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年(2023—2025)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分类汇编(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考点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年(2023—2025)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分类汇编(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4 15:06:24

文档简介

考点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2023年山东高考]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两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1.答案:B
解析:
2.答案:B解析: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下图为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特征是(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4.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A.稀树草原 B.沼泽草甸 C.山地针叶林 D.荒漠草原
3.答案:A解析:冷湿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因为低温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弱,有机质能够得以保存。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同时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多,形成了冷湿的环境,这是有机土能够在此分布的重要原因,A正确。冷干环境虽然冷,但干燥的条件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也会因为缺乏水分而受限,但总体上不利于有机土的形成,B错误。暖湿环境虽然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高温条件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强烈,有机质难以积累,C错误。暖干环境既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D错误。故选:A。
4.答案:B解析: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具有稀疏的树木和广阔的草地,与青藏高原的冷湿环境不符,A错误。沼泽草甸是草甸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积水或有较多潜水渗出的低洼地段,形成以水生和湿生植物占优势的植物群落,这种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青藏高原的有机土分布区环境相吻合,B正确。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的高山地区,虽然其生长环境也可能相对冷湿,但与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具体植被特征不完全吻合,此外,针叶林的落叶等有机物通常不会大量积累在土壤中形成有机土,C错误。荒漠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典型的荒漠和草原双重特征,与有机土的成土环境差异显著,D错误。故选:B。
[2023年浙江高考]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6.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A. B. C. D.
5.答案:B解析:本题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等,盐土空间分异较小,这种分异主要是由于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的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地域分异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的变化,引起水热状况的变化,导致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地域分异,不符合材料情景,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影响的热量上的分异导致的自然带的分异,与材料不吻合,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布,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的差异导致的水分的差异形成的自然带的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与材料不符,D错误。
6.答案:A解析:材料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下方受地下水影响大,加上蒸发作用,形成沼泽盐土和草甸盐土,上方受地下水影响小,形成残积盐土等,甲地盐土位于高处,受地下水影响最小,它是在矿化地表径流所盐渍化的洪积物基础上形成的洪积盐土,洪积盐土的积盐特点是盐分由下而上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上下盐分差异大,A正确。D中盐分上下差异不大,排除;C中盐分随深度加深越来越高,排除;B中盐分随深度加深先增加后减少,排除。
[2024年广西高考]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8.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9.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推测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土壤变干,该区域的生长环境发生改变,乔木乘机入侵洼地,A错误,C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地势变低,B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增强,D错误。故选C。
8.答案:A解析:因植被覆盖率增加,导致树岛内地表光照减弱,地表温降低,故A正确,B错误;乔木生长需水量大会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C错误;因落叶乔木具有固氮功能,土壤的氮素会增加,故D错误。故选A。
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说明近30年,随着数导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土壤的结构和水分逐渐改变,该洼地与地带性环境差异缩小,地带性植被逐渐增多,该洼地植被逐渐与地带性植被一致,D正确;植被增多产生的凋落物会增加,A错误;随着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的变化,积累的有机物减少,土壤结构和肥力改变,故B错误;近30年,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说明演替过程中未发生中断,C错误。故选D。
