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综合试题 2025-2026学年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试题。
cāo chǎng北边的墙上满是爬山虎。那些爬山虎的叶子呈现出nèn lǜ的颜色,它们均( )匀地铺在墙上,绿叶相互chóng dié遮盖,一点kòng xì也不留,看起来非常茂密。暮( )色降( )临,在墙角的边缘( ),我惊奇地发现了一只蟋蟀。它有时沿着墙根来回穿梭,有时会停留在某个地方,似乎是在xuǎn zé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建造自己的小wò shì。它对住宅地的选择可真是慎( )重呀!
(1)请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拼音,将词语正确、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
(3)语段中的画线词“惊奇”有很多近义词,请结合语境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序号)
A.惊奇 B.惊讶 C.惊恐 D.惊叹
①他做出如此轻率的举动,让人感到十分( )!
②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茫茫的大草原,内心无比( )。
③楼里发生火灾时,大家都非常( ),纷纷沿着消防通道撤离。
(4)除了蟋蟀,其他小动物们也都有自己的住宅,请帮下面的小动物选择它们的家,将选项字母填写在括号里。
A.塘 B.穴 C.棚 D.洞 E.巢 F.圈
①猪( ) ②鱼( ) ③虎( )
④牛( ) ⑤鸟( ) ⑥鼠( )
2.下列加点字读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逊色(xìn) 隐藏(yǐn) 侧面
B.慎重(shèn) 抛出(pāo) 占领
C.骤然(jù) 挖掘(jué) 牢古
D.风骚(shāo) 倾斜(qīn) 住址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疲牢 洞穴 随欲而安 B.投降 逊色 痕迹
C.逐建 劳固 瞧不起 D.仔细 舒服 青洁
4.下列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蝉非常喜欢唱歌,为了满足嗜好,只好缩小器官来安置乐器。
A.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B.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C.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高高的水墙。
D.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5.把词语补充完整。
引人( )( ) 随遇( )( ) 弯( )曲( )
( )( )功夫 毫不( )( ) 欢( )喜( )
6.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用加点词语造句)
7.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照样子,写拟人句)
8.星期天,李爷爷来到车站保持公共秩序。(修改病句)
9.蟋蟀把住宅建好了。(改为“被”字句)
10.爬山虎的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仿写比喻句)
1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暮江吟》的作者是 ,诗的后两句是“ , 。”诗人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江边夜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了。《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诗的前两句是“ , 。”诗人从 、 两个不同角度,处在 、 、 、 不同的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雪梅》一诗中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 。”揭示了 的道理。
(2)《爬山虎的脚》作者是 。爬山虎各个部位的特点,刚长出来的叶子: ;长大的叶子: ;爬山虎的细丝: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 。
二、现代文阅读
请阅读课文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在朝着阳光的斜坡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2.根据片段内容,写出蟋蟀洞穴的设计和这样的好处。
13.对文中加点的“半掩”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半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蟋蟀住宅出口的样子。
B.这个词准确写出了蟋蟀住宅门洞隐蔽、通风、便于进出的特点。
C.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蟋蟀住宅进行了连续观察。
D.“半掩”的意思是遮住一半,这样虽然不利于蟋蟀进出,但是可以保证蟋蟀的安全。
14.请你列举作者连续细致观察的句子。(至少两处)
15.作者把蟋蟀比作人,把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牵牛花(节选)
①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便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②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③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
④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
16.“待不胜重量时便重演那老把戏”一句中,“老把戏”是指: 。
17.画线句子中,作者把叶柄处生的花蕾和“ ”相比较,写出了花蕾的大小,准确生动。从“ ”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进行了连续细致地观察。
18.第3自然段中,作者抓住叶子 、 的特点,运用 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 ”,写出叶子 的特点。
19.文中还有哪些能体现作者细致观察,描写准确生动的语句?用“ ”画出一句。
20.从内容上看,本文和《爬山虎的脚》都是描写植物的,但写作的重点不同,本文重点写 ,《爬山虎的脚》重点写 。
快乐阅读。
一篱蔷薇
①我家屋后,一篱野蔷薇长得格外茂盛。
②春天的阳光,洒遍了村庄。我来到屋后,发现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子一般。
③初夏的一天,一股浓郁而甜蜜的气味直扑鼻子。我知道,蔷薇花开了!
