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 苏教版(2019)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0-13 13:45:41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知识点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2024·江苏镇江月考)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学说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B.自然界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创立的
D.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2024·江苏连云港高一期中)细胞学说为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它揭示了(  )
A.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动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的区别
C.生物界的统一性
D.生物界细胞的多样性
3.(2024·江苏扬州月考)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以下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B.魏尔肖指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C.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参与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支持
知识点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4.(2024·江苏扬州期中)下列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  )
A.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正好相反
B.如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为逆时针流动
C.光圈在通光孔下方的遮光器上,且光圈有多个,而通光孔只有一个
D.高倍镜的镜头离玻片标本距离较近,使用高倍镜时需先抬升镜筒防止压坏标本
5.下面是5位同学在显微镜观察实验中的具体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甲:用凹面镜对着光源以增大视野的亮度
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
丙:使用低倍镜找不到细胞,于是立即换上高倍镜期望能快速找到
丁:使用高倍镜已经看到细胞,但有些模糊,于是调节细准焦螺旋
戊:发现被观察对象位于视野左下角,为将其移向视野中心,将玻片移向右上角
A.甲、乙、丙 B.乙、丁、戊
C.甲、丁 D.甲、戊
6.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同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C.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若在甲看到模糊的物像,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物像
知识点三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7.下列有关细胞形态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B.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C.同一种生物不同的部位,细胞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D.大多数细菌的直径为0.5~5 μm
8.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器官的大小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
B.鸵鸟的卵细胞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C.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形态相同
D.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9.(2024·江苏宿迁期中)下列叙述与细胞学说不相符的是(  )
A.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
B.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生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C.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是远古生物细胞分裂产生的
D.施莱登认为“植物,不论发展到多么高级,都是由充分个体化的、各自独立、分离的物体组成的聚合体,这些物体就是细胞”
10.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中的a、b表示目镜,镜头a的放大倍数大于镜头b
B.若要放大②中c处的细胞,应将玻片左移
C.③中放大的是物像的面积,其中X应为4
D.③中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压坏玻片
11.(多选)(2023·江苏盐城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B.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
D.“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是在细胞学说的修正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
12.(多选)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物镜,③④表示目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丁图表示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质流动方向。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
A.丙中观察到的高倍图像应是图甲中②③⑥组合下观测所得
B.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
C.欲放大观察乙图左下方的细胞成丙图状态时,应先向左下方移动至视野的中央
D.丁图物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为顺时针
13.结合下列三个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加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盖玻片,先后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所看到的图像如图甲。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看到的图像如图乙。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丙。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的生物有病毒吗?为什么?                      。
因为病毒    (填“有”或“无”)细胞结构,所以说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的可以不需要细胞参与,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                                  。
(2)从图甲、图乙、图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    。这说明了                。
(3)实验二(即图乙)看到的是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态,同样,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伸出的突起有的达1米左右,以上这些事实说明                       。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1.B 病毒无细胞结构,B错误。
2.C 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阐明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统一性,为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C正确。
3.C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有共同的结构基础,C错误。
4.C 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正好相反,A错误;如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也是顺时针流动,因为显微镜成像为放大倒立的虚像,B错误;高倍镜的镜头离玻片标本距离较近,使用高倍镜时不能抬升镜筒,应直接转换高倍镜,D错误。
5.C 乙应该用擦镜纸擦拭目镜;丙使用低倍镜找不到细胞,换上高倍镜更看不到;由于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因此戊发现被观察对象位于视野左下角,为将其移向视野中心,应将玻片向左下角移动。
6.A 随着放大倍数增大,视野变暗,因此在相同的光圈下,甲视野比乙视野亮,A正确;甲是低倍镜下看到的图像,若置于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变小,故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并不是都能观察到,B错误;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因此玻片右移,甲、乙的物像均向左移动,C错误;在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模糊,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7.B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如未受精的鸡蛋的卵黄就是一个细胞,可以用肉眼观察到,B错误。
8.C 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形态不同,功能也不相同,C错误。
9.B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B符合题意。
10.B 由图中可看出,a、b有螺纹,属于物镜,物镜长短和放大倍数成正比,因此,镜头a的放大倍数小于镜头b,A错误;显微镜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中实物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要将左侧c处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左移,B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由于视野中充满细胞,放大后视野中的细胞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放大倍数为之前的4倍时,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应为原先的1/16,所以X应为16×64=1 024,C错误;在换用高倍物镜前无需提升镜筒,D错误。
11.BC 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C错误。
12.AD 分析甲图可知,放大倍数①>②,③<④,⑤>⑥,所以丙中观察到的高倍图像应是图甲中①④⑤组合下观测所得,A错误;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对长度或宽度的放大,不是对面积的放大,所以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B正确;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所以应该“同向移动”,因此欲放大观察乙图左下方的细胞成丙图状态时,应先向左下方移动至视野的中央,C正确;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丁图中的物质呈逆时针流动,则物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也为逆时针,D错误。
13.(1)没有。因为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无 不对,病毒虽然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也没有生命活动 (2)不同 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3)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解析:(1)病毒不是细胞生物,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单独存在时,没有生命活动。(3)保卫细胞的两种形态有利于气孔的开闭,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气体交换,神经细胞的长突起有利于其神经传导,三者都说明了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3 / 3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导学 聚焦 1.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细胞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树立进化与适应观。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并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提高观察辨析能力
知识点(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细胞学说的相关科学家和贡献(连线)
2.细胞学说的内容、发展和意义
小提醒:并不是所有新细胞都由老细胞分裂产生,如受精卵来源于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
3.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2)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  )
(3)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分子水平。(  )
(4)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认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
(5)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  )
探讨一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证据来说明动物和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结论的?
