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9课《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第9课《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1 08:2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玉林高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语文科优秀课例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热爱生命》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科??目】语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热爱生命》选自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十课,此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单元提示说到,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给人带来的思想冲击的力量。同时还提到,阅读时要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对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就能接近更高的思想境界。而第十课的三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哲学意味,虽篇幅短小,却是作者洞悉了人生诸多问题之后的精妙阐述,其中蕴含的感悟与哲理,其实就是对“人”的思考。这些高深的哲理,对学生而言,领悟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参建议,“对课文涉及的艰深理论问题不必深究”;再从课后练习来看,三道习题都揭示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对生命、对生活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所以,把三篇短文所阐释的哲理恰当地糅合、统一到一起,就能很好地启迪学生对人生进行整体的思考与感悟,这应该是学习三篇课文的总体构想。学生要对每篇短文有初步的认知与感悟,再结合学生的思考、质疑的难点和课后练习,去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难句,或者对文中有哲理的句子进行较深层面的探究。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实际上已经学习了三篇文章的第二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对人的全部尊严在于能思想、人的价值在于思想这一层意思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对《热爱生命》这一篇侧重强调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对待生命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短文,我将主要采取小组思考、探究和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观点的精神;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基于以上单元提示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真和意义的阐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瞻前顾后、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文章,拓展阅读,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查阅蒙田的有关材料。2.查找有关热爱生命的文章。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资源】演示文稿、多媒体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一篇随笔,从中我们学习到人的全部尊严在于能思想,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从而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而对待生命,我们又该持以怎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将借助蒙田的《热爱生命》来再次领悟生命的意义,认识生命的本真。
(接着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关于阅读这一类哲理散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上节课学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后,学生已经对生命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认识,将知识迁移合并,温故知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学习目标
明确指出本课时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体会蒙田对生命本真和意义的阐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瞻前顾后、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文章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文章,拓展阅读,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设计意图:学习应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作者介绍
我们说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而积累相关的作家常识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课前布置大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利用课外时间搜集蒙田的相关信息,现在请大家展示同学们的合作成果。(请其中的两个小组来分享,主要介绍蒙田的个人经历、主要作品)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仅仅靠课堂这四十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激发学生的课前学习热情,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四、思路把握
(一)同学们,当你们看到“热爱生命”这个标题的时候,脑海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样热爱生命?板书写出问题。)
明确:①因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所以要热爱生命。②享受生活,珍惜光阴,增加生命的分量。
(二)按理说,文章应直接写为什么要热爱生命的,但文章并不是一开头就谈热爱生命,而是由词语谈起。哪个词呢?(度日)
1.日子分为哪两种?
2.“好日子”与“坏日子”各指什么?
3.针对好坏不同的日子,作者觉得怎么度过呢?
明确:“度日”。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因为不能让生活中的挫折、不愉快的事破坏生活的兴致,“细细品尝”是为了更充分地享受生活中的乐趣。)生命和度日密不可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组合而成的。同时,作者从如何度过生命中平凡的每一天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再接着看第一段和第二段,看看文中还提到了哪几类人对生命的理解?
明确:“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仿佛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糊涂人”: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总结:从比较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生命始终抱着热爱、感激的态度。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所以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四)同样,生和死是无法分开来说的,有生就有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说第一段讲述了生命的常规状态,那么,第三段就补充了生命的特殊状态——死亡。
作者热爱生命,那为何在第三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作者对“死亡”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明确: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作者之所以不感到死亡的恐惧,随时准备告别人生也毫不惋惜,也就是因为他乐于生。?作者对死亡抱着坦然的态度。??
