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件(3课时、48张ppt)2025-2026学年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 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件(3课时、48张ppt)2025-2026学年数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15 10:0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代数式的概念
3.2 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三章 一次方程(组)
课时1 等式的基本性质
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
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两个等式的基本性质,你还记得吗?
等式的基本性质Ⅰ: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基本性质Ⅱ: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那么对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上述基本性质还成立吗?下面来研究.
活动1 探究等式的加减性质
探究:等式的基本性质
如图所示,天平左侧放有一个未知质量的砝码(设为x克)和 2 个 10 克的砝码,右侧放总重 50 克的砝码,天平恰好平衡。
问题 1:根据天平平衡原理,如何用含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
提示:由于天平平衡,则左盘总质量 = 右盘总质量.
答:x + 20 = 50.
学生模拟操作:从两侧同时拿走 2 个 10 克砝码(即等式两边同时减 20),天平仍然平衡,得到?x + 20 - 20 = 50 - 20.
问题 2: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天平两侧砝码,使左侧只剩下未知砝码x?小组合作探究,并用方程表示此过程,说说有什么启发?
问题3:为什么天平两侧必须拿走相同质量的砝码?如果只拿走左侧砝码,天平会怎样?
答:对应等式性质,两边操作需一致;单边操作会导致天平不平衡.
对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成立的等式的基本性质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活动2 深入探究等式的乘除性质
如图所示,天平左侧放有 3 个相同的未知砝码(每个x克),右侧放有总重 60 克砝码,天平恰好平衡.
问题 1:根据天平平衡原理,如何用含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
答:由于左盘总质量 = 右盘总质量,则3x = 60.
答:不行,右边无法确定2个未知砝码的重量.
学生模拟操作:由于天平左侧放有 3 个相同的未知砝码,则两侧同时平均分成 3 份(即等式两边同时除以 3),每份左盘x克,右盘 20 克,天平仍然平衡,得即3x÷3=60÷3, x = 20.
?
问题 2:在不破坏平衡的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天平两侧砝码,让左侧只剩 1 个未知砝码?类似活动一,两侧同时拿走2个未知砝码,这样可行吗?小组合作探究,并用方程表示此过程,说说有什么启发?
对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成立的等式的基本性质Ⅱ: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基本性质Ⅱ: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对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也成立的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注意:
1.等式的性质Ⅰ是加法或减法运算,等式的性质Ⅱ是乘法或除法运算;
2.等式两边都要参与运算,并且是作同一种运算;
3.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
4.等式两边都不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
如果?12x=13y,那么3x= ;
?
解:(1)因为x+2=7y+6,由等式的基本性质Ⅰ可知,等式两边同时都减去2,得 x=7y-4.
(2)因为?12x=13y,由等式的基本性质Ⅱ可知,等式两边同时乘以(??6),得 3x=?2y .
?
?2y
?
如果x+2=7y+6,那么x= ;
x=7y-4
1.填空,并说明理由
2.判断下列等式变形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如果4m?3n+2=7,那么4m=5?3n;
(2)如果2x?17=4x?25,那么52x?1=7(4x?2).
?
解:(1)错误.由等式的基本性质1可知,等式两边都加上3n并减去2,得 4m=5+3n
?
(2)正确.由等式的基本性质2可知,等式两边都乘以35,得
5(2x?1)=7(4x?2)
?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
应用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运用等式的性质求有关代数式的值
性质2
请在括号中写出下列等式变形的理由.
(1)如果2????+????=????+3????+7,那么????=2????+7;
(2)如果5????=7????,那么????=75????;
(3)如果?14????=?12????,那么????=2????;
(4)如果5????+11=3?????7,那么5????+14=3?????4.
?
(等式的基本性质Ⅰ)
(等式的基本性质Ⅱ)
(等式的基本性质Ⅱ)
(等式的基本性质Ⅰ)
2.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填空.
(1)如果a-3=b+2,那么a-1=  ;
?(2)如果3a=-2a+5,那么3a+  =5;?
(3)如果14m=4,那么m=  ;
?(4)如果32m=2n,那么m=?  ;?
(5)如果-4x=8,那么x=  .?
?
b+4
43n
?
2a
16
-2
3.已知 mx = my,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
A. x = y B. a + mx = a + my
C. mx-y = my-y D. amx = amy
解析:根据等式的性质 1,可知 B、C 正确;根据等式的性质 2,可知 D 正确;根据等式的性质 2,A 选项只有 m ≠ 0 时才成立,故 A 错误,选A.
A
易错提醒:此类判断等式变形是否正确的题型中,尤其注意利用等式的性质 2 两边同除以某个字母参数时,只有这个字母参数确定不为 0 的情况下,等式才成立.
