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提升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布盖灭
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a)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石油的组成)关于石油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黏稠状的液体 B.有特殊气味
C.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D.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4.(石油的组成)石油中主要含有的元素是( )
A.碳、氢 B.硫、氮
C.碳、氧 D.铝、铁
5.(2016八下·威海期中)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B.燃烧是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6.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利用白磷、铜片、热水和冷水不能达到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实验是( )
A. B.
C. D.
7.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8.生活中有人通过宽放飞机孔明灯(如图)祈福.孔明灯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介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不会被点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孔明灯升空是因为产生的气体温度,密度变小,小于空气密度
B.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灯罩不是可燃物
C.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放飞机孔明灯应避开加油站、机场、森林等易爆场地
9.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或使用方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降低温度灭火
B.通过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灭火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
D.可用于扑救燃着的纸质图书或档案
10.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书和精密仪器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用肥皂水检验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D.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开窗通风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主要含有碳元素,是纯净物
B.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根据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可分离出许多产品
C.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遗骸转化而来的,因此可再生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重要能源,所以应鼓励个人开采,以满足社会需要
12.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大量制取二氧化碳
B.收集氨气可以用排水法
C.实验室制取任何气体都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D.实验室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比用稀盐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纯净
13.由燃烧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14.“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15.“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燃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4八下·临淄期中)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1)下列过程中,能产生氧气的有 (填字母序号,下同),属于缓慢氧化的有 。
A.煤炭燃烧 B.植物光合作用 C.人的呼吸
(2)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的流程示意图:
①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主要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能利用上述方法分离氧气和氮气的依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 不同,将液态空气升温最先逸出的物质主要是 (填化学式)。
③这样制得的“工业液氧”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17.(2024八下·宁阳期中)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1)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来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也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 。
(2)“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三条隔离带来控制火情,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4)烧烤时,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的目的是 。
(5)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等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6)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可导致爆炸。下列物质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氢气 B.氮气 C.酒精蒸汽 D.面粉或煤粉
18.(2024八下·福山期中)火炬燃料变迁的背后是一场能源革命,火炬燃料的选择越来越“低碳”化。
(1)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可制得氢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北京冬奥会在进行火炬传递时,实现了“水下点火”。“水下点火”需要可燃物、 和与氧气接触,丙烷和氢气均可被压缩储存,其原因是 。
(3)“零碳甲醇”作为亚运主火炬燃料,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竞赛场馆设计和运营。“零碳甲醇”生产与使用过程如图所示,请结合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绿色甲醇属于 (填“可再生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图中的CO2来源于 (写出一条即可)。
②绿氢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液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每生产1000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 吨,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③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2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④从图1分析,杭州亚运会火炬能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的理由是 。
19.(2024八上·奉贤期中)某酒精湿巾的产品介绍如图所示,请阅读该说明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湿巾中除无纺布外是否只有酒精?判断依据是什么?
(2)使用和贮存该酒精湿巾时都要远离火源,这与其中的哪些成分的什么性质有关? 。
(3)除产品说明中提及的贮存建议外,你觉得保存酒精湿巾还应注意什么?理由是? 。
20.(2024八下·海阳期末)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1)实验甲中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A管中产生气体为10mL时,则B管中产生气体体积为 mL,检验B管中生成的气体,可将 伸入气体中。
(2)实验乙中瓶底放少量水,目的是 。
若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填序号)。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留的水太少。
(3)实验丙中,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4)某兴趣小组依据教材实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下探究,根据图回答问题:
A.白磷燃烧 B.酒精与水混合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
①如图A、B、C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其中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E.分子质量 F.原子质量
③小明将图C装置改进成如图D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但是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请解释原因 。
21.(2024八下·临淄期中)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I:某同学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操作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1)图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图1中x 。
(2)图2中②表示的是 (填“块状”或“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3)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总质量① ②(填“>”“<”或“=”)。
实验Ⅱ: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4)甲实验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热水的作用是 。
(5)乙实验中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原因是 ,该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
(6)丙实验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解:A、燃放烟花爆竹时,火药能燃烧爆炸,所以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故A正确.
