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课题:践行 “妙招”,智慧巧运用《刻舟求剑》
内容分析: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言运用: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积累“刻舟求剑”、“不慌不忙”等词语,并能初步运用;通过朗读和复述,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中人物的想法和做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总结处事小妙招,并且学会迁移运用。 审美创造:体会寓言故事简洁、传神的语言美和情节设计的巧妙美,并能通过表演、绘画等方式创造性展现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领悟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做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道理。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回顾旧知,联系实践。
情境导入:班级成立了 “成长智囊团”,专门为同学们解决这些小困惑。而《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三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就藏着解决这些困惑的 “思维小妙招”。请同学们化身 “小智囊”,走进寓言故事,学习里面的思维方法,然后用学到的 “妙招” 帮助班级里有困惑的同学,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更棒! 践行 “妙招”,智慧巧运用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故事,感悟寓意
1.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借助拼音把故事读得正确、流畅。 2.指名朗读汇报,师生相机纠正字的读音。 3.学生小组交流,分享阅读中的问题和感受。 4.思考:请问,文中的这个人最后是否能求到宝剑,为什么?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设:这个人不能求到剑。因为他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剑是掉进江里的,船在行驶,就离开了掉剑的位置,而船舷上的记号是死的,就不起任何提示作用了。 5.依据学情,引导了解寓意。 思考: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预设1: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不行的。 预设2: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片面、静止,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学生自主阅读《刻舟求剑》,借助拼音把故事读得正确、流畅。 思考: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第二节:链接日常,践行妙招
1.同学们,想一想,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寓言故事呢 学生回答。 出示课件:《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寒号鸟》 教师追问:我们在这些寓言故事中都学会了哪些小妙招呢? 出示思维小妙招卡(一):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示思维小妙招卡(二):做事不能得过且过。 出示思维小妙招卡(三):看问题要注意联系。 2.齐声朗读:三张“思维小妙招”卡片,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声地、自豪地读出这三个妙招的名称。原来我们学会了这么多小妙招啊。真是棒了。 3.情景创设: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像寓言中的人物一样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存在,请你看一看他们的情况,给他们出个小妙招。 案例1:数学课上,小明非常想考100分。老师强调:“计算题一定要在草稿纸上认真演算。”但小明觉得打草稿太麻烦,只想快点写出答案,于是直接在作业本上答题,结果因为步骤混乱,算错了好几步,没有得到满分。 讨论点:小明只想要“100分”这个“葫芦”,却忽视了“认真打草稿”这个保证答案正确的“叶子”。 适应妙招——《我要的是葫芦》:好成绩(葫芦)和扎实的学习过程(健康的叶子)是紧密相连的。 案例二:放学回家后,小强心想:“作业不多,我明天早上到学校再写也来得及。”于是他把时间都用在看电视和玩玩具上。第二天早上,他要么起晚了,要么到学校发现根本没时间补,最终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 讨论点:小强就像寒号鸟,把今天该做的事(搭窝)拖到明天(“明天就做”),结果问题在“寒冬”(检查作业时)来临时爆发了。 适应寓言《寒号鸟》“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 案例三:小华迫不及待地想拼好一个新的飞机模型。他看到盒子里有很多小螺丝和零件,觉得它们不重要,心想“我只要飞机模型好看就行了”,于是把许多小零件扔在一边。结果,模型根本拼不牢固,一拿起来就散架了。 讨论点:小华只想要“漂亮的完整模型”(葫芦),却忽视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螺丝”(叶子)。 适应寓言——《我要的是葫芦》整体的成功依赖于每一个小部分的完好和支持。 每天晚上,妈妈都让小刚自己整理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小刚总是说:“等会儿再整理。”然后就去玩了,最后忘记整理。第二天上课时,他才发现没带尺子或美术课要用的彩笔,影响了课堂学习。 讨论点:一次次“等会儿”的拖延,就是“得过且过”。 适应寓言《寒号鸟》“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养成每天固定时间、立即整理书包的好习惯,避免第二天的手忙脚乱。 小丽在拼一幅很难的拼图,她固执地认为一个蓝色的碎片一定是天空的一部分,拼命往上面拼。同桌小军从旁边观察后说:“你看这个形状,它会不会是湖水的部分呢?”小丽不听,结果拼了半天都错了。后来她试着接受小军的建议,发现果然拼对了。 讨论点:小丽一开始就像井底之蛙,只从自己这一个角度(“它一定是天空”)看问题。 适应寓言:——《坐井观天》听取别人的意见(跳出自己的“井”),就能看到更全面的真相。 小明去过青岛,他认为大海就是像青岛那样,有沙滩和礁石。小芳去过海南,她告诉小明海南的大海是碧蓝的,像玻璃一样透明,还有高大的椰子树。小明却坚持说:“不可能,大海就是我见过的那样!” 适应寓言:——《坐井观天》听取别人的意见(跳出自己的“井”),就能看到更全面的真相。 4.分享时刻:“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什么时候用过或者可以用上这些小妙招呢?” 5.课堂总结:亲爱的“智囊团”小成员们! 今天这堂课真是太精彩了!我们不仅回顾了三个有趣的故事,还用成功地搜集到了这三个最宝贵的“思维小妙招”帮别人出了很多好办法。真是了不起。 看,这些古老的寓言,其实就活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里。 恭喜大家,你们离“班级成长智囊团”的正式成员又近了一大步! 让我们带着这些智慧,去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吧! 学生回顾旧知,梳理寓言中蕴含的处事小妙招,师生齐读小妙招。 利用掌握的小妙招进行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积极举手分享一个自己生活中与某个“妙招”有关的例子(如:“我上次就是听了同桌的建议,这道题才做对的”)。
拓展作业:拓展阅读——《郑人买履》。 简单了解寓意: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