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内容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结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然而,当叶子上出现蚜虫时,他只盯着葫芦,认为叶子上的虫子无关紧要,完全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蚜虫越来越多,叶子被蛀,小葫芦也因得不到养分而全部变黄掉落。故事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语言生动,尤其是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和与邻居的对话,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片面、固执、不懂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形象。课文揭示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全面地看问题”的道理,与本单元“思维方法”的主题高度契合。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感受中国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充满智慧的独特魅力,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全面、联系地看问题”的传统哲学思想。 语言运用:认识“葫、芦”等8个生字,会写“棵、谢”等10个生字。理解“自言自语、奇怪”等词语。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句的语气(感叹句、反问句)。 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培养因果推理能力。通过对比种葫芦人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结果之间的矛盾,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故事中描绘的葫芦生长之美(细长的藤、雪白的花、可爱的小葫芦)。 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对话中的不同语气。 知道种葫芦的人最后一个葫芦也没得到的原因。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和种葫芦人的喜爱之情。
情境导入:班级成立了 “成长智囊团”,专门为同学们解决这些小困惑。而《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三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就藏着解决这些困惑的 “思维小妙招”。请同学们化身 “小智囊”,走进寓言故事,学习里面的思维方法,然后用学到的 “妙招” 帮助班级里有困惑的同学,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棒! 聚焦《我要的是葫芦》—— 关注 “事物联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有趣的谜语,大家一起来猜一猜,看一看谁最先猜出来? 猜谜语:“青青藤,满地爬,藤上挂个小喇叭。小喇叭,嘀嘀哒,瓜儿刺溜藤上挂。”——植物 (谜底:葫芦)学生齐读谜底。 教师点拨:“芦”字是第二声,跟“葫”组词读轻声。学生齐读。 拓展:像这样两个字部首相同,后一个字读轻声的词语还有很多。(课件出示“葡萄、狐狸、眼睛、胳膊、玻璃”)同学们,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有这个特点? 观察葫芦图片或实物,说说葫芦的样子。同学们,看一看这个小葫芦是不是特别的招人喜欢。你喜欢它吗?不光你们喜欢,有一个人也特别喜欢。 3.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引导学生质疑:谁要葫芦?他要到了吗?谁还记得这个故事呢?给大家简单讲一讲。 大家一起积极猜谜语,观察葫芦图片或实物,说说葫芦的样子。 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说一说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用谜语激发兴趣,直观感知葫芦。通过课题设疑,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聚焦核心问题。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熟悉生字。 (1)听音频范读。圈画出生字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标一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4个自然段) 2.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教师正音:“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 (2)全班齐读。 (3)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无音节生字。并请学生观察,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熟字加偏旁记忆: 艹 + 胡 =葫 艹 + 户 =芦 目 + 丁 =盯 3.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填写下面的空白处,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 ,叶子上爬满 ,他也没有管,不顾 和 的关系,只盯着葫芦,最后 的故事。 (2)出示文中两幅插图作比较,找不同。 预设: ①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听视频范读,标出自然段。 师生合作学习生字条中的生字,互相检查认读 思考:故事里都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 初步交流故事大意:谁种了葫芦,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初步建构故事框架,同时扫清字词障碍。
第三节:精读课文,感受喜爱
1.学习第1自然段。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还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1)读课文第1段,说说小葫芦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葫芦。 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还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凉棚。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有了这些词语,对事物的描写就更具体,而且有了画面感。 (3)出示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随文识字: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谢”。启发思考:“谢”在生活中常用,当别人帮助我们后,我们都会说一声——“谢谢!”。但这里的“谢”是表示这样意思吗?说一说“花谢以后”的“谢”,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还能想起哪些词语呢? 课件出示:花( )以后。(预设:掉、落……) (4)提问:课文第1段哪句话表达了对葫芦的喜爱? 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是由一个人种葫芦开始,它那么喜欢自己的葫芦,他种的葫芦大丰收了吗?让我们下节课在一起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吧。 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圈画出描写葫芦长得好的词语。(细长、长满、雪白、挂了几个) 学习积累描写葫芦生长的优美词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并朗读相关句子。 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这些小葫芦?(“多么可爱啊!”“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和赞美。
设计意图:在语境中识字,理解字义。积累优美词句,为有感情朗读和语言运用打基础。 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小葫芦的长势喜人和种葫芦人的喜爱之情,为后文葫芦的掉落形成巨大反差,使寓意更深刻。
四、巩固基础,规范书写
1.出示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种、棵、以、次、想。 2.学生看范字,归纳生字的结构特点。“种、棵、以、次”为左右结构,“想”为上下结构。 3.指导书写。 “棵”,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果”字的撇捺要舒展。注意左右穿插。 看,“棵”字是由 “木” 和 “果” 组成的: “木”:代表树木、植物 “果”:代表树上结的果实 合起来就是:一棵一棵的植物。比如: 一棵树(整棵的树) 一棵草(整株的草) 两棵白菜(两株白菜) 它是用来数植物的量词哦! “想”,上长下短,“木”的末笔捺改成点,“心”要略扁,第二笔是卧钩。 4.学生描红、练写。展示学生写的字,讲评。 5.反馈交流。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