B、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开窗通风,一者能降低天然气的温度,防止它达到着火点,二者可稀释天然气,防止达到爆炸极限,故B正确.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连电短路,或造成触电事故,故C错误.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失火,火势小易控制,可用湿布盖上以隔绝空气或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火药能燃烧爆炸的性质判断.
B、根据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性质判断.
C、根据自然界的水能导电的性质判断.
D、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解:根据爆炸是由于急速的燃烧在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不具有助燃性,也不具有可燃性;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因此氢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
3.【答案】C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解:A、石油是一种黏稠状的液体,故A正确;
B、石油有特殊的油味的气味,故B正确;
C、石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故C不正确;
D、石油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石油的知识进行分析,石油是混合物,是一种黏稠状的液体、有特殊的油味的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4.【答案】A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解: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氮元素、硫元素、氧元素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等.
故选A.
【分析】根据石油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5.【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如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水,故错误;
B.燃烧就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正确;
C.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与氧气接触两个条件,故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但是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故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燃烧实验来分析;
B.根据燃烧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物质燃烧来分析.
6.【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均没有与氧气接触,都不能发生燃烧,不能证明需要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B.白磷均与氧气接触,加热的铜片上的白磷发生了燃烧,没有加热的白磷暂时没有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C.盛有热水的烧杯铜片上白磷发生了燃烧,而盛有冷水的烧杯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D.盛有热水的烧杯铜片上白磷发生了燃烧,而盛有冷水的烧杯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解: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说法正确,故A正确;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法错误,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探究性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探究式学习中的一个过程,也是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本题主要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8.【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点燃孔明灯后,灯罩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升空,故正确;
B.灯罩具有可燃性,但是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故正确;
D.孔明灯燃烧时温度可达300℃,一旦其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就会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引发火灾,所以应避开加油站、机场、森林等易爆场地,故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孔明灯的工作原理来分析;
B.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消防安全来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解析】【解答】解:二氧化碳灭火器是通过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来灭火,由于灭火后无痕迹留下,可用于扑救燃着的纸质图书或档案;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可燃物的温度.
故选C.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用途分析解答.
10.【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解析】【解答】A、图书和精密仪器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错误;
B、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或空气,所以正确;
C、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不能用点燃的火柴去检查是否漏气,应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判断,所以正确;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天然气管道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一来能稀释天然气,防止达到爆炸极限,二来可以降低天然气的温度,使它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正确.
故选A.
【分析】A、图书和精密仪器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根据灭火的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判断;
C、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
D、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和燃烧的条件判断.
11.【答案】B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解析】【解答】解: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错误;
B、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根据各成分沸点不同,可分离出许多产品,正确;
C、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复杂混合物,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重要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应有计划开采,错误.
故选B.
【分析】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B、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根据各成分沸点不同,可分离出许多产品;
C、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混合物;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重要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应有计划开采.
12.【答案】D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解析】【解答】解:A、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大量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收集氨气不能用排水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不是实验室制取任何气体都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无需使用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盐酸具有挥发性,实验室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比用稀盐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纯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氨气极易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13.【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解:A、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错误;
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错误;
C、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错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解答;
B、根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解答;
C、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D、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14.【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
故选:B.
