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能够掌握三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综合思维)
2.学生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关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3.学生通过结合实例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大家一定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这本书吧!书中的贾宝玉拥有一块绝美的“通灵宝玉”。
【活动一】假如你拥有一块“通灵宝玉”,你认为它属于三大岩石的哪一类?为什么?
教师解读: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是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而成。依据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玉石是一种特殊的矿物集合体,这些矿物在地质作用下形成,通常经历高温高压的条件,在地壳深处的岩浆岩中形成。玉石是自然界中质地细腻、坚硬、光泽强、颜色美观的石头,而岩石则是地球上的天然固态矿物集合体。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知识回顾:岩石圈在哪里?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图1)。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
【活动二】小组探究:结合教材及视频资料探讨“通灵宝玉”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1)变质岩
①概念: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②常见的变质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等。
(2)岩浆岩
①概念:岩浆顺着某些地壳软弱地带或地壳裂隙运移和聚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最后冷凝形成的岩石。
②分类及常见岩石: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
(3)沉积岩
①概念: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②特点: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含有生物化石
③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活动三】结合图2简要描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并推测沉积岩的特征。
图2 沉积岩形成过程示意图
在整个地壳中,岩浆岩约占地壳质量的89%,变质岩约占6%,沉积岩只有5%左右。沉积岩占陆地面积的75%,岩浆岩和变质岩占25%。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小结】
表1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表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也是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过程。
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中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活动四】小组合作,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3,试着回答以下问题。
图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1)指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与地球哪些圈层有关?
(2)找到并圈出图中岩浆以及不同类型的岩石。
(3)就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和喷出岩有何差别?
(4)分别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5)在地下形成的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如何上升到地表?如何形成岩浆?
(6)要使三大类岩石实现转化,主要有哪些地质作用?
(7)这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思考】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4”,说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类型数字代表的地质作用。
图4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小结】
图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小结示意图
三、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
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产生了大的、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活动五】你打算如何利用“通灵宝玉” ?为什么?
地球上多姿多彩的岩石不仅构成了美丽的景观,而且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
思考:举例说明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1.岩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2.岩石和矿物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玄武岩的广泛应用,将会给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变革。”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科学教授
4.岩石还形成了许多秀丽的自然景观,成为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区。
思考:我们该如何开采利用岩石呢?
岩石和矿物是我们的宝贵资源。人类开采之后,它们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翠玉白菜是用翡翠雕刻成的工艺品,它是台北故宫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其中有一组标注错了,你能找出来吗? ( )
3.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6,若③作用过程中形成了煤炭,分析回答(1)~(2)题。
(1)图中b为( )
A.岩浆 B.岩浆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图中①表示的地质作用为( )
A.高温熔化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冷却凝固
【课堂作业】
结合岩石的特点寻找不同类型的岩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本节课以《红楼梦》一书中的“通灵宝玉”为引子,“一境到底”学习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课堂效果良好,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学生对《红楼梦》一书不感兴趣,所以对本节课的学习也不够认真,另外本节课学习完成后也没有与高考接轨,练习部分高考题,让学生感知学习与考试之间的距离。
今后我准备多找一些不同的例子引入课堂,旨在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穿插一些高考真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