④呀!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上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飞蝶舞。
⑤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蔷薇花一朵一朵地凋谢了。过不了多久,透过一根根蔷薇枝,你会看到青青的果实已经挂上了。
⑥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浑身是刺的金樱子,就由青转黄转红了,味道也会从涩入甜。我们摘下金樱子后磨掉它身上的刺,咬开它的肚皮,挖出毛刺刺的籽,终于剩下薄薄黄黄的果皮,放进嘴里,享受一点点酸甜。
⑦雪花飘飞,屋前屋后的树木干枯空荡,只有那一篱蔷薇依然青翠稠密,等待春姑娘的到来。
21.语文要素 短文是按照 顺序来描写野蔷薇的生长过程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野蔷薇的观察方式是 (A.短期而断续的 B.长期而连续的)。
22.第②自然段中画“﹏﹏﹏”的句子把 比作 ,这样写的好处是 。
23.品读第③、④自然段,摘取关键词句填一填。
角度 蔷薇花特点
气味
颜色
形态 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
24.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十分细致?用“_______”画出其中一处,并写出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书面表达
25.习作。
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各有特点,形态万千,有的气味芬芳,有的颜色鲜艳。请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记录它成长变化的过程。注意语句要通顺,表达出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答案 B B A
1.(1)jūn mù jiàng yuán shèn
(2)
(3) B D C
(4) F A B C E D
【详解】(1)本题考查生字注音。
降,jiàng/xiáng,从高处下来;落下(跟“升”相对);使落下;降低;出生;出世。/停止反抗,向对手屈服;使投降;使驯服。
均匀:jūn yún,意思指事物各部分数量分布相同;大小粗细时间的间隔相等。
暮色:mù sè,指黄昏时的天色。解释指傍晚昏暗的天色。
降临:jiàng lín,意思是到来;来临。
边缘:biān yuán,意思是指周边部分、临界的意思,指沿边的部分;
慎重:shèn zhòng,意思为谨慎持重,谨慎认真。
(2)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根据所学拼音知识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同时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写在田字格中间四周留白,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其中“操”“绿”“叠”“隙”“卧”容易写错,注意书写。
(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结合所给句子语境,给句子选出合适的词语。
A.惊奇:表示惊讶奇怪。
B.惊讶:觉得很意外,很奇怪,很惊异。
C.惊恐:惊慌害怕。
D.惊叹:惊奇赞叹
①结合所给句子语境,他做出这样轻率的举动,让人觉得十分意外,故填惊讶,故选B;
②结合所给句子语境,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茫茫的大草原,内心无比惊奇赞叹,故填惊叹,故选D;
③结合所给句子语境,楼里发生火灾时,大家都非常惊慌害怕,故填惊恐,故选C。
(4)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猪圈:养猪的场所。故选F;
鱼塘:指捕鱼或养鱼的地方,特指鱼围塘的内部间格或圈住鱼的围网,故选A;
虎穴:老虎的窝,比喻危险的境地。故选B;
牛棚:牛舍,用来饲养奶牛、肉牛的房子,根据南北气候条件的不同,可建造半开放牛舍、塑料暖棚牛舍等。故选C;
鸟巢:鸟儿为了保存蛋、孵蛋并抚育小鸟而做的住处。故选E;
鼠洞:鼠居住的地方,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易错字辨析。
A.逊色(xìn)——(xùn);
C.骤然(jù)——(zhòu),牢古——牢固;
D.风骚(shāo)——(sāo),倾斜(qīn)——(qīng);
故选B。
3.B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疲牢——疲劳,随欲而安——随遇而安;
C.逐建——逐渐,劳固——牢固;
D.青洁——清洁。
故选B。
4.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例句“蝉非常喜欢唱歌,为了满足嗜好,只好缩小器官来安置乐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赋予了人的特性,即“喜欢唱歌”和“满足嗜好”。
A.此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蟋蟀赋予了人的行为“弹琴”,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
B.此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连续使用三个形容词短语(是……的)来描述海上的夜,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
C.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浪”比作“水墙”,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
D.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与例句修辞手法不同。
故选A。
5. 注 目 而 安 弯 曲 不 费 可 惜 天 地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成语及运用。
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引人注目,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
随遇而安,指处于各种环境都能安心自在。
弯弯曲曲,意思是曲折不直的。
不费功夫,不用花费什么立力气。
毫不可惜,毫:丝毫,一点。一点也不可惜、一点都不在意、不值得心疼的意思。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6.随着太阳落山,天色逐渐暗了下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造句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逐渐”指渐渐、逐步。再据此创设情境,最后组织语言,句子要通顺连贯,答案不唯一。
