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模拟练习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35 分)
一、字音字形(8 分)
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确凿(záo) 菜畦(qí) 蝉蜕(tuì) 人迹罕至(hǎn)
B. 攒动(zǎn) 秕谷(bǐ) 宿儒(rú) 人声鼎沸(dǐng)
C. 倜傥(tì) 搓捻(cuō) 觅食(mì) 百战不殆(dài)
D. 脑髓(suǐ) 盔甲(kuī) 收敛(liǎn) 混为一谈(hǔn)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5 分)
(1)何首乌有拥( )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2)莎莉文老师的手指划( )过我的掌心,写下了 “water” 这个词。
(3)孔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4)春风吹拂,公园里百花盛开,一派花团锦簇( )的景象。
(5)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从未有过走投( )无路的绝望。
二、词语运用(4 分)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 百草园里的草木长得参差不齐,却充满了生机与趣味。
B. 三味书屋里,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们都小心翼翼地诵读经文。
C. 海伦 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对世界的认知恍然大悟。
D. 他对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常常不耻下问,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1)《论语》十二章传递的儒家智慧,至今仍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________的影响。
(2)百草园是鲁迅童年的乐园,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承载着他________的记忆。
(3)莎莉文老师用________的教育艺术,为海伦 凯勒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A. 深远 深刻 精湛 B. 深刻 深远 精湛
C. 精湛 深刻 深远 D. 深远 精湛 深刻
三、病句辨析与修改(4 分)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 通过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使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与无奈。
B. 《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 凯勒识字、认识事物。
C.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
D. 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
修改下列病句(2 分)
(1)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读了这本书,可以从中看到鲁迅童年的成长足迹和他对社会的思考。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让我们明白了许多修身做人的道理。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古诗文默写(10 分)
按要求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十二章)
(2)子曰:“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4)子曰:“_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
(5)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6)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8)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9)《论语》中强调兴趣对学习重要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论语》中体现安贫乐道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五、语言运用(9 分)
综合性学习:“传承经典,感悟成长”(5 分)
班级开展以 “学习经典中的成长智慧” 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经典诵读】请你为《论语》诵读活动设计一句宣传语(1 分)
(2)【观点交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的自由与三味书屋的约束形成对比,有人认为 “自由的环境更利于成长”,有人认为 “适当的约束才能促进成长”。请你发表观点并说明理由(2 分)
(3)【经验分享】结合《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 凯勒的学习经历,谈谈你认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哪些(2 分)
仿照例句,运用细节描写写一句话(2 分)
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2 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既写了百草园中________的乐趣,也写了三味书屋中________的学习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复杂情感。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45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论语》十二章选段,完成 11-15 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实词(4 分)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不逾矩( )
(3)学而不思则罔( ) (4)人不堪其忧( )
下列句中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C. 可以为师矣 回也不改其乐矣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段中孔子提到了多种学习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 分)
“贤哉,回也!” 一句反复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2 分)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 16-20 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②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 “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选段①中 “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的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3 分)
赏析选段①中画线的句子(3 分)
选段②详细描写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3 分)
选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的春夏秋冬天的景色,体现了百草园怎样的特点(3 分)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是怎样的(3 分)
三、课外阅读(15 分)
阅读《老书房的阳光》,完成 21-25 题。
①老书房是祖父留下的,在老宅的东侧,不大,却透着一股子沉静的书香。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靠窗的旧书桌,桌面上的木纹被岁月磨得发亮,边缘处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刻痕 —— 那是父亲小时候练字时留下的印记。