[2024年广西高考]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下图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可知,T2~T4的( )
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 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
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
11.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 )
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阅读图文材料可知,下层土壤含盐量中大致15cm—20cm深处,T3和T4是低于T1的,故A错误;图中显示表层土壤含盐量中10cm—15cm期间,T2高于T1,故B错误;图中也显示在表层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故C错误,D正确。答案选择D。
11.答案:A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表打孔灌沙过程中,沙质土壤间隙较大,水分下渗率较高,可以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降低表层土壤的含水量,故①正确,②错误;深层打孔技术,灌沙进入深层土壤,可以增加下层土壤间隙,增加水分的储存空间,防止下层土壤中水分空间不足而往上层土壤涌入,故③正确;下层土壤深度较高,蒸发量较小,因此不是为了降低土壤蒸发量,故④错误。正确的是①和③,答案选择A。
12.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打孔灌沙实验需要再返盐和积盐现象最严重的时候进行,我国的华北地区春秋季节蒸发量较大,盐分会随蒸发返回表层土壤,因此返盐现象最为严重,故AD错误;且冬季是我国华北地区盐分较为稳定的时间段,春季回暖,蒸发量大,积累盐分更多,但秋季土壤已经经历夏季淋盐,导致其水分稀释较大,因此积盐量没有春季大,故B正确,C错误。答案选择B。
[2023年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14.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15.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13.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山地草原带上方出现了山地疏林草原带,说明在山地下部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水分条件改善,影响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水分条件,山地草原带分布上限为其上部林带的分布下限,推断水分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依据是上部林带分布下限,B正确;山地坡度、山体海拔不是影响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基带类型没有差异,D错误。所以选B。
14.答案:A解析:山体顶部面积较小,导致不同坡向之间相互干扰,导致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A正确;山顶海拔较高,降水较少,B错误;风力和气温不是影响不同坡向高山灌丛草甸带差异不明显的主要因素,CD错误。所以选A。
15.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Ⅲ2、Ⅲ3、Ⅲ4均为云杉林亚带,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主要原因是乔木层密度不同导致的林下光照条件不同,光照条件越好的Ⅲ4垂直分层结构越明显,光照条件最差的Ⅲ3垂直分层结构最差,影响其垂直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正确;水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A错误;Ⅲ2、Ⅲ3、Ⅲ4土壤差异较小,B错误;温度条件是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影响植被垂直分层结构的主要因素,C错误,所以选D。
(2025年6月浙江卷)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墒指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下图为土壤一植被一大气的水分运移过程模式图。
16.与图中排水环节相关度最大的因素为
A.土壤矿物质含量 B.土壤质地 C.土壤有机质含量 D.土壤温度
17.图中表土蒸发份额为
A.10%—30% B.15%—30% C.15%—40% D.25%—60%
18.当墒情过低时,可采取的保墒措施是
A.地膜覆盖 B.作物密植 C.开沟排水 D.土地翻耕
16.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排水环节应是下渗后但未被表土蒸发和蒸腾作用消耗的水体,应是通过进一步下渗和地下径流来实现的,而土壤的质地会影响土壤的透水性,进而影响地下水的运动,因此土壤质地是与图中排水环节相关度最大的因素,B正确;土壤矿物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影响土壤的肥力,不是与图中排水环节相关度最大的因素,AC错误;图中水体在地下运移,说明没有冻土分布,因此土壤温度对水体运动的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17.C读图可知,表土蒸发份额=(30%-65%)+(0%-10%)-(15%-35%)=15%-40%,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A 当墒情过低时,说明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适度过低,土壤水分不足。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A正确,作物密植会加大土壤水分的需求,使墒情更低,B错误;开沟排水会使士壤水分流失更快,使墒情更低,C错误;土地翻耕并不能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反而会使土质更疏松,土壤水分蒸发更快,无法起到保的作用,D错误。故选A。
(2025年北京卷)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瑞典的驼鹿开始从森林向草场迁徙。下图示意驼鹿迁徙的大致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驼鹿迁徙( )
A. 时段正值降水骤减月份 B. 范围在极地高气压带区域
C. 沿途地势大致由低到高 D. 直接受北大西洋暖流控制
20. 研究显示,近年来驼鹿迁徙开始时间有所提前,最可能是由于( )
A. 海水盐度增加 B. 气候变暖 C. 土壤肥力下降 D. 草场退化
