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001版课标)
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2011版课标)
【教材地位与作用】
《繁盛一时的隋朝》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隋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短暂而繁荣是隋王朝历史的特点,从581年杨坚建隋至618年李渊建唐,隋朝仅存在三十八年。它结束了政权分立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启了繁荣开放的隋唐盛世。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⒉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历史作用”等问题,培养分析、处理文字、图片等信息以及学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问题和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⑵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难点】
⒈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
⒉隋炀帝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样一个王朝,(幻灯)它拥有着非凡传奇的历史特性:首先,统一、文明、富强。仓库里面堆积着五六十年吃不完的粮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称为“圣人可汗”;其次,暴虐、造反、短命。它的皇帝修长城、建东都、开运河、游江南,搞得国无宁日、民无宁时,仅仅三十八年就二世而亡。它有着昙花怒放、艳压群芳不可一世的盛景,又有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的混乱不堪。每一个场景都不同寻常、每一个瞬间都耐人寻味。那么,这个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而又瞬间毁灭的王朝是哪一个王朝呢?(学生思考回答)这个朝代又有着哪些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一课《繁荣一时的隋朝》。
师:让我们共同看两幅图片案例,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案例1:
结合案例及教材知识探究: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随国公建立新朝代后发展如何?
(分组讨论案例探究答案)
(展示动态隋朝统一全国图)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这时的江南还有一个偏安一隅的陈朝与北方的隋朝对峙。但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领大军渡过长江,一举消灭了陈朝。华夏神州重归统一,黎明百姓共享太平。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近300年分裂割据的局面。
师:581年杨坚完成了重要的身份转变,建立了大隋王朝。隋朝是中原地区三百年民族融合的产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那么,在这个新时代,作为一个新上任的皇帝,江山来之不易,守之更难,杨坚会采取哪些措施守住来之不易的江山呢?他所建立的隋朝又将何去何从呢?
生:(思考回答措施)
(教师简介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师:统一有利于国家发展、百姓生活安宁,国家政治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创新、发展保障了国家稳步前行,为后来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经济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进行探讨。
(组织学生探究,讨论)
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时,户数在700万左右。到609年时,户数已增加近900万,人口4600余万。17年间,户数增长约29%。唐太宗贞观初年,户数不足300万,经一个多世纪的恢复,到755年时,统计户数约900万,人口近5300万。
——改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农业人口的激增)
材料二:
据《通典》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全国的垦田数19404267顷。至大业年间,增至55854040顷。20年来增长了两倍多。
——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
(垦田面积的扩大)
材料三:
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改编自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
(粮食储藏的丰盈)
师:通过分析这三段材料后,对隋朝经济发展留下来什么样的印象呢?同学们可以试着用一些简单的词语来表达。
生:(思考回答,如繁荣、富足、富有等)
师:诚如同学们回答的那样,隋朝经济的确十分繁荣,元朝的著名的史学家马端临曾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当时隋朝正处于隋文帝统治时期,年号为“开皇”,后世称他统治时的这种治世局面为“开皇之治”。
(过渡:谈及隋朝,无论如何也绕不过这样一项伟大工程,有人认为该工程是“种柳开河为胜游”,批评统治者仅仅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就大兴劳役、致民众于水火而不顾;也有人认为是“至今千里赖同波”,称赞该工程为沟通南北做出来重大贡献。那么,如此两种极端评价下的工程到底是什么呢?请看案例2)
案例2:
愚公移山,多么令人可钦可佩,但毕竟是先人编撰的故事。而万里长城和京杭运河,可就不同了。它们是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从地图上粗略地看,长城跟运河,它所组成的图形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我们中国汉字里一个最最重要的字眼“人”,中国人的人。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
结合案例及教材知识探究:“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大运河的修建有何重大影响呢?
(分组讨论案例探究答案)
师:大运河开凿时间为隋朝时期,具体在位皇帝为隋炀帝。刚刚老师说了两种关于大运河开凿相左的看法,真如历来所说的那样,隋炀帝为了包揽江南美景而开凿运河吗?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材料一:
(显示中国地势图)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
——《隋书·食货志》
(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加强南北交流)
材料二:
“(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7《隋纪一》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师: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有着严肃的政治和经济目的,是隋炀帝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结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下隋朝运河具体开凿情况。
(教师简介隋朝运河开凿、出示隋朝大运河动态示意图)
师:大运河绝对不是一条普通意义上的河流,从地域上而言,它沟通了从南到北的五大水系;从政治上而言,它辐射了东、西(中)、南三个方向。大运河的开凿究竟有何重要地位及意义呢?这么一项大工程,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呢?