②书房的窗正对着后院的老槐树,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在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撒了一地碎金。祖父在世时,总爱在午后坐在书桌前,戴着老花镜翻书。他的手指枯瘦,却异常灵活,翻书时发出轻微的 “沙沙” 声,与窗外槐树叶的 “簌簌” 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老书房最动听的旋律。
③我上小学时,最爱在老书房里待着。祖父会从书架上取下带插图的《论语》,用粗糙的手掌指着 “学而时习之”,一字一句地教我读。阳光落在他的银发上,闪着温暖的光。有时我走神了,盯着窗台上的盆栽发呆,祖父也不恼,只是轻轻敲敲书桌,说:“心不在焉,思而不学则殆哦。” 我便赶紧收回目光,跟着他重复那些古老的句子。
④祖父去世后,老书房沉寂了许久。直到去年秋天,我整理书架时,在最底层发现了一个铁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祖父的读书笔记,扉页上写着 “温故而知新” 五个苍劲的大字。笔记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祖父坐在书桌前,阳光刚好落在他的笔尖,眼神明亮而专注。
⑤如今,我常常在周末回到老书房。阳光依旧透过槐树叶洒在书桌上,我翻开祖父的读书笔记,仿佛还能听到他的教诲。那些曾经晦涩的句子,此刻竟变得清晰易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祖父教我要谦虚好学;“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他勉励我要坚定信念。
⑥老书房的阳光,不仅温暖了书桌,更照亮了我的成长路。
文章围绕 “老书房的阳光” 写了哪些往事(3 分)
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3 分)
第③段中引用 “思而不学则殆”,有什么作用(3 分)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
谈谈你对文章结尾 “老书房的阳光,不仅温暖了书桌,更照亮了我的成长路” 的理解(3 分)
第三部分 写作(40 分)
请以 “那堂______的语文课”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可填 “难忘”“有趣”“特别” 等);(2)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运用细节描写和抒情手法;(3)不少于 600 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
A(B 项 “攒” 读 cuán;C 项无错误;D 项 “混” 读 hùn)
(1)yōng (2)huà (3)xǐng (4)cù (5)tóu
C(“恍然大悟” 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此处应改为 “逐渐清晰”)
A(“深远” 形容影响;“深刻” 形容记忆;“精湛” 形容技艺)
C(A 项缺主语,删 “通过” 或 “使”;B 项缺宾语,句末加 “的过程”;D 项两面对一面,删 “能否”)
(1)无病句 (2)删 “通过” 或 “让”
(1)有朋自远方来 (2)温故而知新 (3)思而不学则殆 (4)三军可夺帅也 (5)影入平羌江水流 (6)正是江南好风景 (7)应傍战场开 (8)一夜征人尽望乡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一箪食 一瓢饮
(1)示例:读《论语》经典,悟成长智慧 (2)示例:我认为适当的约束才能促进成长。百草园的自由让鲁迅享受童年乐趣,但三味书屋的约束培养了他的自律和求知欲,二者结合才促成了他的成长。 (3)示例:①注重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学习;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③学会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
示例:拿出作业本,铺平纸张,握好铅笔,先在田字格中描红,再照着范例写,遇到难写的字,就停下来仔细观察笔画顺序,直到写得工整为止。
充满趣味 枯燥却有序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1)生气,恼怒 (2)越过 (3)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4)能忍受
D(A 项: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 代词,指学问;B 项:连词,表转折 / 连词,表顺承;C 项:语气词,可译为 “了”/ 语气词,加强语气;D 项:均为 “…… 的人”)
(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2)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示例:①“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能获得新体会,比如我复习古诗时,不仅巩固了诗句,还理解了诗人的情感。②“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结合思考,否则会迷茫,比如我学数学时,只做题不思考,就无法掌握解题方法。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品质的高度赞扬,表达了孔子对这种品德的推崇。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
先从整体上写百草园的景物,再聚焦到泥墙根一带,突出泥墙根一带的 “无限趣味”,表现了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和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 “低唱”“弹琴” 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的生机与趣味,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详细描写捕鸟的过程,体现了雪地捕鸟的乐趣,突出了百草园 “乐园” 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充满生机与趣味,是作者的 “乐园”。
充满喜爱和怀念之情,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承载着他美好的童年记忆。
三、课外阅读
①祖父在老书房午后翻书;②祖父在老书房教 “我” 读《论语》;③“我” 在老书房发现祖父的读书笔记和照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斑驳的光影比作碎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透过槐树叶洒在书桌上的景象,营造了温暖、宁静的氛围,为下文写祖父的教诲做铺垫。
①引出祖父对 “我” 的教诲,体现了祖父的教育智慧;②呼应《论语》中的内容,紧扣文章主题;③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①热爱读书,从他常在书房翻书、做读书笔记可以看出;②善于教育,从他耐心教 “我” 读《论语》、用《论语》名句教诲 “我” 可以看出;③品德高尚,从他践行《论语》中的思想、勉励 “我” 坚定信念可以看出。
老书房的阳光不仅带来了物理上的温暖,更象征着祖父的教诲和《论语》中的智慧,这些都指引着 “我” 成长,让 “我” 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表达了 “我” 对祖父的怀念和对经典智慧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 写作评分标准
等级 内容(16 分) 表达(16 分) 发展(8 分) 总分
一类(36-40) 补题新颖,内容具体,能结合真实经历,细节丰富,情感真挚,紧扣 “语文课” 的特点 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过渡自然;语言流畅,生动形象,细节描写细腻,抒情真挚 立意深刻,能从语文课中提炼成长感悟,有独特的体验与思考 36-40
二类(30-35) 补题恰当,内容较具体,有真实经历,有一定细节,情感真实 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晰;语言通顺,有描写,抒情自然,偶有语病 立意明确,能从语文课中获得感悟,有一定的体验 30-35
三类(24-29) 补题平淡,内容不够具体,经历不够真实,细节欠缺,情感平淡 结构基本完整,层次较混乱;语言基本通顺,描写不足,语病较多 立意基本明确,缺乏独特感悟与体验 24-29
四类(0-23) 补题不当,内容空洞,偏离主题,无真实经历与细节 结构混乱,不成篇章;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立意不明,无真情实感 0-23