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等腰三角形(第4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课件(共26张ppt)北京版2024八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12.6等腰三角形(第4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课件(共26张ppt)北京版2024八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15 09: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版2024·八年级上册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12.6等腰三角形
第四课时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二章 三角形
学 习 目 标
1
2
3
掌握"等角对等边"判定定理及其三种证明方法
能识别复杂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
会运用判定定理解决几何问题
知识回顾
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A
B
C
等腰三角形:AB=AC
"根据定义,等腰三角形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两条边相等AB=AC
"除了边的关系,在角度方面有什么特点?"
两底角相等 ∠B=∠C
"如果画出底边上的中线,这条线还有什么特殊身份?"
同时是高线和角平分线
知识回顾
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逆向思考:
已知△ABC中,AD⊥BC且平分BC,求证AB=AC
A
B
C
D

已知条件转化:AD是底边的______?
联想到什么性质?
三线合一的前提是什么?
高线+中线
(三线合一)
(必须是等腰三角形)
知识回顾
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逆向思考:
已知△ABC中,AD⊥BC且平分BC,求证AB=AC
A
B
C
D

证明:∵ AD⊥BC且BD=DC
在△ABD和△ACD中
BD=CD
∠ADB=∠ADC
AD=AD
∴ △ABD≌△ACD(SAS)
∴ AB=AC
知识回顾
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我们先用全等证明了AB=AC,才能说它是等腰三角形。但'三线合一'本身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里是否存在循环论证?“
已知等腰三角形
推出其他特征
证明等腰三角形
知识回顾
回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命题关系图
我们已经知道:
两边相等
两角相等
那么反过来:
两角相等

情境导入
"工匠用等腰三角形原理制作水平仪,当两个底角相等时,就能保证两边长度相同。如何用数学方法验证这个原理?"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小明用量角器画出∠MBC=∠NCB,其中BM 和CN交于点A(图12-54),那么,△ABC是一个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呢?
思考与交流
你能应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证明你的判断吗?
图12-54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已知∠MBC=∠NCB,探究△ABC的形状
甲、乙、丙三位同学在图12-54的△ABC中各添加了一条辅助线(图12-55),你能用哪位同学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证明AB=AC?
A
B
C
D
甲:作∠BAC的平分线,
交BC于点D
A
B
C
E
乙:取BC的中点E
连接AE
A
B
C
F

丙:过点A作AF⊥BC
于点F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在△ABC中,若∠B=∠C,则AB=AC。三位同学分别采用不同的辅助线策略:
A
B
C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证明者
辅助线
核心定理
全等判定方法



作角平分线AD
角平分线定义
AAS
取中点E连AE
中点定义
SAS
作高AF
垂线定义
HL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A
B
C
D
甲:作∠BAC的平分线,
交BC于点D
甲同学证法:
解: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
则∠BAD = ∠CAD
在△ABD与△ACD中
∠B = ∠C (已知)
∠BAD = ∠CAD (已证)
AD = AD (公共边)
∴ △ABD ≌ △ACD (AAS)
∴ AB = AC
关键点说明:
1.角平分线创造了两个相等的角,为AAS全等创造条件
2.这是最直接的证法,但需要准确作出角平分线
3.适用于已知角度关系明确的情况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乙同学证法:
解:取BC的中点E,连接AE
则BE = EC (中点定义)
在△ABE与△ACE中
BE = EC (已证)
∠B = ∠C (已知)
AE = AE (公共边)
∴ △ABE ≌ △ACE (SAS)
∴ AB = AC
关键点说明:
1.中点构造创造了相等的线段
2.利用SAS定理时,注意夹角是∠AEB与∠AEC
3.此方法在已知中点条件时特别有效
A
B
C
E
乙:取BC的中点E
连接AE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丙同学证法:
解:过A作AF⊥BC,垂足为F
则∠AFB = ∠AFC = 90° (垂直定义)
在△ABF与△ACF中
∠AFB = ∠AFC (已证)
∠B = ∠C (已知)
AF = AF (公共边)
∴ ∴ △ABF ≌ △ACF (AAS)
∴ AB = AC
关键点说明:
1.高线创造了直角条件
2.既可用AAS也可用HL证明
3.特别适合已知垂直关系的场景
A
B
C
F

