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2 16:5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
(1).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qīng xìn( )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2).不但对于liú sú( )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3).一切学术tíng zhì(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4).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máng cóng( )或迷信。
(5).若使后之学者都mò shǒu( )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
(6).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bù gōng zì pò( )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塾师  凶险  默守陈规  一介儒生
B.谜信 步骤 不攻自破 辨伪驱妄
C.锻炼 流俗 来源不明 腐草为萤
D.虚妄 启迪 证据确凿 明辩是非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 靠别人的传说了。
(2)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3)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 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A.只是 虚假 修改/可能         
B.只能 虚妄 修正/才能
C.只有 虚妄 修订/才能
D.只能 虚幻 修订/才能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再次广泛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关注。(将“广泛”调到“关注”前面)
B.通过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将“使”改为“让”)
C.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删掉“超过”或“以上”)
D.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在“持之以恒”前面加上“能否”)
5、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注意具有随意性质。即可以通过语言来调节注意。
B .据说,在一千万只昆虫中才能发现一只这样的变异品种,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C .她觉得今天晚上的路灯格外亮,亮得耀眼;空气中也仿佛有种醇美的甜味。
D .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还是参加美容美发培训班呢?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通俗一点说,就是要求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敢于问一声“为什么”
②它主张人应当面对现实不断提出问题
③促使我们的思想不断地趋向真理
④从问题出发,对前人进行质疑
⑤探求出能够接受更多怀疑、更多考验的原则
⑥对已经决定了的,或者是常规的、多数人尊奉的东西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⑤⑥②③
C.②⑤①⑥④③ D.②④③①⑥⑤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方法上属道理论证。
B.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本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本文举“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这两个例子,论证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8.“读书改变人生,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活动正在进行中,现邀请你参与,请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讨论。几位同学在活动交流过程中,围绕主题对名著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讨论,请你根据所学,补全下列对话。
甲:我认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 A 就是自强不息的代表。他刚毅果敢、坚韧顽强,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成长为具有钢铁般革命精神的战士。
乙:我觉得《 B 》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也是自强不息的代表。他们不畏艰险,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直至到达胜利的终点。
丙:其实, C 写的《昆虫记》中的 D 也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它百折不挠,滚动圆球总走险峻的斜坡,最终到达它希望到达的地方。
