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泥塑校园》教学设计
课题 《泥塑校园》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与“造型·表现”融合领域,以国家级非遗“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为文化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泥塑合作再现“校园生活”这一熟悉经验,实现“传统技艺+当代生活”的创意转换。学生之前两节课已学过陶艺的简单制作,能掌握揉、搓、团、压基本泥塑语言;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基,需在本课初步解决“人物动态、组合叙事”两大难点。本课在育人价值方面,首先在文化理解上让学生习惯触摸非遗温度,建立“传统也能说今天的故事”意识;在社会性发展上,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完成“一组校园场景”,必须分工、协商、整合,天然融入合作教育;在情感价值上,能把“我的校园”用亲手捏制的泥土固化,形成可触摸的童年记忆,增强爱校、爱生活的情感。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和了解泥人张、惠山泥人在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愿意用当代校园生活重新激活传统技艺,建立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段位于7-8岁,在已有基础方面,90% 的学生能独立搓圆球、压扁底板,但对“头—颈—肩—腰”比例缺少整体观察;学生也喜欢给人物加“小道具”(书包、跳绳),但易脱落,对“泥+泥”连接技巧生疏;对“合作”概念停留在“各做各的、最后摆一起”,缺真正的“叙事分工”经验。学习兴趣与差异上,80% 学生把泥塑视为“玩”,但 20% 女生担心“手脏、做不好”;能力差异方面,① 空间感差异大,个别学生把人物做成“扁平纸片”;② 精细动作差异,个别学生手指力量不足,接合处易断裂;文化差异方面,部分学生对“泥人张”陌生,需要故事化、视频化补背景。存在的潜在学习障碍有三方面,一是动态人物“站不稳”→挫败→放弃;二是小组“一人干、三人看”→时间到未成型;三是干燥收缩导致接口断裂,学生误认为是“我做得不好”。
重点 用揉、搓、捏、接、压印“五步技法”塑造 1~2 个生动的小人,并组合成有故事的场景。
难点 ① 人物重心稳定与动态协调;② 多人作品风格统一、叙事连贯。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程引导教师提问:校园里的快乐时光你最喜欢的校园活动是什么?(如运动会、音乐课、课间游戏)学生作答教师再次提问:如何用泥塑记录这些美好瞬间?学生依据自己的思考作答 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古代人泥塑的手法来刻画现实中的校园生活与人物 利用提问和回答的连环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主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新知讲解A.观察小侦探用眼睛发现世界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校园中的各类场景学生自由作答,可相互交流教师列举如下场景校园场景观察:操场、教室、花坛的特点人物表情观察:开心笑脸、专注眼神、用力动作形态差异:高矮、站姿坐姿的不同B.泥塑小技巧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前两课内容和基本技法,如:揉一揉:泥土变圆球搓一搓:滚出长面条捏一捏:塑造各种形状压一压:做出平整薄片C.泥塑工具大集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泥塑所需要的各类工具安全工具:塑料小刀(圆润刀头,防划伤)牙签(连接部件)小木板(平整表面)安全提示:注意不要被牙签的尖头扎伤2.艺术欣赏大师作品欣赏(共三个)A.《我爱北京天安门》——色彩鲜艳的集体造型无锡惠山泥人大师的代表作《我爱北京天安门》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的代表作《我爱北京天安门》,无锡惠山泥人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我爱北京天安门》脍炙人口,成为惠山泥人艺术发展史上继承传统造型,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经典名作。B.《老鹰抓小鸡》(赵恩民)——生动的游戏场景赵恩民泥塑是以精选沉积多年的“红胶泥”为原料,它色泽红润、有粘性、有光泽、抗裂性好,因而做出的泥人特别好。他的泥塑以手工捏制为主,作品无彩无饰原生态更显泥土本色,通过每一件作品人物的肢体变化和面部表情表现人物的精、气、神、栩栩如生,再现了中原地区民间生活的每个瞬间。补充说明: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C.《少年中国强》彩塑 天津(泥人张)——充满活力的运动姿态《少年中国强》入选“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其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3.实践练习学习陶泥手工教程|如何打造趣味人物雕塑A.材料材料准备:陶泥(棕色为主)塑形工具:牙签、小刀等装饰工具:刻刀、小刷子等工作台B.如何捏塑场景人物?步骤详解(列举一类人物进行讲解,学生创作时仅供参考)步骤1:铺筑“底座”基础取棕色陶泥,揉匀后按压成圆形薄片状,作为人物的底座,为后续造型提供稳定支撑。步骤2:塑造“身体雏形”揉两个大小不同的陶泥球(大球做身体,小球做头部),将小球叠放在大球上方,轻轻按压粘合,形成人物的“头身结构”。步骤3:添加“服饰与配饰”步骤4:刻画"手部与姿态”取陶泥包裹身体,用工具划出网格状纹理,模拟“衣物纹路”;用陶泥捏出手部造型,粘在身体前部,同时检查粘合度,让整体更协调。步骤5:细化“头部与头饰”用工具在头部刻画出眼睛、嘴巴等面部特征,让人物更生动;捏出人物的头饰,粘在头顶,增添角色的独特感。步骤6:营造“场景氛围”用陶泥制作植物等小元素,围绕人物底座摆放;刻画木桩的纹理、植物的形态,让整个作品从“单个人物”变成充满故事感的“小场景”。C.小组创作步骤小组讨论:确定校园场景主题分工合作:人物、背景、道具分配开始制作:用揉、搓、捏、压技法组合完成:连接各部分细节装饰:添加表情、动作展示部分学生作品4.知识拓展学习如何用泥塑刻画人物泥塑——拿篮球的女孩身体制作教程1.首先捏出一个身体2.捏一个小圆柱组成脖子3.再捏两条长的水滴状的手臂4·加上晾干的球抹平脖子跟手臂5.用抹刀雕刻出背心的形状6.捏一个圆7.包在准备好的头上8.剪掉多余的部分9.抹平头发10.捏一些小水滴状的刘海11.用抹刀沾水沾上12.全部沾上用抹刀抹平13.装上头14.头上放上宠物狗狗15.捏两块小圆柱装成腿16两边都装上17.最后的成品欣赏成品备注:可以继续再刻画表情和细节哦! 学生发言交流校园场景的类型和自己想捏塑的人物等学生温习泥塑小技巧学生复习泥塑所需工具学生欣赏大师的泥塑作品学生了解不同泥塑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造型特点学生了解非遗入选的泥塑作品学生准备所需材料学生学习场景人物的创作方法和步骤学生学习如何营造场景氛围小组确定主题和作品主题作品展示交流学生学习泥塑人物身体的制作过程 通过交流和分享为之后小组创作做铺垫复习之前学习的知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讲解泥塑的制造年代和形状特点,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对泥塑作品进行点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后续小组出创作做准备增加学生的美术技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掌握综合运用五步泥塑法小组共创故事脚本,能从“单件”到“群像”进行叙事创新。通过学习和了解泥人张、惠山泥人等作品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能够尊重传统技艺,建立文化自信。 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
课外拓展/课外阅读内容 泥塑——拿篮球的女孩身体制作教程 学生学习拓展知识 在拓展中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特色资源分析和技术手段说明 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