19. C 【解析】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受其影响瑞典气温上升,大气对流运动逐渐旺盛,时间逐渐靠近瑞典的雨季夏季,降水并未骤降,A错误;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区域是在极点附近,据图所示该迁徙路线在北极圈以南,几乎不受极地高压带控制,B错误;图示中西北部有山地分布,海拔较高,且河流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据图示河流水系分布可知该区域的河流流向大致是由西北流向东南,而迁移的路线是由东南向西北,所以驼鹿迁徙沿途地势大致由低到高,C正确;瑞典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并不在半岛的西部沿海地区,并不直接受北大西洋暖流控制,D错误。故选C。
20. B驼鹿生长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受其影响瑞典气温上升,所以不耐热的驼鹿需要向北到纬度更高和海拔更高、气温更低的区域迁徙,而气候变暖使得瑞典南部气温变高,使得驼鹿迁徙开始时间有所提前,B正确;驼鹿并非海洋生物,海水盐度的变化对其迁徙影响不大,A错误;动物的迁徙受土壤肥力变化影响小,且题目中没有信息表明当地的土壤肥力下降,C错误;题目中没有信息表明瑞典草场退化,且草场退化与驼鹿迁徙开始时间关联度不大,D错误。故选B。
(2025年江苏卷)由于植物适应荒漠环境的方式不同,其根系差别很大,下图为“荒漠土壤剖面及植物根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在图示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是( )
A. 生物作用 B. 淀积作用 C. 风积作用 D. 溶蚀作用
22. 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不同于其他荒漠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 营养器官储水 B. 枝叶演化成刺 C. 干旱季节休眠 D. 叶片具蜡质层
23. 与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 )
A. 耐盐 B. 耐旱 C. 耐寒 D. 耐热
【答案】21. B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土壤表层为腐殖质—矿物质混合物,而根系主要分布区有碳酸钙和可溶性盐的积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地下水挟带盐分向地表迁移,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存于表层土壤,这一过程称为“积盐作用”或“淀积作用”,属于物理化学过程, B正确;当地地处荒漠地区,生物活动较弱、生物作用对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影响较小,A错误;风积作用主要指风力沉积作用,风积作用只能带来盐分在地表积聚,C错误;溶蚀作用主要指水对岩石的溶解侵蚀的过程,该地区为荒漠。气候干旱,溶蚀作用弱,且溶蚀作用不能导致可溶性盐的积聚,D错误。故选B。
22. A 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茎叶肉质,是具有肥厚贮水组织的营养器官,枝叶演化成刺,主要是为了减少蒸腾,但不能贮水,不是肉质植物的突出特征,A正确,B错误;其他荒漠植物也会通过干旱季节休眠来适应环境,叶片也可能具有蜡质层,叶片具有蜡质层主要是为了减少蒸腾,CD均不是肉质植物独特的适应环境的方式,CD错误。故选A。
23. C与阿拉伯半岛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纬度更高,冬季温度更低,故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耐寒,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更耐热,C正确,D错误;两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干旱、土壤盐碱含量高的特征,两地的荒漠植物在耐旱、耐盐方面差异较小,AB错误。故选C。
(2025年四川卷)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多年冻土由季节性融化的活动层和多年冻结的永冻层组成。随着气候变暖,黄河源区冻土退化。1987~2017年,黄河源区某地的河道迁移率(单位时间河道迁移距离)在季节性冻土区降低、多年冻土区增加。下图为该地季节性冻土区、多年冻土区1987年和2017年土壤含冰量、河流流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24.与1987年相比,2017年该地( )
A.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全年均减小
B.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丰水期更大
C.多年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枯水期更大
D.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结的时间提前
25.该地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含沙量下降 B.河岸抗蚀能力减弱
C.河床高度降低 D.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26.该地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变化导致( )
A.季节性冻土区河流流量减小 B.季节性冻土区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
C.多年冻土区河流流量增加 D.多年冻土区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
答案:24.C 解析:读图可知季节性冻土区在7、8、9月的土壤含冰量几乎不变,A错误;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枯水期更大,B错误;多年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枯水期更大,C正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结时间,D错误。
25.B 读图可知,多年冻土区的河流流量在这一期间整体呈现增加态势,说明径流汇入增加,因此河流含沙量可能增加,A错误;由于土壤含冰量下降,因此河岸抗侵蚀能力减弱,B正确;河道迁移率与河床高度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读图可知流量季节变化没有减少,D错误。
26.D 读图可知,季节性冻土区河流流量减少,但是这不是河道迁移率变化的结果,A错误;由于季节性冻土区河道迁移率降低,因此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减小,B错误;多年冻土区河流流量增加是迁移
(2025年云南卷)返青期是植物在休眠后,随着环境条件改善,叶片重新萌发或颜色由黄变绿,进入快速生长的一个阶段。返青期的提前或推迟对草原生态系统有明显影响。研究发现,2001—2015年呼伦湖西部的草原植被返青期呈推迟趋势。下图为呼伦贝尔草原及周边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甲地较乙地返青期早,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光照 B. 水分 C. 土壤 D. 海拔
