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北京版2024·八年级上册
三、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12.6等腰三角形
第二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三线合一
第十二章 三角形
学 习 目 标
1
2
3
深刻理解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定理
掌握利用尺规作图找等腰三角形关键线的方法
能综合运用性质解决几何证明问题
知识回顾
回顾等腰三角形已学性质:
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性质1:等边对等角
轴对称性
A
C
B
腰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底角
知识回顾
回顾等腰三角形已学性质:
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等腰△ABC中AB=AC,∠A=100°,求底角度数?
"除了角的性质,等腰三角形还有更奇妙的性质等待我们发现..."
①证明两边相等 ②证明两角相等
∠B=∠C=(180°-100°)÷2=40°
情境导入
"工匠在建造等腰三角形屋顶时,要确定最高点的垂直位置。在没有现代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发现只需找到底边中点,连接顶点就能保证垂直。这其中蕴含着什么几何原理?"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实践与操作
1.学生分组用制不同尺寸的等腰三角形
2.分别作出:
①底边高线(使用垂直工具)
②底边中线(使用中点工具)
③顶角平分线(使用角度平分工具)
3.测量比较三条线的位置关系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发现归纳
A
B
D
高
中线
C
角平分线
1.三条特殊线完全重合
2.该重合线与对称轴一致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发现归纳
由此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重合
(简记为:三线合一).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证明:
已知:△ABC中AB=AC,AD为底边BC的中线
求证:AD同时是高线和角平分线
图12-50
证明:由AB=AC,BD=DC(中点)AD=AD
得△ABD≌△ACD(SSS)
∴∠BAD=∠CAD(AD平分∠BAC)∠ADB=∠ADC
又∵∠ADB+∠ADC=180°
∴∠ADB=∠ADC=90°(AD⊥BC)
形成定理: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三线合一)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A
C
B
D
1
2
∵AB=AC, ∠1=∠2(已知),
∴BD=CD,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BD=CD (已知),
∴∠1=∠2,AD⊥BC(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AB=AC, AD⊥BC(已知),
∴BD=CD, ∠1=∠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几何语言表达:如图,在△ABC中,
新知探究
作图应用
问题解决(课本例2):
只有直尺和无刻度直尺时作角平分线
操作步骤:
1.找底边中点D(用直尺测量取中)
2.连接顶点A与中点D
3.AD即为所求角平分线
D
原理分析:
根据三线合一,中线AD必然平分顶角
新知探究
定理应用
例3 已知:如图12-51,点B,D,E,C在同一直线上,AB=AC,AD=AE.
求证:BD=CE.
图12-51
证明:取BC的中点F,连接AF.
在△ABC中,
: AB=AC,
∴ AF⊥BC(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和中线重合).
在△ADE中,
: AD=AE,
∴ DF=E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和中线重合).
∴ BF-DF=CF-EF.
∴BD=CE.
△ABC为等腰三角形
△ADE为等腰三角形
关键点强调:
1.双等腰三角形结构的处理技巧
2.中点构造法的妙用
3.线段差的性质应用
新知探究
如图,厂房屋顶钢架外框是等腰三角形,
其中,立柱,且顶角 ,则
______, _____.
定理应用
抽象出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的性质
课堂练习
1.如图,在中,,是 的中点,
,则_____, _____.
2.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
所在的直线.
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
课堂练习
3.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的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 )
A.35°
B.45°
C.55°
D.60°
C
课堂练习
C
4.墙上钉了一根木条,陈老师想用一个如图所示的测平仪检验这根木条是否水平。在这个测平仪中,AB = AC,BC边的中点D处挂了一个重锤。陈老师将BC边与木条重合,观察此时重垂线是否通过点A。如果重垂线过点A,那么这根木条就是水平的。这其中的原理是( )
A. 等边对等角 B. 垂线段最短
C. 等腰三角形的 “三线合一”
D.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课堂练习
A
5.如图,在△ABC中,AB = AC,点D为BC的中点,若∠C =44°,则∠D的度数( )
A.46° B. 48° C.50° D. 52°
6.如图,分别以线段AB的端点A,B为圆心,取大于AB长为半径,作两条相交的弧,交点记为C,D,点E在射线DC上。若∠ACB = 100°,∠AED = 30°,则∠ EAC = °
20
课堂练习
7.如图,在中,,为边 上的中
线,为上一点,且, ,
求 的度数.
解:,为边上的中线, ,
.又 ,
.
.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方法归纳:
1.证明三线合一的思路:
先确定其中"一线"的身份
通过全等证明其他属性
2.辅助线添加技巧:
见等腰,想三线
中点问题连中线
3.实际应用要点:
建筑测量中的快速定位
机械设计的对称校验
4.易错警示:
注意"三线合一"仅适用于底边
非等腰三角形不具有此性质
使用前必须确认等腰条件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