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鉴赏独特叙述视角
2.分析艺术手法,概括人物形象
3.结合背景资料,分析文章的“自传”性质
4.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情节,分析叙述艺术
2.概括人物形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学校计划拍摄一集名为《暗影中的童年:大卫·科波菲尔的童工岁月》的短片,现在需要设计关键场景的分镜脚本。请你完成本篇课文的解读,并参与最后的脚本创作。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咄咄(duō) 污垢(gòu) 颤抖(chàn) 佣金(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琢磨(zuó mo) 邋遢(lā ta) 慰藉(jiè)
2.解释词语。
咄咄怪事:形容不合常理、令人惊讶的怪事。
屈尊俯就:委屈对方俯下身将就你。有对方高人一等、看不起人的意思。
时来运转:本来处境不利,时机来了,命运也有转机,情境有了很大变化。
有朝一日:意思是将来有那么一天。
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患难与共:意思是同心协力,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
孑然一身:指孤孤单单一个人。
探究新知
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描写
1.结合资料和注释,概述本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故事情节。
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2.梳理课文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序幕 “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 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 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 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我”去监狱探望
结局 “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3.撰写大卫·科波菲尔的人物档案
姓名 大卫·科波菲尔 性别 男 国籍 英国
年龄 10岁 身份 孤儿、童工 工资 6、7先令
住处 米考伯家、监狱外不远的阁楼
工作内容 检查、扔掉、洗刷、贴标签、塞木塞、封漆、盖印、装箱
工作环境 潮湿阴暗,破旧腐烂,十分恶劣
日常活动 街上闲逛游荡,与米考伯夫妇来往
4.找到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对货行的描写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哪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晨雾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作用:
①自然环境方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
②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③社会环境方面:再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
④主旨方面:揭示社会差异的悬殊,有利于揭示批判现实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对米考伯住宅的描写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作用:
①环境方面:破破烂烂”“全部空空”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
②情节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
③人物方面:也从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
对监狱的描写
(第47段)米考伯先生正在栅栏门里面等着我,我走进他的牢房(在顶层下面的一层),我们大哭了一场。
(第48段)我们坐在一个小火炉前,生锈的炉栅上,一边放着一块砖头,免得烧煤太多。
作用:
①环境:突出了监狱的简陋。
②人物:米考伯先生入狱,“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
③主旨:歌颂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5.概括当下大卫陷入的困境
困境 内涵
环境困境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内心困境 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
任务二:分析艺术手法,走近鲜活人物
1.全文花了大量篇幅塑造米考伯的形象,请你从文章找出相关语段,分析手法并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片段1:
(第6段)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手法:肖像描写
形象特征:长相滑稽、穿着考究、虚荣、爱面子
片段2:
(第10段)“感谢老天爷,”陌生人回答说,“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信里提到,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一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一-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了挥手,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
手法:语言描写
形象特征:言谈幽默、说话拿腔拿调、善良热情
片段3:
(第21段)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手法:动作、细节描写
形象特征:神气十足、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片段4: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手法:环境烘托
形象特征:爱慕虚荣
小 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盲目乐观、不切实际、安于现状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但他贫穷却不甘落魄,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是一个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拓展--“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这种性格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主义(Micawberism)”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2.技巧学习
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
人物漫画法指在描写人物时,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使人物的某一特征更加明显突出,有时不仅能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还会更具喜剧效果。
3.概括关于米考伯太太的相关故事情节,并概括其人物形象。
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也并没有出现:爱慕虚荣
她不懂持家之道,她用典当生活用品的钱来大吃大喝:安于享乐
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安于现状,盲目乐观
米考伯太太生活艰难,但还是拒绝了“我”的钱:善良坚韧
丈夫入狱之后,她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忠诚体贴
她仍然乐观面对一切境遇,同时理解米考伯的难处,同意招个房客:乐观坚强
4.“我”为什么能与米考伯夫妇相交?
①人生处境的相交:境况相同,同属底层社会人民。
②道德层面的相交:米考伯夫妇虽然身上有很多人性的弱点,但也有优点,这些优点或许是大卫曾经在寄宿学校时接收到的种种美德教育,如乐观、正义、坚强、友善友爱。某种程度上看,米考伯一家是大卫走出人生低谷时期的“引路人”。
任务三:解读自传奥秘,鉴赏叙述视角
1.本文带有独特的“自传”性质,根据下面关于狄更斯生平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拓展:文体知识
自传性小说
自传性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
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诞生于朴次茅斯。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母亲名叫伊丽莎白·巴罗。
1824年2月20日,约翰·狄更斯因负债被捕,关在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数周后其母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此前,查尔斯·狄更斯已于2月9日入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因此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独自在朋友家借宿。5月28日,约翰·狄更斯获释,全家在索默斯镇约翰逊街栖身。随后查尔斯·狄更斯离开作坊。
狄更斯经历 课文内容 相似点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的小职员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家境
约翰·狄更斯因负债被捕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家庭变故
12岁入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 童工经历
2.鉴赏本文在叙述视角上的特点。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
选文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与叙述,“我”对伙伴的观察、对米考伯一家的认识、对霍普金斯船长一家的留意,都是十岁的儿童所独有的。这种叙述角度使小说具有更为浓郁的主观色彩,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更为细腻,情感也更为真挚动人,这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更具真实性、亲和力和感染力。
3.概括大卫的经历,并分析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会有哪些影响?