丙:过点A作AF⊥BC
于点F
新知探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归纳小结
由此推出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记为:等角对等边).
A
B
C
符号语言:
在△ABC中
∵∠B=∠C
∴AB=AC
典例解析
例4 已知:如图12-56,在△ABC中,AB=AC,∠A=36°,BD平分∠ABC.问图中共有多少个等腰三角形.试说明理由.
图12-56
思维引导:
已知AB=AC
△ABC为等腰三角形
求底角∠B=∠C=72°
BD平分∠ABC:∠ABD=36°
△ABD:∠A=∠ABD=36°
△BDC:∠BDC=∠C=36°
新知探究
1.在△ABC中:
AB=AC → ∠B=∠C=(180°-36°)/2=72°
2.BD平分∠ABC:
∠ABD=∠CBD=36°
3.在△ABD中:
∠A=∠ABD=36° → AD=BD
4.△BDC中:
∠BDC=180°-36°-72°=72°=∠C → BD=BC
5.综上,等腰三角形有:
△ABC、△ABD、△BDC
完整解答过程:
课堂练习
1.下列条件能判定△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是( )
?
C
A. ∠A=30? ,∠B=60? B. ∠A=40? ,∠B=80?
C. ∠A=50? ,∠B=65? D. ∠A=60? ,∠B=70?
?
2.等边三角形的两条高线相交成钝角的度数是(  )
A.105° B.120° C.135° D.150°
B
课堂练习

3.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点O,DE∥BC,则这个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共有( )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D
A
C
B
D
E
O
课堂练习
4.如图,在△ABC中,∠BAC=108? ,∠B=36? ,∠CAD=72? .
?
(1)∠C=_____,∠BAD= _____;
(2)图中一共有___个等腰三角形,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6?
?
36?
?
3
△ABC,△ACD,△ABD
?
课堂练习
5.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是边AB,AC 上的点,BD=CE,
∠ABE=∠ACD,BE与CD相交于点F.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
?
证明:∵∠????????????=∠???????????? ,
∴∠????????????=∠???????????? .
在△????????????和△???????????? 中,
&∠????????????=∠????????????,&∠????????????=∠????????????,&????????=????????,
∴△????????????≌△???????????????????????? .
∴????????=????????.∴∠????????????=∠???????????? .
?
∴∠????????????+∠????????????=∠????????????+∠???????????? ,
即∠????????????=∠????????????.∴????????=???????? .
∴△???????????? 是等腰三角形.
?
课堂练习
6.如图,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E和CD,AE分别交CD,BD于 点M,P,CD交BE于点Q,连接PQ,BM,下面结论:①△ABE≌△DBC;②∠DMA=60°;③△BPQ为等边三角形;④MB平分∠AMC,其中结论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D
课堂练习
7.如图,在△ABC中,∠ACB=90°,∠CAB=30°以AB为边在△ABC外作等边△ABD,E是AB的中点,连接CE并延长交AD于F.
求证:△AEF≌△BEC.
证明:∵△ABD是等边三角形,
∴∠DAB=60°,
∵∠CAB=30°,∠ACB=90°,
∴∠EBC=180°-90°-30°=60°,
∴∠FAE=∠EBC.
∵E为AB的中点,
∴AE=BE.
又∵ ∠AEF=∠BEC,
∴△AEF≌△BEC(ASA).
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
方法升华:
"一题多解"思维培养:
1.比较三种证法的优劣
2.甲法最简洁,丙法适用范围广
几何证明"三看"原则:
看条件(角相等)
看结论(边相等)
看联系(全等三角形)
易错警示:
1.避免"边边角"错误使用
2.注意辅助线描述的规范性
3.角度计算时的单位统一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