(2)制作书签。你推荐一张书签作为本次艾青诗歌活动的纪念品,最恰当的理由是( )。(填字母)附书签
A.这是艾青写于1938年的一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B.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C.“永远汹涌着”的河流和“无止息”的风是力量的代表。
D.这首诗表达作者愿为祖国奋斗不息、死而无憾的精神。
附艾青诗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论感悟。主题活动中,有同学得到这样的启示,他认为:理想在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很重要。请你结合阅读内容,联系你的学习或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11、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2、下面的材料能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候鸟通常在一个地方产卵、育雏,然后到另一个地方越冬。有时从山的南坡飞到北坡,而后返回;有时远涉重洋,但也毫不畏惧。
鸿雁是中国常见的候鸟,《吕氏春秋》这样记载鸿雁按时迁徙的现象:“孟秋之月鸿雁北,孟春之月鸿雁来”。令人费解的是,候鸟迁徙时有着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如燕子每年春归时总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它去年搭的窝。唐代诗人韦庄曾有诗云:“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潜心研究这个问题。
有人猜想,候鸟能通过身体中类似钟表的感觉器官,在天空飞行中计算太阳的位置,不断地调整自身与太阳的角度,确定自己飞行的方向和路线。也有人认为,候鸟是天生的“气象学家”,它们能够在飞行中“自觉”利用有力的气象条件顺利到达目的地。还有人认为,候鸟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十分敏感,能够依据地球磁场辨别方向。
1953年,德国科学家提出了地图罗盘理论。他们认为,候鸟体内拥有一套完善的磁导航系统,可以实时敏锐地感知当前位置的磁场性质及其非常细微的变化,可以把某一地点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看作是“路标”,候鸟经过或在那里停留时,这个磁信息路标会被大脑记录下来,而飞行中实时感觉到的磁力方向可以指引它们前往这一路标地点,这无异于揣了个精准的“指南针”。飞行经验丰富的成年鸟将一个个路标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方向等信息组合在一起,相当于绘制了一张完整精细的“地图”。
大量行为学实验从各个方面印证了地图罗盘理论的正确性。有科学家在赤道附近制造了一个假磁极,成功诱骗了迁徙中的花园莺飞向错误的方向。还有一批研究人员在撒哈拉沙漠中设置了若干地磁路标,在此放飞的夜莺连续5天都没能飞出沙漠。也有科学家在鸽子头部放置了一个可控的电磁线圈,他们发现,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电磁场来控制鸽子飞行的方向……
由此可以推断,鸟类能将来自视觉、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整理,最终对前行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当然,要全面解开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疑问,尚待时日。
(取材于李德、朱晓璐、王江云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德国奥登堡大学的教授们组成的团队,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发现,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比非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蛋白的磁场敏感性更强,揭示了由该蛋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6月23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
候鸟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中存在一种对蓝光非常敏感的蛋白——隐花色素4a蛋白,它被认为是很多候鸟感知磁场的关键物质。隐花色素4a蛋白由527个氨基酸组成,其中的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发挥着关键作用。当光线照射到候鸟眼睛时,与隐花色素4a蛋白紧密结合的一个FAD分子吸收蓝光能量,进入激发态,促使FAD从所处环境中获得一个氢离子变成,产生一个空的电子轨道。此时,电子传递开启,会从4个色氨酸组成的电子传递链中夺取一个电子来填充空出的轨道,最终形成FADH和一个失去电子的色氨酸。
到这里仍然处于生物化学领域,接下来最玄妙的部分涉及量子力学。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具有自旋的内在性质,自旋的指向可以通过操作来改变。当几个粒子彼此相互作用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则可视作一个整体,即使将这些粒子分开,它们也可以无视距离相互感应,这一现象被称作“量子纠缠”。
得到电子的FADH与失去电子的色氨酸变成了两个自由基,曾经在一起的电子依旧保持量子纠缠,原先自旋时处于单态的电子对转变成三重态,自旋单态和三重态之间微妙的平衡性对地球磁场的强度和角度非常敏感。电子的自旋会产生磁矩,当与磁场作用的时候,自旋不同的电子就会和磁场呈现出相同和相反的排列,导致两个电子的能态出现轻微的差异。