28. 导致呼伦湖西部草原植被返青期推迟的主要原因是( )
①春季的降水量减少 ②春季的日最低气温降低
③冬季平均温度升高 ④冬季平均日照时间变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9. 呼伦湖西部草原植被返青期的推迟趋势,使该草原最可能出现( )
A. 固碳潜力增加 B. 植被生长季变长 C 土壤肥力降低 D. 表土含水量增加
【答案】27. D 【解析】甲乙两地纬度相近,光照条件差异小,不是返青期差异主因,A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可知,甲、乙两地距河流远近相差不大,所以水分不是主因,B错误。材料、图中无甲乙土壤差异信息,且土壤对返青时间影响较小,C错误。根据图上河流分布特征可知,乙位于河流分水岭处,海拔相对较高,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低气温回升快,满足植物返青环境条件早,所以甲地返青期早,D正确。故选D。
28. A 春季降水少,土壤水分不足,植物获取水分难,返青推迟,①合理。气温低,植物生长所需热量条件差,返青进程慢,推迟返青,②合理。冬季温度高,利于土壤保存热量,春季升温可能快,会使返青提前,不是推迟原因,③错误。冬季日照对春季返青影响小,且日照长利于增温,不是返青推迟主因,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9. C植被固碳主要依赖光合作用,返青期推迟意味着植被开始积累有机物的时间延后,光合作用时间短,固碳减少,不是增加,A错误。返青期推迟,生长启动晚,生长季可能缩短,不是变长,B错误。返青期推迟,植物生长受影响,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输入少,土壤有机质补充不足,肥力降低,C正确。返青期推迟时,植被蒸腾作用启动较晚,理论上可能减少水分消耗,但草原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裸露时,土壤水分蒸发会因缺乏植被遮挡而加剧,实际表土含水量更可能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而降低,D错误。故选C。
(2025年湖南卷)高寒荒漠是祁连山垂直带谱的组成部分,对气温变化响应敏感。祁连山冷龙岭海拔3300—4400米为高山草甸与高寒荒漠的交错地带。下图示意1990—20.0年祁连山冷龙岭不同海拔高寒荒漠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0.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10年高寒荒漠总面积变化趋势和可能原因是
A.萎缩变缓 气温上升幅度减小 B.萎缩变缓 气温上升幅度增大
C.扩张加剧 气温上升幅度减小 D.扩张加剧 气温下降幅度增大
31.与3 700——3800米相比,3600——3700米在1990——2000年高寒荒漠萎缩面积小。这主要是该地带
A.高寒荒漠分布面积小 B.高山草甸生长条件差
C.高寒荒漠分布面积大 D.高山草甸分布面积小
32.下列特征中,最有可能导致1990—2010年高寒荒漠扩张区呈零星分布状态的是
A.海拔高,热量条件差 B.风力大,水分条件差
C.气温低,土壤养分少 D.坡度大,土壤不稳定
【答案】30.A 读图可知,2000-2010年高寒荒漠萎缩面积仍大于扩张面积,但与1990-2000相比,净萎缩面积(萎缩面积-扩张面积)减小,萎缩速度减慢。原因:交错带内高山草甸与高寒荒漠此消彼长,结合材料“高寒荒漠...对气温变化响应敏感”可推测气温升高导致高山草甸向高海拔扩张,因近年气温上升幅度减小,扩张速度减慢,同时伴随着气候变暖导致的部分永冻土解冻,冻融活动及地表侵蚀加剧,导致部分区域荒漠扩张,荒漠净萎缩面积减小。
31.A 结合材料“海拔3300-4400米为高山草甸与高寒荒漠的交错地带”,图中3900-4000米高度附近高寒荒漠萎缩面积最大,越靠近交错带下部草甸面积越大,荒漠面积越小,荒漠萎缩面积小,越靠近交错带上部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环境恶劣,目前草甸入侵较少,荒漠萎缩面积也较小。
32.D气温升高有利于草甸生长,所以交错带内整体草甸面积扩大,荒漠面积萎缩。但伴随草甸面积的增加,气温升高导致的冻融活动、流水侵蚀加剧,零星分布的陡坡区域易出现土层流失,草甸退化成荒漠。
(2025年四川卷)下图为非洲南部某地遥感影像。影像所在地为25°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影像中河流正值枯水期,河流以西为克鲁格国家公园。公园南北长达数百千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据此完成11~13题。
33.影像所在地的自然地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4.结合局部放大图中的树影方向,推测该影像可能拍摄于当地时间( )
A.5月25日上午 B.5月25日下午
C.11月25日上午 D.11月25日下午
35.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 )
A.2~3月 B.4~5月 C.6~7月 D.8~9月
答案:33.C 根据材料“非洲南部、250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等信息,可以得出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下的热带草原带,选择C选项。
34.A 根据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和河流正值枯水期,判断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偏北,太阳直射北半球,因此为5月25日;图中树影方向说明此时太阳在东北方向,说明此时只能是上午,本题选择A选项。
35.A 四个时间段中,2-3月,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偏南,该地降水多。此时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的中的湿季,野生动物会迁徙到这里,因此能够更多地看到野生动物,本题选择A选项。
(2025年6月浙江卷)坐落于地堑谷地一侧的某山脉是开展地理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某学校组织学生从山脚下的P地(34°8'20″N,107°52'53″E)登山开展考察。图为学生绘制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简图。完成13、14题。
36.P地有著名的天然温泉,与其直接相关的是
A.褶皱 B.沉积作用 C.断层 D.火山喷发
37.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拍摄的植被景观照片与垂直自然带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 乙② 丙③ 丁④ B.甲④ 乙① 丙② 丁③
C.甲④ 乙③ 丙② 丁① D.甲④ 乙② 丙① 丁③
36.C该山脉是坐落于地堑谷地,地堑为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的断块构造,属于断层地貌,当地下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进而形成温泉,C正确;温泉水来自于地下水,地下水必须有断层或裂隙成为向上的通道,而褶皱和沉积作用不会形成断层或岩层裂隙,AB错误;当地位于34°820"N,107°52'53"E,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位于秦岭附近,秦岭不是火山地貌,没有火山喷发,D错误。故选C.
