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同步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同步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2 10:5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奴隶制王朝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一、老子和《道德经》
如果请你给老子设计一张名片,你打算如何设计?
老子(李耳,字聃)
春秋时期
楚国
《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姓名:
时代:
籍贯:
著作:
身份:
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典籍,学识渊博
经历:
①他认为“道” 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所以人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核心思想:道
思想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②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认为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朴素辩证法(一分为二看待事物)
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思想主张
处事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四十章
解读: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常常以柔弱的方式发挥作用,所以能够长久。你越想快速做成一件事,就越要慢慢的做。要把自己放在弱的位置上,永远谦卑,永远把小事做好。
③老子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达到以退为进,以柔弱胜刚强的策略方法论。
④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的理想社会
一、老子和《道德经》
政治主张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如果请你给孔子子设计一张名片,你打算如何设计?
姓名:
时代:
籍贯:
著作:
身份: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孔丘)
春秋时期
鲁国
《春秋》、《论语》(弟子编纂)
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投身文教;
经历:
孔子的思想主张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核心思想“仁”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主张
①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同时,“仁”是待人宽容、相互爱护,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来重建社会秩序(保守)
苛政猛于虎!
③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爱惜民力。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众。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育主张
由“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促进私学的发展和学术下移。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教育主张
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②主张“因材施教”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学而不恩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思考】下列的孔子言论体现了哪些学习方法?
诚实求学
虚心请教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晚年搜集、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如《诗经》、《易经》和《春秋》等,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文化传承
孔庙
府孔
孔林
孔学堂
三、百家争鸣
“百家”为虚指,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争鸣”是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概念解读
争鸣
百家
如何做人;如何治理国家、社会。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激烈辩论
相互抨击
相互影响
取长补短
三、百家争鸣
原因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之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
【讨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入手)
王室衰微,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提高。(根本原因)
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政治:
经济:
思想:
一定时期文化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
儒家学派
①主张实行“仁政”
民贵君轻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三、百家争鸣-----
孟子
政治主张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
明确尊卑等级,
以维系社会秩序
(礼法并用)
儒家学派代表
春秋:
战国:
孔子
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
①主张“兼爱”、“非攻”
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③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思想主张
墨子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墨子·十四》
②选贤能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
三、百家争鸣-----
①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②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春秋:
战国:
老子
庄子
道家学派
庄子
政治主张
思想主张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治理国家就像养鱼,经常到鱼缸去翻滚,鱼很快就死了。让鱼儿自由生长。
三、百家争鸣-----
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
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政治主张
法家学派
韩非子
三、百家争鸣-----
前期法家



代表:商鞅,强调以法令为治国之根本。
代表:申不害,君主以权术驾驭掌控臣民。
代表:慎到,强调威势,树立统治者权威。
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成为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兵家学派
三、百家争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武(春秋末期)
兵家创始人,主要著作《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吴起(战国)
孙膑(战国)
著有《孙膑兵法》
著有《吴子兵法》
主张“以治为胜”
主张慎战
事备而后动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P43)
意义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人物 时期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兵家 孙子 春秋
主张“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主张顺其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术、势,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思想核心“仁”,主张“为政以德”。
思想核心“道”,主张“无为而治”。
四、小结
要是作为统治者,你最支持哪家学派?
1.(新素养·家国情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讲,有为百姓而“鸣”,有为统治者而“鸣”,其中为百姓而“鸣”的民本思潮和为统治者而“鸣”的君主专制主义思想分别出自( )
A.墨家、道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兵家、儒家
2.(新素养·唯物史观)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符合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富国强兵、加强集权的一项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C
D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