材料一:
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
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全长
苏伊士运河
1869年
190.25千米
巴拿马运河
1914年
81.3千米
隋朝大运河
610年
2000多千米
(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以及最长的人工运河)
材料二:
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潜商旅,来往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177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材料三:
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潜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世实受其利焉。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材料四:
唯汴水(注:通济渠段)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宋史·河渠三》志第46
(泽被后世,促进后世朝代发展)
师:中国自古就有修运河的传统,但是隋炀帝以前所有的运河都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编织起一条覆盖全国、施惠千秋的水道网,从来就没有人想过,也没有人做到过,但是隋炀帝做到了。岁月蹉跎,流不尽大运河水;时光荏苒,君不见隋时运河。今天我们无法看到隋朝修筑大运河以及大运河繁忙航运的场景,只能借助我们的无限想象。但是老师可以带着同学们通过图片领略今天大运河的“风光”。(幻灯显示大运河污染图片)
案例延伸分析1:
“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古人曾这样描写京杭大运河的通州河段。但近日,从通州运河奥体公园附近,到下游潞阳桥长约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河面上,却漂浮着众多死去的草鱼。“从去年开始,几乎每隔一个星期,就有死鱼漂在河面上,这些死鱼都是从北边上游漂流下来的。”
——摘自《新京报》2011年6月19日
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调研发现,在许多地方,大运河在城区是人工拦截的景观和水柜,但在城市下游却成了垃圾场。在北运河屈家店枢纽附近河段,记者看到河道两侧堆满垃圾,部分河床中种植着作物;在南运河独流镇附近河段,许多村民的平房甚至楼房就建在河边,河道最窄处仅一米左右,河水表面“绿膜”覆盖,两岸垃圾成堆。
——摘自新华网2014年11月1日
结合案例及相关知识探究:大运河没有惊涛骇浪,却承载着2500多年的中华文明,她一路走来见证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沉沦和复兴。但是,面对大运河的污染、破坏你有何感受?对于文物遗产、遗迹的破坏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对待呢?
(组织学生探究、讨论)
师:对于古代的文化遗产我们要身体力行的去维护、去保护,有一些文物失去就不会再有,犹如今天过去了你再想找回那是无法做到的。希望我们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珍惜、去珍视我们身边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大运河污染已成事实,那么,留给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用心的去呵护去保护,去年6月22日的一个重要国际会议让我们对大运河的保护看到希望。(显示大运河申遗成功视频)
师:今天,我们通过上面知识的学习,看到隋朝统一大江南北,带来了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隋文帝的开皇之治让隋朝繁盛一时,为后来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朝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仅二世而亡。作为第二代君主的隋炀帝,可以说是一个以“恶”出名的皇帝。在市井传说中,他荒淫无道、凶狠残暴。在正史记载中,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显示隋朝民役简表)千百年来他已经固化成为人们心目中昏君和暴君的典型。然而,一善固然不能遮百丑,一罪也不能废百功,当英雄与魔鬼、有为与无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到底该怎样评价这位悲情帝王呢?
案例延伸分析2:“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⒈隋炀帝眼中的隋炀帝
隋炀帝曾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2《隋纪六》
⒉百姓眼中的隋炀帝
挽舟者歌
(隋)无名氏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和东都洛阳一样,一个伟大的工程不能惠及当时的老百姓,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不能体恤自己的子民,一个高速前进的王朝怎么也不肯等等自己的百姓,让他们喘口气 、休养生息一下,这样一来,离心离德的情绪不就出现了嘛。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对隋炀帝的统治,对隋朝的发展可不是好事。)
⒊史学家眼中的隋炀帝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硕导,中国古代史(隋唐史)副教授
⒋你眼里的隋炀帝???
结合案例及相关知识探究:隋炀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历史上真正的隋炀帝呢?
(重在强调历史人物的分析方法、强调历史学习的证据意识)
师:唐太宗曾经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茨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应答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一个皇帝最重要的任务,绝不是逞个人主义英雄,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强迫所有人去服从自己的意志,而是要把自己的梦想、官员的梦想和老百姓的梦想整合到一起,带领所有人去实现这个梦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过错而完全抹杀隋炀帝的功劳:统一南北、西巡张掖、科举兴、西疆宁,大唐盛世的光彩中,隐约可见隋炀帝的背影;大运河沟通南北,如金色的血脉滋润众生;洛阳城巍峨天下,在千百年的风雨中见证兴衰、承载文明,它们已经为“伟大的暴君”书写了他真实的墓志铭!
【结语】
有这样一个比喻老师非常欣赏:隋朝是刚,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当刚柔相济、骨肉相连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历史阶段——隋唐盛世诞生了。人们常常议论唐朝的豪迈气象,那么,唐朝的盛世是如何开创的呢?它与隋朝又有何关系呢?这就留给下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探讨。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参考资料:
1.魏征:《隋书》,中华书局,2008.
