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13 湖心亭看雪
—— 一片痴心在湖雪
张岱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并疏通文意,能结合文中“痕”“点”“芥”“粒”等量词的使用,分析白描手法的特
点及表达效果,感受简练浅显、清新喜人的语言风格。
2、通过整体感知和细致品读,理解作者在大雪天独往湖心亭赏雪的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对
西湖雪景的钟爱,体会文中所营造的审美意境,以及作者追求“冰雪人格”的精神追求。
3、结合张岱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从文章的明代纪年和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作为明
代遗民的家国之思与精神苦闷,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
【课前预学】
1、知人论世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陶庵梦忆》本质是张岱对自己 “一生起落” 的浓缩,是张岱的 “人生注脚”。
以 “陶庵” 明志,显归隐气节;
以 “梦” 喻繁华,抒亡国之痛;
以 “忆” 存文化, 承文人之责——“以文存史” 。
这本书也因此超越了普通的 “回忆录”,成为明末清初社会文化的 “活化石”,而书名则是打开这份 “记忆” 的第一把钥匙。
张岱
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年轻的张岱驾驭《夜航船》,肆意风流,极尽人生快意和浓烈。
亡国后的张岱叙写《石匮记》,遍尝人世艰辛,只为匡正时风。
“死老魅”的张岱《陶庵梦忆》,繁华靡丽,终究明白五十年来都是一场兰因絮果的“梦”。
2、朗读课文
崇祯(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sōng)/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d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nán)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活动:请选择其中的一句作朗读设计
朗读设计:“大雪”“声”后停顿, “三”重读,并拖长,体现雪之大,时间之 长 ;
“俱 ”重读, “绝’ 字快且短,侧面描绘出大雪之后的冰天雪地、万籁俱寂
的景象, 给人寂静、寒冷的感受。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示例】
重音落 “更定”,强调 “深夜” 的时间特殊性;“毳衣炉火”突出 “暖”,与后文雪景的 “冷” 形成隐性对比;“独”直接点出他脱离尘世的孤绝心境;“看雪”突出他对雪景的执着。整体语速从缓到稳,语调先平缓后沉静笃定,还原深夜独行的雅致孤感。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 字后稍顿,逐次铺展景物;“上下” 后短停,收束至 “一白”。重音落 “与”强调景物交融,显天地辽阔;“一白”且拖半拍,突出天地皆白的壮阔。
语速放缓,前半句稍缓,后半句更慢;语调先舒展,带赞叹感铺陈山水;后沉静收束,用平缓语气托出雪景的纯粹,还原水墨般的空寂意境。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词语
【课堂导学】
任务一 译读课文概括故事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客此
及下船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检测预习
都消失
划
全
叶
勉强、杯
等到
怎么能够还
客居
罢了
只
白气弥漫
这
2、概括内容
文中找出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连下三日的西湖,万籁俱寂。深夜更定后,张岱独自撑船,前往湖心亭赏雪。彼时雾凇弥漫,天、云、山、水融为一体,唯见长堤、湖心亭、小舟及舟中人化作淡远痕迹。到亭中,他偶遇两位铺毡对坐的金陵游客,受邀共饮三杯后告别。下船时,舟子喃喃感叹。全文尽显雪夜赏雪的孤绝雅致与偶遇知己的微妙意趣。
任务二 描绘雪景学习白描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卷,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中对雪景的描绘堪称一绝。
张岱看到了一场怎样的雪?请你在文中横线画出描绘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对于张岱描绘的雪景请你赏析。
【预设】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雪三日”,鹅雪封湖,寒气逼人。“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寒噤不已,空气冻结。“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侧面描写,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B、“痕”“点”“芥”“粒”既是量词,又是比喻,有水墨山水画的点染效果。量词倒
装,是为了强调长堤、湖心亭、小舟、人的渺小,营造一种苍茫之感,
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直接描写,连用三个“与”,
却不累赘,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
然难辨的景象,呈现全景的特征,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预设】
C、全景式描写,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
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同时抓住了景
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
堤、湖心亭、扁舟、舟中人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
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D、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勾勒出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壮阔的雪夜湖山图,
塑造了天人合一、超凡脱俗的美妙意境。
补充白描手法相关知识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故 乡》: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老 王》: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背 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
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什么是白描?如何用好白描的写作手法?
任务三 偶遇金陵人触发高雅情
思考:在沉沉夜色中,张岱来到湖心亭,看到雪中的绝美风光,又偶遇了先他而
至的赏雪人,他们赏雪时的心情如何?
