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梅兰芳蓄须 分层练习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宁可(nìng) B.蓄须(xù) C.要挟(yào) D.压迫(pò)
2.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堪其扰——堪:能忍受,能承受。
B.斩钉截铁——截:切断,割断。
C.深居简出——深:深刻,深入。
D.蓄须明志——蓄:留着不去掉。
3.下列人物中,与梅兰芳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的是( )
①程砚秋 ②程长庚 ③尚小云 ④荀慧生 ⑤谭鑫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⑤
4.下列每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积蓄 背迫 租房 纠缠
B.邀请 打扰 拒决 签字
C.订正 宁可 妄想 沦陷
5.回忆课文,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多选)
梅兰芳蓄须后,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
A.长期不演戏,没有经济来源,又要养家。
B.日本侵略军要求他必须上台演出。
C.不小心患了伤寒,连日发烧,差点丢了性命。
6.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 )
A.日本人占领上海后,逼迫梅兰芳放弃演出,威胁他蓄起胡须。
B.日本人占领上海后,要求梅兰芳演出,但是梅兰芳不愿去,就留了胡子表示决心。
C.梅兰芳生活困顿,他心情郁闷,不愿意登台演出,就蓄起了胡须。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把词语补充完整,并给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 )( )世界 深( )简( ) 虚度( )( ) 细声( )( )
蓄须( )( ) 不堪( )( ) 斩( )截( ) 渡过( )( )
(1)斩( )截( )( )
A、切断,割断 B、量词,段 C、阻拦
(2)蓄须( )( )( )
A、留着而不去掉 B、存于心中 C、等待
(3)不堪( )( )( )
A、可以,足以 B、能忍受,能承受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8.课文理解。
课文围绕梅兰芳留须写了四件事。分别是:
(1)1938年,梅兰芳在香港演出后便 ;
(2)梅兰芳 ,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
(3)梅兰芳宁可 ,也决不 ;
(4)为拒绝日军庆祝“大东亚圣战”的演出,梅兰芳 。
把以上几件事情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9.类文阅读
程砚秋
张本瀛
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沦落敌手。敌伪当局要求北平梨园公益会出面组织京剧界义务表演,为日军捐飞机。在敌人的威逼下,很多人不敢不唱,唯有一人坚定地说:“我不能为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能让大家受牵连。献唱义务戏的事,我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请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的麻烦,我自己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此人,正是中国“四大名旦”之一,程派创始人程砚秋。
②程砚秋拒绝为日军唱戏后,日子过得很不平静。有一次他乘坐火车时被汉奸徐大麻子等人袭击。他们在罩棚下围住程砚秋,徐大麻子抡起刀鞘向程砚秋脸上打去。眼看情况紧急,这时铁路工人小沈机智地用日语喊道:“住手,不要打了!”别看徐大麻子对中国人耀武扬威,可对日本主子却百依百顺。一听是日本话,徐大麻子赶紧停手。程砚秋乘机向出站口跑去,这才脱离了险境。回到家,程砚秋对夫人说:“我程某就是不给日本人唱戏,看他们到底能把我怎么样!”
③重重的压力和敌人的机关算计极大地影响了程砚秋的日常生活,使他身心俱疲。在此情形下,程砚秋决定谢绝舞台、息演退隐。一方面,他对外宣称身体患病,不能登台演出,并请大夫开具了一个患病证明。另一方面,他告别了城里的家人,到了北平西北郊的青龙桥开始了务农生活。
④此间,程砚秋宣称要实行“三闭主义”,即闭口、闭眼、闭心,意在避开日伪特务的骚扰。
⑤世外桃源的生活并非始终平静。虽然程砚秋已经不登台演出了,并且移居郊外,但日伪特务仍然经常上门骚扰。1944年2月的一个深夜,日本宪兵和伪警突然闯入程砚秋的家中,将程砚秋带走。事后程夫人通过挚友申请保释,才免除了冤狱之灾。程砚秋悲切地说:“士可杀不可辱!”他深切感受到了作为亡国奴的屈辱,急切地盼望中国人民能够重新站起来。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砚秋重新开始在京剧舞台上活跃起来。1950年,程砚秋到西安表演,拉开了西北之行演出的序幕。在此期间,程砚秋曾与贺龙元帅邂逅,贺龙元帅赠宝刀一柄,并说:“宝刀赠烈士,红粉送佳人。”1951年,程砚秋赴西南考察返回路过武汉时,得知当地同志们捐献抗美援朝的飞机还差几个“螺丝钉”,立即不顾劳顿辛苦,在汉口连唱五天义务戏。
⑦他台上是娇柔的旦角,但台下却是铁骨铮铮的血性男儿!
(选文有删改)
(1). 阅读文章,将程砚秋的相关事迹补充完整。(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
②
③
(2).阅读第①段画线句子,简要分析程砚秋的形象特征。
(3). 文章提到了哪两次“义务戏”?程砚秋先生对这两次“义务戏”的态度有何不同?
(4).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C
2.C
3.B
4.C
5. AB
6.B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综合
二、填空题
7. (1). 花(2). 花(3). 居(4). 出(5). 年(6). 华(7). 细(8). 气(9). 明(10). 志(11). 设(12). 想(13). 钉(14). 铁(15). 难(16). 关(17). 钉(18). 铁(19). A(20). 明(21). 志(22). A(23). 设(24). 想(25). A
第三部分:综合性学习
三、语言表达
8. (1). 深居简出,不再登台(2). 蓄须明志(3). 卖房度日(4).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登台演出(5). 请朋友设法让他生一场“大病”(6). 梅兰芳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坚守自己的艺术信仰和民族尊严,选择深居简出,拒绝为侵略者演出,甚至不惜卖房度日,最终通过装病的方式,成功避免了为日军的庆祝活动演出,展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艺术追求。
第四部分 阅读理解
9. 1. (1). 遭受袭击,侥幸脱险1. (2). 谢绝舞台,息演务农1. (3). 不堪骚扰,盼望解放2. 通过“我一人做事一人当”“我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等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程砚秋先生是一位刚正不阿、富有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的人。3. 第一次提到的义务戏是为日本人义务演出,为日本人捐飞机,程砚秋先生宁死也要拒绝;第二次提到的义务戏是为我国抗美援朝的飞机捐“螺丝钉”,这一次是程砚秋先生主动要求的。由第一次的拒绝到第二次的主动要求,表现了程砚秋先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4. 不能删掉。因为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程砚秋在台上的娇柔和在台下的铁骨铮铮进行对比,突出了程砚秋先生高超的表演技术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这也是对全文关于程砚秋先生事迹和精神的总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