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3 10:1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化规律
课时设计说明 课标要求: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掌握元素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掌握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实验探究、合作学习、逻辑推理等能力。
课时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 1第四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1课时内容。本节课是对必修1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归纳,从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与此同时也是学生往后学习化学的理论指导,因此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指导元素周期性变化归纳过程中注重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观念。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①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在第一节学习了碱金属的金属性和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初步构建了主族元素性质变化的相似性以及递变性规律;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利于学习元素的性质,除此之外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初步了解元素的性质。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氯、溴、碘、钠、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②前置学习: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已经掌握碱金属的金属性和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从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化合价相结合,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分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递变性。【能力水平】学生具备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具备科学探究的意识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年龄特征】高一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充满好奇心。【学习障碍】元素周期律具有抽象以及系统的特点,学生逻辑思维不够缜密,缺乏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未能从本质理解化学性质递变规律间的联系,对相关概念术语表述不准确。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以及化合价的变化,半径的变化,绘制坐标图,感受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原子半径等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科学探究”学科核心素养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通过实验比较,认识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通过信息提取,并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对非金属性等随元素原子序数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3. 通过实验现象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描述和解释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建构元素周期律
课时重难点 重点:1-18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难点: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归纳法 ,讲授法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课时教学思路
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数据分析、规律预测
教师活动 【情境一引入】【思考】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和原子的结构以及元素的性质, 它们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板书】元素周期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07-108页表4-5完成108页的思考与讨论 思考并讨论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过渡】为了更直观的看出变化趋势,咱们可以将它们绘成折线图以及柱形图【教师】PPT展现折线图以及柱形图【教师】为什么 【过渡】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1-8)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周期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升高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8【板书】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提取重要信息并讨论【回答1】结构决定性质【回答2】核电荷数决定位置阅读教材P107-108页表4-5【回答1】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回答2】 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回答3】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学生看PPT【回答4】同一周期从左往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 学生聆听学生看PPT并讨论得出规律: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回答】: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增加。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学生聆听分析折线图以及柱形图对比得到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知道化学也可以唱成歌,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2为了更直观的认识元素的半径,主要化合价,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将它们绘成折线图或者柱形图;让学生自主寻找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诊断发展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的素养。
环节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 【问题】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讲授】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根据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哪一程度 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来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根据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以及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实验内容 109页思考:与钠和水的反应相比,镁和水的反应难易程度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教师】带着疑问咱们一起来看下老师演示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讲授】镁与水反应需要加热,反应更困难说明钠比镁金属性更强【教师】接下来演示第二个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写出氢氧化铝与强酸强碱反应的离子反应 ,说明书写的依据【教师】经过老师的演示实验,同学们都了解实验的原理以及现象,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过渡】金属与水反应越剧烈说明越活泼,金属性越强 ,氢氧化铝沉淀既溶于盐酸溶液又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说明既有酸的性质又有碱的性质,碱性比氢氧化镁弱 ,从而得出 NaOH> Mg(OH)2>Al(OH)3 【板书】(1)金属性:Na>Mg>Al (2)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NaOH> Mg(OH)2>Al(OH)3【教师】规律不一定非得通过从零开始的实验探究得出,也可以分析归纳已经存在的科学事实得出请看PPT比较酸性的强弱【问题】由资料1、2可推出非金属性强弱若何呢? 【讲解】从两个表格咱们不难看出:单质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容易,氢化物越来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说明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过渡】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说明单质得电子能力增强【板书】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 :硅 → 氯 逐渐增强元素非金属性: 硅 → 氯 从左到右由弱到强【问题】通过以上3组科学探究活动,第三周期元素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教师】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加,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解】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板书】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讲解】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构建模型、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 学生聆听学生阅读实验内容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回答1】镁与水反应需要加热,反应更困难Mg+ 2H2O = Mg(OH)2+H2↑学生聆听学生观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并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在黑板上写出:Al(OH)3+3H+=Al3++3H2OAl(OH)3+OH-=AlO2-+2H2O 学生聆听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并思考酸性的强弱:H 2 SiO 3 < H 3 PO 4 < H 2 SO 4 < HClO 4 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所给的信息,分析总结第三周期非金属性的变规律【回答】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 认真听老师讲解引导,做笔记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回顾,梳理知识【回答】同一周期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解,获取知识【回答】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设计意图1问题引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2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推断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构建。通过思维建模,归纳总结,加深印象。
(可按本表格的式样自行按需延长)
板书设计元素周期律定义: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2.(1)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减弱Na>Mg>Al (2)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NaOH> Mg(OH)2>Al(OH)33.非金属性:从左到右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 :硅→氯 逐渐增强非金属性: 硅→氯 由弱到强
作业设计1.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C. 元素质子数逐渐增大 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2.下图表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或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的变化。该图中纵坐标表示( )A.电子层数 B.最外层电子数 C.最高化合价 D.原子半径3.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C < N < O B. 稳定性:SiH 4 < HCl < PH3 C. 非金属性:Si < P < Cl D. 酸性:H3PO4 < H2SiO3 < H2SO4 1.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元素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C. 元素质子数逐渐增大 D.元素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2.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C < N < O B. 还原性:SiH 4 < PH3 < HClC. 非金属性:Si < P < Cl D. 酸性:H3PO4 < H2SiO3< H2SO4
教学反思与评价
多媒体教学:运用希沃白板教学方式,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通过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呈现元素周期律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实验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元素周期律相关实验。通过实际实验操作,观察不同元素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合作学习,研究讨论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性规律和预测某些元素所具有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加深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教学改进与反思 优点:1、课堂情境引入很新颖,把化学唱成了歌,简单实用。2、课程结构细腻,板书设计合理。3、注重学生实验的探究对元素周期律规律的理解,注重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教师为辅导。4.习题设计合理,具有代衣性,内容贴切,层认突出,曲我入深,符合学情。5、教法多样化,课件简洁明了。改进:1、适当加入实验设计习题,这样能更贴近高考,深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同学们的实验设计能力,落实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2、题目具的层次性、针对性还可再加强。3、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课堂上多请他们回答问题,消灭低分。
素养情境
评价情境
活动情境
知识
任务
情境
了解化学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找出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通过视频,考察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播放化学生僻字视频素原子结构和化合价图片
通过分析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半径,核外电子变化规律,构建认知模型
同周期化合价和原子半径,核外电子排变化规律
分析总结同周期化合价和原子半径,核外电子排规律
分析总结同周期化合价和原子半径,核外电子排不规律
展示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半径和化合价图片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科学探究和创新精神
同周期金属性强弱规律
实验探究同周期金属性强弱
实验探究同周期金属性强弱
老师实验,学生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同周期金属性 强弱,构建科学探究精神
展示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酸性强弱,与氢气反应条件,氢化物稳定性表格
同周期非金属性强弱规律
分析总结推测同周期非金属性强弱
根据已有的知识以及提示推测同周期非金属性强弱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通过表格知识推测结论,构建证据推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