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6章 电功率
课题 6.3.1 焦耳定律(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焦耳定律”第一课时围绕电流的热效应与电热影响因素展开。以“电炉炼钢” 的生活实例引入电流热效应,通过“自制灯泡”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电能向内能的转化;再通过演示实验,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电阻、通电时间对电热的影响,并结合电功公式初步铺垫理论推导逻辑。内容上承接电功率、欧姆定律等知识,又为后续电热的应用与危害分析奠基,体现“生活—物理—生活”的认知逻辑。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电流产热”有生活经验(如电暖器、灯泡发热),且已掌握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具备初步实验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但对“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定量关系”认知模糊,“控制变量法”在电热探究中的精准应用需强化;同时,将电功公式与电热推导结合的理论思维较弱,尤其对“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理想前提理解不足。。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电磁能 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例2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例3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在家庭用电中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节属于“能量”主题下“电与磁”的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焦耳定律,并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电热现象。强调 “实验探究”与“生活应用”的融合,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深化对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认识。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建立“电流热效应”概念,理解电热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形成电能向内能转化的能量观念。 科学思维: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电热影响因素;结合电功、欧姆定律推导电热规律,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参与“影响电流热效应因素”的实验,学会用“U 形管液面变化(转换法)”反映电热,提升实验操作与分析论证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自制灯泡”体验发明过程,激发探究热情;结合电炉、电线发热等实例,增强电热应用与安全的责任意识。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重点: 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建立。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电阻、通电时间对电热的影响。 难点: 转换法的理解与应用。 结合电功公式(W=UIt)、欧姆定律推导电热与电阻、电流的关系。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能否准确说明 “电流热效应” 及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关系 知识应用:能否用电流热效应解释电暖器发热、灯丝易烧断等生活现象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参与度与倾听、表达表现 合作任务:分工协作情况及成果质量,如实验现象分析项目评价项目规划:“家庭电热安全”计划与资源安排是否合理 项目实施与成果:操作、沟通情况及报告分析深度、结论合理性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自制灯泡”“焦耳定律实验”的仪器使用与操作规范度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实验观察与分析:现象记录是否完整,能否推理电热影响因素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展示 “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炼钢厂电炉图片,提问:电炉如何将铁水加热到上千摄氏度?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电产生热”的例子,聚焦“电能与热的关联”。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电炉生热的原理;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小组交流,列举生活中用电生热的实例,初步感知 “电→热” 的转化 从工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切入,打破抽象概念与实际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为“电流热效应”概念的引入铺垫生活经验
任务二:电流的热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 演示“灯泡发光”“电热器工作”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灯丝和电热丝工作时除了发光/发热,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 总结“电流热效应”定义: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强调内能是核心转化形式。 追问:通过灯泡的电流和电线的电流相等,为什么灯丝烧红而电线不热?引发对“热效应影响因素”的猜想。 2.自制灯泡活动 讲解实验器材(钉子、橡胶瓶盖、金属丝、玻璃瓶、电源)的作用,演示组装步骤,强调安全用电。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醒观察金属丝的变化(如:发热→变红→发光→烧断)。 实验后引导:这个过程和爱迪生研制灯泡有什么相似之处? 3.演示实验:影响热效应的因素 实验一:展示实验装置,讲解“转换法”:U形管液面高度差反映空气温度变化,间接反映电阻丝产生的热量。 连接电路,强调“串联电路电流相等”,接通电源,指导学生记录“相同时间内液面高度变化”。 引导分析现象:电阻大的容器,液面上升更快,说明什么? 实验二:更换装置,讲解“并联+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阻相同,改变其中一个电阻的电流。 调节滑动变阻器,对比“大电流”和“小电流”时U形管的液面变化,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4.探究:理论推导 引导回顾旧知:电流热效应中,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时,Q=W(热量等于电功),强调纯电阻电路适用。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分步推导: ①已知电功公式W=UIt; ②结合欧姆定律U=IR,代入得W=IR It; ③ 化简得 Q=I Rt,明确各物理量单位(I:A,R:Ω,t:s,Q:J)。 对比实验结论与公式:公式是否支持I、R 越大,Q 越多的结论?验证理论与实验的一致性。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能量转化(电能→内能,部分→光能)。 学生记录“电流热效应”定义,标注关键词。 学生思考教师追问,提出猜想:可能与电阻有关?与电流大小有关? 学生分组组装实验装置,按要求接通电源。 学生实时记录金属丝的动态变化,拍摄或绘制现象。 学生分组讨论:对比自身实验与爱迪生发明的共性,分享体验,如烧断说明热量过多。 实验一: 学生理解“转换法”的逻辑(热量→温度→气压→液面差)。 学生观察串联电路中液面变化,记录“10Ω电阻对应液面差更大”。 学生归纳结论:电流、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实验二: 学生分析电路结构,明确“电阻相同,电流不同” 的控制变量设计。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学生观察液面变化,记录“大电流对应液面差更大”。 学生归纳结论:电阻、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学生跟随思路,在笔记本上分步推导公式,标注每一步的依据(W=UIt、U=IR)。 学生分析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正比关系”,如Q与I 、R、t成正比。 学生结合实验结论,验证公式的合理性,如R越大,Q越大,与公式一致。 建立“电流热效应” 的物理观念,落实“能量转化”的核心认知。 通过矛盾性问题,如灯丝与电线的差异,驱动学生主动猜想,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 参与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模拟发明”体验,激发探究热情,落实“科学态度与责任”目标; 从现象中感知“金属丝电阻较大,易产生大量热”,强化对“电阻影响热效应”的猜想。 学习“控制变量法”(实验一控电流,实验二控电阻)和“转换法”,发展科学思维。 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出定性结论,落实“科学探究”中“分析论证”的能力目标。 为后续理论推导提供实验依据,实现“实验与理论结合”。 联系电功、欧姆定律等旧知,发展逻辑推理能力,落实“科学思维”目标。 通过理论探究,结合旧知,推导公式,建立 “理论源于实验”的认知。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教材中“自制灯泡”的体验活动;“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演示实验,将抽象热量转化为直观现象。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2)技术手段应用:实物投影:放大“自制灯泡”中金属丝发红、演示实验中 U 形管液面变化的现象,确保全班清晰观察,提升实验可见度;动画模拟:用动画展示“自由电子与导体原子碰撞生热”的微观过程,辅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电流热效应,弥补宏观实验的认知局限。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通过“自制灯泡”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电流热效应的概念建立较自然;演示实验中,学生对“转换法”的理解较顺利,但理论推导环节仍有部分学生难以衔接,需更细致铺垫“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前提。后续可增加“纯电阻与非纯电阻” 的对比小实验,强化能量转化差异的认知;同时优化“自制灯泡”的金属丝选材,提升实验成功率,让学生更完整体验发明过程,深化对电热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