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重点】
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
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蔬菜水果也有“姓”哦! 有姓胡的,如胡桃、胡姜,胡萝卜。有姓番的,如番薯、番茄。有姓洋的,如洋葱、洋姜。除了洋葱、番茄,明代还引进哪些蔬菜水果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全班大声朗读。?
二、新授课:
本节课,我把课本117页插图提到的施复夫妇设计为本课的主人公,他们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苏州,靠纺织丝绸发家致富。希望学生用课本的知识来补充他们的日常生活、理解他们发家致富的秘诀,甚至给施氏家族编写一个符合时代背景的结局。
我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了三个场景:
场景一:日常生活 场景二:创造财富的机房 场景三:施氏家族后传
场景一:日常生活(共创设三幕,主要是解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两块内容)
第一幕
夜晚,在纺织机前劳累了一天的施复夫妇坐在院子里葡萄架下休息,喝着小酒,还能吃着这些由国外引进的( 、 、 )下酒小吃,心情甚是惬意。院子外的田野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除了水稻,还种了一些原产南美洲的( 、 )。
第二幕
施复夫妇所生活的城市苏州是明代的( )中心。后来,有一个城市超过了它,那便是( )。在施复夫妇的苦心经营下,他们生意红火,财源广进,生活富足。他们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饭桌上的碟、碗,书桌里的花瓶,花纹优美、造型多样,都是精挑细选过的,去到了当时中国的瓷都 ( )选了花色精美的 ( )瓷器。
第三幕
施复夫妇生产的丝绸光彩润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许多商人携带重金来采购他们丝绸,贩卖到( )和( ) 等这些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这些大商人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主要是山西的( )和皖南的( )最为著名。
场景二:创造财富的机房(了解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随着丝绸的热销,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他们并不满足,不断购置织机,不再自己织绸,而是专门雇人(机工)织绸。施复夫妇就成了大机户,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这种现象被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 ( ) ,机工就是早期的( ) 。他们之间这种( )的关系,是一种( )性质的生产关系。
场景三:施氏家族后传(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施复夫妇把雄厚的家业都传给了子孙后代,到了清朝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到了清朝,他们的丝织业却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因为当时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推行“ ”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到了清朝中后期,他们家道中落,因为清政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政策,所以那些光彩润泽的丝绸很难卖到国外,他们失去了巨额的外贸收入。他们的丝绸只能长途跋涉到达( )这个唯一的港口销往海外。
小结: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两百多年,到1840年鸦片站爆发,英国人用武力撞开中国大门,大量倾销廉价的棉纺织工业品,施氏家族彻底破产了。
设想:长眠于地下的施复夫妇也许会问:皇上,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害我们家道中落,家业失传,泉下含恨。
学生表演情景剧《乾清宫议政》并结合材料,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
论从史出:
材料一: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道光皇帝:“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勾结外国人),以窥中土” ——(《重篹福建通志》)
原因:1、前提:清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政策。
2、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3、主观原因:清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学生阅读课文并描述)
教师:当清政府的海禁使中国船队在东南亚海面销声匿迹时,欧洲各国政府却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掠夺,其中英国屡挫强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又将殖民侵略的矛头对准了哪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中国)
结合视频《闭关锁国带来的后果》,谈谈闭关锁国的利弊。
影响: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闭关锁国作为一种消极落后的防御政策,是无法阻挡西方坚船利炮的殖民侵略的。相反会严重妨碍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停滞和倒退。比如,海禁的施行,使中国的商品失去了广阔的海外销售市场,也因此阻滞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迟缓, 19世纪末,当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却仍处在工厂手工业的时代!)
②消极: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中国因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更不能及时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于是,曾经以四大发明而领先于世,推动过世界前进的中国落后了,且差距日益拉大,最终在反对西方国家侵略、奴役、压迫的过程中失败,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情景反思,升华历史
学生探究: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启示:积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三、课堂小结:
古今对比,我们更深切的感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等封建政策、制度导致中国各方面的落后, 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开始在屈辱中不断地抗争,维护着民族的尊严。正是基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毫无畏惧地加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中。
四:随堂练习(见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二、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过程、影响
课件32张PPT。农学家石汉有过这样精辟的总结:
大凡姓“胡” 的蔬菜多从西汉两晋由西北传入,如胡桃、胡姜,胡萝卜。
大凡姓“番”的蔬菜是从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传入,如番薯、番茄。
大凡姓“洋”的蔬菜,是在清朝时传入,如洋葱、洋姜。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蔬菜、水果也有“姓”哦!有姓胡的,姓番的,姓洋的。你能举例吗?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大量引进外来高产农作物;棉纺织、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2、掌握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
3、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以史为鉴,体会改革开放政策。?
重点: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
难点:明清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同学们好,我们是本课的主人公,我们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苏州,靠纺织丝绸发家致富。你们能用课本的知识来补充我们的日常生活、理解我们发家致富的秘诀,甚至给施氏家族编写一个符合时代背景的结局吗?