【分析】可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
15.【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魔棒”不具有神奇的功力.故错误;
B.酒精灯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C.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也不能自发燃烧.故错误;
D.高锰酸钾和浓硫酸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D.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6.【答案】(1)B;C
(2)物理;沸点;N2;混合物
【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1)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发光放热,属于剧烈氧化,A错误;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不属于氧化反应,B错误;人的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属于缓慢氧化,C正确;(2)工业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此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液氮的沸点较低,故最先逸出的物质主要是氮气,化学式为:N2;
这样制得的“工业液氧”除了氧气还有稀有气体等,属于混合物。
【分析】(1)根据反应很慢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为缓慢氧化,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分析;
(2)根据工业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及空气的组成分析。
17.【答案】(1)验纯
(2)隔绝氧气
(3)隔绝可燃物
(4)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
(6)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1)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因为会发生爆炸;
(2)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灭火只需要消除其中一个即可;“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三条隔离带来控制火情,有了隔离带火焰就无法与可燃物接触,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可燃物;
(4)烧烤时,将燃着的木柴架空可以使木柴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留痕迹,所以不会污染档案资料,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与可燃物接触,故B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故C错误。
故答案为:AB。
(6)A、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不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B符合题意;
C、酒精蒸汽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C不符合题意;
D、面粉或煤粉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1)验纯;(2)隔绝氧气;(3)隔绝可燃物;(4)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5)AB;(6)B。
【分析】(1)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以防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隔绝氧气使火焰熄灭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隔离带隔绝可燃物使火焰熄灭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 燃着的木柴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解答;
(5)A、根据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留痕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 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氢气、酒精蒸汽、面粉或煤粉都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氮气没有可燃性不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
(1)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因为会发生爆炸。
(2)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灭火只需要消除其中一个即可;“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三条隔离带来控制火情,有了隔离带火焰就无法与可燃物接触,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可燃物。
(4)烧烤时,将燃着的木柴架空可以使木柴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留痕迹,所以不会污染档案资料,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与可燃物接触,选项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AB。
(6)A.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不选;
B.氮气不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
C.酒精蒸汽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不选;
D.面粉或煤粉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不选;
故选:B。
18.【答案】(1)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子之间有间隔
(3)可再生资源;汽车尾气;CO2+3H2CH3OH+H2O;1375;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甲醇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可制得氢气,同时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燃烧的三要素,“水下点火”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
丙烷和氢气均可被压缩储存,其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①绿色甲醇使用后,可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资源;
图中的CO2来源于汽车尾气等。
②绿氢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液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液体为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甲醇的质量比为44:32,故每生产1000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质量=1000t×=1375t。
③由图2可知,当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时,甲醇产率最高,则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④从图1分析,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甲醇,所以说杭州亚运会火炬能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
【分析】(1)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2)根据物质燃烧的三要素分析。
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析。
(3)①绿色甲醇使用后,可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资源;图中的CO2来源于汽车尾气等。
②绿氢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根据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甲醇的质量比为44:32,进行计算。
③根据图2可知,当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时,甲醇产率最高,进行分析。
④根据图1,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甲醇,进行分析。
19.【答案】(1)不是,还有水
(2)可燃性
(3)还要密封,因为酒精具有挥发性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酒精湿巾的主要成分为无纺布、酒精和水,则除无纺布外不是只有酒精。
(2)酒精具有可燃性,则使用和贮存该酒精湿巾时都要远离火源。
(3)酒精具有挥发性,则保存时还要密封。
【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酒精湿巾的主要成分为无纺布、酒精和水分析。
(2)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分析。
(3)根据酒精具有挥发性分析。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酒精湿巾的主要成分为无纺布、酒精和水,则除无纺布外不是只有酒精。
(2)酒精具有可燃性,则使用和贮存该酒精湿巾时都要远离火源。
(3)酒精具有挥发性,则保存时还要密封。
20.【答案】(1)5;带火星的木条
(2)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①②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A;ACF;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电解水实验中在电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根据图示可知A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多,则A中为氢气,B中为氧气,A中气体为10mL,则B中气体体积为5mL,故填:5;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故填: 带火星的木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高温的熔化物,为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则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故填: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铁丝可能无法燃烧,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①符合题意;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铁锈阻止了铁与氧气的接触,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②符合题意;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中留有水的量不影响铁丝的燃烧,不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②;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燃烧,该实验中白磷与红磷都是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后红磷、白磷都与氧气接触,热水能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不能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4)①A、红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该装置密闭,对比反应前后天平的状态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无法用该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不符合题意;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该装置不密闭,反应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无法称量出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则该实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不符合题意;
