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单元 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一课一练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BC和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AB、VBC和VAC,由图可知( )www-2-1-cnjy-com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VAB最大
B.VBC最大
C.VAC最大
D.VAB、VBC和VAC一样大
3.2015年12月10日0时46分,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兴1C”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小明想估算一下运载火箭在发射后的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他上网查到运载火箭全长54.8m.然后从网上下载了“中兴1C”卫星发射的视频,分别截取火箭刚发射时和第10s的图片,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第一个10s内的平均速度值应最接近(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4m/s
B.7m/s
C.10m/s
D.13m/s
4.关于平均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度时间内平均速度都相等
B.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C.用平均速度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时,必须提出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D.平均速度就是计算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5. 甲、乙两物体都做直线运动,通过的路程之比是3:1,所有时间之比是2:3,则甲、乙两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2-1-c-n-j-y
A.3:1
B.2:3
C.2:9
D.9:2
6.张凯每天都骑自行车去上学,某天他从家到学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则当天他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A.135m/s
B.168.7m/s
C.2.3m/s
D.2.5m/s
7.某同学用80s时间从百米跑道一端走到另一端,则( )
A.第40s时,该同学一定刚好走完一半
B.该同学的平均速度是1.25m/s
C.该同学作匀速直线运动
D.该同学每8s内走过的距离都是10m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8.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①实验原理是v=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②在实验中除了图的实验器材,还缺少 ;
③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图中的秒表分别表示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 秒表每格为1s),测出s1=160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m/s,在s1、s2、s3、三段路程中 段路程运动快。
9.课堂上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实验中:
(1)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v= 。
(2)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其中时间较难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是我们可采用增加 或 进行测量。www.21-cn-jy.com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芳所在的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拍下纸锥竖直下落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选填“不变”、“一直变小”或“一直变大”),依据是 。2·1·c·n·j·y
1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来源: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sAB= cm tBC= s v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 21*cnjy*com
(5)一个同学为了测小车在下半段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均速度,在斜面的中点位置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底端的时间,来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这种测量方法对吗?为什么?
。
《测量平均速度》参考答案
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
1.【答案】C
【解析】(1)根据v =,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21教育网
(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为s=100m 总时间为t=10s,则平均速度为:v= = =10m/s。故选C。【来源:21cnj*y.co*m】
2.【答案】B
【解析】由图知,小车通过AC的路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s1=9cm=0.09m,所用的时间t1=3s,vAC= = =0.03m/s;通过AB的路程用的时间t2=2s,路程s2=4cm=0.04m,vAB= = =0.02m/s;通过BC的路程用的时间t3=1s,路程s3=5cm=0.05m;vBC= = =0.05m/s。由上分析知,vBC>vAC>vAB。故选B。
3.【答案】B
【解析】由图知,火箭在10s内通过的路程大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一个1.3个火箭长:s=54.8m×1.3=71.24m;则v= =7.124m/s。故选B。【出处:21教育名师】
4.【答案】D
【解析】A、匀速直线运动快 ( http: / / www.21cnjy.com )慢程度不变,任何一段路程或任何一度时间内平均速度都相等,故A正确;B、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故B正确;C、平均速度是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一时间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故C正确;D、平均速度在数值上等于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并不是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故D错误。故选D。【版权所有:21教育】
5.【答案】D
【解析】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3:1,所用时间之比:=2:3,两物体的速度之比:v甲:v乙= : = : =9:2。故选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6.【答案】D
【解析】由图像可知120 ( http: / / www.21cnjy.com )0m到1500m之间有两个格,图线指在1200m和1500m中间,所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 = =2.25m/s≈2.3m/s。故选D。
7.【答案】B
【解析】该同学的平均速度:v= = =1.25m/s,故B正确;因为平均速度只大致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不能确定该同学的运动状态,因此ACD错误。故选B。21*cnjy*com
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
8.【答案】①v=;②刻度尺;③s3。
【解析】①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v= ;
②在实验中,需要用刻度尺测距离,用秒表测时间,所用该实验中还需要刻度尺;
③由图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用的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t1=5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 =0.32m/s;由图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3=2s,路程s3= s1= ×160cm=80cm=0.8m,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 =0.4m/s;由图知,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用的时间:t2=3s,路程s2=0.8m,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 =0.27m/s;所以在s1、s2、s3三段路程中最快的是s3段。
9.【答案】(1)v= ;
(2)纸锥下落的高度;增大纸锥的锥角;
(3)一直变大;纸锥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解析】(1)根据公式v= 来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
(2)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
(3)由图示可知,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由速度公式可知,纸锥的运动速度一直变大。
10.【答案】(1)v=;
(2)小;
(3)4.00;1;0.03;
(4)大;
(5)不对;小车从中点具有一定的速度运动和从静止运动到斜面低端时所用的时间不同,因此平均速度也不相同。21cnjy.com
【解析】(1)公式v=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由图示可知:AB段的距离sA ( http: / / www.21cnjy.com )B=10.00cm-6.00cm=4.00cm;AC段的距离是sAC=10.00cm-1.00cm=9.00cm;BC段所用的时间为tBC=1s,AC段所用的时间为tAC=3s;
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 =3cm/s=0.03m/s;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大;
(5)因为小车从中点具有一定的速度运动和从静止运动到斜面低端时所用的时间不同,因此平均速度也不相同。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6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一章 课题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1·cn·jy·com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教学重点】
