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2 18: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譬( )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2)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
(1)一切学问家,______对于流俗传说,
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______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 不论 不但 只有     B.不但 只有 不仅 不论
C.不仅 不但 不论 除非    D.不但 不论 不仅 只有
4.修改下列病句
(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
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目的
尽管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社区组织离退休职工登山观赏红叶。
B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们。”
C .他写的文章《鲁迅《故乡》中闰土形象分析》受到读者的好评。
D .中考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还有体育加试。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收获众多好评,也带动了诗词类图书销售。昨日,记者从市新华书店获悉,近期市新华书店的诗词类图书销售量上涨了至少20%。
昨日,记者在市新华书店看到,前来购买诗词类图书的读者很多,诗词类图书受到了读者热捧,一些读者在书柜前翻阅选书。
一位学生家长介绍,孩子看完《中国诗词大会》后,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在家背唐诗宋词,所以他就到书店来给孩子买几本相关方面的书籍。”《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我们书店的诗词类图书销量就开始上涨,比平时上涨了至少20%.”市新华书店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寒假时都是诗词类图书的销售旺季,但今年寒假期间受《中国诗词大会》影响,诗词类图书销售要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唐诗三百首》《诗词格律》等图书销量大涨,购买诗词类图书的都是初中、高中生,也有不少成年人购买。很多读者也询问与《中国诗词大会》有关的书籍,市新华书店也正在关注相关书籍的出版动向,及时引进。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中国诗词大会》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吟诗作对。请你根据下面这首有关兰花的诗对出下联。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芳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张学良《咏兰》)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下联:
8.阅读后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格具有丰富内涵。
②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耐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③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
④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种气节鼓舞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推动民族奋进、矢志报效祖国。
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前进的历史,比如在政治上层建筑上从分封到集权,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不断探寻着更加适合“大一统”国家发展的政治体制。
(选自《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材料二:
美国《时代》周刊点计202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曾毓群,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市场份额占全球市场的37%,为特斯拉、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和福特等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这家市值1420亿美元的公司在全球拥有13家生产厂,2022年的净利润几乎同比翻了一番,达到44亿元。曾毓群在降低现有技术成本的同时,又开始了新的突破,并走在前列,如寻找电池主要材料锂的替代品,从而推动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他说:“创新是宁德时代的基因。”
材料三:
①【《科技日报》2022年9月13日报道】十年来,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领先世界20年;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
②【《人民日报》2023年5月11日报道】中国天舟六号一跃成为世界上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天舟六号及后续型号中,国产型号规格比例和数量比例均有大幅提升,实现了关键元器件100%国产化。
③【美国《外交》双月刊网站2023年2月28日发表《中国隐秘的技术革命》】中国在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高铁和5G网络等现代基础设施方面领先世界。
④【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2023年4月18日报道】中国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面建成和部署天宫空间站的壮举。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取得进展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最近在航天发射次数方面成为全球领先国家。
⑤【《日本经济新闻》2023年4月22日报道】中国加快构建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等供应链。在美国强化半导体领域对华出口管制的背景下,中国国产制造设备销售额增至5年前的6倍,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逾30%。
(1). 材料一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涵,请简要概括这四个方面。
(2). 下面对材料二、三的表述和推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寻找电池材料锂的替代品方面有了突破。
B. 天舟六号及后续型号中,国产型号规格比例和数量比例大幅提升,关键元器件100%国产化。
C. 中国在发展太空技术方面的速度令人印象深刻,航天技术成为全球领先国家。
D. 创新不仅是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基因,也是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因素。
(3). 读完材料二、三,你会得出怎样 结论?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2)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10.文章开头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提出了本文怎样的观点?