故填:A;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故填:ACF。
③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后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装置对托盘的压力减小,则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故填: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分析】(1)根据电解水知识分析;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分析;
(3)根据探究燃烧条件实验分析;
(4)根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1)电解水实验中在电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根据图示可知A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多,则A中为氢气,B中为氧气,A中气体为10mL,则B中气体体积为5mL。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故填:5;带火星的木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高温的熔化物,为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则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
故填: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铁丝可能无法燃烧,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铁锈阻止了铁与氧气的接触,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中留有水的量不影响铁丝的燃烧,不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
故选:①②。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实验中白磷与红磷都是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后红磷、白磷都与氧气接触,热水能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不能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①A、红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该装置密闭,对比反应前后天平的状态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酒精与水混合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无法用该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该装置不密闭,反应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无法称量出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则该实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A。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故选:ACF。
③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后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装置对托盘的压力减小,则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故填: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21.【答案】;5;块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提供热量;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温度;试管破裂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是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故两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为块状碳酸钙和粉末状碳酸钙,其他影响实验的因素应完全相同,故x= 5;
(2)与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时,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速率更快,相同时间生成二氧化碳量多,由图2可知,对比分析a、b两点可知,反应到相同时间时,气压①大于②,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较多,故曲线②表示块状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3)由图2可知,反应后,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等于块状碳酸钙产生的CO2;
(4)铜板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5)乙实验中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由乙图可知,该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温度;
(6)试管与桌面接触,在安装时,可能会因为用力而时试管破裂。
【分析】(1)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对比实验的变量唯一性分析;
(2)根据与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时,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分析;
(3)根据图示确定最终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关系分析;
(4)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5)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6)根据试管与桌面接触易使试管破裂分析。
1 / 1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八年级全一册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提升卷)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布盖灭
【答案】C
【知识点】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解析】【解答】解:A、燃放烟花爆竹时,火药能燃烧爆炸,所以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故A正确.
B、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开窗通风,一者能降低天然气的温度,防止它达到着火点,二者可稀释天然气,防止达到爆炸极限,故B正确.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连电短路,或造成触电事故,故C错误.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失火,火势小易控制,可用湿布盖上以隔绝空气或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A、根据火药能燃烧爆炸的性质判断.
B、根据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性质判断.
C、根据自然界的水能导电的性质判断.
D、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2.(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a)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答案】C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解:根据爆炸是由于急速的燃烧在有限的空间而引起的,因此要满足燃烧的条件,气体必须是可燃性气体遇明火,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不具有助燃性,也不具有可燃性;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因此氢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C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解答此题.
3.(石油的组成)关于石油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黏稠状的液体 B.有特殊气味
C.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 D.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
【答案】C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解:A、石油是一种黏稠状的液体,故A正确;
B、石油有特殊的油味的气味,故B正确;
C、石油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故C不正确;
D、石油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根据已有的石油的知识进行分析,石油是混合物,是一种黏稠状的液体、有特殊的油味的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4.(石油的组成)石油中主要含有的元素是( )
A.碳、氢 B.硫、氮
C.碳、氧 D.铝、铁
【答案】A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
【解析】【解答】解:石油中主要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还含有少量的氮元素、硫元素、氧元素及微量金属元素(镍、钒、铁、锑等)等.
故选A.
【分析】根据石油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5.(2016八下·威海期中)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B.燃烧是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C.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如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水,故错误;
B.燃烧就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故正确;
C.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温度达到着火点以及与氧气接触两个条件,故错误;
D.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但是能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故错误.
故选B.
【分析】A.根据燃烧实验来分析;
B.根据燃烧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物质燃烧来分析.