如:天边露出了鱼肚白,眼前的景物逐渐清晰起来。
7.当春天来临的时候,小草便从睡梦中醒来,装扮大地母亲。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仿写。
仔细阅读例句“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可知,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蟋蟀”人的情态动作“弹琴”。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事物赋予人的情态动作,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示例1: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示例2:秋天到了,树上红彤彤的果子露出了笑脸。
8.星期天,李爷爷来到车站维持公共秩序。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病句。
搭配不当,“保持”不能和“秩序”搭配,应将“保持”改为“维持”或“维护”。
9.住宅被蟋蟀建好了。
【详解】本题考查改为“被”字句。
其方法:首先,找出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主动者是执行动作的主体,被动者是接受动作的对象 。 调整位置 :将被动者放在前面,主动者放在后面,并在主动者前面加上“被”字。保持句子成分不变 :在转换过程中,确保句子的其他成分(如时间、地点、方式等)保持不变 。 注意动词的使用 :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且后面可以有补语或状语。如果使用单音节动词,前面需要加上能愿动词或时间词语 。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 :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 成分。
通过读句子可知,本句中的主动者是:蟋蟀,被动者是:住宅,动作成分是:建好了。
即:住宅被蟋蟀建好了。
10.白白的云朵很像一团柔软的棉花糖。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比喻句。
明确比喻句的特点,即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不同类但有相似点的事物。 观察给出的句子,分析“爬山虎的细丝”和“蜗牛的触角”的相似之处,一般是形状、动态等方面的相似。 确定要描写的本体事物,然后寻找与之有相似点的喻体事物,进行比喻句的创作。
示例:弯弯的月儿很像一条小船。
11. 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比喻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们每个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叶圣陶 嫩红色 绿得新鲜,看着舒服,铺得均匀 像蜗牛的触角 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运用以及课文的理解填空。
(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出自白居易《暮江吟》意思: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把把“露”比作“真珠”,把“月”比作“弓”。运用比喻的手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题西林壁》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诗人从横看和侧看不同的角度,处在远、近、高、低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这个道理。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出自卢梅坡《雪梅》意思: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雪梅》一诗中,我们知道了梅花清香芬芳但是不够洁白,雪花洁白无瑕却无清香。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是: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2)《爬山虎的脚》。本文写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具体形状和特点,以及爬山虎怎样用脚来爬墙,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告诉我们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件,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
根据原文“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可知答案
12.平坦的平台 (好处)干燥 隐蔽 13.B 14.①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②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15.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样写不仅生动地描绘出蟋蟀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表达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蟋蟀住宅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生动的笔触。作者从选址、结构到功能,层层递进地刻画了蟋蟀的智慧,语言准确且形象,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精巧的地下宫殿,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与赞美。
12.本题考查关键词句段。
仔细阅读片段,从文中找出蟋蟀洞穴的设计相关内容。文中第一句提到“倾斜的隧道”,第三句提到“出口一丛草半掩着”,第五句提到“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所以第三个设计是“微斜的门口,收拾得很平坦(作为平台)”。 然后分析好处,“倾斜的隧道”,结合“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可知好处是便于排水,保持干燥;“出口一丛草半掩着”,从隐蔽自身、保护自己的角度思考,好处是起到隐蔽作用。