经历一:母亲去世后,大卫被谋得斯通先生送入货行当童工,与一群贫困的童工
影响:
①阶级意识的觉醒:大卫从贵族子弟沦为底层童工,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阶层的差异。这种落差让他意识到财富与地位的脆弱性,也激发了他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
②孤独与坚韧:在货行中,大卫缺乏关爱和指导,只能靠自己谋生。这种孤独的处境锻炼了他的独立性和忍耐力,但也让他对人性的冷漠感到痛苦。
经历二:米考伯先生因债务问题入狱,米考伯太太陷入贫困,但始终保持着体面和尊严。
影响:对“体面”的理解。米考伯夫妇即使贫困仍努力维持尊严,这种矛盾的生活态度让大卫认识到社会对“体面”的荒谬要求,也启发他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对家庭观念的反思,米考伯夫妇的失败源于过度追求体面和社会地位,这与大卫后来追求真实自我形成对比。
经历三:大卫主动帮助米考伯太太处理财物,并在米考伯入狱后探望他,甚至与他们同住监狱附近。
影响:同理心与责任感的培养。大卫对米考伯一家的困境感同身受,并主动伸出援手。这体现了他对弱者的同情心,也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4.概括大卫的形象特点。
①自强自立。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②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虽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但还是心存志向,尽力把眼前事情做好。
③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任务四:撰写分镜脚本,破解时代困境
1.视觉化叙事:撰写纪录片分镜脚本
选取你认为课文中最具表现力的场景,并为每个场景设计分镜。要求:撰写场景名称、设置分镜头、画面描述,以及拟定拍摄角度。
示例:
场景:初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
镜头 画面描述 拍摄角度
1 泥泞的码头退潮后裸露黑色淤泥,破旧货行外墙爬满霉斑,老鼠从潮湿墙角窜过 全景
2 大卫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紧握,他抬头看见腐烂楼梯、烟熏护墙板,瞳孔收缩 特写
3 角落堆叠如山的空酒瓶,大卫和米克·沃克在昏暗油灯下刷洗瓶子,污水溅到脸上 中景
2.总结概括大卫生活在什么样的人中间以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如何。
货行的童工、济贫院的孤儿、街头的流浪儿、债主(鞋匠)、负债破产入狱的人们……
场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
场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
场景三: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场景四: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3.为什么身处盛世,狄更斯没有歌颂繁华盛世,而去书写这些社会底层遭遇凄惨的小人物?
作家的精神与良知
时代背景
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后期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上层人物穷奢极欲,而底层劳动人民却饱尝失业,贫困疾病,饥饿之苦。狄更斯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他深深同情不幸的人们,始终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资产阶级统治者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利,劝诫统治者要做讲道德,有良知的人。他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
拓展: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等。
4.对比手法为本文主题的揭示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分析。
①科波菲尔的理想和他现在所处的环境。科波菲尔是一个极有才华、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他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但是他成为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童工,到处都是污垢和腐臭的地方,他每天干着枯燥的刷瓶子的工作。
②米考伯外在的考究和他陷入困境的生活。米考伯穿着考究,举止文雅,处处装作很体面的样子;但是他的住宅破破烂烂,生活一地鸡毛。
③米考伯夫妇的前后举止。米考伯夫妇总是破产,但却非常乐观。常因经济拮据而哭得肝肠寸断,却马上又哼起快乐的歌曲。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刻画出了这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乐观性格,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课堂小结
本文描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始独立做工的现状,与米考伯夫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突出了大卫·科波菲尔的善良、诚挚以及米考伯夫妇爱慕虚荣、得乐且乐、盲目乐观、喜好挥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但又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了金钱对于家庭、婚姻、社会的腐蚀作用(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批判社会中人性的缺失以及道德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患难与共、真诚与自强不息优良品质的肯定与赞扬,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布置作业
1.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述你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以及你从中学到的道理。要求:文章中要有对人物、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要体现成长的主题,表达出你对成长的感悟。字数不少于600字。
2.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