6.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利用白磷、铜片、热水和冷水不能达到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实验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热水和冷水中的白磷均没有与氧气接触,都不能发生燃烧,不能证明需要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B.白磷均与氧气接触,加热的铜片上的白磷发生了燃烧,没有加热的白磷暂时没有燃烧,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C.盛有热水的烧杯铜片上白磷发生了燃烧,而盛有冷水的烧杯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D.盛有热水的烧杯铜片上白磷发生了燃烧,而盛有冷水的烧杯铜片上的白磷没有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A.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考虑,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进行分析.
7.关于如图所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答案】B
【知识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解:A、气球的作用是收集磷燃烧产生的白烟,防止污染空气,说法正确,故A正确;
B、观察到的现象:试管和烧杯中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说法错误,烧杯中的白磷不能燃烧,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
C、热水的作用是:升高温度,隔绝空气,说法正确,故C正确;
D、由此实验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说法正确,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探究性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探究式学习中的一个过程,也是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本题主要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8.生活中有人通过宽放飞机孔明灯(如图)祈福.孔明灯燃烧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介纸质(着火点约170℃)灯罩却不会被点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孔明灯升空是因为产生的气体温度,密度变小,小于空气密度
B.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灯罩不是可燃物
C.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放飞机孔明灯应避开加油站、机场、森林等易爆场地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点燃孔明灯后,灯罩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升空,故正确;
B.灯罩具有可燃性,但是没被点燃,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故错误;
C.灯罩没有燃烧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故正确;
D.孔明灯燃烧时温度可达300℃,一旦其飘落到加油站、液化气站、油库等地,就会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引发火灾,所以应避开加油站、机场、森林等易爆场地,故正确.
故选B.
【分析】A.根据孔明灯的工作原理来分析;
B.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消防安全来分析.
9.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或使用方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降低温度灭火
B.通过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灭火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
D.可用于扑救燃着的纸质图书或档案
【答案】C
【知识点】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解析】【解答】解:二氧化碳灭火器是通过隔绝空气和降低温度来灭火,由于灭火后无痕迹留下,可用于扑救燃着的纸质图书或档案;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不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只是可燃物的温度.
故选C.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用途分析解答.
10.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书和精密仪器着火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用肥皂水检验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D.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开窗通风
【答案】A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解析】【解答】A、图书和精密仪器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错误;
B、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或空气,所以正确;
C、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不能用点燃的火柴去检查是否漏气,应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判断,所以正确;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天然气管道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一来能稀释天然气,防止达到爆炸极限,二来可以降低天然气的温度,使它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正确.
故选A.
【分析】A、图书和精密仪器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根据灭火的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撤离可燃物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判断;
C、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
D、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和燃烧的条件判断.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主要含有碳元素,是纯净物
B.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根据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可分离出许多产品
C.化石燃料是由生物遗骸转化而来的,因此可再生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重要能源,所以应鼓励个人开采,以满足社会需要
【答案】B
【知识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
【解析】【解答】解: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错误;
B、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根据各成分沸点不同,可分离出许多产品,正确;
C、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的复杂混合物,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错误;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重要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所以应有计划开采,错误.
故选B.
【分析】A、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B、石油主要含C、H两种元素,根据各成分沸点不同,可分离出许多产品;
C、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遗体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的复杂混合物;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重要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应有计划开采.
12.下列关于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大量制取二氧化碳
B.收集氨气可以用排水法
C.实验室制取任何气体都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D.实验室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比用稀盐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纯净
【答案】D
【知识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氢气的制取和检验
【解析】【解答】解:A、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不能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大量制取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氨气极易溶于水,收集氨气不能用排水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不是实验室制取任何气体都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如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无需使用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D、盐酸具有挥发性,实验室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比用稀盐酸和锌粒制取的氢气纯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会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氨气极易溶于水,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13.由燃烧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B.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答案】D
【知识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解:A、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错误;
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错误;
C、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错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正确;
故选:D.
