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翰墨菁华》精品课件(30页)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任务式】人美版八上第三单元第1课《翰墨菁华》精品课件(30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3.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10-11 16: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翰墨
菁华

1

第三单元
人美2024版大单元教学八年级上册《书法和篆刻的深层魅力》
你知道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导 入


CONTENTS
书法作品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潮流和书法家个人审美追求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本课我们将了解历代书法的多样化风格以及审美演变,感受翰墨的意趣。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教学体系
你知道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吗?
导 入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周代
秦代
汉代
商代
教学体系
讲 授
何尊铭文(拓片)
古人把重要的事件或思想写成文字铸造在青铜器皿上,刻在甲骨和石头上,写在竹简、木牍和纸上。从这些文字中能看到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最早的“中国”一词就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何尊上。何尊内部底面刻有122 字铭文,其中出现了“宅兹中国”的字样。这些铭文浑厚、苍茫,颇有潇洒、率真之态。
何尊(青铜器) 周
1963 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教学体系
讲 授
观看视频了解何尊
何尊(青铜器)周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
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青铜器) 周
1963 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教学体系
讲 授
何尊(青铜器)周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铸刻在青铜书法作品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潮流和书法家个人审美追求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本课我们将了解历代书法的多样化风格以及审美演变感受翰墨的意趣。
何尊(青铜器) 周
1963 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教学体系
讲 授
何尊(青铜器)周 1963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思考:器上的金文有怎样的特点
金文与其他的篆书在风格上有哪些不同
何尊金文笔画粗犷,结构严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同期其他篆书相比,何尊金文更显庄重与古朴。
任务一
赏析经典书法作品,了解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感知发现
教学体系
你知道“天下三大行书”吗?
讲 授
祭侄文稿(书法,局部)
唐 颜真卿
兰亭序(书法,局部) 晋
王羲之 唐冯承素摹本
黄州寒食诗帖(书法) 宋 苏轼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请阅读作品的文字,结合这三件作品的历史背景,说说书法家在书写时有着怎样的思想与情感。
教学体系
观看视频
教学体系
《祭侄文稿》
讲 授
历史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 75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与常山太守颜果卿父子等率先抵抗颜果卿之子颜季明在平叛中英勇牺牲。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颜真卿命人寻找颜季明的尸骨,仅得头颅,于是挥泪写下这篇祭文。
思想情感:满含着颜真卿对侄子颜季明深切的悲痛、愤怒与怀念之情。从“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等语句能感受到他对叛军的痛恨,以及对颜氏一门忠义却遭遇悲惨结局的悲愤。书写时情绪激动,墨色浓淡变化大,笔画粗细相间,涂改之处颇多,更显其情感的跌宕起伏、悲痛欲绝,是其情感在笔墨间的直接倾泻。
祭侄文稿(书法,局部)
唐 颜真卿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教学体系
观看视频
教学体系
《黄州寒食诗帖》
讲 授
历史背景:苏轼因“鸟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生活清苦,又逢寒食节,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帖。
思想情感:诗中以及书法中都饱含着苏轼被贬后的落寞、惆怅与孤苦之情。“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等诗句写出了他在黄州的寂寥岁月,对时光流逝、自身境遇的无奈。书法上,字体大小错落,笔画或粗重或纤细,如“破灶烧湿苇”中“灶”“湿”等字,体现出他当时郁闷、压抑的心境,同时也有其在困境中仍坚守自我的倔强与旷达。
宋 苏轼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教学体系
观看视频
教学体系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讲 授
历史背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 41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思想情感:作品体现出王羲之对人生短暂、字宙永恒的感慨。集会时文人雅士们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王羲之在书写时,既有对当下美好时光、山水之乐的陶醉与享受,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淡淡忧伤 。其书法风格潇洒飘逸、自然流畅,体现出一种从容不迫、优雅闲适的心境。
任务二
对比不同书家对《兰亭序》的诠释,从章法布局、字形结构、笔画特点等方面分析其各自的艺术风格特征。


