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
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内容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结了几个可爱的小葫芦。然而,当叶子上出现蚜虫时,他只盯着葫芦,认为叶子上的虫子无关紧要,完全不听邻居的劝告。结果蚜虫越来越多,叶子被蛀,小葫芦也因得不到养分而全部变黄掉落。故事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语言生动,尤其是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和与邻居的对话,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片面、固执、不懂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形象。课文揭示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全面地看问题”的道理,与本单元“思维方法”的主题高度契合。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 感受中国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充满智慧的独特魅力,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全面、联系地看问题”的传统哲学思想。 语言运用:认识“葫、芦”等8个生字,会写“棵、谢”等10个生字。理解“自言自语、奇怪”等词语。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句的语气(感叹句、反问句)。 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小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培养因果推理能力。通过对比种葫芦人的想法、做法与最终结果之间的矛盾,培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感受故事中描绘的葫芦生长之美(细长的藤、雪白的花、可爱的小葫芦)。 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对话中的不同语气。 知道种葫芦的人最后一个葫芦也没得到的原因。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和种葫芦人的喜爱之情。
情境导入:班级成立了 “成长智囊团”,专门为同学们解决这些小困惑。而《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三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就藏着解决这些困惑的 “思维小妙招”。请同学们化身 “小智囊”,走进寓言故事,学习里面的思维方法,然后用学到的 “妙招” 帮助班级里有困惑的同学,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棒! 聚焦《我要的是葫芦》—— 关注 “事物联系”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复习回顾,设疑导入
1.形容词大比拼。 2.导入新课:复习完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 回顾上节课内容:一开始,那些小葫芦多么可爱,种葫芦的人多么喜欢它们啊!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学生朗读。 4.提出问题,明确本课核心任务: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最后都落了呢?种葫芦的人到底错在哪里? 朗读生字,回归旧知,激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从美好的开端到悲伤的结局,形成强烈反差,再次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直指教学重难点。
第二节:探究原因,深悟寓意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指导学生读出种葫芦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盼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默读第2-4自然段,寻找关键信息,完成表格: 3.聚焦关键对话,对比朗读 种葫芦的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不屑一顾) 种葫芦的人:“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不以为然)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所表达的强烈自信和不听劝告的态度。体会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的情感意义、语气态度各不相同。 (1)想一想:种葫芦的人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时,他内心的想法是怎样的? 预设:虫子生在叶子上,又没生在葫芦上,他只要葫芦,不要叶子,所以叶子上生虫子不用治。 (2)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 引导深入思考:叶子、蚜虫、葫芦之间有什么关系? 讲解“蚜虫”:蚜虫是昆虫的一种,又称蜜虫、腻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可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植株死亡。 梳理关系:叶子制造养分,蚜虫吃叶子,叶子坏了葫芦就得不到养分。 4.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读课文第4段,说一说:不管叶子上虫子的后果是什么? 预设: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慢慢地”说明小葫芦不是一夜之间变黄、掉下的。 过渡: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最后,一个一个都落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2)朗读句子,感受作者表达的生动。 出示句子: 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 小葫芦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品读体会:第三句更好,它写出了葫芦的变化。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落下来的,首先是蚜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是一个一个落下的。朗读时要把节奏放慢,声音放轻些。 默读第2-4自然段,用“____”画出种葫芦的人看到什么、说什么、想什么。用“~~”画出邻居看到什么、说什么。 学生在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与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时,需主动调整语气(前者语调上扬、语气强硬,后者平淡陈述),直观感受感叹句 “强化态度” 的功能;朗读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与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时,通过反问句的 “明知故问” 语气(语调稍高、带反问强调),体会种葫芦人 “拒绝劝告” 的固执 。 合作探究,以 4人小组为单位,结合 “蚜虫知识讲解”,讨论三者的关联。 朗读指导中 “自言自语”的提示,引导学生注意 “无听众时的自然语气”(如声音稍轻、带轻微急切感),避免 “刻意夸张”,培养 “符合语境的情感表达”能力。 分层朗读 + 集体品析,对比 “无修饰”→“一个一个”→“慢慢地 + 一个一个” 的句子差异。 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准性与画面感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核心。通过表格梳理情节,清晰呈现矛盾。通过句式对比朗读,深入体会人物心理。通过小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从而悟出寓意。
环节三:角色朗读 体验情感
1.三人小组之间自由练习朗读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他与邻居的对话。 2.明确标准:在活动开始前,出示评分规则。简要讲解各维度的要求。 展示与评议:小组展示后,可引导其他学生依据评分表进行评议,教师做总结性点评。 总结提升:教师汇总各方评议,总结如何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3.师生聚焦“语气情感”评议: 种葫芦人评议要点: “快长啊!”:是否读出了迫不及待、充满美好憧憬的感觉?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是否流露出满不在乎、轻视的语气?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是否表现出惊讶、奇怪、觉得对方多管闲事的态度? 邻居评议要点: “你别光盯着葫芦了…”:语气是否真诚、恳切,带着善意的提醒? “快治一治吧!”:是否读出了焦急、担心的心情? 叙述者评议要点: 语调是否平稳,能否清晰地交代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 展示与评议:小组展示后,可引导其他学生依据评分表进行评议,教师做总结性点评。 总结提升:教师汇总各方评议,总结如何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理解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 预设:做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像种葫芦的人 4.课堂总结: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种葫芦,不顾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最后一个葫芦叶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坏。 同桌之间自由练习朗读种葫芦人的自言自语、他与邻居的对话。 通过朗读课文,深挖故事中所蕴含的寓意。 看着落地的葫芦,种葫芦的人会想些什么?他明年如果再种葫芦,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读”是内化理解的升华。通过有感情的角色朗读,学生能更深切地体验人物情感,理解人物性格,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将寓言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引导他们用获得的道理来观照自身行为,实现寓言的现实教育意义,促进思维发展和品格成长。
第四节:巩固基础,规范书写
1.出示生字“邻、居、吧、奇、怪”。 2.学生看范字,归纳生字的结构特点。“奇”为上下结构,“邻、吧、怪”为左右结构,“居”为半包围结构。 3.教师重点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邻、居、吧、奇、怪”5个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观察与倾听: 观察教师板书或课件展示的范字,认真听教师讲解字形结构、关键笔画、笔顺及书写要点 实践练习: 在课本或练习本上认真书写生字。
课后延伸。 1.拓展想象: 看着落地的葫芦,种葫芦的人会想些什么?他明年如果再种葫芦,会怎么做?请你给种葫芦的人开一张“诊断书”,写下他的“病因”和“药方” 2.阅读拔苗助长(拼音版)。理解故事中的寓意把这两篇寓言讲给自己的父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