2.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3.细胞学说中已经得到重要补充的是哪一项?
探讨二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培养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
4.细胞学说主要是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5.“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是否暗示着你身体的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B.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C.施旺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D.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归纳总结
科学家及其贡献和不足
科学家 贡献 不足
列文 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到活细胞 未上升到理论水平
布朗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发现并命名“细胞核” 未上升到理论水平
施莱登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未与动物界联系
施旺 提出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未搞清细胞的来源过程
魏尔肖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未考虑非细胞结构生物的繁殖
2.(多选)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观察到细胞
B.细胞学说的建立仅由施莱登和施旺完成
C.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易错提醒
关于细胞学说的三点提醒
(1)并非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
(2)细胞学说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性,但没有体现其多样性。
(3)有一些生物细胞学说“未涉及”:如细菌、真菌、病毒。
知识点(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
(1)目镜和物镜的比较
项目 目镜 长度 物镜 长度 物镜与玻 片的距离 细胞 数目 细胞 大小 视野 范围 视野 亮度
放大 倍数低 长 大 亮
放大 倍数高 短 小 暗
(2)当视野较暗时,换大光圈,或者换凹面镜;当视野    时,换小光圈或者换用平面镜。当观察的物像颜色    时,应该将亮度调暗。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先用低倍镜观察
(2)后用高倍镜观察
小提醒:低倍物镜下观察到物像后,直接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即可,不需要升高镜筒。
思考:换用高倍镜后还能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吗?为什么?
3.电子显微镜
目前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有    电子显微镜和    电子显微镜。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显微镜的目镜带螺纹,放大倍数越大,就越短。(  )
(2)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面积的放大倍数。(  )
(3)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置。(  )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
(5)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微生物时,可直接使用高倍镜。(  )
探讨一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1.如图①②分别是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③④⑤⑥分别是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或物镜。回答问题:
(1)若要将物像从图①调节为图②,应该如何操作?
(2)图示③~⑥中,③比⑤的放大倍数    (填“大”或“小”);放大倍数较高的镜头组合是    ,与玻片距离最近的镜头是    ,使用    组合时视野亮度最亮。
(3)将物像从图①调节为图②的过程中,应先把玻片向      (填“左”或“右”)移动。若要将高倍镜下的视野调亮,应该如何操作?
