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不是历史上曹操的全貌。
“名士、太尉桥玄赞许他为‘命世之才’,说能安天下者即曹操;另一大名士许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中国古代史》
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西晋·陈寿《三国志》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如果你是曹操麾下的一名谋士,你会如何为他正名?
京剧中曹操的扮相
如何为曹操正名?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黄巾军)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后汉书》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地方州郡乱作一团。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
阅读材料,分析东汉末年的社会现象。
(刘嫣向汉灵帝建议说)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判。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地方行政长官),镇安方夏。——《三国志 蜀书》
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割据,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官渡之战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有军队数十万,兵精粮足。准备南攻曹操,进取中原,实现他讨平天下的愿望。。
曹操率大军攻取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河内"南拒虎牢之险,北倚在行之固"是黄河北岸一战略要地。
袁绍:占据青、冀、幽、并四州之地,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曹操:所据兖州、司州等地,多受战乱涂炭。所部官兵一度“兵不满万”。
官渡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战术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官渡(今河南)
曹操和袁绍
曹操胜利
以少胜多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火烧乌巢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结合课本、地图、视频内容,自主学习,完成表格
官渡之战
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
——《三国演义》
(曹操)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三国志 武帝纪》
小说和史书哪个更贴近真实的历史?
文学作品不等于真实的历史,会有一些虚构的成分
官渡之战
材料一: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材料三:曹操在济北打败青州黄巾军,“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材料四:曹操采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材料五: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为何曹操能以少胜多?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
②人才:招揽各种人才
③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指挥得当,采取了有效战术
④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的流民生计和军粮问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53岁的曹操得胜还朝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短歌行》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官渡之战
曹操
结合官渡之战相关内容,你如何为曹操正名?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面对袁绍的强大军力,曹操能够以少胜多,巧妙运用战术,如奇袭乌巢粮仓,这体现了他的军事谋略和指挥能力。
在官渡之战前,他通过有效的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巧妙地利用了汉朝皇帝的影响力。
曹操能够识别和重用人才,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国演义》中曹操常常被描绘成一个狡猾、残忍、野心勃勃的反面人物。历史上的曹操并非简单的“奸雄”。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政治抱负、军事才能和文学成就,都应当被客观评价。
赤壁之战
刘备
刘备字玄德。汉远支皇族。东汉末起兵,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的战争。在军阀混战中,初期四处投奔,以仁义著称,得大量猛将、谋士辅佐,实力较强。
孙权
孙权字仲谋。继其父兄孙坚、孙策基业据有江东六郡。他在张昭、周瑜等人的共同支持下,团结旧部,延揽人才,对江东的统治日益稳固。
赤壁之战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隆中对》
(周瑜部将)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与结盟好……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鲁肃《榻上策》
诸葛亮,字孔明。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
刘备与孙权结盟
赤壁之战
结合书本与视频内容,完成表格。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公元208年
曹军
孙刘联军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以少胜多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黄盖诈降,
火烧赤壁
曹操战败北撤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
小组讨论:结合材料说明为何曹操能以多输少?
材料一:曹军长途跋涉,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以致刚一交战,曹军便遭失利,撤到江北。
材料二: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
材料三:曹操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北伐乌桓获得大胜之后,骄傲情绪很重。
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瘟疫横行
曹操
周瑜
②孙刘联军采取了战术得当
③曹操骄傲轻敌
《三国演义》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三国志》
建安十八年 (213年) (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草船借箭
文学艺术作品 真实的历史
?
赤壁之战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引军北还。
——《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后的形势图
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
赤壁之战
曹操
根据赤壁之战与曹操诗句,你如何为曹操正名?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连,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旧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曹操,一代枭雄。首先,曹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尽管在赤壁之战中遭遇重创,但他并未因此丧失信心。其次,曹操具有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面对战乱连连的社会现实,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决心广泛招揽人才,招纳贤士。最后,曹操具有深沉的忧患意识。面对国家分裂、民生凋敝的现状,他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曹操作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责任与担当。
三国鼎立
200年
208年
220年
221年
229年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曹丕称帝
刘备称帝
孙权称帝
补充年代尺事件,填写三国政权信息。
建立时间 创立者 都城
魏
蜀
吴
220年
221年
229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曹丕
刘备
孙权
曹操属东汉末年时期,不属于三国时期
吴国建立意味着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
屯田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造船
到达夷洲
发展造船业和海外贸易,派卫温到夷洲
七擒孟获
蜀锦
在诸葛亮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图说历史,判断以下图片所反映的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材料一:(曹魏)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晋书》
材料二: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富强之国。
——《三国志·吴书》
材料三: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蓄积饶。
——《三国志·蜀书》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
政权
由“多”到“少”
经济
由“衰”到“兴”
民族
由“散”到“聚”
社会
由“乱”到“治”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它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三国志·武帝纪》
如今出了个奸曹操,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京剧·击鼓骂曹》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武帝纪》
操曰: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
艺术形象: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
史书形象:东汉末年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完成了统一北方。
学了本课内容你觉得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对曹操的不同评价,谈一谈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关系:文学作品是对历史的艺术性再现,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去伪存真,注意辨别。
《三国演义》中曹操常常被描绘成一个狡猾、残忍、野心勃勃的反面人物。历史上的曹操并非简单的“奸雄”。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政治抱负、军事才能和文学成就,都应当被客观评价。
单元结构
政权分立
局部统一
分久必合
统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使是割据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走向。
民族融合
三国
鼎立
赤壁之战
(208年)
官渡之战
(200年)
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曹操以少胜多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
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局部统一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