【分析】A、根据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解答;
B、根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解答;
C、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
D、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
14.“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B
【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解:“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
故选:B.
【分析】可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
15.“魔棒点灯”趣味实验的操作为: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上,在高锰酸钾上滴加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你认为酒精灯能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A.“魔棒”具有神奇的功力使酒精灯点燃
B.高锰酸钾与浓硫酸的混合物能降低酒精灯的着火点,使酒精自发燃烧
C.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氧气,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能自燃
D.它们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解:A.“魔棒”不具有神奇的功力.故错误;
B.酒精灯的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C.酒精在氧气浓度大的环境中也不能自发燃烧.故错误;
D.高锰酸钾和浓硫酸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故正确.
故选D.
【分析】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4八下·临淄期中)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1)下列过程中,能产生氧气的有 (填字母序号,下同),属于缓慢氧化的有 。
A.煤炭燃烧 B.植物光合作用 C.人的呼吸
(2)如图是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的流程示意图:
①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主要发生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能利用上述方法分离氧气和氮气的依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 不同,将液态空气升温最先逸出的物质主要是 (填化学式)。
③这样制得的“工业液氧”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答案】(1)B;C
(2)物理;沸点;N2;混合物
【知识点】氧气的工业制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解析】【解答】(1)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发光放热,属于剧烈氧化,A错误;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不属于氧化反应,B错误;人的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属于缓慢氧化,C正确;(2)工业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将其分离,此过程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液氮的沸点较低,故最先逸出的物质主要是氮气,化学式为:N2;
这样制得的“工业液氧”除了氧气还有稀有气体等,属于混合物。
【分析】(1)根据反应很慢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为缓慢氧化,光合作用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分析;
(2)根据工业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液氧和液氮的沸点不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物理变化及空气的组成分析。
17.(2024八下·宁阳期中)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
(1)在室内不要喷洒高浓度酒精,因为挥发出来的酒精蒸气遇到明火易发生燃烧和爆炸。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也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 。
(2)“火立熄”是一种新型的家用灭火用品,“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 。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三条隔离带来控制火情,利用的灭火原理是 。
(4)烧烤时,将燃着的木柴架空的目的是 。
(5)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于扑救档案资料室等发生的火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会污染档案资料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6)可燃物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可导致爆炸。下列物质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氢气 B.氮气 C.酒精蒸汽 D.面粉或煤粉
【答案】(1)验纯
(2)隔绝氧气
(3)隔绝可燃物
(4)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
(6)B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解析】【解答】(1)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因为会发生爆炸;
(2)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灭火只需要消除其中一个即可;“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三条隔离带来控制火情,有了隔离带火焰就无法与可燃物接触,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可燃物;
(4)烧烤时,将燃着的木柴架空可以使木柴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留痕迹,所以不会污染档案资料,故A正确;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与可燃物接触,故B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故C错误。
故答案为:AB。
(6)A、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A不符合题意;
B、氮气不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B符合题意;
C、酒精蒸汽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C不符合题意;
D、面粉或煤粉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故答案为:(1)验纯;(2)隔绝氧气;(3)隔绝可燃物;(4)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5)AB;(6)B。
【分析】(1)根据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以防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隔绝氧气使火焰熄灭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隔离带隔绝可燃物使火焰熄灭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 燃着的木柴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进行分析解答;
(5)A、根据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留痕迹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 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隔绝空气进行分析解答;
C、根据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解答;
(6)根据氢气、酒精蒸汽、面粉或煤粉都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氮气没有可燃性不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解答。
(1)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因为会发生爆炸。
(2)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灭火只需要消除其中一个即可;“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3)森林火灾现场,救援人员开挖三条隔离带来控制火情,有了隔离带火焰就无法与可燃物接触,利用的灭火原理是隔绝可燃物。
