅那么大,而马拉松运动员步频那么快?”
* “为什么我们冲刺后肌肉会酸胀,而慢跑很久却不会?”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揭开“跑”的科学面纱——《“跑的乐趣”:生物力学分析与能量系统初探》。
2. 探究与学习阶段(30分钟)
第一部分:生物力学实验室——“步频 vs 步幅” (15分钟)
* 概念讲解: 结合PPT,用动画演示“步频”(单位时间内迈步的次数)和“步幅”(每一步的距离)。
* 核心公式: 速度 = 步频 × 步幅。强调两者需要最佳结合,而非一味追求其一。
* 探究活动:
活动A(高步频): 学生原地快速小步跑10秒,感受高步频。
活动B(大步幅): 学生进行跨步跳,感受增大步幅。
活动C(最佳组合): 在30米跑道上,让学生尝试找到自己感觉最省力、速度最快的步频与步幅组合。
* 教师巡回指导,个别纠正摆臂不协调、蹬地不充分等问题。
第二部分:身体能量工厂——“我们靠什么奔跑?” (15分钟)
* 类比讲解: 将身体比作一辆汽车。
ATP-CP系统(磷酸原系统): “氮气加速”!为0-10秒的极限冲刺(如50米跑)提供能量,爆发强,但总量少。
糖酵解系统(乳酸能系统): “高性能汽油”!为30秒-2分钟的高强度运动(如400米跑)供能,会产生导致肌肉酸痛的“乳酸”。
有氧氧化系统: “普通柴油”!为长时间中低强度运动(如慢跑、马拉松)供能,耐力强,几乎不产生乳酸。
* 联系实际: “所以,百米冲刺后我们不觉得累,但过一会才喘不上气(ATP-CP耗竭);400米跑后腿像灌了铅(乳酸堆积);而慢跑可以持续很久(有氧供能)。”
3. 练习与游戏阶段(15分钟)- “学以致用,强化体验”
游戏:“能量系统大挑战”
* 第一关(ATP-CP挑战): 20米往返冲刺跑x3组。体验“氮气加速”的快感与极限。
* 第二关(糖酵解挑战): 1分钟跳绳极限赛。感受乳酸堆积带来的肌肉灼烧感。
* 第三关(有氧氧化挑战): 5分钟匀速慢跑。体验呼吸与节奏的稳定。
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关卡后,回忆并说出主要动用的能量系统名称。
4. 放松与总结阶段(5分钟)
整理活动: 在轻音乐中进行静态拉伸,重点放松腿部肌肉。
课堂总结:
* “今天我们不仅跑了,更懂了跑。知道了步频步幅的平衡,了解了身体里三个神奇的能量工厂。”
* 布置课后思考题: “请用今天所学的能量系统知识,为你自己设计一份为期一周的跑步锻炼计划(需包含三种不同强度的跑法)。”
(六)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技术动作的改进情况。
终结性评价: 通过课后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能量系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安全提示与场地器材
充分热身,特别是踝、膝关节。
提醒学生在游戏中注意间隔,避免碰撞。
选择平整、安全的塑胶跑道或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