(4)甲、乙两图分别为10×物镜和10×目镜下的观察结果,若将物镜换为40×,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分别为甲    个,乙    个。
探讨二 分析显微镜观察结果,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2.高倍镜下看不到物像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原因 解决办法
高倍镜的镜头安装不到位,未拧紧,产生变焦 重新安装或拧紧高倍镜的镜头
高倍镜转换不到位 使物镜镜头正对  
高倍镜的镜头污染 用    擦拭镜头
标本未处于视野中央
装片安放错误 重新正确安放装片
3.成像异常的可能原因分析
现象 原因分析
看不清物像
物像一部分能看清,一部分看不清 材料     
视野中有带黑边的圆圈 玻片中有   
整个视野模糊
4.某同学在观察细胞装片时,发现有一污物,考虑污物可能在目镜、物镜或者装片上,应采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污物的位置?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成像
3.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
1.如图a、b分别为甲、乙两种物镜下(由甲转换成乙)观察到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低倍物镜,乙为高倍物镜
B.转换物镜前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C.转换物镜时应先将甲物镜取下
D.若b中图像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2.(2024·江苏淮安一中月考)下列关于显微镜测量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
B.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轻轻地转动物镜使高倍镜到位
C.从低倍镜视野中,需将进一步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D.如果标本颜色太浅,观察时可以用小光圈和平面反光镜
归纳总结
视野明亮程度的调节技巧
(1)观察染色标本或用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
(2)观察无色或未染色标本或用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
(3)视野一半暗一半亮——应调反光镜。
知识点(三)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生物体的组成:除了    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
2.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鸟类和蛙的      ,可以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大多数细胞需要用高倍      或      才能观察清楚。
(2)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      是相适应的。
3.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4.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首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圆饼状,有利于其运输氧气。(  )
(3)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时,都需要进行染色。(  )
探讨 细胞和病毒的形态及生理功能
1.观察以下几种细胞的示意图,思考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大小与功能有什么关系?
(2)神经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与其功能有什么关系?
2.如图1是几种病毒的结构,图2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几种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
(2)结合图2分析,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1.(2023·江苏南京高一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大小及数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不大
B.细胞的大小以纳米为单位
C.细胞的大小与生物体的大小呈正相关
D.神经细胞长达1 m的形态特征与其功能相适应
2.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
A.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B.取材前不必漱口
C.把一滴浓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
D.将做好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
2. 施旺  施莱登  细胞  分裂  相对独立  细胞
3.(1)√
(2)× 提示:细胞学说没有阐明细胞的多样性。
(3)× (4)√
(5)× 提示: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如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互动探究
1.提示:通过对大量动物和植物体的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2.提示:制造了比放大镜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提示: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提示: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5.提示: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老细胞由更老的细胞分裂产生,如此向上追溯,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所以每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学以致用
1.B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A错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施旺主要研究了动物细胞的形成机理和个体发育过程,他认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一切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都是从受精卵这个单细胞开始的,C错误;细胞学说没有涉及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D错误。
2.ACD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认识到了微观世界,可以用来观察细胞,A正确;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其他科学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B错误;细胞学说的内容之一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D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 粗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  目镜  镜筒  物镜转换器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1)短 远 多 小 长 近 少 大 (2)较亮 较浅
2.(1) 反光镜  粗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细 (2)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思考:不能。因为换用高倍镜后,物镜与装片距离太近,使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时,镜头移动距离太大,容易损伤镜头和装片。
3.透射 扫描
4.(1)× 提示:显微镜的目镜不带螺纹。
(2)× 提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3)√
(4)× 提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5)×
互动探究
1.(1)提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2)小 ⑤⑥ ⑥ ③④
(3)右 提示: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4)4 4
2.通光孔 擦镜纸 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
3.材料太厚 薄厚不均 气泡 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4.提示:首先移动装片,若污物移动,则污物在装片上;若污物不动,可转动目镜,若污物移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若污物不动,说明污物在物镜上。
学以致用
1.C 甲镜头较短,距离载玻片较远,为低倍物镜,乙镜头较长,距离载玻片较近,为高倍物镜,A正确;欲观察视野中偏右上方的“·”,转换物镜前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将目标移至视野中央,B正确;转换物镜时不需要将甲物镜取下,可以通过转动转换器更换高倍物镜,C错误。
2.B 测量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的实验中,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物镜镜头与装片之间的距离,防止损伤镜头,A正确;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轻轻地转动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B错误;从低倍镜视野中,需将进一步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C正确;如果标本颜色太浅,应该使视野暗一些,可以用小光圈和平面反光镜,D正确。
知识点(三)
自主学习
1.病毒 细胞
2.(1)卵细胞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2)生理功能
3. 生理盐水  清水  口腔内侧  叶下表皮  稀碘液  吸水纸  低倍镜  高倍镜
4.(1)× 提示:为维持细胞形态,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首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