(4)烧烤时,将燃着的木柴架空可以使木柴的接触面积增大,所以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5)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后不留痕迹,所以不会污染档案资料,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可覆盖在燃烧物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与可燃物接触,选项正确;
C.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着火点属于可燃物本身固有的属性,不会改变,选项错误。
故选:AB。
(6)A.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不选;
B.氮气不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选;
C.酒精蒸汽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不选;
D.面粉或煤粉属于可燃性气体,漂浮在空气中遇见明火会发生爆炸,故不选;
故选:B。
18.(2024八下·福山期中)火炬燃料变迁的背后是一场能源革命,火炬燃料的选择越来越“低碳”化。
(1)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可制得氢气,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北京冬奥会在进行火炬传递时,实现了“水下点火”。“水下点火”需要可燃物、 和与氧气接触,丙烷和氢气均可被压缩储存,其原因是 。
(3)“零碳甲醇”作为亚运主火炬燃料,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竞赛场馆设计和运营。“零碳甲醇”生产与使用过程如图所示,请结合图文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绿色甲醇属于 (填“可再生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图中的CO2来源于 (写出一条即可)。
②绿氢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液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每生产1000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 吨,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③在有、无分子筛膜时甲醇的产率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2可知,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 。
④从图1分析,杭州亚运会火炬能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的理由是 。
【答案】(1)
(2)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子之间有间隔
(3)可再生资源;汽车尾气;CO2+3H2CH3OH+H2O;1375;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甲醇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可制得氢气,同时生成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根据燃烧的三要素,“水下点火”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
丙烷和氢气均可被压缩储存,其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3)①绿色甲醇使用后,可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资源;
图中的CO2来源于汽车尾气等。
②绿氢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甲醇和一种常见液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液体为水,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甲醇的质量比为44:32,故每生产1000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质量=1000t×=1375t。
③由图2可知,当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时,甲醇产率最高,则为提高甲醇的产率,合成甲醇应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
④从图1分析,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甲醇,所以说杭州亚运会火炬能实现循环内的零排放。
【分析】(1)利用新型高效催化剂和太阳能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2)根据物质燃烧的三要素分析。
根据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析。
(3)①绿色甲醇使用后,可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资源;图中的CO2来源于汽车尾气等。
②绿氢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根据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生成的甲醇的质量比为44:32,进行计算。
③根据图2可知,当温度为210℃、有分子筛膜时,甲醇产率最高,进行分析。
④根据图1,甲醇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甲醇,进行分析。
19.(2024八上·奉贤期中)某酒精湿巾的产品介绍如图所示,请阅读该说明回答下列问题。
(1)酒精湿巾中除无纺布外是否只有酒精?判断依据是什么?
(2)使用和贮存该酒精湿巾时都要远离火源,这与其中的哪些成分的什么性质有关? 。
(3)除产品说明中提及的贮存建议外,你觉得保存酒精湿巾还应注意什么?理由是? 。
【答案】(1)不是,还有水
(2)可燃性
(3)还要密封,因为酒精具有挥发性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酒精湿巾的主要成分为无纺布、酒精和水,则除无纺布外不是只有酒精。
(2)酒精具有可燃性,则使用和贮存该酒精湿巾时都要远离火源。
(3)酒精具有挥发性,则保存时还要密封。
【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酒精湿巾的主要成分为无纺布、酒精和水分析。
(2)根据酒精具有可燃性分析。
(3)根据酒精具有挥发性分析。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酒精湿巾的主要成分为无纺布、酒精和水,则除无纺布外不是只有酒精。
(2)酒精具有可燃性,则使用和贮存该酒精湿巾时都要远离火源。
(3)酒精具有挥发性,则保存时还要密封。
20.(2024八下·海阳期末)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1)实验甲中电源接通一段时间后,A管中产生气体为10mL时,则B管中产生气体体积为 mL,检验B管中生成的气体,可将 伸入气体中。
(2)实验乙中瓶底放少量水,目的是 。
若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填序号)。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底留的水太少。
(3)实验丙中,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产生大量气泡,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4)某兴趣小组依据教材实验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如下探究,根据图回答问题:
A.白磷燃烧 B.酒精与水混合
C.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
①如图A、B、C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其中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字母序号)。
②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数目 D.分子数目 E.分子质量 F.原子质量
③小明将图C装置改进成如图D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但是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请解释原因 。
【答案】(1)5;带火星的木条
(2)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①②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A;ACF;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电解水实验中在电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根据图示可知A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多,则A中为氢气,B中为氧气,A中气体为10mL,则B中气体体积为5mL,故填:5;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故填: 