37.D据上题分析得知该山脉为秦岭山脉,山脚下的P地是在地堑谷地附近,对应④(谷地)附近,据图片信息所示②应为落叶阔叶林,①应为针叶林,③应为高山灌丛草甸带,相对而言②落叶阔叶林对应的水热条件优于③针叶林,而针叶林的水热条件优于高山灌丛草甸,依据山地垂直地带分异规律,随海拔高度上升,水热条件递减,所以乙对应②,丙对应,丁对应③。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38.[2024年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类型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有种子 年产水量/m3 年产沙量
A 黏土 无 无 无 无 92 2700
B 砂土 无 草 有 有 39 800
C 黏土 建水平沟 乔灌草混种 有 有 18 150
(1)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A区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的原因。
(2)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A区却使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
(3)当地政府对于与C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原因。
(4)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从图谈谈必须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
38.答案(1)土壤为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无植被,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土壤中无种子,无法吸收水分;导致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
(2)坡面上造沟可以汇集坡面径流,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平沟中水流速度较慢,侵蚀搬运能力弱;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保持水土。
(3)种草成本较低;C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较好。
(4)水土流失较轻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能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效果;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则工程措施实施难度大,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难以治理,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
解析:(1)由表格可知,A区土壤为黏土,与B区砂土比较,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表格中显示,A区无生物措施和植被覆盖,可推知A区地表无植被,故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表格中呈现了A区土壤中无种子,故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被吸收,最终导致A区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
(2)坡面上的水平沟可以汇集来自其上侧的坡面径流,从而使得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 水平沟中,几乎无落差,水流速度较慢,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弱,同时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减少水土的流失,从而保持水土。
(3)根据所学知识,草本植物体积小,价格相对较低,种植成本较低;由表格可知,C区为黏土,而草类植被根系较浅,在黏土上种草更容易成活;草类植被较密集,保持水土效果较好。
(4)水土流失较轻时,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效果更好,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就能遏制水土流失的加重;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地表沟壑纵横,则再实施同样的工程措施难度就更大,随着水土流失,土层变薄甚至基岩裸露,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可能导致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
39.(2025年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巴音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年均日照时数2879h,年均温仅1~5℃,年降水量176.3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84%,年蒸发量2000~2500mm。该流域草地一般5月中旬返青,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仅120天左右。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材料二:下图为巴音河流域局部地区土地利用和地形图。
(1)从规模和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耕地开垦和城乡居民点的关系。(4分)
(2)简析图示南部地区草地与裸地、湿地交错分布的自然原因。(4分)
(3)从气候角度,分析巴音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6分)
(4)写出草地质量分等土壤因子中的至少两个评价指标,并说出选择的理由。(6分)
39.(20分)
(1)城乡居民点规模大(或小),人口多(或少),耕地开垦规模大(或小);(2分)分布在耕作便利的城乡居民点周边。(2分)
(2)南部地形有起伏,(1分)不同地貌部位,水热条件小尺度地域分异,(2分)形成不同的小环境,影响草类生长。(1分)
(3)5~9月(暖季)天气变化复杂,气温日较差大;(1分)并有间断性干旱,草不能正常生长,且生长期短;(2分)雨季多阵雨,易造成地面水蚀;(1分)10月至次年4月(旱季)地面风蚀强;(1分)蒸发量大,土地易盐碱化。(1分)
(4)评价指标: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层厚度。(任答2点,给2分)
理由:影响植物根系深度、土壤结构、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储存和运移规律,(2分)影响植物吸收利用,草地生产能力,(2分)影响草地质量。
40.(2025年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生物是在古老的地质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长期演化形成的。青藏高原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地球上强烈隆起的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因高原差异抬升,雅鲁藏布江不同河段形成宽、窄不等的河谷,其中M河段河谷较宽阔。
材料二: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谷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及周边地区略图。
(1)甲、乙、丙三地物种数量变化趋势是  ,解释其自然原因。(6分)