总结:分析到这里,我们大概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文章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但逻辑思路却异常清晰、严密,文章前半部分谈论“生”,后半部分则是谈论“死”,或者说前半部分由“度日”引出一对比,又对“哲人”、“我”、“糊涂人”进行对比;前半部分明确为什么要热爱生命,后半部分明确怎样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单元提示说到,阅读时要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把握文章结构,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逻辑性,感受哲理散文的特点。始终强调瞻前顾后、圈点勾画、抓关键词的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五、语言品味
小组合作讨论,品味哲理性语言。
1.生之本质在于死。
点拨:生与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我们生的状态是相对于死的状态而存在的,正如幸福之于痛苦、饱与饥、胖与瘦的关系一样,他们相对存在,缺一不可。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史学家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点拨:正面: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正如蒙田在课文里所说的享受生活要讲究的方法是要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增加生命的分量,进而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反面: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设计意图:品味文章朴实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六、思想提升
课本的插图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请大家结合《热爱生命》这篇随笔,谈谈你对课文底下插图的理解,再结合现阶段同学们的主要任务,结合同学们的前途与理想,往具体做法上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热爱生命。要求大家结合文本,发散思维,小组合作,提升思想境界。
明确:这幅漫画有钟表盘,布满了蜘蛛网;有钟摆,斜插在大地上,还有人,背对钟表盘和钟摆。揭露了浪费时间的现象,发出了人与时间相比何等渺小的慨叹。“布满蜘蛛网的时钟”象征的是一些人浪费时间,糟蹋生命时间的现象。
?“斜插在大地上的钟摆”象征的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的脱轨(虚掷时间,抛却时间)现象,含有对地球上生活中的人们的警示。
那只失落的,斜插在大地上的钟摆我认为象征着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当他生命的钟摆停摆时,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渺小的人”显示出人在时间面前显得无比渺小。
?“背对钟表盘和钟摆的人”指虚度生命、浪费时间的人。是文中所说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的”“糊涂人”
这幅画是对“热爱生命”的最好注脚,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就是珍惜时间。
漫画者把蒙田的《热爱生命》的全部内容与思想都融进了画中,第一段的“度日”和“哲人(或“糊涂人”)表现”,第二段中的“我”的“乐于生”在画中都有所体现。
整幅漫画,与《热爱生命》思想完全一致,它们都要告诉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为此人的一生要珍爱生命,不要虚度光阴。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像同学们所说的一样,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与热。
设计意图:单元提示说到,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给人带来的思想冲击的力量。从课后练习来看,三道习题都揭示出一个方向——让学生对生命、对生活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因此,教学设计应侧重对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
七、拓展阅读
课前已布置学习小组搜寻积累与热爱生命相关的文章,如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史铁生《我与地坛》等,并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可直接让小组发言人展示其小组的合作成果。
设计意图:采取小组思考、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观点的独立精神;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课外素材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八、作业布置
课外练笔:我们的身边有数不清的热爱生命的例子,请课外搜集相关例子,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论证热爱生命的观点。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与课堂,更重要的是取法于课本,取法于课堂,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同时,应从各个不同层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九、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蒙田的《热爱生命》。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态度。从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认识有偏差,只好虚度此生。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亡的苦恼,作者由于讲究生活的方式,才使生命丰盈饱满。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后,我们又品味文章哲理性的语言,再结合课本的插图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得到关于人生的深刻启示。紧接着又拓展阅读了与生命相关的一些课外文章,拓宽大家的知识面,加深同学们对生命的理解。希望大家懂得:如何热爱生命,怎样更好地生活,如何最大限度地体现生命的价值。?
十、结束语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十一、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
蒙田
为什么要热爱生命—————怎样热爱生命
值得称颂???????????????????享受生活
富有乐趣???????????????????珍惜光阴
?????????自然的厚赐?????????????????增加分量
附一、教学评价设计
哲理短文,无论是把握内容,还是品味语言,对高中生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设计这类文章教学时,要注意重视阅读,整体感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清思路,圈点勾画,引导学生瞻前顾后抓住重难点词句进行深层解读,探究学习;审美探究,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阅读赏析哲理短文的兴趣;联系实际,感受生活,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哲理与诗意。
附二、教学反思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和检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当代衡量优秀教师的标准。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语文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反思、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施组织教学时要反思,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热爱生命》是蒙田的代表作之一。它篇幅短小,寥寥数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此文的设计,在于通过阅读与讨论,让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并能联系实际,真正明确人生的价值。我预设,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发现有些学生身上存在着过于偏激的思想,对现实的一些困难产生畏惧。若能通过大家相互的交流、沟通,能让学生受到触动,教学则是成功的,具有生命力的。文章中部分语句“艰涩难懂”,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人物事迹进行论证说明,而且最好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列举事例说明,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因为原文篇幅短小,容量小,而谈论生命的作家非常多,所以有必要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现新课改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