(3)× 提示:若要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形态,可将显微镜的视野调的稍微暗一些即可观察到其形态,不一定需要染色。
互动探究
1.(1)提示:卵细胞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胞分裂、分化等,而精子比较小,有利于运动。
(2)提示:神经细胞表面有很多突起,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2.(1)提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提示:病毒营寄生生活;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实现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只有依靠宿主细胞才能产生子代,并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学以致用
1.D 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动物卵细胞的体积>动物体细胞的体积>微生物细胞的体积,A错误;细胞的大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B错误;细胞大小与生物体大小的相关性不大,生物体的大小与细胞数目有关,C错误;神经细胞比较长,与其传导信息的功能是相适应的,D正确。
2.D 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A错误;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漱口,B错误;用于染色的碘液应是稀释的碘液,C错误。
8 / 8(共78张PPT)
第一节 
细胞学说——现代生物学的“基石”

学 聚
焦 1.说明有些生物体只有一个细胞,而有的由很多细胞构成,这些
细胞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多样,但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树立进
化与适应观。
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并结合电镜照片分析细胞的亚
显微结构,提高观察辨析能力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课时训练·提素能
02
目录
CONTENTS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 细胞学说的相关科学家和贡献(连线)
2. 细胞学说的内容、发展和意义
小提醒:并不是所有新细胞都由老细胞分裂产生,如受精卵来源于
精子和卵细胞的融合。
3.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 )
(2)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 ( × )
提示:细胞学说没有阐明细胞的多样性。
(3)细胞学说将动物和植物统一到分子水平。 ( × )
(4)德国科学家魏尔肖认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
的”。 ( √ )

×
×

(5)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单位。 ( × )
提示: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细胞结构,如病毒没有细胞结
构。
×
探讨一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 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获得证据来说明动物和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这
一结论的?
提示:通过对大量动物和植物体的显微观察获得证据,通过归纳概
括形成结论。
2. 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细胞学说的贡献主要是什么?
提示:制造了比放大镜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为细胞学说的建立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细胞学说中已经得到重要补充的是哪一项?
提示: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
生的,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探讨二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培养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
4. 细胞学说主要是阐明了细胞的多样性还是生物界的统一性?
提示: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5. “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这是否暗示着你身体的每
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提示:新细胞由老细胞分裂产生,老细胞由更老的细胞分裂产生,
如此向上追溯,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所以每
个细胞都凝聚着漫长的进化史。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
程,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B.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指出“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C. 施旺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解析: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A错
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
物体的基本单位;施旺主要研究了动物细胞的形成机理和个体发育
过程,他认为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一切动物的个体发育过
程,都是从受精卵这个单细胞开始的,C错误;细胞学说没有涉及
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D错误。
归纳总结
科学家及其贡献和不足
科学家 贡献 不足
列文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到活细胞 未上升到理论水平
布朗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发现
并命名“细胞核” 未上升到理论水平
科学家 贡献 不足
施莱登 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未与动物界联系
施旺 提出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
胞构成的 未搞清细胞的来源过程
魏尔肖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未考虑非细胞结构生物的
繁殖
2. (多选)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观察到细胞
B. 细胞学说的建立仅由施莱登和施旺完成
C. 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
D. 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解析: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认识到了微观世界,可以用来观
察细胞,A正确;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在总结前人得出结论的
基础上建立的,并且其他科学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B错误;细胞
学说的内容之一是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
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D正确。
易错提醒
关于细胞学说的三点提醒
(1)并非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如病毒就没有细胞结构。
(2)细胞学说通过对动植物细胞的研究,揭示了动植物结构的统一
性,但没有体现其多样性。
(3)有一些生物细胞学说“未涉及”:如细菌、真菌、病毒。
知识点(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1. 光学显微镜
(1)目镜和物镜的比较
项目 目镜 长度 物镜 长度 物镜与玻 片的距离 细胞 数目 细胞 大小 视野 范围 视野
亮度
放大 倍数低 长 大 亮
放大 倍数高 短 小 暗
短 
远 
多 
小 
长 
近 
少 
大 
(2)当视野较暗时,换大光圈,或者换凹面镜;当视野
时,换小光圈或者换用平面镜。当观察的物像颜色
时,应该将亮度调暗。
较亮 
较浅 
2.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先用低倍镜观察
(2)后用高倍镜观察
小提醒:低倍物镜下观察到物像后,直接转动转换器,把低
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即可,不需要升高镜筒。
思考:换用高倍镜后还能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换用高倍镜后,物镜与装片距离太近,使
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焦距时,镜头移动距离太大,容易损伤镜
头和装片。
3. 电子显微镜
目前常用的电子显微镜有 电子显微镜和 电子
显微镜。
透射 
扫描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显微镜的目镜带螺纹,放大倍数越大,就越短。 ( × )
提示:显微镜的目镜不带螺纹。
(2)显微镜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是指面积的放大倍数。
( × )
提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3)显微镜下成的是倒像,上下、左右都倒置。 ( √ )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 ( × )
提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
(5)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微生物时,可直接使用高倍镜。
( × )
×
×

×
×
探讨一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1. 如图①②分别是在低倍镜和高倍镜下观察到的细胞,③④⑤⑥分别
是放大倍数不同的目镜或物镜。回答问题:
(1)若要将物像从图①调节为图②,应该如何操作?