(2)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分别是  风、  风。试分析盛行风冬季强于夏季的原因。(6分)
(3)野外考察发现,M河段河床上经常会冲刷出新水道,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原因。(3分)
40.(15分)
(1)增加(1分) 高原差异抬升,河流下切,相对高差变大,垂直分异显著;(2分)降水量增加,水热条件更适宜不同生物生长;(2分)生物生存环境多样化,为古老物种避难、延续、分化,新物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分)
(2)偏西(1分) 偏东(1分) 冬季受南移西风带控制,西风顺河谷地势而下,风力较强;(2分)夏季西南季风在下游转向,由东向西逆河谷地势而上,东风较弱。(2分)
(3)河谷宽阔,河漫滩面积大;河床比降小,汛期流水侧蚀强;植被覆盖少,沉积物松散;降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含沙量大,易造心滩和浅滩,堵塞原水道;季节性冻融;(任答3点,给3分)易冲出新水道。
41. (2025年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虚线所示区域是南极洲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好的区域。该区年均温约-2℃,年降水量200~1000mm;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散布,企鹅、黑背鸥等动物栖息在海岸区。区内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其中部分区域土壤冻融扰动明显,导致土壤有机质在垂直迁移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分布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内土壤性状、成土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图2示意该区某典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
(1)指出该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2)据图2,归纳该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区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41.(1)①(有机质来源于)以地衣、苔藓为主的低等植物,土壤藻类和雪藻等;②以企鹅为主的动物栖息等活动\土壤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成土过程发生之前沉积母质中的有机质积累)。
(2)变化特点: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先减少后增加。
原因:①淋溶作用导致表层有机质向下迁移,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变少)②冻融扰动,上层有机质进入中下层,中下层有机质增加。③土层底部有多年冻土层,淋溶,冻融扰动输入的有机质在此受阻/累积。(变多)
(3)①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岩石裸露,为土壤形成提供成土母质与空间基础;②水、植物和微生物活动增强,成土过程加速;③生物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发育日趋成熟;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在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土壤性状、土壤形成方向的改变。
42.(2025年陕晋宁青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里索夫湖位于波德平原,是末次间冰期(距今约13万~11.5万年)古湖泊,该湖泊发育于大陆冰盖消退后的孤立冰碛高地上,其周边冰碛物孔隙大,且早期冰碛物内部夹杂残冰,研究表明:该湖演化过程中曾因干旱发生过干涸,但其周边湖泊未发生此现象。下图示意帕里索夫湖末次间冰期演化过程。
(1)据图描述植被演替,并由此推断该湖所在区域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规律。
(2)说明该湖成因,并分析湖泊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3)从地形和地下水的角度,分析该湖演化过程中曾发生干涸的原因。
42.(1)植被演替:由针阔叶混交林到落叶阔叶林,最后演替为针叶林(2分)
气候变化规律:先变暖(湿)(1分),再变冷(干),(1分)
(2)成因:(冰川消退,冰碛物出露),冰碛物中的冰块融化塌陷形成洼地,(1分)积水成湖。(1分)
沉积物形成过程:早期地表径流带来泥沙沉积在湖底,(1分)随着生物增加,大量腐殖质淤泥形成;(1分)中期转暖(湿),或植被增加(1分),腐殖质淤泥进一步堆积加厚;(1分)晚期气候变冷(干),或湖水变浅,或沼泽发育,(1分)有机质大量累积,发育形成泥炭层。(1分)
(3)地形:位于平原上的孤立冰碛高地,(且处于坡地,)(1分)湖泊汇水条件差;(1分)
地下水:湖泊周边冰碛物孔隙大,(1分)水体容易渗漏;(1分)当气候干旱时,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快,(1分)湖泊水补给地下水,(1分)湖泊水位快速下降,湖泊干涸。
43.(2025年6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图1为该国简图,图中甲、乙两地自然环境迥异。该国金矿主要分布于中部造山带,受断裂带控制。其中丙矿区基岩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金矿存在于侵入岩脉和接触带中。图2为丙矿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图3为丙矿区金矿形成过程图。
材料二:由我国公司承建的克里比港附近海岸有独特的“瀑布入海”景观,河口水面高于海平面约30米。
(1)图中乙地自然带为 ▲ 。从降水特征角度,分析甲地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特点。(5分)
(2)写出图3中①、②、③对应的内力作用。(4分)
(3)简述克里比特殊的海岸地形对港口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
43题(15分)
(1)(5分)热带雨林带(1分) 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1分)降水季节变化大,(1分)草原植被,(1分)湿季繁盛,干季枯黄。(1分)
(2)(4分)断裂抬升;(1分)岩浆侵入;(1分)变质作用。(2分)
(3)(6分)有利:基岩海岸;深水良港。(任1点,得2分)
不利:河海联运受限;(2分)港口、堆场建设工程量大。(2分)考点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2023年山东高考]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完成下面两题。
1.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2.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2024年浙江高考真题]有机土在我国分布广泛,其有机质累积量超过分解量,有机质含量极高。下图为青藏高原有机土主要分布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有机土的成土环境特征是(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4.图示有机土分布区的主要植被是
A.稀树草原 B.沼泽草甸 C.山地针叶林 D.荒漠草原
[2023年浙江高考]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6.符合甲地盐土盐分垂直变化的是( )