4.已知5x2-5x-3=7,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求x2-x的值.
解:5x2-5x-3=7,
由等式的基本性质Ⅰ可知,等式两边都加上3,得
5x2-5x-3+3=7+3,即5x2-5x=10,
由等式的基本性质Ⅱ可知,等式两边都除以5,得
5????2?5????5=105,,即x2-x=2.
?
2.1 代数式的概念
3.2 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三章 一次方程(组)
课时2 移项
1.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出移项法则;
2.会通过移项、合并同类项将形如 ax + b = cx + d 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 x = a 的形式,体验化归思想.
1.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基本性质Ⅰ是什么?
2.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基本性质Ⅱ是什么?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活动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方程化成????=????的形式
?
探究:移项法则
(1)7????=6?????5 ; (2)2????+80=110.
?
(1)在7????=6?????5的两边都减去6?????,
得 7?????6????=6?????5?6?????,
即 ????=?5.
?
(2)在方程2????+80=110的两边都减去80,
得 2????+80?80=110?80?,
即 2????=30.
在方程2x = 30的两边都除以2,
得 ????=15?.
?
问题1:观察下列方程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7????=6?????5
?
7?????6????=?5?
?
2????+80=110
?
2????=110?80
?
项6????改变符号后,将其从等号右边移到左边;
项80改变符号后,将其从等号左边移到右边.
?
定义: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方程的这种变形叫作移项.必须牢记:移项要变号.
可将移项视为 “变号搬家”
误区:1.混淆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明确移项是跨等号的项移动,合并同类项是同侧项的加减;
2.只有当项跨越等号移动时才需要变号,同侧运算绝不变号.
问题2:观察左侧把方程化成????=????的形式的步骤,想想移项的目的是什么?
?
7????=6?????5 ;
?
在7????=6?????5的两边都减去6?????,
得 7?????6????=6?????5?6?????,
即 ????=?5.
?
将含有未知数的项集中到等式一侧,常数项集中到另一侧,形成 “未知数项 = 常数项” 的形式,以便求解.
问题3:什么时候需要移项?移项时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步骤 1:确定需要移动的项;( “未知数项 = 常数项” )
步骤 2:移项是跨等号的项(看作整体)移动,要改变符号;(变号搬家)
步骤 3:移项后合并同类项,再通过系数化为 1 求出未知数.
移项通过 “变号搬家” 简化步骤,避免多次加减操作,提升解题效率.
思考 解方程?5x = 3x + 2,用不移项和移项求解,观察求解过程,回答移项有什么优点?(对于解方程)
不移项解法:逐步消去变量 5x - 3x = 3x + 2 - 3x → 2x = 2
→ x = 1;
移项解法:直接移项变号 5x-3x = 2→2x = 2 →x = 1.
?
移项,得 ?13????=4+5
?
解:
合并同类项,得 ?13????=9
?
两边乘以?3,得 ????=?27.
?
例 把方程?13?????5=4化成????=????的形式.
?
用移项将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的基本步骤:
?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 1.
下面方程的移项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改正.
(1) 若 ?????4=8,则????=8?4?;
(2) 若3????=2????+5,则?3?????2????=5?;
(3) 若5?????2=4????+1,则5?????4????=1+2.
?
解:(1)不正确,因为移项时没有变号.
改正:若 ?????4=8,则????=8+4?;
?
(2)不正确,因为移项时只有移动的那项需要变号.
改正:若3????=2????+5,则3?????2????=5;
?
(3)正确.
移项的概念
移项
移项
利用移项解方程
移项法则
?移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 1
1.下列方程变形中属于移项的是(  )
A.由2x=-1,得x=?12 B.由????2=2,得x=4
C.由5x+b=0,得5x=-b D.由4-3x=0,得-3x+4=0
?
C
2. 通过移项将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 ( )
A. 由 5x-7=2,得 5x=2-7 B. 由 6x-3=x+4,得 3-6x=4+x
C. 由 8-x=x-5,得 -x-x=-5-8 D. 由 x+9=3x-1,得 3x-x=-1+9
C
3. 把下列方程化为 x = a 的形式:
(1) 4x + 3 = 2 - x;
5x = -1.
两边都除以 5,得
4x + x = 2 - 3.
合并同类项,得
解: (1) 移项,得
两边乘 2,得
合并同类项,得
(2) 移项,得
x = -4.
4. 已知 2m-3 = 3n + 1,则 2m-3n = .
5. 如果 与 互为相反数,则 m 的值
为 .
4
2.1 代数式的概念
3.2 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三章 一次方程(组)
课时3 去括号、去分母
1.理解去括号、去分母的概念并掌握相应的方法步骤;
2.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利用去括号、去分母把一元一次方程化为 x=a 的形式;
3.知道将一元一次方程化为x=a的形式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观察以下方程的特点,思考如何简化:
3(x - 2) = 12? ????2 + 3????4 = 5?