11.文中第⑥段画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 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12.第6段波浪线句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3.文中第6段“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乐感文化”是李泽厚提出的,在其看来,中国的“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模式。《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四重内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 不问马。”孔子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 ( 《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 “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乐感文化”是一种立足于此世间的文化。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相互扶持,为此中国人重视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强调人际和谐。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 ‘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我们要“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 《学而》),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学而》)。“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乐感文化”的导向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是寻求“人道”的不断完成,是在音乐和艺术的熏陶下达到对人生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的艺术化把握。因之,当孔子问及曾点之志时,曾子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先进》)的“曾点气象”。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文化——心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1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无比眷恋与喜爱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B.“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的预设而强调人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C.“乐观”是基于没有上帝、天主可依赖的观念和人生有限的事实,从而坚信“人能弘道”、对生活不悲观失望的人生态度。
D.“乐感”是在音乐和艺术熏陶下实现人的主体性的进步与满足,进而完成“人道”,最终成为理想型“君子”的人性追寻。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对“乐感文化”的审视整体呈现由外在到内心、由当下而未来的思路,层次清晰。
B.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关系都有关涉。
D.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对文献的分析有粗疏与细致之别。
1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B.薙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C.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7.材料二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题目中“忧乐圆融”的内涵是什么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18.互联网时代,部分青年人休闲娱乐除了酒吧、歌厅以外,就是抱着手机打游戏、看视频、聊八卦等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至上、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也是“乐感文化”的体现。你认同这种看法吗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学徒心态
①“不给我安排重要工作,只是让我打杂,想辞职了”“我在基层天天做琐事,所学专业用不上啊”……不少新入职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做着“没技术含量”“没营养”的活儿,感觉空有一身本事无处施展。
②走出校园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满怀期待,想在新的平台和环境里大显身手、证明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种期待很可能要暂时落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很多时候是一厢情愿,眼高手低是常见的通病,这大概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种落差本该用脚踏实地去消弭,但不少人一旦理想与现实脱节,就心理失衡,或抱怨上司“不识才”“埋没人才”;或开始自我怀疑,失去信心……其实,这些都不是该有的态度和做法。
③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
④人类社会发展中,“学徒”是一个常见的群体,尤其在手工业发达的传统社会。在代际传递中,技术和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有句俗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么最成功的修行者,应该是沉下心来学习,甘于从小事、琐事做起,常向师傅虚心求教,心无旁骛地钻研技艺,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怕的是这山看着那山高,小事、琐事不愿干,大事、难事干不好。这种学徒,师傅一般会说:“心性不好,难成大器。”
⑤现代社会,这种技艺传承的师徒少见了,但“学徒心态”却并不过时。涵养“学徒心态”,就是年轻人修炼功夫、磨砺心性的过程。对于一个初入职场者,不妨主动将过去的荣誉和光环“清零”,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的环境,甘愿做一名谦逊、低调的学徒。“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经受一件件小事的磨砺,就有了成大事的基础;只有多在基层一线“墩墩苗”,才能不断夯实根基,蓄力远航。
⑥作家柳青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潘从明曾分享过他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 1996年,他进入金川公司从事贵重金属生产工作。琐事多、困难多,他没有打退堂鼓。“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不放过,每一个关键点我都记在笔记本上,工作闲暇时我还经常向师傅和技术人员请教。”潘从明当好学徒,干好一件件小事,解决一个个难点,最终积小胜为大胜,推动了相关贵金属提炼工艺的改进和技术升级。
⑦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年轻人想要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干出成绩,就得多涵养“学徒心态”,下一番“绣花功夫”,落小落实练就高强本领;同时,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超越“师傅”、超越自我,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19.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20、选文④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21、请分析选文⑤段中加点词“清零”的表达效果。
22.选文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阅读分析下面的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年轻人如何获取成长的力量。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们深夜开会,整理会议记录时,其中涉及流程图的部分,需要用到一个叫Visio的软件。他问旁边的年轻同事,会用Visio吗?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我可以学。”王兴感慨: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答案
1.pì wàng 2.B 3.D 4.(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2)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态度。(3)不管(无论)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5.A 6.D 7。(1)《中国诗词大会》带动读书热 (2)种幽兰追求淡雅情趣 8.(1). 忧患意识;爱国主义;舍生取义的气节;变革创新。(2). C (3). 中国企业在全球崛起,创新是中国企业崛起的原因;中国在各项产业上不断崛起,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奋力攻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自立自强,屹立于世界。
9.(1)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 (2)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10.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11.举例论证(或例证法)。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13.文章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证,将这两部分自然衔接起来的就是这句话,承上启下(或过渡),由浅入深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14.C 15.B 16.A
17.①忧患在安乐者之中,开始于安乐;②得道之乐就是修德之忧。
18.不认同。①乐感文化是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智慧与精神,导向人的主体性的不断进步与满足;而泛娱乐化是及时行乐,肤浅庸俗甚至消极。②乐感文化追求的是理性之乐,与忧患意识圆融一体;而泛娱乐化追求的是感官快乐,娱乐至上,缺乏忧患意识。
19.年轻人初进职场,首要的是戒骄戒躁,多涵养“学徒心态”。首先列举了初进职场的年轻人常抱怨自己不受重视的现象,接着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的原因,并否定了年轻人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
20、不能调换。第四段论述的是学徒常见的传统社会,学徒心态很重要。第五段论述的在少见学徒的现代社会,学徒心态并不过时。这两段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并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21.“清零”一词在这里指完全忘掉过去的荣誉和光环,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初入职场者该有的重新自我定位,适应新环境,谦逊、低调的学徒态度。
2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柳青的话并举出潘从明刚参加工作当好学徒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3.材料中的年轻人能吃苦、肯钻研、虚心好学。我认为年轻人就应该这样,抓住机遇,虚心好学,从一件件看似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刻苦钻研,在成长的道路上汲取力量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