A. B. C. D.
[2024年广西高考]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8.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
A.地表光照减弱 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 D.土壤氮素减少
9.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2024年广西高考]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下图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可知,T2~T4的( )
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 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
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
11.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 )
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2023年江苏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带谱及云杉林亚带的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不同坡向山地草原带分布高度存在差异,主要是由水分决定的,其推断依据是( )
A.山地坡度 B.上部林带 C.山体海拔 D.基带类型
14.该山地高山灌丛草甸带坡向差异不明显,原因是山体顶部( )
A.面积小 B.降水多 C.风力大 D.气温低
15.该山地Ⅲ2、Ⅲ3、Ⅲ4中的植被垂直分层结构不同,其主要影响因子是( )
A.水分 B.土壤 C.温度 D.光照
(2025年6月浙江卷)土壤水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墒指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下图为土壤一植被一大气的水分运移过程模式图。
16.与图中排水环节相关度最大的因素为
A.土壤矿物质含量 B.土壤质地 C.土壤有机质含量 D.土壤温度
17.图中表土蒸发份额为
A.10%—30% B.15%—30% C.15%—40% D.25%—60%
18.当墒情过低时,可采取的保墒措施是
A.地膜覆盖 B.作物密植 C.开沟排水 D.土地翻耕
(2025年北京卷)每年4月中旬至5月初,瑞典的驼鹿开始从森林向草场迁徙。下图示意驼鹿迁徙的大致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驼鹿迁徙( )
A. 时段正值降水骤减月份 B. 范围在极地高气压带区域
C. 沿途地势大致由低到高 D. 直接受北大西洋暖流控制
20. 研究显示,近年来驼鹿迁徙开始时间有所提前,最可能是由于( )
A. 海水盐度增加 B. 气候变暖 C. 土壤肥力下降 D. 草场退化
(2025年江苏卷)由于植物适应荒漠环境的方式不同,其根系差别很大,下图为“荒漠土壤剖面及植物根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在图示荒漠土壤中,可溶性盐积聚的过程是( )
A. 生物作用 B. 淀积作用 C. 风积作用 D. 溶蚀作用
22. 根系较小的肉质植物,不同于其他荒漠植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 )
A. 营养器官储水 B. 枝叶演化成刺 C. 干旱季节休眠 D. 叶片具蜡质层
23. 与阿拉伯半岛的荒漠植物相比,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植物更( )
A. 耐盐 B. 耐旱 C. 耐寒 D. 耐热
(2025年四川卷)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季节性冻土和多年冻土分布广泛,多年冻土由季节性融化的活动层和多年冻结的永冻层组成。随着气候变暖,黄河源区冻土退化。1987~2017年,黄河源区某地的河道迁移率(单位时间河道迁移距离)在季节性冻土区降低、多年冻土区增加。下图为该地季节性冻土区、多年冻土区1987年和2017年土壤含冰量、河流流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24.与1987年相比,2017年该地( )
A.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全年均减小
B.季节性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丰水期更大
C.多年冻土区土壤含冰量降幅在枯水期更大
D.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结的时间提前
25.该地多年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含沙量下降 B.河岸抗蚀能力减弱
C.河床高度降低 D.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26.该地冻土区河道迁移率变化导致( )
A.季节性冻土区河流流量减小 B.季节性冻土区河流裁弯取直频率增大
(2025年云南卷)返青期是植物在休眠后,随着环境条件改善,叶片重新萌发或颜色由黄变绿,进入快速生长的一个阶段。返青期的提前或推迟对草原生态系统有明显影响。研究发现,2001—2015年呼伦湖西部的草原植被返青期呈推迟趋势。下图为呼伦贝尔草原及周边水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甲地较乙地返青期早,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光照 B. 水分 C. 土壤 D. 海拔
28. 导致呼伦湖西部草原植被返青期推迟的主要原因是( )
①春季的降水量减少 ②春季的日最低气温降低
③冬季平均温度升高 ④冬季平均日照时间变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9. 呼伦湖西部草原植被返青期的推迟趋势,使该草原最可能出现( )
A. 固碳潜力增加 B. 植被生长季变长 C 土壤肥力降低 D. 表土含水量增加
(2025年湖南卷)高寒荒漠是祁连山垂直带谱的组成部分,对气温变化响应敏感。祁连山冷龙岭海拔3300—4400米为高山草甸与高寒荒漠的交错地带。下图示意1990—20.0年祁连山冷龙岭不同海拔高寒荒漠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30.与1990——2000年相比,2000——2010年高寒荒漠总面积变化趋势和可能原因是
A.萎缩变缓 气温上升幅度减小 B.萎缩变缓 气温上升幅度增大
C.扩张加剧 气温上升幅度减小 D.扩张加剧 气温下降幅度增大
31.与3 700——3800米相比,3600——3700米在1990——2000年高寒荒漠萎缩面积小。这主要是该地带
A.高寒荒漠分布面积小 B.高山草甸生长条件差
C.高寒荒漠分布面积大 D.高山草甸分布面积小
32.下列特征中,最有可能导致1990—2010年高寒荒漠扩张区呈零星分布状态的是
A.海拔高,热量条件差 B.风力大,水分条件差
C.气温低,土壤养分少 D.坡度大,土壤不稳定
(2025年四川卷)下图为非洲南部某地遥感影像。影像所在地为25°S,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影像中河流正值枯水期,河流以西为克鲁格国家公园。公园南北长达数百千米,野生动物可自由迁徙。据此完成11~13题。
33.影像所在地的自然地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34.结合局部放大图中的树影方向,推测该影像可能拍摄于当地时间( )