CONTENTS
古人常说“书品即人品”。书法作品一定程度上映射着书写者的精神特质。“书圣”王羲之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此后历代书家常以之为母本临习、创作。
教学体系
不同书家所写《兰亭序》在章法、字形、笔法有哪些区别?你能说一说原因吗?
讲 授
摹王羲之兰亭序(书法,局部)
唐 褚遂良(传)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书法,局部)
明 文徵明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书法,局部)
清 朱耷 故宫博物院
教学体系
讲 授
褚遂良(传)摹王羲之《兰亭序》“永”字
章法布局:与整体风格协调,字距、行距适中,在整齐中见自然,体现出一种平和、舒缓的节奏 ,与周围字相互呼应,不显得突兀。
字形结构:结构较为规整,重心平稳。笔画分布均匀,形态扁方,展现出端庄、典雅的气质,体现出唐代书法注重规范的特点。
笔画特点:笔画灵动多变,起笔、收笔处形态丰富,或藏或露。线条粗细变化自然,富有弹性,行笔流畅婉转,体现出褚遂良书法秀逸、灵动的风格。
教学体系
讲 授
文徵明《兰亭序》局部“永”字
章法布局:布局严谨,行列整齐。“永”字在其中位置精准,与周边字间距均匀,体现出一种精致、规整的美感 ,符合明代书法追求工稳的审美倾向。
字形结构:字形修长,结构紧凑而精妙。笔画安排合理,中宫收紧,外部笔画舒展,展现出一种内敛而不失大气的结构特点 ,体现文徽明书法的细腻与精致。
笔画特点:笔画细腻、精致,用笔稳健。起笔、收笔干净利落,笔画粗细变化较小,以中锋用笔为主,线条刚劲中带柔和,具有文雅、秀润的韵味。
教学体系
讲 授
朱耷《兰亭序》局部“永”字
章法布局:布局独特,打破常规。“永”字大小、形态与周围字形成强烈对比,或大或小,或疏或密,营造出一种空灵、奇崛的布局效果 ,体现朱耷独特的艺术构思。
字形结构:字形有明显的夸张变形,结构不拘一格。笔画之间的疏密关系处理大胆,部分笔画或部件有意拉长或缩短,造成一种奇特的视觉效果 ,凸显其独特的个性。
笔画特点:笔画简洁凝练,以圆笔为主,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富有力度。起笔、收笔多藏锋,行笔中蕴含着一种孤傲、冷峻的气质,体现出朱耷书法独特的达术风格


CONTENTS
清代书法家梁在《评书帖》中提出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的观点。历代书法家不断创新,探索出了类型多样的艺术风格,使书法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在前代行书发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各自形成别具意趣、独具特色的行书风格,成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书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
请结合他们的作品说说其书法风格与前代有什么不同。
任务三
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主流的书法审美取向变化。
教学体系
讲 授
兰亭序(书法,局部)
晋 王羲唐冯承素摹本 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书法,局部)
唐 颜真卿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渡海帖(书法,局部)
宋 苏轼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晋代:书法“尚韵”,如王羲之作品,注重笔墨间的优雅韵致与整体风神,追求超脱世俗的贵族气质,笔画灵动婉转,布局自然和谐,体现文人的闲适与超然。
唐代:书法“尚法”,以颜真卿、欧阳询为代表,强调严谨的法度规范。笔画起止、结构安排皆有定式,追求端庄稳重、雄浑大气的审美效果,彰显大唐盛世的文化自信与规整气象。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开创“尚意”书风,突破前代束缚,更重个人情感与意趣表达。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教学体系
讲 授
蜀素贴(书法,局部)北宋 米蒂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书法,局部)
唐 颜真卿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渡海帖(书法,局部)
宋 苏轼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米芾《蜀素帖》!笔法灵动多变,八面出锋笔画粗细、轻重变化丰富结构疏密有致,充满灵动跳跃的节奏感,尽显洒脱不羁的个性。
苏轼《渡海帖》,用笔厚重,结构扁平且随情而书,线条厚实饱满,起收笔多停顿,在随性中见真意,传达出被贬后的复杂心境。
黄庭坚《诸上座帖》笔画纵横捭阖,长枪大戟般伸展夸张,结构大开大合,以独特的章法布局和笔法展现强烈的个性张力与创新精神。
教学体系
课堂实践
选择一件你喜欢的书法作品尝试意临,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鸭头丸帖(书法)
晋 王献之
张翰帖(书法,局部)
唐 欧阳询
松风阁诗帖(书法,局部)
宋 黄庭坚
蜀素帖(书法,局部)
宋 米芾
行书七律寿砺庵诗轴(书法)
明 祝允明
教学体系
展示与交流
小 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发现过书法元素的创造性应用?书法艺术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装点生活?
联想迁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