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专题 《想北平》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专题 《想北平》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1 09:0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光彩”的写法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对故都的至深的爱。
教学重点: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北平的至爱的。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有个成语,叫“莼鲈之思”。这个成语和一个吴江人有关,他便是晋朝的张翰。那年,他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就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kuai),便辞官。“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张翰吟着《秋风歌》回到了家乡吴江。
难道张翰就那么嘴馋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他想念故乡了。只是他把思念故乡的情感和莼菜鲈鱼联系了在一起。
此后, “莼鲈之思”便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陆游、辛弃疾、郑板桥、刘基等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过莼鲈之思的吟咏。
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很多时候是由一些细小的开始的。一条蜿蜒的小路,一株遍体疤痕的老槐树,一杯翡翠般碧绿的熏豆茶,一声“阿有旧货卖特”的吆喝,都能激活游子的乡情。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那片生养自己的故土。
老舍的《想北平》,(板书课题)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出能让自己听到的声音,带着感情)
三、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起来交流阅读收获。
提示学生:可以从文章内容和写法等方面来说。让学生默想片刻;学生回答时教师尽量不作结论性评价;估计学生的回答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并划出来]
(在老舍的心中,北平是一个怎样的北平?)
(在老舍的心中,北平有哪些个好呢?)
复杂而有边际
安适
北平 动中有静,
自然
书多古物多
花多菜多果子多……
巴黎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北京的这些特点的?(对比)
作者把北平与巴黎对比。
巴黎是被称为“万城之冠”的,埃菲尔铁塔、毕加索博物馆、卢浮宫、凯旋门、凡尔赛宫、塞纳河……这一切,对不少中国人来说,都是那么地令人神往。
然而,作者通过对比,却实实在在地比出了北平的种种好来。
3、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强调对北平的想,突出对北平的爱)
4、教师借机举例说明运用对比的好处。(朱自清《绿》:“梅雨潭闪闪的绿招引着我们……我曾见到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那醉人的绿呀!” )
(运用对比写出了梅雨潭那不浓不淡恰到好处的绿,这种对比的手法,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妨可以一用。比如如果要我们写江中之景,上一次我要求大家运用多种角度,可以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角度,也可以远近上下远眺近看或俯视仰观等空间角度。而实际上除了运用多种角度来写景,我们还可以运用对比,比如把江中之景与你初中母校之景对比,或者与去过的其他学校之景对比,这样,不但会使你写江中景色文字很丰富,而且更能突出江中景色的特点来)
5、作者写了平常景日常事家常物,来表现北京与众不同的特色,赞说北京的种种好。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些琐小的景、事、物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归纳:如果只是一个游客,像我们,去过一二趟北京,只能对它有个大概了解;如果只是一个北平的客居者,即便是文学高手,像郁达夫,也只能像《故都的秋》一样,对北平作一番细致但是偏于客观的描述。作者生于北平长于北平,到二十七岁才离开北平,对北平的每一点每一滴都烂熟于心,对北平的每一事每一物都饱含着热情。他津津有味地说着雨后什刹海的蜻蜒、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带着泥点的韭菜叶、带霜的玉李……,这些东西,也许在他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不屑一提的,可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远离故土的赤子“谁不说俺家乡好”呢?有人说,老舍的心头系着的是一个北平情结。而这些细小的材料正表现了他的北平情结——他深爱着北平。正因此,他才会“想北平”啊。
6、文章中流露出作者对北平的思恋之情热爱之情。
7、小结: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我又一次的体会到了“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正确性了。人们常说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当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读了一篇文章以后,有了自己对这篇或多或少的理解,那么我们就向文学鉴赏迈进了成功的一步。
四、重点探讨文章的情
1、刚才有同学提到文章中抒写了作者对北平的思恋之情和热爱之情。请大家细读课文,看看你认为文章二三两小节里的哪些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是最精彩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以及理由)
2、让学生带着感情自由地出声地读二三两小节,然后让班中朗读最好的同学起来读。(读后给以鼓励性评价)
3、要求学生反复吟读最后一句,思考这一句的含义以及作用。
(1) 从结构上来说点题,照应前文。
(2) 从情感上来说,写出了对北平的至深的爱意。感情发展到了难以抑制的高潮。
(3) 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让读者回味、思考的空白。
(4) “不再说了”,但是能因为“不说”就不想了吗?此时无声更胜有声啊!
4、简介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另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弱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五、总结
1、我们爱家,当我们想家的时候,会打个电话;我们和某人友情至深,当我们想他的时候会写信寄卡。老舍深爱着北平,他想北平了,怎么办?他便写下了《想北平》。因“爱”而“想”,因“想”而“写”,以“写”抒“爱”。(连接线段,完成全部板书)
2、为“写”而抒情就可能矫情,“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只有因情生而写成的文章,才能感人至深。
3、老舍写到未了的时候“落泪”了,多情的同学读到此处,恐怕心里也早涌起一股酸酸的热流了。而我们有些住宿的同学可能已经沉浸到对家人,对家乡的思念中去了。
六、请几位住宿的同学谈谈想起了家或家乡的什么。(说不准若干年后,客居他乡的你,也成了“莼鲈之思”的主人公了。)
(给予肯定性评价,鼓励学生课后把对家乡的情感写下来。或者索性以布置小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课后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