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
答题卡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
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
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
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必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为西周采诗观风制度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知,采诗观风制度
“天子五年一巡守(狩).…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
以观民风。”
《礼记王制》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耆、艾修之,然后王斟酌
《国语·周语
焉。”
上》
.拓宽了官员选拔的途径
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正确
C.体现了儒家的民本理念
蕴含了原始民主的色彩
2.睡虎地秦简《行书律》记载:“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
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又载:“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书廷辟有曰报,宜到不
来者,追之。”这些规定反映出秦代文书制度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行政保障
B.标志着封建官僚政治的确立
C.有利于削弱地方的行政权力
D.通过皇帝诏今管控基层官员
3.历史地图蕴含丰富信息。从图1到图2行政区划原则的变化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
A
因1唐朝形势图(733年)
图2元朝形势图(1330年)
A.扩大了封建国家的统治疆域
B推动监察区变为行政区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
L,助推南方影响力的增强
4.曹魏初年,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
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依据世(家世出身)、状(才能表现)、行
笔
(品德品行)三个方面的标准品评人才。由此可知,魏初这一制度
A.进一步加强了君牛素制
B.强化了中央对选官的控制
C.克服了察举制选官弊端
D.导致了门阀士族还渐衰落
5.北宋嘉祐三年,包拯被提升为右谏议大夫,同时兼任权御史中丞。他在择长官、严考
核、复封驳、精贡举、惩贪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的改革意见同时也勇干对不法官
吏纠察、打击,曾6次弹劾利用裙带关系无耻求进的三司使张尧佐。这说明当时
A.中枢机构相互制衡
B,官僚机构臃肿影响行政效率
C.出现台谏合一趋势
中枢机构调整实现皇权制约
6.1369年,朱元璋行“乡仗读法之令”,要求里社乡饮酒礼须有磙律仪式”。青朝更是强调
“凡乡饮酒,序长幼、论贤良,高年有德者居上,其次序齿列坐有过犯者,不得壬预,违者罪以违
制失仪”。这些举描旨在
A.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B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C.增强基层的凝聚力
D.维护国家法律权威
7.清代陆稼书记载了“毁人名节判”:有朱姓女,貌美,其表兄欲求婚而不得,遂散布谣
言,虚构事实,毁其贞节。朱姓女欲自缢以证自身清白,被家人阻拦,“然朱终不释,哭
诉于县”。最终,其表兄被判处“杖一百,徒十年”的重刑这一判决折射出
A.清代司法审判标准的紊乱
B.清代司法重视维护女性权益
C社会价值观对司法的影响
D.法制儒学化进程走向新阶段
8.916年7月31日,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作品《再造民国之最要着》(见下图),画中一
名仅员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这反映出当时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10 月学情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D 2.A 3.C 4.B 5.C 6.A 7.C 8.C 9.D 10.D 11.C 12.D 13.B 14.B 15.D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16 分)
(1)变化:南宋相较于唐朝和北宋,进士录取人数大幅增加;状元籍贯分布由北方为主转
向南方为主。(2 分)
社会背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文化发展超过北方;宋代重文轻武政策推动科举规
模扩大。(4 分)
(2)进步性:打破性别和身份限制,允许妇女和“贱民”应考;考试内容兼顾基础知识与
实践能力,更贴合社会需求;以法律形式确立制度框架,规范性更强;体现民主平等理念,
顺应近代政治转型趋势。(5 分)
(3)产生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投票选举办法(如豆选法等)。(1 分)
原则:体现人民主权,保障民众参与权。(1 分)
意义:从唯物史观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后完善干
部选任制度,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化干部的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同
时,“凡进必考”等制度促进了政治体制完善,维护了社会公平,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相适应,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3 分)
17.(14 分)
论题:古代改革是破解社会困局、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途径。(2 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面临诸侯争霸、国力较弱的困局。商鞅变法通过废除井田制、奖
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打破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增强了秦国军事和经
济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推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4 分)
北宋中期,面临财政危机、土地兼并严重、边患不断的问题。王安石变法推行青苗法、募役
法、方田均税法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地主豪强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兴修水
利推动农业发展,熙河之役收复部分失地,缓解了北宋的统治危机,为后世改革提供了经验
借鉴。(4 分)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加剧、财政匮乏、阶级矛盾尖锐。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
役和杂税合并,按田亩征收银两,简化了税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推动形成“万历中兴”局面,延缓了明朝衰败进程。(2 分)
综上,古代改革虽因时代局限可能存在不足,但均针对当时社会困局提出解决方案,在经济
发展、政治稳定、制度完善等方面发挥作用,成为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2 分)
18.(13 分)
(1)特征:服务于皇权,监察活动需经皇帝批准;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机关,直接对皇帝
负责;监察官员选拔严格,多选用高素质人才(如进士出身);制定专门监察法规,规范监
察行为;监察官员地位特殊,秩卑权重。(6 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即可)
(2)不同之处:以反对官僚腐化、维护工农利益为核心目标;监察体系更完善,包含工农
监察委员会、控告局等多个机构;借鉴苏联模式,同时结合革命根据地实践,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工农属性)。(3 分)
意义:打击了根据地的官僚腐化现象,保持了革命政权的纯洁性;维护了工农群众的利益,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监察制度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4 分)
19.(12 分)
(1)特征:起源于英国习惯法和社会实践;注重司法独立、职业法官和律师辩护制度;随
中央集权加强而不断发展。(3 分)
原因:日耳曼习惯法的历史基础;诺曼底征服后,加强王权、维护统治的现实需求;英国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对法律制度的推动。(3 分)
(2)不同:以成文法典为主要形式(如《拿破仑法典》);法律体系更系统、规范,分类明
确(如人法、物法等);起源上更侧重吸收罗马法、习惯法等多种来源,而非单纯依赖本土
实践。(3 分)
影响: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推动欧美资产阶级法制建设;破除封建立法原则,适
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求,促进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对后世大陆法系国家(如中国、日本等)
的法律制度产生深远影响。(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