二者都有惊喜,都表现他们的脱离世俗的雅趣:他们都避开白日喧嚣,选在 “更定” 后的深夜赏雪,无视天寒地冻,愿为一片纯白雪景奔赴湖心亭, 在自然中寻得精神慰藉,暂时脱离尘世的纷扰。亭中两人 “铺毡对坐”“烧酒御寒”,与张岱 “拥毳衣炉火” 独往,本质都是以雅致方式与雪景对话,这份对 “纯粹之美” 的执着是一致的。
相同点:
张岱的赏雪,是 “带着过往记忆的回望”。他出身明末望族,明亡后隐居山林,此时的西湖雪景,于他而言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是故国江南的 “残影”——“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的空寂,暗合他 “繁华落尽” 的心境,他的 “独往”,既是赏雪,也是借孤独消化亡国之痛。而金陵赏雪人赏雪更多是 “异乡漂泊中的偶然兴致”:或许是暂离家乡的烦闷,借雪景排解;或许只是单纯被雪夜之美吸引,带着 “偶遇同好” 的惊喜(见张岱大喜),少了张岱那份沉重的 “历史包袱”。
差异更藏在细节里:
张岱与金陵人,同为深夜赏雪, “赏雪之趣” 相近,但深层心境与情感底色并不完全相同—— 前者藏着 “亡国遗民的孤绝与怅惘”,后者更多是 “客居游子的偶得之欢”,二者在 “痴” 的表象下,藏着不同的人生况味。
任务四 雪夜寻梦冰雪痴人
讨论: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 雅 雪夜里,独自前往湖心亭
看雪,表现了他的雅情雅
趣;在张岱眼里,茫茫一
片的白雪却像水墨画般,
也展现了他的文雅。
② 独 明明有舟子陪伴,但张岱
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说
明了他觉得舟子不是他的
知音,不理解他来湖心亭
看雪的心情,内心孤独。
在景物描写中,他写出天地
之大,人物之渺小,也体现
了他内心的孤独。
③ 痴 “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说明天气严
寒,张岱却偏在寒冷的雪
夜乘舟看雪,说明他是个
酷爱雪景的痴人。
探究:文末“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请你结合文中细节和助读资料探讨张岱
“痴”于什么?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三日”说明雪下得时间久,雪下得大;“绝”描绘出大雪三日后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冰雪世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于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于天地广大,又倍感孤寂落寞。
痴迷于高雅脱俗的情趣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一是指张岱内心的孤寂,
二是指张岱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三是孤寂的情怀中蕴含着避世的幽愤。
细节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金陵是南京的古称,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1368年,朱元璋于此建大明。
细节二
材料一
1632年(崇祯五年):作者到“湖心亭看雪”。
1644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
1644年(顺治元年):张岱参加抗清斗争,失败。之后消极避世,居住在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1647年左右:作者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
《西湖梦寻·自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痴迷于怀念感伤的故国
① 明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悲痛,“崇祯”对于此时的张岱而言不仅仅是年号,更是抹不去的故国之思。
② 文中答非所问的“金陵”二字承载着对故国无尽的思恋。“客”字引发张岱沦为亡国游子,客居他乡他朝,又无奈隐入烟尘的悲愤心事。
一片痴心在湖雪,不思故国不肯休
课 堂 小 结
《湖心亭看雪》以“景”——天人合一的冰雪世界为壳,以“情”——故国遗民的隐约之痛为核,以“人”——文人最后的精神坚守为魂。白描的雪景是孤独的底色,偶遇的相逢是沧桑的点缀,而那份藏在字里行间的遗民情怀与精神坚守,才是这篇小品文穿越百年仍动人心魄的真正原因。
文人最后的精神坚守
【课后巩固】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日晡”,至北固,舣舟@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③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 ,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搽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金山夜戏》,有删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人鸟声俱绝( ) (2) 徐定睛 ( )
(3) 一寺人皆起看( ) (4) 长江大战诸剧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3、[乙]文中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 (字数50左右)
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中张岱的率性之举,并从两文中找出描绘舟子、
山僧不解的句子。
【参考答案】
1、(1) 消失 (2)慢慢地 (3)全 (4)众
2、(1)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 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疏疏落落如同残雪一般。
3、① 在深夜的时候因为月色明亮,欣喜撑船到金山寺;
② 在寺中粉墨登场,唱着戏曲惊醒了全寺的和尚;
③ 唱完戏曲后扬长而去,留下众人各自惊异。
4、示例:【甲]文中,张岱入夜后,独自一人,冒奇寒乘船外出观西湖之景。【乙]文中,张岱二更天带着奴仆和道具,突然到金山寺演戏,惊醒寺里的众人。【甲]文中表现舟子不解的句子是“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文中表现山僧不解的句子是“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