带火星的木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高温的熔化物,为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则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故填: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铁丝可能无法燃烧,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①符合题意;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铁锈阻止了铁与氧气的接触,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②符合题意;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中留有水的量不影响铁丝的燃烧,不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②;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燃烧,该实验中白磷与红磷都是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后红磷、白磷都与氧气接触,热水能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不能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4)①A、红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该装置密闭,对比反应前后天平的状态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无法用该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B不符合题意;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该装置不密闭,反应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无法称量出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则该实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不符合题意;
故填:A;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故填:ACF。
③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后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装置对托盘的压力减小,则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故填: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分析】(1)根据电解水知识分析;
(2)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分析;
(3)根据探究燃烧条件实验分析;
(4)根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1)电解水实验中在电源的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且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根据图示可知A试管中气体体积较多,则A中为氢气,B中为氧气,A中气体为10mL,则B中气体体积为5mL。
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故填:5;带火星的木条。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产生高温的熔化物,为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则需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
故填: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瓶底。
①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铁丝可能无法燃烧,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②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铁锈阻止了铁与氧气的接触,会导致反应中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
③铁丝燃烧时集气瓶中留有水的量不影响铁丝的燃烧,不会导致铁丝不能燃烧。
故选:①②。
(3)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该实验中白磷与红磷都是可燃物,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试管中过氧化氢分解后红磷、白磷都与氧气接触,热水能使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但不能使红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中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①A、红磷与氧气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且该装置密闭,对比反应前后天平的状态可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酒精与水混合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无法用该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该装置不密闭,反应后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无法称量出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则该实验无法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A。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都不发生变化;化学反应后有新物质生成,则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的质量可能发生变化,分子的数目可能发生变化。
故选:ACF。
③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反应后二氧化碳进入气球中,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装置对托盘的压力减小,则反应后天平指针向右偏转。
故填:气球膨胀,受到浮力作用。
21.(2024八下·临淄期中)对比实验是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I:某同学利用数据传感技术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操作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1)图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图1中x 。
(2)图2中②表示的是 (填“块状”或“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3)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总质量① ②(填“>”“<”或“=”)。
实验Ⅱ:根据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问题。
(4)甲实验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热水的作用是 。
(5)乙实验中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原因是 ,该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 。
(6)丙实验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答案】;5;块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提供热量;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温度;试管破裂
【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实验是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故两组对比实验中的变量为块状碳酸钙和粉末状碳酸钙,其他影响实验的因素应完全相同,故x= 5;
(2)与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时,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的接触面积更大,反应速率更快,相同时间生成二氧化碳量多,由图2可知,对比分析a、b两点可知,反应到相同时间时,气压①大于②,说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较多,故曲线②表示块状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3)由图2可知,反应后,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等于块状碳酸钙产生的CO2;
(4)铜板上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
(5)乙实验中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由乙图可知,该实验中控制的变量是温度;
(6)试管与桌面接触,在安装时,可能会因为用力而时试管破裂。
【分析】(1)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对比实验的变量唯一性分析;
(2)根据与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时,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分析;
(3)根据图示确定最终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关系分析;
(4)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5)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析;
(6)根据试管与桌面接触易使试管破裂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