13.本题考查分析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A.“半掩”只是客观描述草的状态,没有赋予草人的行为,不是拟人修辞。该项说法有误。
B.“半掩”既让出口有一定隐蔽性,又能通风,也便于蟋蟀进出,准确写出了门洞的特点。该项说法正确。
C.“半掩”体现的是作者观察细致,而非连续观察。该项说法有误。
D.“半掩”是利于蟋蟀进出的,不是不利于。该项说法有误。
故选B。
14.本题考查关键词句段。
连续细致观察的句子,要找能体现作者长时间、细致观察的内容。“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这里精确描述了隧道的深度、宽度,体现细致观察;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既描述了门口的状态,又观察到蟋蟀在平台弹琴的行为,体现连续细致观察。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把蟋蟀比作人,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这是拟人化的手法。从表达效果看,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蟋蟀住宅的精巧,仿佛蟋蟀像人一样在精心营造自己的家;从情感角度,也能体现出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文章更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
16.牵牛花的末梢因为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之后,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的现象 17. 谷粒 不到一个月功夫 18. 绿 厚 比喻 丝绒 充满生机 19.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 20. 如何种牵牛花,以及牵牛花藤蔓往上攀爬的情景 爬山虎脚的形状、颜色,以及是怎样向上爬的
【导语】这篇《牵牛花》节选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植物的生长动态。观察视角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花蕾,既有空间层次的铺陈,又有时间维度的追踪,形成立体化的植物图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力的惊叹,将植物生长过程转化为富有诗意的美学体验。
16.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含义。
第①段“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便重演那老把戏”可知“老把戏”指的是前文描述的藤蔓因自身重量倒垂后,末梢嫩条又仰起向上与别组嫩条纠缠的行为。
17.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
第②段“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可知作者把花蕾和“谷粒”作比较,写出了花蕾的大小,准确生动。
第②段“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不到一个月功夫”体现时间跨度内的观察,由此可体会到作者的连续细致观察。
18.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③段“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作者抓住叶子“绿”和“厚”的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丝绒”,写出叶子厚且有丝绒般质感的特点。
1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第④段“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这句话细致描写了牵牛花嫩头一夜之间的生长变化,“绿豆般大”“透出二三寸长”“长满细白绒毛”等描写,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描写准确生动。
示例: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
20.本题考查课内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需要对两篇文章(《牵牛花(节选)》与《爬山虎的脚》)写作重点的对比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明确不同文章在描写植物时的聚焦点差异。
第①段写牵牛花藤蔓从墙脚向墙头生长的过程,如“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第②段写藤蔓上花蕾的生长情况,“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第③段写叶子的特点;第④段重点描写藤蔓生长的动态过程以及作者观察时的感受,如“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整体而言,文章围绕牵牛花,着重展现牵牛花藤蔓生长的过程以及作者观察时的感受。
文章详细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形状(“枝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以及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借助这些“脚”(细丝)一步步往上爬的过程(“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所以,《爬山虎的脚》重点写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行的。
示例:《牵牛花(节选)》重点写了牵牛花藤蔓从墙脚向墙头生长的动态过程,包括藤蔓初期攀爬、后期与其他藤蔓纠缠的样子,以及藤蔓上花蕾从细小到发育、叶子从嫩绿到厚实的变化,还融入了作者观察时的惊喜感受。
《爬山虎的脚》重点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具体特征,比如脚长在“枝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形状像“蜗牛的触角”,颜色是嫩红的;同时详细描述了脚的作用——触到墙后会变成小圆片紧紧巴住墙,还能拉动嫩茎让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
21. 时间 B 22. 没打花苞的嫩条 竹丛中的竹笋子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打花苞的嫩条的外形、颜色等特点 23. 浓郁而甜蜜 纯白的、浅粉的,黄蕊 24.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飞蝶舞。
