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教学设计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1 08:31:39

文档简介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探究物象蕴含的真相
2、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在于建立精神支点,悲天悯人、拥有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
1、文本内容和形象的链接。
2、能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3、探究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三、教学方式:文本研习、师生互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设备。
六、教学步骤
1、导入
教师出示一片常春藤叶,粘贴在黑板上,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研习文本
(1)我很好奇自然界的一片叶子,为何会引起苏珊如此强烈的关注?
◆学生自由回答,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加以积极评价。如学生回答有疑问,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第22段。或明确提出“从文中列举出一个跟叶子有关的细节,能形象体现苏珊对生命的态度。”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苏珊对命运的态度,如能答出“绝望”为上乘。
◆如学生能准确答出“绝望”一词,教师可对“肺炎”在盘尼西林发明前为绝症作适当说明(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还可以鲁迅笔下的“华小栓”一例予以证明,以便进一步论证苏珊绝望的原因。
★★★教学过渡
按苏珊的想法(文章第22段),当自然界的最后一片叶子凄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就随之而去,然而在经历了凄风冷雨后,在第四天的早晨,苏珊发现20英尺远(大约6米)的墙上竟然还有最后一片藤叶傲然地常青着,这时苏珊的精神状态有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48段,结合文本回答。鸡汤、牛奶、葡萄酒、小镜子、坐起来看烧菜,五个关于生活琐事的细节表明苏珊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说到希望,如果说得更准确点,苏珊其实在绝望的境遇中,都没有失去对生活的渴望,10、9、8、7、6、5……这一系列的数字中难道不是饱含了无限的求生的希望吗?)
◆教师小结——是的,只有绝望的处境,没有绝望的心境,只要心到最后都不绝望,生命就会出现奇迹,我们的精神就找到一个支点,永恒站立。(板书——精神的支点)
★★★教学过渡
我们的精神可以永恒站立,作为精神支点的那片常春藤叶也可以永远不落,但事实上,自然界的叶子总有离枝的那一天,哪怕是常春藤叶。
(2)我想问学生的是,当最后一片自然界的常春藤叶落地后,是不是真的就是如苏艾说的是贝尔曼先生把最后的一片艺术的常春藤叶艺术上去了呢?是译者翻译错误了呢,还是作者谋篇布局早有伏笔暗示?
◆请学生从文中寻找可能的依据,教师和学生逐一分析。
◆①40段——“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②54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教学过渡
其实作者不仅有伏笔暗示,更用大量描写贝尔曼的文字为我们读者作了充分的揭示。
(3)贝尔曼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
◆投影展示描写贝尔曼的句段。
①30段——“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他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②33段——“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③54段——“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归纳:贝尔曼是一位画家,所以他才能成就一副艺术绝笔;贝尔曼又是一位热心的老者,所以他才能成就一副真善美的丹青;更难能可贵的是一位贝尔曼是一位潦倒、失意的艺术家,却能以生命为代价,成就一副悲悯的杰作。
★★★教学过渡
亨利不愧为世界三大小说巨匠之一,谋篇布局,殚精竭虑,处处照应体贴,结尾留白更是匠心独运。都说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有个特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老师有个想法,老贝尔曼以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年轻的苏珊的性命,成就了一幅真善美的绝笔,但这未免太感伤了,合理,但似乎不合情。
(4)我想把结尾改成大团圆结局,苏珊、老贝、苏艾一起在曼妙地品尝鸡汤,你们认为我的想法如何?
◆启发学生根据叶子的内涵斟情回答。
◆①削弱了贝尔曼在困境中悲天悯人的强大精神力量,严重损害了文章的思想价值。
◆我在备课时想老贝尔曼为何不用胶带纸把叶子粘贴在常春藤上,而要冒风雨,爬上6米高处,如此大费周折,以致为此感染肺炎,最终付出生命。显然贝尔曼正是为了完成这最后的杰作而失去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贝尔曼是为艺术而献身。把艺术视为比肉体生命更重要,甚至不惜付出肉体生命的代价,这种追求就是精神中的精神,就是一种信仰,就是一种信念。伟大的亨利太伟大了,他让一个人失去了生命,却让一片树叶得到了永生。这片永恒的藤叶折射信念的无限光辉。老贝尔曼最终实现对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板书:信念的折射)
★★★教学过渡
和贝尔曼一样苏珊也有一个信念,我们从文本中一起寻找。
(5)苏珊在病重期间,和渐愈过程中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愿望?
◆第8段——“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第50段——“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师生归纳总结: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对艺术生命的矢志追求就是苏珊崇高的信念。
◆教师小结——至此,我带来的那片平凡的常春藤叶已经成为一片非凡的叶子,它链接了两个生命,它超越了生与死的界限,更非凡的是它沟通了两代艺术家的心灵,铭刻了一个信念、一种信仰。
3、结语
???我还要留给同学一个珍贵的问题:作者为何起笔安排了两段环境描写,文章完全可以直接从第三段切入,学了这节课你能窥探出高明之处吗?
课件10张PPT。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享利只有绝望的处境 没有绝望的心境 当最后一片自然界的常春藤叶落地后,是不是真的就是如苏艾说的是贝尔曼先生把最后的一片艺术的常春藤叶艺术上去的呢?是译者翻译错误了呢,还是作者谋篇布局早有伏笔暗示? ①30段——“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都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都没有什么创作。……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②32段——“老贝尔曼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③ 33段——“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④ 55段——“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一个悲悯的普通人骑行在灵魂之巅——白芳礼
1987年,白老先生在家乡吃惊地发现,村里大白天到处可以看到正在干农活儿的孩子。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上学?这一晚,他一夜没合眼。白芳礼老人做出了令全家震惊的决定:捐出多年辛苦蹬三轮车积攒下的5000元钱给老家的学校办教育;同时,继续在城里蹬三轮车助学支教。那一年,老人已经74岁。这位一生艰难的平凡老者,十几年如一日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2005年9月23日早晨,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静静地走完了人生之路,享年93岁。琼珊、老贝、苏艾一起在曼妙地品尝鸡汤,你们认为我的想法如何? 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费尽周折,爬上六米高处,最后成功用胶带纸把叶子粘贴在常春藤上,但却意外从梯上摔下导致全身多处骨折,文章安排这样的结局不是也能很好地突出了贝尔曼的高尚精神吗?作者为何一定要让贝尔曼完成这幅作品而长时间遭受风雨侵袭,并且又如此狠心让贝尔曼失去肉体生命呢? 作者为何起笔安排了两段环境描写,文章完全可以直接从第三段切入,学了这节课你能窥探出高明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