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归纳、补充讲解、巩固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的图片等。
【提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
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 ( http: / / www.21cnjy.com ),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 8.72(m/s)=31.4公里/小时。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www.21-cn-jy.com
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巩固结论。
二、新课学习
(一)实验原理
【过渡】在上节课的学习当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知道,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为,那么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所依据的也就是这个速度公式。www-2-1-cnjy-com
【总结】实验原理:
【分组交流】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公式,并结合课本图1.4—1来讨论一下在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实验器材
【总结】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三)设计实验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我们采用上图作为实验图,老师有这样两个问题:
(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2)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总结】(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四)进行实验
【分组探究】实验步骤按照课本P23页进行,争取每个同学都能动手操作一次,将实验结果记录入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过渡】请同学们交换一下所得数据,然后想一想以下的三个问题。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分组讨论】讨论过后请同学们进行回答,然后总结。
【总结】(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刻与停止计时时刻不同也会存在误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知识巩固】1.小高上山的速度是1m/s,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1.5m/s,则小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D )21教育网
A.1.5m/s B.1.25m/s C.1m/s D.1.2m/s
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成为了一名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他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三、课堂练习:
1.1.骑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道运动,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C )
A.肯定随运动路程的增大而增大
B.肯定随运动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C.等于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D.与运动的路程与所花时间无关
2.2.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B )21cnjy.com
A.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
3.某实验小组用带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停表测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停表一格为1s,完成下列实验并填入空格.2·1·c·n·j·y
(1)斜面坡度要 小 些好,(填“大”或“小”),目的是 方便计时 。
(2)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平均速度v1= ( http: / / www.21cnjy.com ) 0.2 m/s,通过下半段路程平均速度v2= 0.4 m/s,则全程平均速度v= 0.27 m/s.21·世纪*教育网
(3)本实验的结论是 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机械运动
课题4 测量平均速度
导入新课
你知道这些运动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
导入新课
刘翔百米跨栏的速度是8.7m/s吗?他能每秒都跑8.7m吗?
实验探究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实验探究
二、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
测量距离s
测量时间t
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实验探究
三、设计实验: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实验探究
四、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 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实验探究
想一想
(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2)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实验探究
实验记录表格:
路程 时间 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实验探究
想一想 议一议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 ?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存在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刻与停止计时时刻不同也会存在误差。
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实验探究
五、注意事项:
(1)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路程和时间要一一对应。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知识巩固
1.小高上山的速度是1m/s,到山顶后又沿原路返回,速度是1.5m/s,则小高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 )
A.1.5m/s B.1.25m/s C.1m/s D.1.2m/s
D
解析:设上山和下山的路程均为1,则上山所用的时间为t1=,下山所用的时间为t2=,则上山和下山所用的总时间为t=t1+t2=+;
∴上山和下山的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1.2m/s。
知识巩固
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成为了一名公认的世界飞人,在男子100m决赛和男子200m决赛中他分别以9.69s和19.30s的成绩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获得两枚金牌.关于他在这两次决赛中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0m决赛中的路程是100m决赛的两倍
B.2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m/s
C.100m决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2m/s
D.100m决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64m/s
ABC
1.骑自行车沿着崎岖的山道运动,自行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
A.肯定随运动路程的增大而增大
B.肯定随运动时间的增大而减小
C.等于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D.与运动的路程与所花时间无关
课堂练习
C
2.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3m/s,后3s内的平均速度是5m/s,则它在5s内的平均速度是( )
A.等于4m/s B.小于5m/s而大于3m/s
C.等于5m D.大于5m/s
课堂练习
B
3.某实验小组用带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停表测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停表一格为1s,完成下列实验并填入空格.
(1)斜面坡度要 些好,(填“大”或“小”),目的是 .
(2)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平均速度v1= m/s,通过下半段路程平均速度v2= m/s,则全程平均速度v= m/s.
(3)本实验的结论是 .
课堂练习
小
方便计时
0.2
0.4
0.27
小车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
课堂练习
解析:(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2)停表每小格是1s,所以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t=3s,
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80cm=0.8m,
小车通过全程平均速度v=≈0.27m/s;
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40cm=0.4m,
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时间t1=2s,
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0.2m/s;
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s2=40cm=0.4m,
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时间t2=3s-2s=1s,
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4m/s;
(3)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0.27m/s,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为0.4m/s,故小车在斜面上下滑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