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1 15: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上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词语。
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
难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的连续观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词语我会读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爬山虎的脚》,现在我要先来考考大家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齐读。
2、课文内容我会说
师:接下来,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呀?
指名回答。
师:对啦,是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还有爬山虎的脚以及它是怎样往上爬的。
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特别均匀。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了解了叶子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爬山虎的脚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它是怎么爬的。
(二)学习任务一:品读爬山虎的脚及攀爬过程
师:谁还记得三四五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预设:爬山虎脚的样子、爬山虎的攀爬过程、爬山虎和墙的关系。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先来欣赏欣赏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吧!
1、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
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样子的句子,并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观察记录表。完成之后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完善补充你的答案,我找同学来汇报。
指生回答
①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师评价:你用了找到关键词的方式,抓住这些关键词,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了脚的位置。
②数量:六七根。
师评价:叶爷爷怎么知道是六七根的呢?是啊,叶爷爷他一定是仔细地观察过,仔细地数过,数数这只脚有六根细丝,数数那只脚有七根细丝,所以他不是随便写的,用这个确切的数字,能使表达更加的具体,更加的准确,从这个数字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叶爷爷的细致观察。
③形状:枝状的细丝。
师评价:枝状,顾名思义,形状像树枝一样。
④颜色:嫩红色。
师追问:那谁能根据这些关键词,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师:叶圣陶爷爷是这样来写的,我们一起读一读。那我们可不可以根据叶爷爷的描述,试着在学习单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投屏展示,学生上台介绍。
师过渡:老师还给大家找来了爬山虎的照片,我们对比一下,像不像?我们仅仅根据课文的描写就能如此逼真的画出爬山虎的脚,都是因为叶圣陶爷爷的表达十分准确,而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准确的表达呢?那都是因为他真正细致地去观察了。
我们也来认真观察这张照片,看看它的形状,叶圣陶爷爷把它比喻成了什么?叶爷爷由这些细丝联想到了蜗牛的触角,你见过蜗牛的触角吗?请你观察,蜗牛的触角和爬山虎的细丝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指生回答。
同学们,你们看,正是因为爬山虎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之间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叶爷爷就展开了联想,看来呀,他不仅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还曾经细致观察过蜗牛的触角,把他们联系起来写,这样语言就更加生动,更加形象了。
朗读指导:我们试着一起读一读,读出它的生动,读出它的有趣。
师:那我们现在回归原文,请你来说一说,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作者的细致观察?
生自由回答。
2、探究爬山虎的攀爬过程
师过渡:我们初步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现在就来看看它是怎么用脚向上爬的吧!
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勾画出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相关语句,把动词圈画出来。
小组交流汇报。
动作演示。
同学们,假如把我们的手想象成爬山虎的脚,桌面就是我们的墙面,我们一边读一边演一演。
触:触的意思是触摸,接触,摸到就可以,不需要很大的力气。
变: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了小圆片。
巴:如果说触着墙动作是比较轻的话,什么是巴住墙呢?(紧紧地贴着,说明很用力)
师:紧紧地说明很用力,让我们感受到了脚上充满力量。
我能不能把“巴”换成“粘、挨”呢?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告诉我哪句更好,为什么?
不可以,“挨”字就没有紧紧用力的感觉了。体会不到爬山虎的脚充满力量。
从这里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每一个准确的表达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拉/贴:原本直的细丝变弯曲,拉住它的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
不仅这一连串的动作描述的很准确,作者还详细写出了细丝由直到曲的变化,那作者需要怎样的观察,才能发现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呢?除了细致,还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老师还有一个疑问,那作者为什么说是一脚一脚往上爬,而不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呢?
步和脚又有什么样的区别?联想我们人一步一步走路,双脚是交替的,一只脚是抬起来的,而爬山虎的一脚一脚,它是有一只脚是抬起来的吗?不是,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就不动了,想再爬,就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巴住墙。
从这里我们也能够看出作者观察的十分细致。
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人用视频记录了下来爬山虎脚的爬墙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在本段的最后,作者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们回想刚刚作者把爬山虎的细丝比作了蜗牛的触角,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细丝的头长出了小圆片,形状发生了改变。蜗牛的触角是软软的,而蛟龙的爪子非常有力气,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形状的变化,也能感受到力量的变化。这又可以体会到作者描述的精准,而我们一直在说,表达的精准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不仅要读出形之变,更要读出力之变。
师:那我们再次回到第四自然段,请你来说一说,这一段中,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作者的细致观察?
生自由回答。
3、分析脚与墙的关系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跟着叶圣陶爷爷细致观察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也知道了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可大家有没有想过,那些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最后怎么样了?触着墙的脚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呢?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五段,去寻找答案。
请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回答:没触墙的会萎,触墙的细丝会变灰)大家看对比图(展示图片),这个变化是作者一下子就观察到的吗?不是,脚的变化也是有过程的,从哪个词语能看出来?(不几天)说明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观察。
4、揭晓谜底
那么现在我们的课文内容到现在就全部讲完了,你还记得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吗?明明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先写爬山虎的叶子呢?学完课文,你能告诉我答案了吗?
明确:①爬山虎的叶子要靠脚才能爬满墙,这满墙的叶子,正是脚的功劳,进一步突出了脚的作用之大。
②我们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叶子,仔细观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脚,所以先写了叶子,符合日常观察的真实顺序。
(三)学习任务二:学写观察日记
既然学了观察,我们就要学以致用。怎么写观察日记呢?首先要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可以图文结合或者做表格。课后大家选一个对象,比如植物、小动物,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写观察日记,下节课我们分享!
教学反思
我以“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为核心目标,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及攀爬过程的语句。例如,通过对比“蜗牛的触角”“蛟龙的爪子”等比喻,让学生体会比喻修辞的精妙,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抓住“触、巴、拉、贴”等动词,通过动作演示、想象画面,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是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学生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写作手法,更深刻领悟到细致观察是写好事物的关键,有效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爬山虎攀爬的动态过程较为抽象,仅靠文字描述学生难以直观理解。我利用动态视频,将爬山虎“伸出细丝—触墙—变弯拉茎”的过程分解展示,配合课文语句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课后反馈显示,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复述爬山虎的攀爬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