提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
旋。
(2)图示③~⑥中,③比⑤的放大倍数 (填“大”或“小”);
放大倍数较高的镜头组合是 ,与玻片距离最近的镜
头是 ,使用 组合时视野亮度最亮。
小 
⑤⑥ 
⑥ 
③④ 
(3)将物像从图①调节为图②的过程中,应先把玻片向
(填“左”或“右”)移动。若要将高倍镜下的视野调亮,应该如
何操作?
提示:换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右 
(4)甲、乙两图分别为10×物镜和10×目镜下的观察结果,若将
物镜换为40×,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分别为甲
个,乙 个。
4 
4 
探讨二 分析显微镜观察结果,提高实验分析能力
2. 高倍镜下看不到物像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原因 解决办法
高倍镜的镜头安装不到
位,未拧紧,产生变焦 重新安装或拧紧高倍镜的镜头
高倍镜转换不到位 使物镜镜头正对
高倍镜的镜头污染 用 擦拭镜头
标本未处于视野中央
装片安放错误 重新正确安放装片
通光孔 
擦镜纸 
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 
3. 成像异常的可能原因分析
现象 原因分析
看不清物像
物像一部分能看清,一部分
看不清 材料
视野中有带黑边的圆圈 玻片中有
整个视野模糊
材料太厚 
薄厚不均 
气泡 
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4. 某同学在观察细胞装片时,发现有一污物,考虑污物可能在目镜、
物镜或者装片上,应采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污物的位置?
提示:首先移动装片,若污物移动,则污物在装片上;若污物不
动,可转动目镜,若污物移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若污物不动,
说明污物在物镜上。
1.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2. 显微镜的成像
3. 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规律
1. 如图a、b分别为甲、乙两种物镜下(由甲转换成乙)观察到的图
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为低倍物镜,乙为高倍物镜
B. 转换物镜前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C. 转换物镜时应先将甲物镜取下
D. 若b中图像模糊,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解析: 甲镜头较短,距离载玻片较远,为低倍物镜,乙镜头较
长,距离载玻片较近,为高倍物镜,A正确;欲观察视野中偏右上
方的“·”,转换物镜前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将目标移至视野中
央,B正确;转换物镜时不需要将甲物镜取下,可以通过转动转换
器更换高倍物镜,C错误。
2. (2024·江苏淮安一中月考)下列关于显微镜测量蚕豆叶下表皮保卫
细胞长度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A. 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
B. 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轻轻地转动物镜使高倍镜到位
C. 从低倍镜视野中,需将进一步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D. 如果标本颜色太浅,观察时可以用小光圈和平面反光镜
解析: 测量蚕豆叶下表皮保卫细胞长度的实验中,从低倍镜转
到高倍镜时,两眼必须从显微镜侧面注视物镜镜头与装片之间的距
离,防止损伤镜头,A正确;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时,轻轻地转动
转换器使高倍镜到位,B错误;从低倍镜视野中,需将进一步放大
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C正确;如果标本颜色
太浅,应该使视野暗一些,可以用小光圈和平面反光镜,D正确。
归纳总结
视野明亮程度的调节技巧
(1)观察染色标本或用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
(2)观察无色或未染色标本或用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
(3)视野一半暗一半亮——应调反光镜。
知识点(三)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1. 生物体的组成:除了 外,所有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
2. 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1)鸟类和蛙的 ,可以用低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大多
数细胞需要用高倍 或 才能观
察清楚。
(2)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 是相适应的。
病毒 
细胞 
卵细胞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生理功能 
3.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4. 判断下列相关表述的正误
(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首先在载玻片中央滴
一滴清水。 ( × )
提示:为维持细胞形态,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
时,首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呈圆饼状,有利于其运输氧气。
( √ )
×

(3)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时,都需要进行染
色。 ( × )
提示:若要观察菠菜叶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形态,可
将显微镜的视野调的稍微暗一些即可观察到其形态,不一定
需要染色。
×
探讨 细胞和病毒的形态及生理功能
1. 观察以下几种细胞的示意图,思考问题:
(1)精子和卵细胞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大小与功能有什么
关系?