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与地球磁场的相对角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它们眼睛中处于量子纠缠中的许多对电子的自旋状态。如果处于单态,生化反应回到起点,FADH变回FAD,色氨酸收回电子,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正常亮度。如果处于三重态,FADH不变回FAD,色氨酸仍然处于自由基状态,二者保持纠缠态,对应的感光细胞显示为高亮。那么鸟类转动头部的时候,相当于对周边的地球磁场进行扫描,它们所“看到”的景象会随之改变,不同方向对应的“光亮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能够准确进行辨别,最终找到迁徙的方向。
在我国科学家看来,磁感应和生物导航原理的阐明,可能引发物理学新模型的提出和生物学新机理的发现,甚至将推动新一代的仿生导航仪和定位仪以及生物磁控技术的全面发 展。
(取材于赵天昊、韩扬眉的相关文章)
13.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候鸟迁徙特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季节变化 B.具有周期性 C.目的地明确 D.路线多变化
1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地图罗盘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鸟类体内有一套能获得方位信息的磁导航系统。
B.磁导航系统可感知所处位置的磁场性质和变化。
C.候鸟大脑能记录经停地的地磁场强度和磁倾角。
D.形象描述了候鸟迁徙中辨方向、记路线的过程。
1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的主要形成过程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A.候鸟眼睛FAD分子
B.4个色氨酸隐花色素4a蛋白
C.候鸟眼睛FAD分子
D.4个色氨酸隐花色素4a蛋白
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科学家可通过技术控制鸟类的一些行为活动。
B.隐花色素4a蛋白由氨基酸组成,对蓝光非常敏感。
C.相互作用过的电子分开后,也会无视距离相互感应。
D.候鸟转动头部,会影响到地球磁场角度的细微变化。
17.根据以上两则材料,请简要说明人类对候鸟辨别方向之谜的探索是如何不断推进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山外青山
①“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 ”1961年,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古考察之后,在文章中写到了这座“群鹰搏击,万马奔腾”的塞外名山。
②踞于北纬40°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交会处的大青山,是一道分开南北的天然屏障。关于这道屏障的重要性,能够罗列出许多资料性、概念性的定义:中国重要的地理分水岭,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农牧业经济形态的自然分界线.草原文化的摇篮。众多游牧民族的融汇地。边塞文化的地标……
③然而,事实上,我对这座山一无所知。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座山呢,这座山像是一直伫立在历史中,而不是现实中。长期置身于中国几千年宏大历史叙事之中的大青山,更像是一个边塞美学意象,无处不在的繁杂历史固化着人们对山的感受。重重叠叠的历史之下,如何才能看见一座山的自然形貌,体会山自身的生机和情感呢 七月,我从呼和浩特出发,由大青山南麓到北麓,从武川深入到山中,探访了一个叫榆树店的古老村庄。一路上,不仅仅是山本身,更多的是人与山古老深刻的依存关系让我感受颇深。
④1575年,富有远见卓识的阿拉坦汗在大青山脚下的敕勒川上建起了“库库和屯 ”,常年游牧的人们从此逐渐定居下来。“库库和屯 ”即“呼和浩特 ”,是蒙古语音译,意思是“青色的城 ”。用颜色来命名一座城,只有生长在天地之间的民族才有这样长在身体里的诗意。轻轻念着这个名字,磅礴的草原文化意象和流动的自然气息瞬间被激活,大地和天空直接进入一个人的心。城里的建筑在岁月中会发生诸多变化,但名字中那些诗意的东西却会保存延续下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仅仅用了27个字,就几乎成了草原美学的至境,敕勒川也因此被人们赋予了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许多人来这座城寻找敕勒川,他们寻找的是一种诗学意象和文学想象:青色的草原,青色的天空,青色的高山,还有青草一般生长的牛羊和人们。人会离去,时代会结束,但美不朽,美造就的语言不朽。
⑤告别呼和浩特,我们来到了山北麓的武川。立刻感觉温度低了下来。这是一个凉爽安静的小城,街道很干净,街面上到处是莜面馆子,不用走进去,就感觉莜面的味道满街流淌。武川是著名的莜面之乡。也是世界燕麦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燕麦一般生长在山区冷凉旱地,《本草纲目》记载,“燕雀所食,故名”。在武川这样的高寒干旱地带,大风吹着,大雪落着,如果没有燕麦,那些燕雀,那些燕雀一样的人们,如何存活下去呢 莜麦、燕麦不怕冷,不怕旱,也不怕土质的贫瘠。它们是武川的一部分,带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带着血肉温度,在空寂无人的荒凉空间里呼吸,蓄力,生长,与武川的人们相依为命。
