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6.3.2 焦耳定律(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6.3.2 焦耳定律(第二课时)》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教科2024版9年级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10-21 16:3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
第6章 电功率
课题 6.3.2 焦耳定律(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第二课时聚焦焦耳定律的定量表述与实际应用,通过焦耳的实验史实引出定律内容,明确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公式Q=I2Rt及单位);同时结合电暖器、电热孵化器、输电线等实例,分析电流热效应的“利用”与“危害”,使学生从定性认知进阶到定量计算,并能运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现象。内容上承接第一课时“电热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是实验结论的理论升华,也为后续电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体现“实验—规律—应用”的物理研究逻辑。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课时已通过实验定性知晓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的关联,且具备欧姆定律、电功率的公式基础,能理解“定量规律”的推导逻辑。但对“焦耳定律中‘电流平方’的影响”的定量感知较弱;同时,在区分 “电热的利用”与“危害的防止”时,易混淆实例原理,需结合具体场景强化辨析。
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电磁能 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例2调查常见用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电功率。 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例3了解我国家庭用电的电压和频率,在家庭用电中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意识。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节属于 “能量” 主题下 “电与磁” 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焦耳定律的内涵,能运用公式Q=I2R对电流产生的热量进行定量计算;能结合电暖器、输电线等生活与生产实例,分析电流热效应的利用场景与危害成因,解释相关现象;同时,通过辩证认识电热的利与弊,增强科学使用电能的意识,提升科学思维的严密性与科学态度的责任感,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掌握焦耳定律公式Q=I2Rt,形成“电热与电流、电阻、时间定量关系”的能量观念。 科学思维:能运用焦耳定律进行电热的定量计算,分析“电流变化对热量的影响”,发展定量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自制简单电热器”的家庭实验,巩固对电流热效应的理解,提升实验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辩证认识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增强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的责任意识。 重点: 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Q=I2Rt的理解与简单计算。 运用焦耳定律解释“电热的利用与危害”的生活实例。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难点: 对“Q与I2成正比”的定量关系的深入理解。 区分“利用电热”与“防止电热危害”的本质。
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对焦耳定律及公式Q=I2Rt的掌握 知识应用:用定律计算电热、解释电暖器发热等现象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参与积极性与倾听表现 合作任务:“电热实例分类” 的分工协作与成果质量项目评价项目规划:“家庭电热安全方案”的计划合理性 项目实施与成果:操作、沟通及方案可行性实验评价实验操作:“电阻丝发热对比” 的电路操作规范度 实验观察与分析:现象记录及定律推理逻辑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激趣导入
播放视频:感受电流热效应。 抛出核心问题: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那热量多少由什么决定?引导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问题。 小组内快速交流,分享各自的猜想及其依据。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降低认知门槛,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基于已有经验进行科学猜想,培养其提问和假设的能力
任务二: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的建立 介绍物理学家焦耳及其长达40多年的研究,强调科学探索的艰辛与执着。 板书并讲解焦耳定律的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引出核心公式Q=I Rt,逐一解释各物理量及其单位(Q: 焦耳J,I:安培A,R:欧姆Ω,t:秒s)。 强调公式中“电流的平方” 这一关键特征,指出电流对热量的影响最大。 2.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电功 W=UIt,它和电热 Q 是什么关系? 两种情况: 纯电阻电路:如电暖器、电炉。电流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因此Q=W=UIt。 非纯电阻电路:如电动机、电风扇。电流做的功一部分转化为内能,大部分转化为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因此W>Q,UIt>I Rt。 强调:焦耳定律Q=I Rt 适用于任何电路,但Q=UIt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学生了解物理学家焦耳建立焦耳定律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理解定律的文字表述和公式,记忆定律的公式、单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定律内容。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如果电流增大一倍,热量会增加多少倍? 学生对比分析电功和电热的公式,在教师引导下理解两种电路的能量转化区别。 学生思考、判断哪些用电器属于纯电阻电路,哪些属于非纯电阻电路。 从科学家的研究故事切入,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来源,培养科学态度。 通过板书和讲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定律的内涵、公式及单位。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I 这一核心关系,深化理解。 将本节课知识与上节课的电功、电功率进行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完成知识迁移与整合。 通过对比纯电阻与非纯电阻电路,帮助学生辨析深化,准确把握公式的适用范围,避免混淆和错误应用。
任务三:电流热效应的利用与防止
利用:展示电烤箱、电熨斗、电烙铁、电热孵化器等图片,总结电热器的优点:清洁、高效、可控。 防止:展示电脑散热风扇、电视机散热孔、电路板上的铜箔导线、高压输电线等图片,讲解防止电热危害的方法(减小电阻、加强散热)。 引导学生辩证看待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利用和控制。 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利用电热和防止电热的更多例子。 学生选择一个例子(如:输电线路),从焦耳定律的角度分析工程师是如何设计来减少电热损耗的(采用电阻小的铜/铝材质)。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广泛应用,联系实际,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任务四:家庭实验室——制作简单电热器
布置家庭小实验任务:用金属箔和电池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热器。 强调安全注意事项:使用低压电池(如1.5V或3V),切勿使用家用电源!通电时间要短,防止烫伤或起火。 提供实验观察要点:金属箔是否变热?哪里先变热?如果改变金属箔的形状(如变窄),发热情况会如何变化? 学生在家中寻找安全的材料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用焦耳定律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如:金属箔变窄,电阻变大,相同电流下产生的热量增多)。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心得体会。 通过亲手操作,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加深理解。 鼓励学生在安全前提下自主探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探究精神。 强化学生在电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安全意识。
6.板书设计
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特色学习资源:焦耳实验史实资料:介绍焦耳通过“大量实验确定电热规律”的过程,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又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兴趣,理解定律的形成脉络;生活实例图片:教材中的三组图片将“电热的利与弊”具象为生活生产场景,帮助学生结合经验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 (2)技术手段应用:用微观动画模拟“电子碰撞原子产热”的过程,结合公式Q=I2Rt,直观展示“电流平方、电阻、时间对热量的影响”,助力学生理解定量关系。
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通过焦耳史实、动画演示等资源,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焦耳定律的定量关系,“自制电热器” 的家庭实验也激发了学生实践热情。但在 “电热利与弊的实例辨析” 中,部分学生仍混淆 “输电线用铝/铜丝”的目的,说明对“减少不必要热量”的本质理解不足。后续可增加“不同电阻导线的发热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减小电阻可减少电热危害”;同时在实例辨析时,引导学生先明确 “是否需要获取该热量”,再判断类别,强化逻辑辨析能力。21世纪教育独家资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