括号阻碍了未知数?x?的直接运算(需先展开括号);
分母使系数复杂化(需转化为整数运算).
?
本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简化这类方程.
活动1 利用去括号化简方程
探究一:利用去括号、去分母化简方程
把方程3(2x + 5)= x + 5化成x = a的形式.
3(2x + 5)=
3×2x + 3×5 =
6x + 15
这种将方程中的括号去掉,方程的这种变形叫作去括号.
问题1:对于方程左边的整式,如何把括号去掉?
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故 6x + 15=x + 5
(1)去括号法则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思考 方程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去括号的目的是什么?
(2)将方程中的括号去掉后方便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操作.
括号前为 “+” 号,去括号后各项符号不变;
括号前为 “-” 号,去括号后各项符号取反;
括号前为系数,需逐项相乘.
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如何把方程32x+5=x+5化成x=a的形式?
?
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得
6x+15=x+5
?
移项,得
6x?x=5?15
?
合并同类项,得
5x=?10
?
两边都除以5,得
x=?2
?
1.解方程?2(2x+1)=x,下列去括号正确的是( ).
A. ?4x+1=?x B. ?4x+2=?x
C. ?4x?1=x D. ?4x?2=x
?
D
2.方程2(3x-1)-(x-4)=1去括号正确的是(  )
A.6x-1-x-4=1 B.6x-1-x+4=1
C.6x-2-x-4=1 D.6x-2-x+4=1
?
D
问题1:方程中含有分母,使系数复杂化需转化为整数运算,那怎样才能把分母去掉?
活动2 利用去分母化简方程
把方程52????=43?????7 化成x = a的形式.
?
在原方程的两边都乘6,得6×52x=6×(43x?7)
15x=8x?42.
?
思考 为什么方程的两边要乘6?乘2或者乘3可以吗?为什么?
答:乘2或者乘3可以,但是下一步方程中仍然含有分母.而6是这个方程中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同时乘以6可以将所有的分母都去掉.
在原方程的两边都乘各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将分母去掉,方程的这种变形叫作去分母.
问题2:运用所学知识,如何把方程52????=43?????7 化成????=????的形式?
?
解:
在原方程的两边都乘6,得
52x×6=(?43x?7)×6
?
移项,得
去括号,得
15x=8x?42
?
15x?8x=?42
?
合并同类项,得
7x=?42
?
两边都除以7,得
x=?6
?
下面方程的去分母是否正确?如有错误,请改正.
(1)5????3?2?????35=2 ,去分母,得5x?2x+3=2;
(2)3????+15+5????4=4,去分母,得43x+1+25x=80.
?
解:(1)不正确,方程两边应该同时乘以15才能去掉分母.
改正: 5????3?2?????35=2 ,去分母,得25x?3(2x?3)=30
?
(2)正确.
去括号:运用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将方程中的括号去掉.
去分母:在原方程的两边都乘各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从而将分母去掉.
当方程同时包含括号和分母时,通常按以下顺序操作: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去括号,看符号:
是“+”,不变号;
是“-”,全变号
去括号与去分母
去括号
去分母
括号前有因数时,不要漏乘
在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1.下面把方程 化成x + a的形式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解方程: 2(2x+3)=2+x
解 去括号,得 4x+3=2+x
移项,得 4x +x = 2-3
化简,得 5x = -1
方程两边都除以5 ,得
x = -
应改为4 x +6 =2+x
应改为4 x– x = 2-6
应改为3???? =?4
?
应改为 x =
方程两边都除以3,得
3. 方程?????12-2????+33=1,去分母正确的是( )
A. 3(x-1)-2(2x+3)=1
B. 3(x-1)-2(2x+3)=6
C. 3x-1-4x+3=1
D. 3x-1-4x+3=6
?
B
2.把方程????+5=12(????+3) 化成x + a的形式是_________.
?
????=-7
?
4.解下列方程:
解:去分母,得3(1-x)+12=4(2x+1),
去括号,得3-3x+12=8x+4,
移项,得-3x-8x=4-3-12,
合并同类项,得-11x=-11,
两边都除以-11,得x=1.
1?????4+1=2????+13
?
5.一艘轮船航行在A,B两地之间,已知该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航行12 km,轮船顺水航行需用6 h,逆水航行需用10 h,求水流速度.
解:设水流速度为x km/h,则顺水速度为(x+12) km/h,逆水速度为(12-x) km/h,由题意,得
6(x+12)=10(12-x)
解得x=3.
答:水流速度为3 km/h.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