⑥农作物是被驯化的自然,也是完成的自然,它们的美,是天地大美,是农民们自己作的一幅巨大抽象画。这些美,让这荒凉的苦寒之地,有了颜色,有了温暖,有了生命的依恋。农作物开花的时候,整个武川都是热闹的、鲜艳的。金黄色的菜籽花铺展成一张金色的大地毯:胡麻籽开着活泼的小蓝花,像是天空的影子、蓝色的湖泊:还有荞麦花在风里摇动着身姿,大片大片的白.细雪一样。荒寒与鲜艳,在其他地方无法共存的特质,在武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农作物的花朵开得盛,人的心就多了期待,多了盼望。
⑦来到榆树店村,我站在一棵老榆树跟前。老榆树的正面。有一张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制的“身份证”,上书:树龄840年,国家一级古树,编号15012500007。比起两百多公里长、几十公里宽的大青山,一棵深山缝隙中的树太微小了,简直是微不足道。但是,这棵老榆树不一样。这是一棵被火焚烧过的树。树的主干基本被烧毁了,空洞一样的身体里,浇灌着满满的水泥。如果不是用水泥这样坚硬的东西来固定,也许仅仅是一阵风,老榆树的身体就会化为裔粉。老榆树四处延伸的枝干现在都用一根根长而结实的钢架支撑着,外围也用围墙围了起来。这样一棵被损毁得不成样子的老榆树,居然生出那么多的枝干、那么多的绿叶、在空中张开庞大的绿色树冠。有一截长长的枝干已经完全干枯、低低地探向大地,像是已经没有力气再支撑自己的身体。但向着天空的一面,依然长着那么多细嫩的枝子,绿色的树叶,一片一片,在风中欢快地拍着小手。
⑧我抬头看向远处,无数云朵, 一次又一次,从山后涌起,消失。那是千万年前的云朵,它们让人看到未来会如何消失。这世间总还是有一些永恒的事物,这让我拥有了某种信心。老榆树的存在,足以安稳和维护住一些古老的秩序,古老的人心。我跨越了那么远的距离,从大青山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然后站在一棵树面前。就是这样一棵树,这大青山里最微小的事物,却如此牢固,支撑起我对整个大青山甚至整个人世的感觉。
(取材于刘惠春的同名散文)
2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磅礴的草原文化意象 磅礴:气势盛大
B.就几乎成了草原美学的至境 至境:最高境界
C.农作物是被驯化的自然 驯化:使之顺从
D.整个武川都是热闹的 热闹:充满生机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翦伯赞的话,交代了大青山的地理位置。
B.第六段描写农作物开花的景象,旨在表明武川土地并不贫瘠。
C.第七段中写老榆树“身份证”的详细信息,突出了其独特地位。
D.本文文笔优美,意蕴深厚,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十分耐人寻味。
24.请简要分析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25.作者在第三段提到“人与山古老深刻的依存关系”。请结合文章,分析这种关系包含哪些内容。
答案
1、(1)轻信 (2)流俗 (3)停滞 (4)盲从 (5)墨守 (6)不攻自破 2.C 3.B 4.B 5.C 6.D 7.C 8.(1) A 保尔 柯察金 《 B 西游记》 C 法布尔 D 蜣螂(2) D(3)理想在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很重要。人没有理想,就像无头的苍蝇;人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过程,没有理想,就会浅尝辄止,就不能学到真知。
9.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轻信了,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10、开头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单独成段,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11、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具体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明白易懂。
12、 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13、D 14、A 15、A 16、D
17、①早期, 科学家提出关于候鸟辨别方向原因的各种假说 (感觉器官说、 气象说、 磁场说) 。
②1953 年 , 德国科学家提出“地图罗盘理论” , 大量行为学实验印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科学家由此推断出鸟类能将视觉、 听觉和磁感觉的方向信息综合分析,对 前行方 向做 出正确判断 。
③近期, 科学家通过蛋白纯化和控制环境的行为学实验 (生物化学、 量子力学多学科综合) 研究发现, 迁徙鸟类的隐花色素4a 蛋 白介导的磁感应机理是候鸟迁徙中获得方位信息的原因, 候鸟辨 别方 向之谜被全面解开。
18、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9.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20、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21、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2.C 23.B
24.①承接上文对大青山“塞外名山”的称誉,交代了大青山在地理和历史上的重 要性 。
②引出下文的思考:人们对大青山的认识被历史固化了,实际上缺乏真正的体会和 了解 。
③为作者探寻领悟人与山互相依存的关系作铺垫。
25.①大青山的自然环境赋予了生长在这里的民族丰富的审美文化,人们的创造赋予了 这里不朽的美学价值。
② 大青山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出的农作物养育了生活在此地的人们,人们用自己的劳 动给这里带来了更多的生机。
③大青山中的老榆树在人们的保护下焕发生机,老榆树顽强的生命力给了人面对世事变化和对抗人世磨难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