场景一:日常生活场景二:创造财富的机房场景三:施氏家族后传场景一:日常生活夜晚,在纺织机前劳累了一天的施复夫妇坐在院子里葡萄架下休息,喝着小酒,还能吃着由国外引进的( 、 、 ) 下酒小吃,心情甚是惬意。院子外的田野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除了水稻,还种了一些原产南美洲的( 、 )。
第一幕玉米、甘薯花生、向日葵、马铃薯花生米、葵瓜子、薯片施复夫妇所在的城市苏州是明代( )中心。后来( )的丝织业赶超苏州。在施复夫妇的苦心经营下,他们生意红火,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有钱之后,他们不断提高生活品质,饭桌上的碟、碗,书桌上的花瓶,花纹优美、造型多样,都是精选自中国瓷都 ( ) 所产的 ( )瓷器。第二幕丝织业南京景德镇青花苏州的丝绸南京的云锦 云锦是丝绸中最高贵的一种,有“寸锦寸金”之说。青花瓷元代青花云龙梅月纹玉壶春瓶明 青花云龙纹笔洗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施复夫妇生产的丝绸光彩润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许多商人携带重金来采购他们丝绸,贩卖到 ( )和( )等这些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这些大商人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主要是山西的 ( )和皖南的 ( ) 最为著名。第三幕南京北京晋商徽商乔家的商业字号有200多处,流动资金就有白银700-1000万两,再加上各地房产,乔家的资产相当于现在的八、九十个亿。 【乔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宅院,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共有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学和居住民俗研究价值,故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从南方推向北方纺织中心:商贸城市:景德镇的青花瓷苏州、南京北京、南京规律:任何朝代的商业大都市一定包括它的都城。 商人群体:晋商 徽商?封建制度 (农业)高产作物(手工业)技艺先进(商业)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场景二:创造财富的机房施复夫妇一开始只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还种了半亩桑田,靠缫丝织绸为生。随着丝绸的热销,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他们并不满足,不断购置织机,不再自己织绸,而是专门雇人(机工)织绸。施复夫妇就成了大机户,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
户机
工雇 佣 被雇佣早期资本家早期雇佣工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机户”各指什么?场景三:施氏家族后传施复夫妇把雄厚的家业都传给了子孙后代,一直到了清朝,他们的丝织业却不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因为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推行“ ”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重本抑末虽然我们资本雄厚,可是地位低啊!场景三:施氏家族后传 到了清朝中后期,他们家道中落,因为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政策。所以那些光彩润泽的丝绸很难卖到国外,失去了巨额的外贸收入。
他们的丝绸只能长途跋涉到达 这个 唯一的港口销往海外。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两百多年,到1840年鸦片站爆发,英国人用武力撞开中国大门,大量倾销廉价的棉纺织工业品,施氏家族彻底破产了。
闭关锁国广州百年家业,不复存在。“闭关锁国”政策(原因、过程、影响、启示)含义: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情景剧:《乾清宫议政》
情景剧:乾清宫议政旁白:昨日英国特使马葛尔尼晋见乾隆皇帝,提出建立长期商业据点,互通贸易的想法。乾隆帝决定于今日在乾清宫交由百官商议。
大臣甲:启奏皇上,我大清入关初40年,严厉禁海,片板不准下海,圣祖爷收复台湾后,开放海禁,置4港口。近年来,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往来日久,臣恐我之领土受外敌入侵。请皇上速决。
皇帝:嗯,近来朕也有所耳闻,其他爱卿以为如何?
大臣乙:皇上,臣附议,我中华自古乃农业之大国,以农为本,农富则国富,实无需过重于商。
英国特使:NO,NO,NO。尊敬的皇帝陛下,我奉乔治三世陛下之命,带来了蒸汽机和先进的生产机器,希望与贵国互通贸易,共享永久之好。
皇帝:呵呵,我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需外国货物以通有无。如贵国所需我之物产,我天朝可适当给与恩赐。
旁白:特使面露难色,大臣丙突然跪下,语气深沉。
大臣丙:皇上,臣冒死进谏,当今之世,风起云涌,变幻莫测,如若全然封闭,恐损国体,何不只开一通商口岸?
旁白:乾隆帝沉思片刻,接着大笑道
皇帝:哈哈哈,爱卿不愧为朕之肱骨之臣,思虑周全,甚得朕意,今日开怀,于圆明园宴请各位爱卿。
3人齐呼:吾皇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旁白:公元1757年,即大清乾隆22年,清政府下令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从此成为对外贸易的唯一主角。1、前提:清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政策。
2、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
3、主观原因:清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乾隆帝给英王的赦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嘉庆皇帝曾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撮尔小国些微货物哉?”皇上,为什么要闭关锁国?害我们家道中落,家业失传,泉下含恨。
1、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 )政策
2、统一台湾后,开放( ),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了严格的限制;3、1757年,只开放( ),特许(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禁海四个港口“广州十三行”广州“闭关锁国”的表现广州通商口岸十三行官员和外商洽谈贸易只能住指定会馆,不能在广东过冬,
不能向中国商人借款,不能打听商业行情。
——《防夷五事》“闭关锁国”政策利弊谈(影响)利(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弊:
消极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200公斤左右,美国接近1000公斤;中国年产铁不及法国1/10,不及英国1/40。1840年 已全面落后于西方“闭关锁国”政策利弊谈利: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弊:
消极谈古论今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今天 ……?“闭关锁国”的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汉朝 对外开放 国力强盛明清经济发展农业商业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阻碍闭关
锁国中国落后于世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系统小结根源封建制度落后说明导致根源发展缓慢当堂达标:
1 、 青花瓷产于我国的
A 北京 B 南京 C 苏州 D 景德镇
2、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是
A 纺织业 B 制瓷业 C 冶铁业 D 商业
3、清朝统治者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推行的政策是
A 以农为本 B 重本抑末
C 鼓励官办工商业 D 闭关锁国
4、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可见,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A 清政府物质丰富 B 害怕人民的抗清斗争
C 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D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5、清朝最后只留下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它是
A 广州 B 宁波 C 泉州 D 南京
6、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A.商品经济的出现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手工作坊的出现 D.城市的出现7、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课堂总结:??
明清时期,大量高产农作物的引种、手工业技艺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封建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应运而生,但类似于“闭关锁国”这种背离世界发展潮流的封建国策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大势,同时也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的进程。1840年,英国殖民者用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开始在屈辱中不断地抗争,维护着民族的尊严,这些我们将在中国近代史中来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