感受:聚焦花瓣“饱满润泽”、黄蕊“在风中招摇”,甚至注意到“蜂飞蝶舞”的动态场景,从静态的花到动态的昆虫互动,观察角度细致入微,画面感极强。
【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地笔触描绘了野蔷薇从抽芽到结果的生命周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通过不同季节蔷薇的变化,传递出生命的律动与美好。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将嫩条比作竹笋、花篱比作云裳,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蔷薇的形态与神韵。文中对蔷薇的气味、颜色、形态等多角度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知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篇富有诗意的自然观察笔记。
21.本题考查写作顺序。
由第①段“春天的头茬阳光”、第③段“初夏时节”和第⑥段“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以及第⑦段“雪花飘飞”可知,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描绘了蔷薇从春天到冬天的变化,体现了作者观察的长期而连续性。故选B。
2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子一般。”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蔷薇抽出的嫩条比作竹丛中的竹笋子。竹笋子的特点是刚长出时鲜嫩、饱满,且生长势头旺盛,充满生命力。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蔷薇嫩条鲜嫩、饱满且充满生机的样子。
23.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有关“气味”的关键句:结合第③自然段的句子“一股浓郁而甜蜜的气味直扑鼻子。” 可知,这句话直接描写了蔷薇花的气味,“浓郁而甜蜜”是对气味的精准描述,“直扑鼻子”则突出了气味的强烈,是体现气味的核心句子。
有关“颜色”的关键句: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句子“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长长的绿篱上,仿佛哪位仙女遗落的一件云裳。饱满润泽的花瓣中,一簇簇的黄蕊在风中招摇,引得蜂飞蝶舞。”可知,这句话明确列举了蔷薇花的两种颜色——纯白和浅粉,是直接描写花色的关键信息,清晰展现了蔷薇花的颜色特点。“黄蕊”写出蔷薇花花蕊颜色的特点。
综上所述,“气味”的关键词是浓郁而甜蜜、直扑鼻子;“颜色”的关键词是纯白的、浅粉的,黄蕊。
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的句子“春天的阳光,洒遍了村庄。我来到屋后,发现蔷薇篱笆上竟然抽出了很多还没打花苞的嫩条,好像竹丛中的竹笋子一般。” 可知,作者注意到嫩条“还没打花苞”的细节,并用“竹笋子”类比,既写出了嫩条的鲜嫩形态,也体现了对其生长初期状态的细致捕捉,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蔷薇细微变化的关注。
结合第④自然段的句子“呀!一篱笆的蔷薇花都约上了,都约在昨天晚上一齐开放,谁也不赶早,谁也不甘晚。纯白的,浅粉的,挨挨挤挤,满枝满篱地开了。 ”可知,精准描写花色(纯白、浅粉)和花开的状态(挨挨挤挤、满枝满篱),从颜色到密度,全面展现了花开的繁盛,可见作者不仅看整体,还留心了花朵的个体特点和分布。
结合第⑥自然的句子“当白露为霜,秋风渐起,浑身是刺的金樱子,就由青转黄转红了,味道也会从涩入甜。”“我们摘下金樱子后磨掉它身上的刺,咬开它的肚皮,挖出毛刺刺的籽,终于剩下薄薄黄黄的果皮,放进嘴里,享受一点点酸甜。 ” 可知,作者记录了金樱子从“青转黄转红”的颜色变化,以及味道“从涩入甜”的过程,还细致描述了摘食金樱子的动作(磨刺、咬开、挖籽),连果皮“薄薄黄黄”的质感都不放过,足见观察时调动了视觉、味觉和触觉,观察非常深入。
25.例文:
文竹
9月23日 星期三 天气晴 在我们客厅的窗台上,妈妈种着好几盆花草,有海,绿萝和文竹。在这其中,我喜欢的还是文竹。
它挺拔的身姿,像一个文弱的少年,微风拂过,就轻微地摆动,像极少年的衣袖迎风摆动。文竹的叶子是一片一片叠加起来扇形的小针组成的,远远地望去就像一根绿色的羽毛。刚长出来的叶子是浅绿色的,还带了一点儿黄色,过了几天,叶子长大了,就变成深绿色的了,远远地望去,好像一片绿色的迷你小竹林。文竹的茎,一节一节的,小小的刚长出来的是看不出有节的,长大了就能看得出了。如果你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在一节一节的深绿色的茎上,有着一条一条的细线,这就是文竹的纹路。文竹的纹路和竹子的非常相似,所以对于蚂蚁来说,这里就是一片巨大的竹林,而对于我们来说,这其实就是一盆小小的盆景。
文竹既美化了我们的窗台,又使我紧张的学习过后,看到这满眼的绿色,保护了眼睛,放松我紧张的心情。这也是妈妈为什么会把它放在我书房的窗台上的原因。
我爱你文竹,你陪伴我,和我一起学习长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观察一种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观察日记记录它成长变化的过程,并且写出对植物的喜爱之情。
二、立意:观察日记就是考察对事物的观察和描写能力,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去寻找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抓住关键做细致的描写。观察日记是以某个事物为对象的,同时“观察”也不仅仅局限于眼看,它应该还包括手摸、耳听、嘴尝等多感官的综合感受,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述。写作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力争从多角度,灵活地将我们要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不论什么景观和事物,首先要对整体、全貌有详细的了解,然后才能抓住其中一点或几点进行观察,才能写出一篇饱满生动的日记。
同时不能忘记日记应有的格式:在第一行中间写题目,第二行中间写明日期、星期、天气,第三行开始日记正文,注意分段写。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点明你要观察的是什么。
中间:写清楚观察的发现,交代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植物样子的变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我们要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