提示:卵细胞较大,储藏了较多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胞分
裂、分化等,而精子比较小,有利于运动。
(2)神经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与其
功能有什么关系?
提示:神经细胞表面有很多突起,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起保护作用。
2. 如图1是几种病毒的结构,图2是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图,请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上面几种病毒有没有细胞结构?
提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结合图2分析,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为什么病毒不能独立完
成生命活动?
提示:病毒营寄生生活;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实现
新陈代谢所必需的基本系统,所以只有依靠宿主细胞才能产
生子代,并完成正常的生命活动。
1. (2023·江苏南京高一期中)下列关于细胞大小及数目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 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不大
B. 细胞的大小以纳米为单位
C. 细胞的大小与生物体的大小呈正相关
D. 神经细胞长达1 m的形态特征与其功能相适应
解析: 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动物卵细胞的体
积>动物体细胞的体积>微生物细胞的体积,A错误;细胞的大小
一般以微米为单位,B错误;细胞大小与生物体大小的相关性不
大,生物体的大小与细胞数目有关,C错误;神经细胞比较长,与
其传导信息的功能是相适应的,D正确。
2. 在“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  )
A.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B. 取材前不必漱口
C. 把一滴浓碘液滴在盖玻片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
D. 将做好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然后用高倍镜观察
解析: 应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
水,A错误;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漱口,B错误;用于染色的碘液
应是稀释的碘液,C错误。
课时训练·提素能
02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细胞学说的建立与发展
1. (2024·江苏镇江月考)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学说证明了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B. 自然界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创立的
D.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解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江苏连云港高一期中)细胞学说为生物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
的作用,主要原因是它揭示了(  )
A.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B. 动物细胞与细菌细胞的区别
C. 生物界的统一性
D. 生物界细胞的多样性
解析: 细胞学说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并由细胞和细
胞产物所组成,阐明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统一性,为生物学的
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江苏扬州月考)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
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以下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
成的,细胞是一切动物和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B. 魏尔肖指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D.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离不开众多科学家的参与以及技术手段的不断
发展和支持
解析: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有共同的结构基础,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二 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
4. (2024·江苏扬州期中)下列关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正确的是
(  )
A. 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正好相反
B. 如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为逆时针流动
C. 光圈在通光孔下方的遮光器上,且光圈有多个,而通光孔只有一个
D. 高倍镜的镜头离玻片标本距离较近,使用高倍镜时需先抬升镜筒防
止压坏标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目镜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正好相反,A错
误;如果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质是顺时针流动,则实际也是顺时针
流动,因为显微镜成像为放大倒立的虚像,B错误;高倍镜的镜头
离玻片标本距离较近,使用高倍镜时不能抬升镜筒,应直接转换高
倍镜,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下面是5位同学在显微镜观察实验中的具体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
是(  )
甲:用凹面镜对着光源以增大视野的亮度
乙:用卫生纸擦拭目镜
丙:使用低倍镜找不到细胞,于是立即换上高倍镜期望能快速找到
丁:使用高倍镜已经看到细胞,但有些模糊,于是调节细准焦螺旋
戊:发现被观察对象位于视野左下角,为将其移向视野中心,将玻
片移向右上角
A. 甲、乙、丙 B. 乙、丁、戊
C. 甲、丁 D. 甲、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乙应该用擦镜纸擦拭目镜;丙使用低倍镜找不到细胞,
换上高倍镜更看不到;由于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因此戊发现被观
察对象位于视野左下角,为将其移向视野中心,应将玻片向左下角
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某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使用相同的目镜,但在两种不
同放大倍数下,所呈现的视野分别为甲和乙(如图所示)。下列相
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使用相同的光圈,则甲比乙亮
B. 在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均可观察到
C. 若玻片右移,则甲的物像会右移而乙的物像左移
D. 若在甲看到模糊的物像,改换成乙就可以看到清
晰的物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随着放大倍数增大,视野变暗,因此在相同的光圈下,
甲视野比乙视野亮,A正确;甲是低倍镜下看到的图像,若置于高
倍镜下,视野范围变小,故甲中所观察到的细胞在乙中并不是都能
观察到,B错误;由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因此玻片右移,
甲、乙的物像均向左移动,C错误;在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模糊,
换成高倍镜仍不能看到清晰的物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识点三 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