A.5月25日上午 B.5月25日下午
C.11月25日上午 D.11月25日下午
35.影像所在地能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时段是( )
A.2~3月 B.4~5月 C.6~7月 D.8~9月
(2025年6月浙江卷)坐落于地堑谷地一侧的某山脉是开展地理研学活动的理想场所。某学校组织学生从山脚下的P地(34°8'20″N,107°52'53″E)登山开展考察。图为学生绘制的山地垂直自然带简图。完成13、14题。
36.P地有著名的天然温泉,与其直接相关的是
A.褶皱 B.沉积作用 C.断层 D.火山喷发
37.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拍摄的植被景观照片与垂直自然带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 乙② 丙③ 丁④ B.甲④ 乙① 丙② 丁③
C.甲④ 乙③ 丙② 丁① D.甲④ 乙② 丙① 丁③
二、材料分析题
38.[2024年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类型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有种子 年产水量/m3 年产沙量
A 黏土 无 无 无 无 92 2700
B 砂土 无 草 有 有 39 800
C 黏土 建水平沟 乔灌草混种 有 有 18 150
(1)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A区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的原因。
(2)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A区却使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
(3)当地政府对于与C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原因。
(4)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从图谈谈必须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
39.(2025年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巴音河流域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部德令哈市,年均日照时数2879h,年均温仅1~5℃,年降水量176.3mm,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84%,年蒸发量2000~2500mm。该流域草地一般5月中旬返青,9月上旬枯黄,生长期仅120天左右。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是草地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生自然条件,可以反映草地自然质量。
材料二:下图为巴音河流域局部地区土地利用和地形图。
(1)从规模和空间分布角度,分析耕地开垦和城乡居民点的关系。(4分)
(2)简析图示南部地区草地与裸地、湿地交错分布的自然原因。(4分)
(3)从气候角度,分析巴音河流域草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6分)
(4)写出草地质量分等土壤因子中的至少两个评价指标,并说出选择的理由。(6分)
40.(2025年1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生物是在古老的地质历史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下长期演化形成的。青藏高原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地球上强烈隆起的最高、最年轻的高原。因高原差异抬升,雅鲁藏布江不同河段形成宽、窄不等的河谷,其中M河段河谷较宽阔。
材料二: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河谷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及周边地区略图。
(1)甲、乙、丙三地物种数量变化趋势是  ,解释其自然原因。(6分)
(2)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分别是  风、  风。试分析盛行风冬季强于夏季的原因。(6分)
(3)野外考察发现,M河段河床上经常会冲刷出新水道,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原因。(3分)
41. (2025年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虚线所示区域是南极洲土壤类型多、成土条件好的区域。该区年均温约-2℃,年降水量200~1000mm;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散布,企鹅、黑背鸥等动物栖息在海岸区。区内不同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其中部分区域土壤冻融扰动明显,导致土壤有机质在垂直迁移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分布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内土壤性状、成土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图2示意该区某典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
(1)指出该区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2)据图2,归纳该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区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影响。
42.(2025年陕晋宁青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帕里索夫湖位于波德平原,是末次间冰期(距今约13万~11.5万年)古湖泊,该湖泊发育于大陆冰盖消退后的孤立冰碛高地上,其周边冰碛物孔隙大,且早期冰碛物内部夹杂残冰,研究表明:该湖演化过程中曾因干旱发生过干涸,但其周边湖泊未发生此现象。下图示意帕里索夫湖末次间冰期演化过程。
(1)据图描述植被演替,并由此推断该湖所在区域末次间冰期气候变化规律。
(2)说明该湖成因,并分析湖泊沉积物的形成过程。
(3)从地形和地下水的角度,分析该湖演化过程中曾发生干涸的原因。
43.(2025年6月浙江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喀麦隆位于非洲中西部,图1为该国简图,图中甲、乙两地自然环境迥异。该国金矿主要分布于中部造山带,受断裂带控制。其中丙矿区基岩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金矿存在于侵入岩脉和接触带中。图2为丙矿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图3为丙矿区金矿形成过程图。
材料二:由我国公司承建的克里比港附近海岸有独特的“瀑布入海”景观,河口水面高于海平面约30米。
(1)图中乙地自然带为 ▲ 。从降水特征角度,分析甲地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特点。(5分)
(2)写出图3中①、②、③对应的内力作用。(4分)
(3)简述克里比特殊的海岸地形对港口建设的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