2.杜佑:《通典·州郡典》,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3.李吉甫:《元和郡县制》
4.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2.
5.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6.胡戟:《隋炀帝的真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袁刚:《隋炀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
8.蒙曼:《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上下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9.张帆编著:《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陈少峰编著:《鼎盛于革新:隋唐至明中叶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蒙曼:《蒙曼说隋.隋文帝杨坚》(上下卷),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12.姚世仁:《大隋王朝的兴亡》,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注:以上古籍史书可参考汉典网站,网址为http://gj.zdic.net/
课件22张PPT。人教版7年级下册繁荣一时的隋朝统一、文明、富强暴虐、造反、短命有这样一个朝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繁荣一时的隋朝下七年级 长春外国语学校 蒋勇案例1: 结合案例及教材知识探究: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随国公建立新朝代后发展如何?建康南京长安西安长江河黄渤海东海海南陈隋隋灭陈路线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7年,隋灭后梁。589年,隋灭陈,
南北重归统一。隋 朝 的 建 立 与 统 一 材料一:隋朝统一全国时,户数在700万左右。到609年时,户数已增加近900万,人口4600余万。17年间,户数增长约29%。唐太宗贞观初年,户数不足300万,经一个多世纪的恢复,到755年时,统计户数约900万,人口近5300万。
——改编自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材料二:据《通典》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全国的垦田数19404267顷。至大业年间,增至55854040顷。20年来增长了两倍多。
——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三: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改编自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上》农业人口的激增垦田面积的扩大粮食储藏的丰盈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为后来经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经济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呢?案例2: 愚公移山,多么令人可钦可佩,但毕竟是先人编撰的故事。而万里长城和京杭运河,可就不同了。它们是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大的建筑工程。从地图上粗略地看,长城跟运河,它所组成的图形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我们中国汉字里一个最最重要的字眼“人”,中国人的人。 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改编自《话说运河》解说词 结合案例及教材知识探究:“阴柔一捺”的大运河修建于何时、目的何在?大运河的修建有何重大影响呢? (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材料一: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
——《隋书·食货志》加强南北交流 “(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7《隋纪一》材料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涿郡北京江都余杭杭州长安洛口仓广通渠扬州洛阳洛阳西安西新开凿的大运河河段都城在天然河道和旧运河基础
上修建的大运河河段洛阳涿郡余杭渤海东海605年605年608年610年605年开始开凿各段运河的年代隋朝大运河阅读教材和以下材料,思考: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及意义?材料一: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1869年1914年610年190.25千米81.3千米2000多千米大运河与世界上著名人工运河进行比较隋朝大运河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名通济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潜商旅,来往不绝。
——杜佑《通典·州郡典》卷177材料三: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潜运,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世实受其利焉。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材料四:唯汴水(注:通济渠段)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宋史·河渠三》志第46案例延伸分析1: “渔歌飘渺飞檐外,帆影参差玉浪中。”古人曾这样描写京杭大运河的通州河段。但近日,从通州运河奥体公园附近,到下游潞阳桥长约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河面上,却漂浮着众多死去的草鱼。“从去年开始,几乎每隔一个星期,就有死鱼漂在河面上,这些死鱼都是从北边上游漂流下来的。”
——摘自《新京报》2011年6月19日 记者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调研发现,在许多地方,大运河在城区是人工拦截的景观和水柜,但在城市下游却成了垃圾场。在北运河屈家店枢纽附近河段,记者看到河道两侧堆满垃圾,部分河床中种植着作物;在南运河独流镇附近河段,许多村民的平房甚至楼房就建在河边,河道最窄处仅一米左右,河水表面“绿膜”覆盖,两岸垃圾成堆。
——摘自新华网2014年11月1日 结合案例及相关知识探究:大运河没有惊涛骇浪,却承载着2500多年的中华文明,她一路走来见证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沉沦和复兴。但是,面对大运河的污染、破坏你有何感受?对于文物遗产、遗迹的破坏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对待呢?隋朝大业年间民役简表隋炀帝眼中的隋炀帝 隋炀帝曾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2《隋纪六》案例延伸分析2:“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百姓眼中的隋炀帝挽舟者歌
(隋)无名氏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史学家眼中的隋炀帝 “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所以才会有“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说法。换言之,他没有处理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关系,反而成了罪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才是隋炀帝最大的问题。”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硕导,中国古代史(隋唐史)副教授百姓眼里的隋炀帝隋炀帝眼里的隋炀帝史学家眼里的隋炀帝你眼里的隋炀帝??? 结合案例及相关知识探究:隋炀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历史上真正的隋炀帝呢?本课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