7. 下列有关细胞形态和大小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不同的生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B. 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
C. 同一种生物不同的部位,细胞形态和大小有差异
D. 大多数细菌的直径为0.5~5 μm
解析: 并非所有的细胞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如未受精
的鸡蛋的卵黄就是一个细胞,可以用肉眼观察到,B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器官的大小和细胞的数量成正比
B. 鸵鸟的卵细胞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C. 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形态相同
D.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解析: 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形态不同,功能也不
相同,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江苏宿迁期中)下列叙述与细胞学说不相符的是(  )
A. 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
B.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生物都是细胞的集合物”
C. 现代生物的细胞都是远古生物细胞的后代,是远古生物细胞分裂产生的
D. 施莱登认为“植物,不论发展到多么高级,都是由充分个体化的、
各自独立、分离的物体组成的聚合体,这些物体就是细胞”
解析: 施旺指出“细胞是有机体,整个动物和植物都是细胞的集
合物”,B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下列有关显微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的a、b表示目镜,镜头a的放大倍数大于镜头b
B. 若要放大②中c处的细胞,应将玻片左移
C. ③中放大的是物像的面积,其中 X 应为4
D. ③中换用高倍物镜前应先提升镜筒,以免镜头压坏玻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由图中可看出,a、b有螺纹,属于物镜,物镜长短和放
大倍数成正比,因此,镜头a的放大倍数小于镜头b,A错误;显微
镜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虚像,视野中物像的移动方向
与玻片中实物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要将左侧c处的细胞移到
视野中央,应将玻片左移,B正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
宽度的放大倍数,而非面积,由于视野中充满细胞,放大后视野
中的细胞数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放大倍数为之前的4倍时,
所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应为原先的1/16,所以 X 应为16×64=1 024,
C错误;在换用高倍物镜前无需提升镜筒,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多选)(2023·江苏盐城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
建立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
的统一性
B. 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C. 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电子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
D. “细胞是先前存在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是在细胞学说的修正发展
过程中提出来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施旺和施莱登的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
细胞组成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
中,光学显微镜发挥了重要作用,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多选)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物镜,③④表示目镜,⑤⑥
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
到的图像,丁图表示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物质流动方向。下面描述
错误的是(  )
A. 丙中观察到的高倍图像应是图甲中②③⑥组合下观测所得
B. 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
C. 欲放大观察乙图左下方的细胞成丙图状态时,应先向左下方移动至
视野的中央
D. 丁图物质的实际流动方向为顺时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分析甲图可知,放大倍数①>②,③<④,⑤>
⑥,所以丙中观察到的高倍图像应是图甲中①④⑤组合下观测
所得,A错误;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对长度或宽度的放大,不是
对面积的放大,所以若丙是由乙放大10倍后的物像,则细胞的
面积增大为原来的100倍,B正确;显微镜成像是倒立的虚像,
所以应该“同向移动”,因此欲放大观察乙图左下方的细胞成丙
图状态时,应先向左下方移动至视野的中央,C正确;显微镜
成像是倒立的虚像,丁图中的物质呈逆时针流动,则物质的实
际流动方向也为逆时针,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结合下列三个使用显微镜的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池塘水并加少许棉纤维,然后盖上
盖玻片,先后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所看到的图像
如图甲。
实验二: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表皮,看到的图像如图乙。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组织切片,看到的图像如图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实验一所看到的图像中的生物有病毒吗?为什么?

因为病毒 (填“有”或“无”)细胞结构,所以说生物的生
命活动有的可以不需要细胞参与,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
由:

没有。因
为病毒个体微小,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无 
不对,病毒虽然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必须寄生在活细胞
中,单独存在时,不能繁殖,也没有生命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病毒不是细胞生物,个体极其微小,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只能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单独存在时,没有生命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实验二(即图乙)看到的是叶表皮的保卫细胞的两种不同形
态,同样,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神经细胞伸出的突起
有的达1米左右,以上这些事实说明

(2)从图甲、图乙、图丙中看到的细胞形态相同吗? 。这
说明了 。
不同 
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 
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
能是相适应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保卫细胞的两种形态有利于气孔的开闭,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有利于气体交换,神经细胞的长突起有利于其神经传导,三者都说明了细胞的形态与其生理功能是相适应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感 谢 观 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