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教案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激趣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的课文上曾有一首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吧。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老师点拨】背诵得非常棒,现在我想考考大家,“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句中“小谢”指谁?
【过渡】谢朓。谢朓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秀丽,深受诗仙李白的推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投影)。
【教学目标】
1.掌握这首诗的朗读技巧,体悟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
9::30分
二、反复诵读,体悟诗人情感。(10分钟)
1.一读:学生集体诵读,正音,板书。
还(huán)、涘(sì)、甍(méng)、绮(qǐ)、霰(xiàn)、鬒(zhěn)
听音频范读。
【诵读指导】非常有感染力,那我们来跟读一下,比较一下你读的和音频读的有什么区别?
3.学生跟读,比较异同。
【朗读指导】诗歌朗读的快慢是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关的,如果抒发的情感是悲伤的,那我们就会读的慢一点,所以,同学们跟音频朗读的区别就是在情感的把握上。
【提问】那么直接表现情感的字眼有哪些?
怅、泪
【提问】在这首诗里面,抒情部分是哪几句?
PPT【明确】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引导提问】诗人归期未定,“佳期怅何许”,在这里,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京城的眷恋之情、怀乡之情。因此,本文抒发的是哀伤之情。
(板书)哀情
【朗读过渡】因为情感是哀伤的,所以需要把节奏慢下来,做到“灞涘/望/长安 2/1/2”,语调低沉点,感情基调要哀伤点。
【示范】例如,佳期怅 何许,泪下如 流霰。有情知 望乡,谁能鬒 不 变?
齐读:学生再次诵读,初步感知。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
9:40分
三、品味写景佳句,欣赏谢诗清新秀丽的艺术美。(15分钟)
【过渡】
读得很好,同学们,任何情感的抒发都是有缘由,有其触发点的,那么是什么事让诗人产生这种哀伤的怀乡之情呢?首先,我们来看下这首诗的题目:
1.破题。
【提问】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PPT在这里,以“望”字领起全诗。诗人登高回望京城,围绕这个“望”字,究竟望见了什么?请大家用1分钟的时间找出这首诗的写景句子有哪些?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引导语】这首诗的写景历来受世人所称道,我们一起来诵读写景的名句。
【提问】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在这六句写景佳句,你们最喜欢哪一句呢,讲一下你喜欢这一句的理由?讲给你的同桌听。(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鼓励表扬。
修辞手法:比喻
描写手法:色彩明丽结合,动静结合,高低结合,视听结合。
字词锤炼:在写景的诗句中,诗人往往对字词的锤炼非常的讲究。像覆,满,散,静。
【示例】千古传诵的名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比喻得当。把灿烂的余霞比作散开的锦缎,清澈的江水比作明净的白绸。形象生动,具体。
采用对比,一是色彩对比,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3)精于选词。前句的“余”和“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的“澄”和“静”:因为江水的“澄”才显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提问】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些写景的句子,你会用哪一个字?
美——乐
【板书】美景
前面老师也讲到,朗读诗歌快慢是与诗歌的情感有关,那如果是愉快的事情,就读得明快些,跳跃些。根据老师刚才的指导,请同学们再来读一下这一首诗的写景部分。
【朗读】学生朗读感受写景句子的美。
PPT
【归纳】如果单纯从景物描写本身来看,诗人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春晴晚景图,这幅画面充满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音响,春天的气息。
结合前面的情感分析,我们来整体观照这首诗歌,一个是美景,抒发的却是哀情,在这两部分之间,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
【板书】衬托(反衬)
【明确】以乐景写(衬)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解释“乐景”?
如果景物的色彩是明朗的,如红、绿、青、翠、嫩、白、明亮等等。
或者景物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如清风、红花、绿叶、鸟鱼虫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心情舒畅的景色。
【分析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结合我们刚学的这首诗,诗人为何要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钟思考)
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倍增其哀。诗人把景物写得越美,就越能表现出他依依不舍的怀乡之情。到他离开京城,想到自己归期未定,才会引起他无限的眷恋。
【过渡】学完了这首诗,同学们最后来齐读一下这首诗。
【归纳小结】这首诗,诗人的感情是波澜叠起的。诗人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将京城的美景和自己对京城的眷恋之情融为一体,构成了这首诗完整的艺术境界。
【背诵】尝试背诵诗歌。
9:55分
知识巩固——“以乐景衬哀情”(10分钟)
以乐景衬哀情在其他诗歌中也常有运用,现在我们来做两道题来巩固一下。
【问题引导】现在,我们来做一道关于乐景衬哀情的选择题:
【提问】题目:下列诗句中,哪句没有运用“以乐景衬哀情”表现手法的是(D)3分钟(解释)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国维《送元二使安西》)
C.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高考链接】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高考题例析(2005年全国卷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三、四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闹衬寂。表现了诗人寂寞、凄凉、哀伤的心境。
【分析】本诗乐景衬哀情集中体现在后两句。芳树鲜花开满枝头,一路上山花烂漫,鸟语宛转。但从“花自落”“鸟空啼”二字可以看出,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花自开落,任鸟自鸣自啼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这些美景对于诗人没有一点的吸引力。越是漂亮的景色,越是悦耳的鸟鸣,对于诗人来讲就越显得孤单和寂寞。以乐景衬哀,以闹写寂,衬托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凄凉之情,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课件15张PPT。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徐伙珍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体悟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一、读抒情请找出诗歌中抒情部分的句子。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一、读晚 登 三山 还望京邑时间地点事件 析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二、赏写景 请找出诗歌中写景句子。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这六句写景佳句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两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1)比喻得当。形象生动,具体。
(2)采用对比。一是色彩对比,绮红练白,对比鲜明。
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
(3)精于选词。“余”和“散”, “澄”和“静”。
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精华鉴赏二、赏写景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这些写景的句子,你会用哪一个字?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哀情三、析美景以乐景衬哀情四、练习巩固 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以乐景衬哀情”表现手法的是
( D )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国维《送元二使安西》)
C.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高考题例析(2005年全国卷)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此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平息不久。
三、四句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闹衬寂。
表现了诗人寂寞、凄凉、哀伤的心境。练习: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欧阳修玉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